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語文下冊期末質量檢測試題及答案
-語文是一門要多做多練的學科,在高二語文學習的過程中,我們只有多做語文期末試題的練習才能提高語文期末考試的學習成績。以下是小編給你推薦的高二語文下冊期末試題及答案,希望對你有幫助!
高二語文下冊期末質量檢測試題
第Ⅰ卷 閱讀題
甲 必考題
一、現(xiàn)代文閱讀(9分,每小題3分)
化 學 制 劑
地球上生命的歷史也就是生物與它們的環(huán)境相互作用的歷史。動植物的形體和習性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環(huán)境造成的,而反向作用,即生物對其所在環(huán)境的實際影響則相對較小。只有到了20世紀,作為物種之一的人類才獲得了足夠的力量,有效地改變他所在的世界——大自然。
在過去的四分之一世紀里,這種力量不僅增大到令人不安的程度,而且性質也發(fā)生了變化。人類對環(huán)境最可怕的破壞,是那些有害甚至致命的物質對空氣、土地、河流、海洋造成的污染。在當今對環(huán)境的普遍污染中,化學藥品和輻射線共同改變著生物的根本性質。噴灑在農田、森林或花園里的化學藥品長期留在土壤中,進入活的生物體內,在一種毒害和死亡的連鎖反應中從一個生物體傳到另一個生物體。有時候,這些化學藥品會隨著地下溪流神秘地流淌,直到冒出地表,通過空氣和陽光的化合作用構成新形式。植物毒死了,牲畜得病了,曾經一度純凈的井水,也給飲用它的人群造成了危害。
適應這些化學藥品所需要的時間應該用大自然的尺度來衡量——人的一生太短暫,而它所要求的是若干個世紀。但即使經過漫長的時間,人們能夠奇跡般地適應了它們,也無濟于事,因為各個實驗室還在源源不斷地冒出新的化學藥品,并投入使用。這些藥品的數(shù)字實在令人震驚:每年有500種新的化學藥品需要人和動物的身體以某種方式與之適應。其后果還不容易被我們所預料,因為它完全超出了我們對生物學的理解和經驗。
40年代中期以來,為了殺死老鼠等嚙齒動物以及害蟲、雜草而研制出來的基本化學藥品就超過200種。這些粉末、噴霧液、煙霧劑在農場、花園、森林和家庭中都普遍使用。它們不加選擇地殺死任何昆蟲,不管它是“好”是“壞”。這種劇毒物質覆蓋在葉片表面上,或者滯留在土壤中,能使鳥兒不再歌唱,魚兒不再邀游??墒牵藗兪褂眠@些藥品,其目的僅僅是消滅屈指可數(shù)的幾種害蟲、雜草或老鼠等。
藥物噴灑的發(fā)展過程似乎卷入了一個永無終點的螺旋。自從滴滴畏被允許民用以后,殺蟲劑便逐步升級。因為有的昆蟲已演化出對某一殺蟲藥具有抗藥性的新品種,于是,人們又發(fā)明一種更毒的藥劑,接著,再發(fā)明一種比這種藥劑還要毒的藥劑。然而,難道有人會相信,可以向地球表面傾瀉這么多毒物而又適宜于一切生物生長嗎?
