浮士德讀后感范文5篇
《浮士德》被稱為歐洲古典文學四大名著之一。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浮士德讀后感,希望大家喜歡。
浮士德讀后感1
作為歌德的代表作,也作為西方詩劇的典型,《浮士德》有太多的奧秘和爭議。但謎團掩不住它的光輝,它依舊引來年輕人的癡迷。作為一個思想尚未成熟的高中生,我只能用直覺與常識揣測它的深意。
中世紀時,浮士德博士厭倦了經(jīng)院生活,將靈魂賣給了魔鬼,條件是魔鬼帶他看遍世界、經(jīng)歷人生百態(tài)。然后,他看到了酒徒的潦倒生活、皇帝的幽深宮廷,參與了魔鬼的省會和王位戰(zhàn)爭,先后愛上了瑪格麗特與海倫的幽靈,最終在獲得封地、建成城池后,在憂愁中死去。
全書文采飛揚、想象空靈,洋溢著濃厚的神話氣息與宗教情感。然而最令人著迷的是在中世紀與古羅馬的外殼下,暗中激揚的新哲學、新宗教。一切,都要從浮士德本人說起。
浮士德首先代表了一種自我解放。浮士德研讀哲學、法學、醫(yī)學、神學四大傳統(tǒng)學術,將全部精力投入到煉金術、煉丹術,成為德高望重的大學者。然而凝固的學術并不能滿足他的求知欲,千篇一律的贊揚滿足不了他的渴望。他精通神學、篤信上帝,卻將靈魂賣給魔鬼,只因為他渴望變革與快樂。在中世紀黑色地層的重壓下,即使如他這般禁錮已久的思想,都渴望著解放——盡管這“解放”在本人看來危險而罪惡。這種求變求新的熱望,屬于承壓的囚徒也屬于施壓領袖。歌德用這種極端方式展現(xiàn)了自我解放的力量。之后,浮士德歷經(jīng)相思、自責等折磨,悔恨憤怒,卻唯獨不后悔離開經(jīng)院,反而催促魔鬼帶他走向更遠。這種執(zhí)著的“奮發(fā)向上”的意志,恰恰是人性中最獨特的部分。
浮士德雖投靠撒旦,但最終卻上了天堂。這又代表了一種新的宗教觀。與但丁的死板相對,歌德安排的這位內(nèi)心向上的主角,雖然也曾罪孽深重,依然得到寬恕。這里的“救贖”已不是天主教廷的考評等第,而是以教為綱、從善如流、符合時代脈搏的新的評價標準。它與我們今天在歐美文化中體會到的寬容宗教相一致,是人文主義和新教的創(chuàng)造,這種宗教將信、善、望保存,把狹隘和偏激去除,使歐洲文化更為光彩奪目。
從更高層次上講,浮士德也許代表了整個近代西方人的靈魂。求變,即面臨信仰崩潰、無可憑依的危險;求新,即面臨失望、迷失、犯罪的可能,也許會迎來毀滅。浮士德渴求的是真與善的歡樂,美而壯的功績。但他不幸地付出了高昂的代價,犯下了不少深重的罪業(yè)。這讓我們想起宗教戰(zhàn)爭、大革命、殖民掠奪和世界大戰(zhàn)。也許,“追求”這一行為本身具有悲劇實質(zhì):所得永遠不會多于所失。但我們總垂涎于新目標,因而甘愿把生命花費在滾滾東逝水中。在喪失中成長,在進步中遺忘,是人類思想悲壯而莊嚴的進行式。
浮士德讀后感2
《浮士德》,著名作家歌德的作品.整篇文章充滿著悲劇色彩。以浮士德的思想為線索,圍繞浮士德引發(fā)了一件又一件的悲劇。這篇詩劇中,魔鬼魔菲斯特給我的印象最為深刻。浮士德確實為核心,但其影響力遠遠不如魔菲斯特。因為他,所以浮士德更加突出。
魔鬼魔菲斯特認為人類是無法滿足的。他們最終必會墮落于他們的貪婪。而上帝卻認為盡管人類在追求的途中難免會犯錯誤,但最終能夠得到真理.于是魔鬼與上帝打賭,下到人間去誘惑浮士德.
浮士德為了尋求新生活,與魔鬼魔菲斯特簽約,把自己的靈魂抵押給魔鬼,而魔鬼則滿足浮士德的一切要求,如果有一天,浮士德認為自己滿足了,那么他的靈魂就歸魔鬼所有.
