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黄特色三级在线观看免费,看黄色片子免费,色综合久,欧美在线视频看看,高潮胡言乱语对白刺激国产,伊人网成人,中文字幕亚洲一碰就硬老熟妇

學習啦>學習方法>初中學習方法>初二學習方法>八年級地理>

地理八年級上冊復習提綱

時間: 小恒0 分享

  有人說: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我認為,學習的卻如此,當你知道的東西越多時,你不知道的東西也會變得更多。好比你出去旅游,對所在地一無所知,寸步難行。下面就是小編為大家梳理歸納的內容,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地理八年級上冊復習提綱

  中國的地形

  1、我國地勢的基本特征:地勢西高東低并呈三級階梯狀分布。三級階梯界線的山脈:第一階梯和第二階梯界線:昆侖山脈、祁連山脈和橫斷山脈;第二階梯和第三階梯界線:大興安嶺、太行山脈、巫山、雪峰山。

  2、構成各級階梯的主要地形:第一階梯主要由青藏高原構成;第二階梯包括:塔里木盆地、準噶爾盆地、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四川盆地和云貴高原等;第三階梯包括:東北平原、華北平原和長江中下游平原等。

  3、地勢對我國的影響:

 ?、贇夂颍何覈貏菸鞲邧|低向海洋傾斜,有利于海上濕潤氣流向我國內陸推進,為我國廣大地區(qū)帶來了較為豐富的降水;

  ②河流:俗話說“人往高處走,水向低處流”,我國西高東低的地勢,必然造成了我國的大江大河自西向東流入海洋。古詩云“一江春水向東流”“大江東去”;

  ③交通:一方面向東流淌的大河溝通了我國東西的交通,方便了沿海和內陸的聯(lián)系;另一方面,階梯交界處的高大山脈成為我國東西交通上的巨大障礙。

  4、我國的主要山脈:(落實到地圖上)

  東西走向:天山、陰山、昆侖山、秦嶺、南嶺;

  南北走向:賀蘭山、六盤山、橫斷山區(qū)。

  東北西南走向: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長白山、武夷山、臺灣山脈、玉山。

  西北東南走向:阿爾泰山、祁連山;弧形走向:喜馬拉雅山脈。

  弧形山系:是世界山脈喜馬拉雅山,其主峰珠穆朗瑪峰海拔8848米,為世界山峰,位于中國與尼泊爾交界處。

  5、中華五岳:東岳泰山;西岳華山;南岳衡山;北岳衡山;中岳嵩(sōng)山

  6、四大高原:青藏高原:世界上的高原,被稱為“世界屋脊”。高山終年積雪,冰川縱橫。內蒙古高原:高原地勢平坦開闊,西北部多荒漠、戈壁、東部和中部多肥美草原。黃土高原:世界上黃土分布面積最廣的區(qū)域。云貴高原:高原大部分地區(qū)地形崎嶇,石灰?guī)r分布廣泛。

  7、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我國的內陸盆地。內中有我國的沙漠塔克拉瑪干沙漠。準噶爾盆地:我國第二大盆地。柴達木盆地:被美譽為“聚寶盆”。四川盆地:有“紫色盆地”之稱。的成都平原位于盆地西部,農業(yè)發(fā)達,物產豐富“天府之國”之稱。

  8、三大平原:東北平原:黑土面積廣大。華北平原:地勢低平,地面坡度很小。長江中下游平原:我國的“魚米之鄉(xiāng)”。

  中國的人口

  數(shù)量世界第一:第五次人口普查:我國總人口為12.95億。目前人口數(shù)為13億。增長速度較快:分布疏密不均。東西人口分界線:從黑龍江省的黑河市至云南省的騰沖縣。

  人口多處和人口少處的特點:東部地區(qū)人口多;沿海、沿河、沿湖地區(qū)人口多;平原、盆地人口多;經濟和交通運輸發(fā)達地區(qū)人口多;城鎮(zhèn)密集、工業(yè)發(fā)達的地區(qū)人口多;漢族地區(qū)人口多。西部地區(qū)人口少;干旱荒漠地區(qū)人口少;山地、高原人口少;偏僻的農業(yè)、牧業(yè)地區(qū)人口少;偏僻的農業(yè)、牧業(yè)地區(qū)人口少;大部分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人口少。