1.根據(jù)文意,下列對文中的“足夠的力量”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人類所獲得的空前的改變社會環(huán)境的力量。
B.地球上的生物施加給自然環(huán)境的反向作用力。
C.環(huán)境對地球上生物的作用和地球上生物對環(huán)境的反作用。
D.人類在20世紀所取得的足以改變自然環(huán)境的力量。
2.下列不屬于人類對環(huán)境的直接影響的一項是
A.動植物的形體和習性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環(huán)境造成的,而生物對其所在環(huán)境的實際影響則相對較小。
B.自40年代中期以來,逾200種基本化學藥品被研制出來,用于殺死老鼠等嚙齒動物以及害蟲、雜草。
C.噴霧液、花粉、煙霧劑等化學藥品的普遍使用,能夠不加選擇地殺死任何昆蟲,不管它是“好”是“壞”。
D.那些藥品中的劇毒物質覆蓋在葉片表面上,或者長期滯留在土壤中,能使鳥兒不再歌唱,魚兒不再遨游。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地球上生命的歷史也就是包括人類在內的生物與它們所在的環(huán)境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 歷史。
B.化學藥品中那些有害甚至致命的物質嚴重污染了空氣、土地、河流、海洋,這是對環(huán)境最可怕的破壞。
C.適應化學藥品需要若干個世紀,而人生太短暫,所以人類能夠適應化學藥品的想法是根本行不通的。
D.無論化學藥品的毒性有多大,有些害蟲總有辦法演化出具有抗藥性的超級品種。
二、古代詩文閱讀(36分)
(一)文言文閱讀(18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題
書 何 易 于
孫 樵
何易于嘗為益昌令,縣距刺史治所四十里,城嘉陵江南。刺史崔樸嘗乘春自上游,多從賓客歌酒,泛舟東下, 直出益昌旁。至則索民挽舟,易于即腰笏,引舟上下。刺史驚問狀。易于曰:“方春,百姓不耕即蠶,隙不可奪。易于為屬令,當其無事,可以充役。”刺史與賓 客跳出舟,偕騎還去。
益昌民多即山樹茶,利私自入。會鹽鐵官奏重榷筦①,詔下所在不得為百姓匿。易于視詔曰:“益昌不征茶,百姓尚不可活,矧厚其賦以毒民乎!”命吏刬②去。吏爭曰:“天子詔‘所在不得為百姓匿’,今刬去,罪愈重。吏止死,明府公免竄海裔耶?”易于曰:“吾寧愛一身以毒一邑民乎?亦不使罪蔓爾曹。”即自縱火焚之。觀察使聞其狀,以易于挺身為民,卒不加劾。
邑民死喪,子弱業(yè)破不能具葬者,易于輒出俸錢,使吏為辦。百姓入常賦③,有垂白僂杖者,易于必召坐與食, 問政得失。庭有競民,易于皆親自與語,為指白枉直。罪小者勸,大者杖,悉立遣之,不以付吏。治益昌三年,獄無系民,民不知役。改綿州羅江令,其治視益昌。是時故相國裴公出鎮(zhèn)綿州,獨能嘉易于治。嘗從觀其政,道從不過三人,其察易于廉約如是。
會昌五年,樵道出益昌,民有能言何易于治狀者,且曰:“天子設上下考以勉吏,而易于考止中上,何哉”?樵曰:“易于督賦如何”?曰:“止請貸期,不欲緊繩百姓,使賤出粟帛。”“督役如何?”曰:“度支費不足,遂出俸錢,冀優(yōu)貧民。”“饋給往來權勢如何?” 曰:“傳符④外一無所與。”“擒盜如何?”曰:“無盜。”樵曰:“余居長安,歲聞給事中??迹瑒t曰:某人為某縣,得上下考,由考得某官。問其政,則曰:某人能督賦,先期而畢;某人能督役,省度交費;某人當?shù)溃艿猛鶃磉_官為好言;某人能擒若干盜??h令得上下考者如此。”邑民不對,笑去。
