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的綜合題的解題技巧
高中地理的綜合題是學生比較容易失分的類型題目,你知道面對這一題型有什么技巧方法嗎?那么接下來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高中地理的綜合題的解題技巧,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中地理的綜合題的解題技巧1
1、設問形成
比較是確定事物之間相同點和不同點的思維方法,它為客觀全面地認識事物提供了一個重要途徑。高考題中比較類試題的設問方式主要有:比較圖中×和×的差異(不同或異同),分析×和×的共同特點(問題),說明圖示×和×的自然條件和類型的差異等。
2、答題模板
比較類設問一般有兩類:
(1)名詞比較類。其基本思維模式是:首先搞清名詞的含義,包括的主要內容,然后針對內容進行分析、對比。例如,比較兩個海域的海水性質,首先要明確海水性質包括海水溫度和海水鹽度,海水溫度大體上從低緯度海區(qū)向高緯度海區(qū)遞減,而海水鹽度大體上從副熱帶海區(qū)向低緯海區(qū)和高緯海區(qū)遞減;然后根據兩個海域分布的緯度進行比較即可(如果是同緯度的海域,要考慮寒暖流對海水溫度和海水鹽度的影響)。
(2)區(qū)域特征比較類。其基本思維模式是:先對區(qū)域進行綜合分析,然后根據要求對分析內容選擇性地列舉比較。這類試題重在分析,次在比較。所以,區(qū)域的綜合分析顯得尤為重要,區(qū)域的綜合分析主要從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兩方面進行。
3、要正確解答比較類試題同學們應掌握如下秘訣:四步審題、三項聯系、二定要點及格式。
(1)四步審題是關鍵。第一步審比較對象,審準對象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答題時張冠李戴。第二步審比較要求,即審準題意要求找相同點還是不同點,還是異同點都找,或者要求通過比較進一步找原因。第三步審比較考點,如比較A、B兩地的氣候類型及特征的異同點,其比較的考點是氣候類型及特征,此步驟可避免跑題。第四步審比較角度,審準題目從什么角度、幾個角度去比較,此步驟可避免漏掉答題的要點。
(2)三項聯系是答題依據。首先,聯系題中圖表和材料,它們是解決比較類問題最直接的依據。其次,聯系所學教材知識點,即能迅速地理解題目設置的情境和需要解決的問題,與所學知識建立準確的聯系,并從中提取出需要的知識點。最后,聯系生活經驗和常識,當學生實在想不起所學教材知識點時,根據題意聯系自己的生活經驗和常識來答題往往也是很有效的。
(3)二定是指根據分值定要點,根據內容定格式。根據分值 定要點,要求學生養(yǎng)成要點化答題的習慣,看分給點,只有給足正確的要點,才有可能得足分。根據內容定格式是指采取要點縱列化或者采取列表比較,這要根據答題的內容來定。一般來說,比較異同時列表比較更直觀些。
高中地理的綜合題的解題技巧2
1、設問形式
描述事物即表現事物的形態(tài)或狀態(tài)。高考中特征描述類試題,設問形式一般有"說明"圖中沙塵暴多發(fā)區(qū)地表環(huán)境"特點","描述"圖示地區(qū)年降水量或地形區(qū)"分布狀況","簡述"圖中某地區(qū)的自然地理"特征",從河流的長度、流域面積、水流速度、流量季節(jié)變化等方面"歸納"河流的"主要特征"等。
2、答題模板
解答特征描述試題的基本思路:
①區(qū)域空間定位(經緯網定位法和區(qū)域特征定位法相結合 位置(海陸位置、經緯度位置、相對位置)
②圖文信息特征分析(區(qū)域自然環(huán)境特征包括區(qū)域內地形、土壤、氣候、河流、湖泊、自然帶、自然資源等地理要素的基本特征;區(qū)域人類活動的主要特征包括工業(yè)、農業(yè)、交通運輸業(yè)、商業(yè)、旅游業(yè)等經濟活動的基本特征)
③把握關鍵詞,簡潔、準確描述
3、解答特征描述類試題應注意以下兩點:
(1)要正確解答特征描述類試題,就要掌握描述的方向和角度,即從哪些方面去分析:
①地形特征:地形類型(高原、山地、丘陵、平原、盆地、山谷或河谷、沖積扇、三角洲),地形起伏狀況,主要地形區(qū)名稱及分布。
②地勢特征:地勢起伏狀況(如西北高、東南低),地勢高低(如青藏高原地勢較高)。
③地表環(huán)境特征:氣候(濕、熱、冷、干)、植被狀況、土地類型(荒漠、草地、林地、耕地)、河流發(fā)育程度等。
④河流的水文特征:水量、汛期(長短、次數)、結冰期、凌汛、含沙量、水能蘊藏量等。