于是魔鬼用自己的魔法,讓浮士德有了一番奇特的經(jīng)歷,他嘗過了愛情的歡樂與辛酸,在治理國家中顯過身手,在沙場上立過奇功,又在一片沙灘上建立起人間樂園……就在他沉醉在對美好未來的憧憬中時,他不由地說,自己已經(jīng)得到滿足.就這樣,魔鬼收走了他的靈魂,可就在這時,天使趕來,挽救了浮士德的靈魂.這就是大體的情節(jié)。
魔菲斯特,書中的魔鬼,我心中的偶像。
浮士德雖然為本文主人公,具有其獨特的個性,但是性格上的特點卻不如魔菲斯特如此的鮮明。
因為是魔鬼。所以他有著一切人所有的壞品質(zhì)。我認為,他是人,亦是魔鬼,他將人們內(nèi)心的邪惡表現(xiàn)在了臉上。而人們只是將其掩藏在心中罷了。
魔菲斯特亦是人的代表,只有他,也只能是他才可以真正的體現(xiàn)一個人的本質(zhì)。因為他,所以浮士德更加突出。
他的言行舉止,處處符合他——一個魔鬼應有的損人利己行為。
浮士德讀后感3
第一部1773年開始寫,1808年出版;第二部1832年臨死前才完成,死后才出版。中間跨越六十年,花費其畢生心血。
《浮士德》是我迄今為止看的最為晦澀難懂的一本書,花了我整整兩個多月的時間,還是僅讀了個大概。
詩體哲理悲劇《浮士德》是偉大詩人、作家、思想家歌德最重要的代表作。它與荷馬的史詩《伊利亞特》、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亞的《哈姆萊特》并列為歐洲文學四大名著。主人公浮士德是16世紀德國歷史書和民間傳說中的人物,通占卦、天象、巫術、煉金術。歌德在《浮士德》中,根據(jù)這個民間故事成功地塑造了浮士德和魔鬼靡非斯托的形象,展現(xiàn)了一部資本主義上升時期資產(chǎn)階級精神生活的發(fā)展史。
浮士德的形象反映了歌德對人性、對人的精神內(nèi)涵與境界的深刻洞察和把握。他塑造的浮士德性格中兩重性使他處在上帝和魔鬼之間,兼有神性和魔性。他若不斷地追求知識與真理,追求美善的事物,追求高遠的理想,會上升到靈的境界;如果他貪圖享樂,胸無大志,庸碌無為,且執(zhí)迷其中不能醒悟,將墜入魔道,走向墮落。歌德認為,沉淪和進取的雙重引力在浮士德身上并不對等,他的神性要強過魔性,他本質(zhì)的、主導性的一面是自強不息、發(fā)奮進取、永不滿足、積極向上,這就是所謂“浮士德精神”。
浮士德讀后感4
今天,我看了德國著名作家歌德所寫的一本書,書名叫《浮士德》。
這本書的主人公是浮士德和魔鬼靡非斯托,浮士德十分信仰上帝,有一次魔鬼靡非斯托和上帝發(fā)生爭論,于是他們打賭:由靡非斯托去問浮士德,看他是否會放棄自己的高尚追求,棄善從惡,成為魔鬼的俘虜。浮士德在魔鬼的幫助下恢復了青春,遨游了人間和神界,先后經(jīng)歷了愛情、對宮廷中的權力財富,以及對以古希臘藝術為代表的美的追求和享受,結果均未能獲得心靈的滿足。最后,在圍海造田這一征服自然和替大眾謀福利的事業(yè)中,百歲高齡而且雙目失明的主人公浮士德找到了心靈的花園,說出了決定賭局勝負的那句話,然后心滿意足地倒地而死。
從這本書中,我學到了一定要有面對誘惑的勇氣和決心,不要輕易聽取別人的花言巧語,要堅持自己的想法,不要被表面現(xiàn)象所迷惑,要看清它的本質(zhì),最終,正義還是永遠可以戰(zhàn)勝一切邪惡的。
浮士德讀后感5
別林斯基曾說:“好書是最珍貴的珍寶?!鼻皫兹眨矣行业玫揭槐竞脮?mdash;—《浮士德》。
《浮士德》一書的主要內(nèi)容是:上帝與魔鬼打賭,由魔鬼自已去引誘一位高尚的人——浮士德,將他變成隨落的人,看他是否會放棄高尚的追求,棄善從惡習。浮士德被子恢復了青春,遨游人間和神界,他先后經(jīng)歷了許多是是非非,有了金錢、權利、榮譽等等的事物后,仍不滿足。最后,他圍海造田,為人民做貢獻這一偉大事跡感動了天地。他為人們的幸福著想,因而使上帝贏得了賭局。
我合上書,思緒萬千。我想:浮士德雖然有權有勢有金錢,但他十分偉大,視權勢如糞土。只有為人類做貢獻,為人民謀利,謀幸福,才讓浮士德感到踏實、滿足,真不愧是一代圣人!
這樣的人讓我又想到了加一好人——中國的雷鋒!雷鋒一生都獻身于人民。人民中流傳著這樣的一句話:“雷鋒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車?!庇浀糜幸淮?,雷鋒在火車站發(fā)現(xiàn)了一位帶著孩子的婦女,她要去吉林,火車票與錢全丟了,這下她可為難了,站在街頭哭泣。雷鋒就用自已的津貼給娘兒倆買了去吉林的火車票,不留姓名,不求回報,與她們告別了。這個雷鋒就像是本文的主人公浮士德!
我覺得《浮士德》一文就是教我們?nèi)プ鲆粋€有用的人,能為大從服務的人,只有那樣,人生才不會虛度,人活得才有意思,才有價值勤,才更精彩!
回過頭來說,《浮士德》是歌德這大文豪的一部詩劇。它是世界文學寶庫里一朵奇葩!它引導人走上正確的道路——為人民服務,為人類做貢獻!
我相信,《浮士德》這千古不朽的詩劇將永遠受人歡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