樵以為當世在上位者,皆知求才為切。至如緩急補吏,則曰:吾患無以共治。膺命⑤舉賢,則曰:吾患無以塞詔。及其有之,知者何人哉?繼而言之,使何易于不有得于生,必有得于死者,有史官在。
【注】①筦,同“管”。榷筦,指對某些物資實行專賣管理。②刬:同“鏟”。③常賦:指按規(guī)定要交納的賦稅,與臨時增收的苛捐雜稅相對。④傳符:古代官員、使者外出,按品級給券由各地驛站供應食宿、車馬。⑤膺命:承受皇帝詔命。
4. 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百姓不耕即蠶,隙不可奪 奪:喪失,耽誤。
B.矧厚其賦以毒民乎 厚:增加。
C.改綿州羅江令,其治視益昌 視:和……一樣。
D.嘗從觀其政,道從不過三人 道:道路。
5. 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3分)
以易于挺身為民
以勇氣聞于諸侯
子弱業(yè)破不能具葬者
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
而易于考止中上,何哉
來時甚急,去后何遲
為指白枉直
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為此也
6. 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何易于親為刺史挽舟,是對刺史不理政務、游春擾民的否定與譴責,不卑不亢的回答顯示了他的人品、智慧和勇氣??v火焚詔一事則顯示了他的剛正與愛民。
B.本文還概述了何易于助民治喪、尊老問政、立遣競民、為政簡約等情況,使人物形象更趨完整、豐滿。
C.邑民責問孫樵何易于“考止中上”的原因,聽了孫樵的解釋,邑民心悅誠服,微笑著離去。
D.本文詳略交叉,虛實相應,事理相連,情理相生,將一個普通縣令的政績、遭遇放到全國官吏的橫斷面上來考察,放到漫漫歷史長河中來評述,平實樸素而又舉重若輕。
7. 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吾寧愛一身以毒一邑民乎?亦不使罪蔓爾曹。(4分)
(2)使何易于不有得于生,必有得于死者,有史官在。(5分)
(二)古代詩歌閱讀(10分)
閱讀下面的詩歌,然后回答問題。
次韻中玉水仙花二首 黃庭堅
借水開花自一奇,水沉①為骨玉為肌。
暗香已壓酴醾②倒,只比寒梅無好枝。
淤泥解作白蓮藕,糞壤能開黃玉花。
可惜國香天不管,隨緣流落小民家。
【注】①水沉,沉香木。 ② 酴醾(tú mí)花名,色白味香。
8、第一首用什么手法刻畫了水仙花的美,寫出了水仙花的什么特點?請結合詩句簡單分析。(5分)
9、詩人寫水仙的意旨何在?請結合第二首詩簡單談一談。(5分)
(三)名句名篇默寫
10、補出下列名句的空缺部分,每空一分。(8分)
(1)別有幽愁暗恨生, ?!杜眯小?/p>
(2)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 , 。《孟子•魚我所欲也》
(3) ,奔流到海不復回。 ,朝如青絲暮成雪。(《將進酒》)
(4)至若春和景明, , , 一碧萬頃 。(《岳陽樓記》)
(5)桂棹兮蘭槳, 。(《赤壁賦》)
乙 選考題
請從以下三、四兩大題中選定一大題作答。
三、文學類文本閱讀(25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題
泣血的杜鵑