  我國人的人口政策:實行計劃生育,控制人口的數(shù)量,提高人口的質量,是我國一項長期的基本國策。

  中國的氣候

  1、我國氣溫的特點:冬季南北溫差很大(約50℃),主要原因是緯度因素,此外南北受冬季風影響大小不同也是主要原因之一。一月0℃等溫線大致經過秦嶺—淮河一線。冬季最冷的地方是黑龍江的漠河鎮(zhèn)。夏季南北溫差不大(僅12℃)原因:太陽光直射北半球,北方白晝時間較長,接受太陽光不比南方少多少。夏季最熱的地方是新疆的吐魯番。最冷的地方是青藏高原。

  2、我國溫度帶的劃分:活動積溫是劃分溫度帶的主要指標。我國從北→南可以劃分為五個類型溫度帶:寒溫帶(高原氣溫區(qū))、中溫帶、暖溫帶、亞熱帶和熱帶。另外,青藏高原為高原氣候區(qū)。不同溫度帶對我們生產和生活影響很大。

  3、根據(jù)降水量與蒸發(fā)量的對比關系,把我國劃分為四大干濕地區(qū):干旱區(qū),半干旱區(qū),半濕潤區(qū),濕潤區(qū)。

  關系:干濕地區(qū)影響地面植被,濕潤地區(qū),降水豐富,因而森林繁茂;干旱地區(qū),降水稀少,因而草木短小,農業(yè)類型不同,農作物(經濟作物)也不同,人們的飲食習慣和身體狀況也不同。

  4、我國氣候的主要特征之一:復雜多樣。原因:我國既有多種多樣的溫度帶,又有多種多樣的干濕地區(qū),加上我國地勢高低懸殊,地形多樣,更增加了氣候的復雜多樣性。

  主要的氣候類型:東部地區(qū)主要亞熱帶季風氣候和溫帶季風氣候,西北地區(qū)主要是溫帶大陸性氣候,青藏高原地區(qū)形成獨特的高山氣候。

  氣候多樣,可以使世界上大多數(shù)動植物在我國都能找到適合生長的地區(qū),使我國的農作物及各種動植物資源及其豐富。在復雜多樣的氣候條件下,形成不同的自然景觀和旅游資源。

  5、季風氣候顯著,是我國氣候的主要特征之二。季風是指一年內盛行風向隨著季節(jié)變換而顯著變化的風;季風氣候則是指一年內因盛行不同風向的季風而形成的氣候類型。在我國季風區(qū)內,冬、夏季風有規(guī)律地更替著。夏季盛行來自海洋的偏南風,冬季吹來自亞洲大陸內部的偏北風。

  八年級上冊期末地理復習提綱

  第一章遼闊的疆域

  1、從東西半球看,她位于東半球,從南北半球看,她位于北半球。

  2、從大洲大洋位置看,她位于亞洲東部太平洋的西岸。

  3、我國大陸海岸線長18000多千米,與我國隔海相望的國家有6個,分別是日本、韓國、菲律賓、文萊、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

  4、我國瀕臨的海洋從北到南依次是渤海,黃海、東海、南海。

  5、從緯度位置看,大部分位于屬于中緯度地區(qū),屬于北溫帶,南部少部分位于熱帶,沒有寒帶。

  6、我國陸地領土面積約960萬平方千米,居世界第三位,僅次于俄羅斯和加拿大。

  7、我國陸上國界線長達20000多千米,相鄰的國家有15個。

  8、渤海有我國的鹽場長蘆鹽場,東海有我國的漁場舟山漁場。

  9、全國的行政區(qū)域,基本分為省、縣、鄉(xiāng)三級。

  10、我國共有34個省級行政區(qū)域,包括23個省,5個自治區(qū),4個直轄市和2個特別行政區(qū)。

  11、我國總人口為12.95億,人口特點是人口基數(shù)大,人口增長速度快。

  12、為了使人口數(shù)量的增長,同社會經濟發(fā)展和資源環(huán)境條件相適應,我政府把實行集計劃生育作為一項基本國策。

  13、我國人口分布不均,東部地區(qū)人口密度大,特別是東南沿海更大;西部地區(qū)人口密度小。

  14、我國人口分界線是黑龍江省黑河市到云南省騰沖市。

  15、我國人口最多的河南省,面積的新疆。

  16、在我國56個民族中,漢族人口最多,少數(shù)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壯族。