⑤河流的水系特征:發(fā)源地、流向與注入海洋,長度與流域面積,支流(多少、對稱與否)及河網形狀,上、中、下游的劃分,流經的省區(qū)、重要城市、主要地形區(qū)。
⑥氣候特征:氣溫(季節(jié)變化、積溫、生長期) ——熱量條件,降水(季節(jié)變化、干濕變化)——水分條件,氣溫和降水的組合狀況(如雨熱同期)。
⑦農業(yè)生產特征:農業(yè)地域類型、主要農作物種類及分布、農業(yè)部門及結構、生產水平(商品率、機械化水平、生產經營方式、集約化程度、專業(yè)化水平)。
⑧工業(yè)生產特征:地域分布、發(fā)達程度、主要部門及結構、技術水平。
⑨區(qū)域特征:地理位置(經緯度位置、海陸位置、相對位置)、自然環(huán)境特征(地形、氣候、水文)、社會經濟特征(農業(yè)、工業(yè)、貿易、旅游、交通、城市、人口等)。
⑩等值線特征:等值線數值高低、延伸方向、彎曲趨勢、疏密變化等。
(2)描述語言的組織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①明確要描述什么,即描述的方向,主要是將地理問題和地理原理相對接,實現知識的遷移和應用;
②描述的全面性,即描述的角度和層次是否完整;
③描述的專業(yè)性,關鍵詞不能丟而且要準確,盡量使用學科術語而不能口語化等。
高中地理的綜合題的解題技巧3
1、設問形式
地理事物間的因果聯系能檢測考生的思維過程,因而成為地理非選擇題的常見設問類型。命題形式上,本模塊常以區(qū)域圖為信息的載體,就區(qū)域內典型地理現象或地理事物進行設問,通常的設問形式有"試分析--地理現象的(自然或社會)原因"、"分析--地理事物的成因"等。
2、答題模板
地理原因包括自然原因和人為原因兩個方面。自然原因一般從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地形、地勢、氣候、水文、植被、土壤、礦產、洋流、海陸輪廓、板塊運動等方面來分析;人為原因一般從歷史條件、人口、工農業(yè)、城市、交通、工程建設、市場、政策、科技、軍事、宗教等方面來分析。
3、部分??嫉乩硪氐南嚓P因子分析
要正確回答原因類試題,同學們要清楚重要地理要素的組成因子,并理解"因子"與相關"地理要素"之間"因"與"果"的聯系,下面是部分??嫉乩硪氐南嚓P因子分析。
(1)氣候的成因
①氣溫的高低
②降水的多少
考法:
①在小比例尺(多在選擇題中,大范圍平面圖中)地圖中,一般是考大地理格局因素即:緯度因素和風帶、氣壓帶、季風因素,
②在大比例尺地圖中(多在非選擇題,小范圍平面圖中),一般是考地理局地因素即:地形因素,洋流因素,海陸熱力差異因素和人為因素。
(2)地理災害的綜合成因分析:多以"天、地、人"三角度綜合采點分析
例:說明淮河夏季洪澇多發(fā)的原因?
成因
①天(氣候因素)——淮河流域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
②地(地形、地貌因素)——扇形水系、匯水快;下游地勢低平又曾為黃河的洪泛區(qū),河床高懸。
③人(社會因素)——不合理地利用資源,破壞植被引起水土流失,河床變淺;圍湖圍灘造田降低了河湖的調蓄能力。
(3)地理事物時空特點成因分析
應鎖定使用的地理原理,以大氣運動原理,季節(jié)變化原理—太陽高度,晝夜長短,河水補給原理最為重要,應注意進行逆向推理:①氣候的變化、天氣的變化:多從近地面的熱力環(huán)流(風壓流原理)進行分析,用"熱(高溫)低(壓)升(氣流上升)雨(成云致雨);冷(低溫)高(壓)沉(氣流下沉)晴(干燥晴朗)"進行邏輯分析。②海上什么時候出行多與風浪有關。其邏輯關系為"溫差大(如冬季)―→氣壓梯度力大―→風力大―→海浪大,出行不便";"溫差小(如夏季) ―→氣壓梯度力小―→風力小―→海浪小,出行方便", 回答時倒推。如:美英在二戰(zhàn)中沒有在11月而是選擇在6月實施"諾曼底登陸"作戰(zhàn)的原因:6月中高緯間的溫差小,氣壓梯度差異小,風力小,風浪小,可減少渡海作戰(zhàn)的非戰(zhàn)斗傷亡。③河水的補給。對于教材的知識點應知各個典型地區(qū)的主要補給類型,特別是我國各個大區(qū)的補給類型。先定地區(qū)——南北半球、大氣環(huán)流緯度帶、海陸位置。根據材料定補給類型。我國東北是春季雪水、夏季雨水補給。江南是春雨降水適量、夏季雨水大量補給。 西北部是夏季高山冰雪融水補給。華南是春季鋒面雨、盛夏臺風雨補給。地中海氣候則是冬雨補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