?、佟都t樓夢》是一首詩,一首醞釀、積累了數(shù)千年,而由一位集大成的文學大師最終寫就的瑰麗而凄怨的詩篇。隨著詩篇末尾宿命般的殘缺與悲劇的落幕,天地似為之易色,草木亦為之同悲,一個經歷了繁華與苦難、坎坷與艱辛的偉大心靈發(fā)出了余韻悠悠的沉重嘆息。在《紅樓夢》中,作者傾注了他全部的心血、才華與詩情畫意,以杜宇啼血般的筆調和珠圓玉潤的辭句,精心結撰了一個藝術世界,在這里,積淀著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藝術的生命信息和遺傳基因,流動著中國古代詩歌的節(jié)奏旋律和精神氣韻。
?、诋斘覀円赃@樣的眼光再一次感受和審視黛玉形象時,黛玉已然不單純是一位美麗多情、敏感善良、富于詩人氣質與才情的少女形象,也不僅僅是揭示了一定歷史時期社會生活某種本質與規(guī)律的典型,而是承載了幾千年中華文化厚重負荷的一個永恒的詩性象征,一種富于典型意義的審美境界,從這一形象中,我們仿佛可以看到中國古代許多文士淡淡的背影。
③作為中國古代文化精神傳統(tǒng)的傳承者與批判者,我們是以特殊的心境來感受和面對黛玉形象,感受她和她的創(chuàng)造者所感受到的一切的。實際上,當我們面對和審視這一形象時,我們也是在面對和審視我們自己的心性,面對和審視從古到今的中國詩人那心靈跋涉的漫漫長路及審美精神、審美實踐的悠悠旅程。
④劉熙載在《藝概》中說:“詩人之憂過人也,詩人之樂過人也。憂世樂天,固當如是。”《紅樓夢》中,神瑛侍者意欲下凡造歷幻緣,則寶玉的精神中似有樂天之意;而絳珠仙子則欲隨之下世為人,以一生所有眼淚還報其甘露之惠,則黛玉的精神中似更多憂世之心;寶玉喜聚,而黛玉則在聚時即以平靜的心態(tài)準備迎接散的結局。這里似乎包含著一個相反相成的人生命題。從“好一似食盡鳥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凈”的結局來看,全篇則籠罩在對人生宿命般的悲劇性感受和大憂患中。魯迅談到《紅樓夢》時說:“悲涼之霧,遍布華林,然呼吸而領會之者,獨寶玉而已。”誠然如此。不過,那應該是指黛玉逝后。比起黛玉,寶玉應是后知后覺者。
⑤《紅樓夢》是一曲悲歌。從第五回離恨天、灌愁海和癡情、結怨諸名目,從《紅樓夢引子》曲文“趁著這奈何天,傷懷日,寂寥時,試遣愚衷”,從四春之“元”“迎”“探”“惜”及“千紅一窟”“萬艷同杯”的諧音中,我們聽到的是啼血的杜鵑那聲聲的悲鳴。而那杜鵑便是曹雪芹,也便是林黛玉。黛玉前身是絳珠仙子,她的知心丫環(huán)叫紫鵑。紫鵑的寓意就是啼血的杜鵑,絳珠也就是紅色的血淚;黛玉正是泣血的杜鵑,而曹雪芹也是泣血的杜鵑,他寄哭泣于黛玉,寄哭泣于《紅樓夢》。
?、搠煊裆破?,《枉凝眉》曲中有“想眼中能有多少淚珠兒”之句。黛玉的悲泣非同凡響,感應花鳥,通于自然。第二十六回中寫黛玉,“獨立墻角邊花陰之下,悲悲戚戚嗚咽起來”,“不期這一哭,那附近柳枝花朵上的宿鳥棲鴉一聞此聲,俱忒楞楞飛起遠避,不忍再聽”。
⑦《紅樓夢》是一部痛史,黛玉的歌哭即曹雪芹的歌哭。金陵十二釵,是作者半生感念與懷想的閨閣女子的化身,生命之花一一凋謝,怎不令作者悲慨萬端,長歌當哭!將第一回中“自欲將以往所賴天恩祖德,錦衣紈绔之時,飫甘厭肥之日,背父兄教育之恩,負師友規(guī)談之德,以至今日一技無成、半生潦倒之罪,編述一集,以告天下人”與經歷了國破家亡慘痛變故的明末清初文學家、史學家張岱所撰的《陶庵夢憶•自序》比讀,覺二者心緒蒼涼,話語沉痛,何其相似。這里有幾分懺悔、反語、不平,有幾分無奈、自嘲、自傲。“無才可去補蒼天,枉入紅塵若許年”,此語并非《紅樓夢》中那塊被女媧遺棄的不能補天亦不能自由行動的頑石的傷心哀嘆,而是作者的憤世之語、牢騷之語,是欲有所為而不能為、不可為的傷心之語,是冷眼觀世、白眼看人的狂傲之語,是洞察古今、徹悟人生的佛道之語??傊都t樓夢》是沉痛而絕望的一曲悲歌。