  17、漢族的分布遍布全國各地,以東部和中部最為集中,少數(shù)民族的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東北地區(qū)。

  18各民放分布具有大雜居,小聚居的特點。

  20、我國在各少數(shù)民族聚居的地區(qū)實行民族區(qū)域自治,設立自治機關,建立自治區(qū)、自治州、自治縣、民族鄉(xiāng)等。

  第二章中國的自然環(huán)境

  21、我國西部地形多以山地、高原、盆地為主,東部則以平原和丘陵為主,地勢的特征:西高東低,呈三級階梯狀分布。

  22、第一階梯青藏高原雄居西南,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號稱世界屋脊。

  23、一、二階梯的分界線是昆侖山、祁連山、橫斷山;二、三階梯的分界線是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24、四大高原是:黃土高原、內蒙古高原、青藏高原、云貴高原;四大盆地是:四川盆地、柴達木盆地、塔里木盆地、準噶爾盆地;三大平原是: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

  25、黃土高原的特征質地疏松,缺乏植被覆蓋的地方水土流失嚴重,溝壑縱橫,內蒙古高原的特征地面平坦,一望無垠,青藏高原的特征冰川廣布,云貴高原的特征地面崎嶇不平。

  26、山區(qū)常見的自然災害是崩塌、滑坡、泥石流。

  27、開以利用山區(qū)和時候,要特別注意生態(tài)環(huán)境建設。

  28、山區(qū)包括山地、崎嶇的高原和丘陵,約占全國陸地面積的2/3。

  29、冬季,我國南北氣溫差別很大,夏季,大多數(shù)地方普遍高溫。

  30、劃分溫度帶主要指標是活動積溫。

  31、我國從北到南劃分為5個溫度帶是寒溫帶、中溫帶、暖溫帶、亞熱帶、熱帶。還有一個地高天寒、面積廣大的高原氣候區(qū)。

  32、我國年降水量的總趨勢是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

  33、1月0℃等溫線大致沿秦嶺--淮河一線分布。

  34、冬季最冷的地方是黑龍江漠河,夏季最熱的地方是新疆吐魯番。

  35、號稱我國"三大火爐"的是重慶、武漢、南京。

  36我國降水最多的地方是臺灣的火燒寮,降水最少的地方是吐魯番盆地的托克遜。

  37、一個地方的降水量和蒸發(fā)量對比關系,反映該地氣候的濕潤程度。

  38、干濕地區(qū)的劃分是依據(jù)氣候的干濕程度,我國四個干濕潤是濕潤地區(qū)、半濕潤地區(qū)、半干旱地區(qū)、干旱地區(qū)。

  39、我國南北溫差大的主要原因是緯度位置,冬季風

  40、季風區(qū)和非季風區(qū)的分界線是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巴顏喀拉山、岡底斯山。