(選自紅學館《黛玉形象:中國古典詩史最后的象征者》,有刪改)
11、下列選項中不符合文意的兩項是(5分)
A.《紅樓夢》是一首醞釀、積累了數(shù)千年,而由一位集大成的文學大師最終寫就的瑰麗而凄怨的詩篇,黛玉則是承載了幾千年中華文化厚重負荷的一個永恒的詩性象征。
B.“離恨天”“灌愁海”等名目、“元”“迎”“探”“惜”的諧音、“絳珠”“紫鵑”的寓意都證明《紅樓夢》是一曲悲歌。
C.林黛玉的悲泣非同凡響,感應花鳥,通于自然,具有“驚天地,泣鬼神”的震撼力,足可見出她的內心有許多哀怨不平之氣。
D.林黛玉是曹雪芹半生中感念與懷想的閨閣女子的形象化身之一,作者寫林黛玉,無非就是想借助她來表達痛悼紅顏的悲慨之情。
E.當我們面對和審視林黛玉這一形象時,也是面對和審視從古到今的中國詩人心靈跋涉的漫漫長路及審美精神、審美實踐的悠悠旅程。
12、聯(lián)系全文,泣血的杜鵑指的是誰?為什么?(6分)
13、根據(jù)文意,說說你對“憂世樂天”內容的理解。(6分)
14、作者說《紅樓夢》是沉痛而絕望的一曲悲歌?你怎么看,聯(lián)系全文談談自己的觀點。(8分)
實用類文本閱讀(25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題。
中國,只有一個陳寅恪
張昌華
富有詩人氣質的陳寅恪,本是一個純正的學人。他學問廣博、精深,在宗教、史學、語言、人類學、校勘學、文學上的建樹頗高,尤以中古史的研究卓爾不群。
1902年,十三歲的陳寅恪隨兄陳衡恪留學日本,后赴美在哈佛學習梵文、巴黎文,1921年又赴德國,在柏林大學研究院研究梵文和其他東方古文字學。旨趣在“以求知識為職志”。他留學十多年卻沒有獲得博士學位。1925年,吳宓擬請陳寅恪為國學研究院教授。清華校長曹云祥問梁啟超:“他是哪一國的博士?”梁答:“他不是博士,也不是碩士。”曹云祥又問:“他都有些什么著作?”梁答:“也沒有什么著作。”曹聽罷搖頭表示為難。梁啟超有點生氣地說:“我梁某人也沒有博士學位,著作嘛,算是等身了,但總共還不如陳寅恪先生寥寥數(shù)百字有價值……”梁啟超列舉了柏林大學、巴黎大學名教授對陳寅恪的推譽之詞。曹云祥同意了。
1926年,陳寅恪執(zhí)教于清華國學研究院。他上課喜歡用布包裝著相關書籍資料,一進課堂便將布包攤在講臺上。異趣所在是他備有一黃一黑兩只布包,凡上佛經文學、禪宗文學必用黃布包,講授其他課程則用黑的。陳寅恪冬日喜歡穿長袍馬褂,因體弱,有時嚴寒還加上件皮袍。凡引征重要文句或參考書目,他都親自抄在黑板上。擦黑板本是臟活,學生要代勞,可他一概謝絕。講課講到入神處,往往閉目而談如入禪境,直至下課鈴響,也不介意。他倘有新的論文發(fā)表,必將單行本分給每個同學研讀。他上課從不點名,也不小考。他不欣賞問答式的筆試,倡導學生提問題、有創(chuàng)新,以期對史識有新理解、新發(fā)現(xiàn)。
他是一位“怪人”。國文考試加試還是科舉時代的方式——對對子,以此測試學生的讀書博寡、語匯豐富與否及音韻學、邏輯學。此舉雖招致毀譽參半,但“寓意甚深”,可“測試作者的聯(lián)想力和美感力”以及“表現(xiàn)文學的天才和造詣,而修辭的程度更可以從這里流露出來”。他既開風氣也為師,一面向學生提示可走的新路,一面指導學生如何去做。出于他的聲望,北大的學生為不失名師的教誨也來清華園聽課。那時陳寅恪不過三十多歲,還是單身漢。雖已被人稱為“教授的教授”,但他每周還要花兩天時間進城跟人學西夏文和蒙古文。他的勤奮令學生們臉紅,也激發(fā)了學生們的勤勉精神。
陳寅恪也不乏幽默。研究院導師梁啟超、王國維曾是帝師,他便送學生們一副對聯(lián):“南海圣人再傳弟子,大清皇帝同學少年。”羅家倫出任清華校長時,送陳寅恪一本他編的《科學與玄學》,陳回贈一副對聯(lián):“不通家法科學玄學,語無倫次中文西文。”橫批是“儒將風流”。羅問作何解,他解釋說:“你在北伐中官拜少將,不是儒將嗎?又討了個漂亮的太太,正是風流。”這兩副對聯(lián)被傳誦一時。
陳寅恪與王國維私交甚篤。1927年,王國維于昆明湖自沉。在向靜安先生遺體告別時,研究院的學生們在先,行的是三鞠躬,而陳寅恪行三跪九叩大禮。他送挽聯(lián),撰《王觀堂先生挽詞》,賦詩言哀。次年,他又應研究院眾學生之請為王觀堂先生撰寫碑銘,于碑文中闡發(fā)觀堂先生“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心曲。
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時,陳寅恪一家在香港,食品奇缺,沒有吃的。一位日本學者寫信給日軍軍部希望不要為難他。軍部行文給香港司令部,司令部派憲兵送去好多袋面粉,陳寅恪與夫人堅拒,不吃嗟來之食,面臨行將餓斃,也不為五斗米折腰。
1945年,季羨林留德已經十年,正準備回國,聽說陳寅恪在倫敦治療目疾,便寫信向他匯報學習情況。陳寅恪本不了解季的學業(yè),一聽說季的指導老師瓦爾德施米特竟是自己的同學,且季的師祖便是自己的導師,他馬上復長函鼓勵季羨林,并熱情把他推薦給胡適,使季羨林一帆風順地到北大當了教授。后來陳寅恪讀了季羨林的論文《浮屠與佛》大加贊賞,推薦給《中央研究院史語所集刊》,使季羨林“一登龍門,身價百倍”。
胡適曾說:“寅恪治史學,當然是今日最淵博、最有識見、最能用材料的人。”傅斯年也說過:“陳先生的學問近三百年來一個人而已。”更有人在談及他的受世之尊之地位時說:“中國,只有一個陳寅恪!”(選自《名人傳記》2009年第5期,有刪改)
15.下列對傳記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當?shù)膬身検? )(5分)
A.雖已被人稱為“教授的教授”,但陳寅恪每周還要花兩天時間進城跟人學西夏文和蒙古文,這充分體現(xiàn)了他在治學上孜孜以求的勤勉精神。
B.陳寅恪在清華國學研究院教學時采用的國文考試加試方式——對對子,以及在王國維去世時行三跪九叩大禮,都說明他的治學與人格深受傳統(tǒng)文化精神的浸淫。
C.梁啟超認為自己雖然著作等身,可在治學的境界上依然無法與陳寅恪相提并論,這其實是襄助陳寅恪順利執(zhí)教清華的過謙之辭,并非誠心之言。
D.作者引用傅斯年“陳先生的學問近三百年來一個人而已”這句話,對學貫中西、博古通今的一代學術大師陳寅恪的至高成就進行了褒揚。
E.文章靈活地運用語言、肖像、動作、心理等多種描寫手法,從不同角度塑造了陳寅恪特立獨行的學者形象。
16.在本文第二段中,作者記述的梁啟超和曹云祥之間的對話,有什么作用?(6分)
17.通過本文作者的介紹,你印象中的陳寅恪是個什么樣的人?請簡要概括。(6分)
18.你如何理解“中國,只有一個陳寅恪”這句話?它給你什么樣的啟示?請結合全文,談談你的感受。(8分)
表達題
四、語言文字運用(20分)
19、下面語段中畫線的詞語,使用不恰當?shù)囊豁検? )(3分)