  42、季風氣候的優(yōu)點雨熱同期,是但它會帶來一些災害性天氣如寒潮、水旱災害、臺風。

  43、我國的內河流塔里木河,河水主要來自于昆龍山、天山的冰雪融水。外流河如長江,河水主要來自于天然降水。

  44、世界上最長,開鑿最早的人工河是京杭大運河。

  45、黃河發(fā)源地巴顏喀拉山,注入渤海。

  46、具有"塞上江南"美稱的是寧夏平原。

  47、黃河上中游的分界是河口,中下游的分界是孟津。

  48、黃河下游河床逐漸抬高,成為"地上河"。

  49、黃河在流經中游河段后,產生的泥沙最多,原因是流經的地形是黃土高原。

  50、長江發(fā)源于唐古拉山山脈,注入東海,它是我國長度最長、水量、流域面積最廣的河流,有"水能寶庫"和"黃金水道"之稱。

  51、長江上游中游的分界宜昌,中游和下游的分界湖口。

  52、長江水能資源主要集中在上游河段。宜賓城市以下四季都能通航。

  53、有"九曲回腸"之稱的是荊江,本河段的治理措施是裁彎取直。

  54、長江中下游平原地區(qū)的三個主要來源是、宜昌以上的干支流,洞庭湖和鄱陽湖兩大水系,北面的漢江。

  第三章中國的自然資源

  55、我國人均土地資源占有量小,且各類土地資源所占的比例不盡合理,主要是,耕地少、林地多、難利用土地不足,特別是后備土地資源與人與耕地的矛盾尤為突出。

  56、我國的耕地和林地主要分布在氣候濕潤的東部季風區(qū),草地主要分布在年平均降水量不足400毫米的西部內陸地區(qū)。

  57、土地資源的人為破壞現(xiàn)象有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亂占耕地。

  58、土地資源的一項基本國策是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實保護耕地。

  59、地球上的水,海洋水占97%,淡水資源占2.5%

  60、對于可再生資源,如果利用合理,并注意保護和培育,便能實現(xiàn)永續(xù)利用,對于非可再生資源,我們應該十分珍惜和節(jié)約使用。

  61、我國自然資源的特點是總量豐富,人均不足。

  62、根據(jù)土地的用途及土地利用的狀況把土地資源分為耕地、林地、草地、建設用地。

  63、地球上的淡水資源,絕大多數(shù)為兩極和高山的冰川,其余大部分為深層地下水。目前人類利用的淡水資源主要是江河湖泊和淺層地下水。

  64、我國水資源總量少于巴西、俄羅斯、加拿大、美國和印度尼西亞,,位于世界第6位,若按人均計算,則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

  65、從時間分配看,夏季季降水集中,冬春季降水少。有效調控徑流和水量的季節(jié)變化的措施興修水庫;

  66、從空間分布看,我國水資源南豐北缺,特別華北和西北地區(qū)缺水最為嚴重,進一步加劇了北方的缺水狀況。解決水資源地區(qū)分布不均的有效辦法之一是跨流域調水。

  67、南水北調工程就是把長江水系水調到缺水嚴重的華北、西北地區(qū)。

  68、針對我國水資源嚴重緊缺的問題,節(jié)約用水尤為重要。

  第四章中國的經濟發(fā)展

  69、經濟發(fā)展的"先行官"是交通運輸。

  70、歷我國的四大"米市"是無錫、蕪湖、九江、長沙。

  71、在各種交通運輸線中,鐵路運輸是我國最重要的運輸方式。經過西藏的鐵路是青藏鐵路。

  72、貴重或急需的貨物而數(shù)量又不大的,多由航空運送。

  73、容易死亡或變質的貨物,多采用公路運送。

  74、大宗笨重貨物,遠距離運輸,一般選擇水運、鐵路運送。

  75、農業(yè)的生產部門有種植業(yè)、林業(yè)、畜牧業(yè)、漁業(yè)。

  76、農業(yè)是支撐國民經濟建設與發(fā)民的基礎產業(yè)。

  77、西部地區(qū)天然草場廣布,有我國四大牧區(qū)是內蒙古牧區(qū)、青海牧區(qū)、新疆牧區(qū)、西藏牧區(qū)。

  78、林業(yè)集中分布在東北、西南、東南地區(qū)。長江中下游地區(qū)地區(qū)是我國淡水漁業(yè)最以達的地區(qū)。

  79、糧食作物中的水稻、小麥公布呈現(xiàn)"南稻北麥"格局。

  80、工業(yè)是國民經濟的主導產業(yè)。

  81、北京的中關村是我國最早建立的高新技術開了試驗區(qū)。

  82、油料生產形成了長江油菜帶和黃淮花生區(qū)兩大生產區(qū)。

  83、糖料作物則呈現(xiàn)明顯的"南甘北甜"的分布特點。

  84、棉花生產以北方為主,形成了新疆南部、黃河流域、長江流域三大棉區(qū)。

  85、高新技術產業(yè)主要特點1.從業(yè)人員中,科技人員所占的比重大。2.銷售收入中,用于研究與開發(fā)的費用比例大,3.產品更新?lián)Q代快。

  86、高新技術產為是以電子和信息類主業(yè)為"龍頭"產業(yè)。

  87、我國高新技術產業(yè)開民區(qū)多依附于大城市,呈現(xiàn)出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特點。

  88、因地制宜發(fā)展農業(yè)一方面要考慮自然環(huán)境的差異,另一方面要考慮社會經濟條件的制約。

  地理學是關于地球及其特征、居民、現(xiàn)象的學問。小編準備了高一地理水資源的合理利用期末復習知識點,具體請看以下內容。

  1、知識與技能:

  1)了解水資源的概念,理解降水量、多年平均徑流總量與水資源的關系;理解世界和我國水資源的分布規(guī)律,并能運用基本的材料加以說明。

  2)從時空兩個角度,理解水資源在人類社會經濟活動中的作用。

  3)了解在人口持續(xù)增長、經濟高速發(fā)展的前提下,人類活動對水資源在數(shù)量、質量方面產生的影響,理解人類采取種.種措施,從開源和節(jié)流兩個方面促進水資源的持續(xù)利用。2、過程與方法

  1)以問題導學的形式趨動本節(jié)課的三大知識點2)主題研討:晉江缺水,南北方地區(qū)的水資源利用

  3)學生DIY節(jié)水標志,達到以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為核心的教學目標。

  4)學習小組合作歸納總結,培養(yǎng)對信息進行獲取、收集、加工、處理,提高自己的學習能力。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樹立珍惜和保護水資源的意識,懂得基本的水資源可持續(xù)利用策略。

  知識點總結

  1.1水資源的定義狹義:是指人類在一定的經濟技術條件下能夠直接使用的淡水。廣義:是指在一定的經濟技術條件下能夠直接或間接使用的各種水和水中物質,在社會生活和生產中具有使用價值和經濟價值的水都可稱為水資源。1.2水資源的特性1、資源的循環(huán)性2、儲量的有限性3、時空分布的不均勻性4、利用的多樣性5、利、害的兩重性1.3水資源的屬性:1.自然屬性,2可利用性3數(shù)量與質量的兼顧性4時變性

  2.1小循環(huán)是指由海洋表面蒸發(fā)的水汽,又以降水形式落入海洋;或者由大陸表面(包括陸地水體表面、土面及植物葉面等)蒸發(fā)的水氣,仍以降水形式落回陸地表面。這種發(fā)生在局部范圍內的水循環(huán)過程稱為小循環(huán)

  大循環(huán)則是由海洋表面蒸發(fā)的水汽,隨氣流帶到大陸上空,形成降水落回地面,再通過徑流(地表的及地

  下的)返回海洋的過程這種發(fā)生在海陸之間的循環(huán)過程稱為大循環(huán)2.2更替周期是指在補給停止的條件下,各類水從水體中排干所需要的時間

  2.3全球上任一區(qū)域在一定時間內,進入的水量與輸出水量之差等于該區(qū)域內

  的蓄水變化量,這一關系稱為水量平衡。

  2.4中國水資源面臨主要問題1、水資源開發(fā)過度,生態(tài)破壞嚴重2、城市供水

  集中,供需矛盾尖銳3、地下水過量開采,環(huán)境地質問題突出4、水資源污染嚴重、水環(huán)境日益惡化5、水資源開發(fā)利用缺乏統(tǒng)籌規(guī)劃和有效管理

  2.5我國水資源特點及解決途徑1.總量豐富,人均不足2.時空分布不均勻,資源組合不合理3.水土流失嚴重4.水污染加劇,生態(tài)環(huán)境惡化3.1水資源評價包括:(1)水資源數(shù)量評價(確定可利用的水資源的數(shù)量)(2)水資源質量評價(3)水資源利用評價及綜合評價。原則:地表水與地下水統(tǒng)一評價、水量水質并重、水資源可持續(xù)利用與社會經濟發(fā)展和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相協(xié)調的。

  3.2多年平均條件下,水資源量的收支項主要為降水、蒸發(fā)和徑流。平衡條件下,收支在數(shù)量上是相等的。降水、徑流和蒸發(fā)是決定區(qū)域水資源狀態(tài)的三要素。三者之間的數(shù)量變比關系制約著區(qū)域水資源數(shù)量的多寡和可利用量。

707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