出版市場上“圖”書大受青睞,不僅有動漫、繪本,還有“畫說”、“圖解”。我們迎來了一個“讀圖時代”。出版物形態(tài)的改變,反映了出版技術和出版觀念的進步,我們是應該舉雙手歡迎的;但是從閱讀主體來說,則不能同日而語,不排除其中有閱讀力下滑的因素。有些人之所以讀圖,是因為他們只能讀圖。傳統(tǒng)的閱讀習慣正在慢慢消失:讀圖代替了讀文,讀屏代替了讀書,讀博客代替了讀經典,讀故事代替了讀思想……于是,“輕閱讀”“淺閱讀”“軟閱讀”成了流行風景。閱讀率雖在保持,閱讀力卻在萎縮。
A.青睞 B.同日而語 C.風景 D.萎縮
20、下列句子中,沒有語病的一句是( )(3分)
A.通過檢查,大家討論、發(fā)現(xiàn)、解決了課外活動中的一些問題。
B.有關部門對極少數(shù)不尊重環(huán)衛(wèi)工人勞動、無理取鬧、甚至毆打侮辱環(huán)衛(wèi)工人的事件及時進行了批評教育和嚴肅處理。
C.老年人發(fā)生心力衰竭的主要原因是勞累、用腦過度、精神緊張、食鹽過多、感冒等
D.不但他能夠用馬克思主義的有關理論來指導自己的工作,而且能夠領會這些理論的精神實質。
21、根據(jù)文段內容在ABC處,填上適當?shù)恼Z句。(6分)
一年一度的國民閱讀調查又發(fā)布了最新的調查結果。從本次調查看,2009年我國18—70周歲的成年國民書報刊及數(shù)字出版物等各種媒介綜合閱讀率為72%,比2008年增長了2.3個百分點, A 。從各類出版物的閱讀率結構看,圖書和數(shù)字出版物閱讀率在上升, B ,而且下降幅度還比較大。日前公布的《2009年度全國報紙印量調查統(tǒng)計》也顯示,2009年,我國報紙總印量同比減少了6.78%,繼續(xù)了2008年的負增長態(tài)勢??梢哉f, C ,與報紙閱讀率和閱讀量下降正可相互印證。
答: A B C
22、用一句話概括下面這則消息的主要內容。(不超過18個字)(3分)
中國人民大學的一位教授指出:在中國,最維護職工權利的組織莫過于工會;然而在許多民營和外資企業(yè),普遍沒有工會組織;即使有,也是由資方掌握,發(fā)揮不了維護職工權益的作用。
據(jù)調查統(tǒng)計,中國目前有一億多民工游離于工會之外,其中絕大多數(shù)是在非國有企業(yè)的民工;他們沒有加入工會組織,也沒有規(guī)范的行業(yè)組織,權益無法得到維護。雖然許多民工認為協(xié)商是解決問題的好辦法,但他們苦于缺乏維護他們權益的工會組織以及專業(yè)的法律顧問。由于法律程序時間過長等原因,民工通常不會求助于勞動監(jiān)察機構;這時如果有工會組織提供義務法律咨詢,或指導他們與業(yè)主談判協(xié)商,民工的權益就能夠得到維護。
23、把下面的語句擴展成三個單句組成的復句,要求至少運用一種修辭格。(5分)
原句:細雨悄悄進入了北國。
三、寫作(60分)
24、2010年10月16日晚,一輛黑色轎車在河北大學校園撞上兩名女生,造成一死一傷,肇事司機不但沒有停車,反而繼續(xù)去學校宿舍樓接女友。返回途中被學生和學校保安攔住后,肇事者態(tài)度十分囂張,高喊“有本事你們告去,我爸是李剛!”后經證實,肇事者父親為保定市某公安分局副局長。
時隔數(shù)日,2010年10月20日晚11時,西安音樂學院大三學生藥家鑫駕車將騎電動自行車的女服務員張妙撞倒。藥家鑫下車后,發(fā)現(xiàn)張妙在記車號,掏出尖刀連刺數(shù)刀,張妙當場死亡。
2011年6月14日,在經歷了被女友拋棄、創(chuàng)業(yè)失敗、司法考試落榜等一系列打擊后,已是而立之年的北大學子連勇僅僅因為一次被一個孩子(小斌)撞了一下而情緒失控,將孩子殘忍殺害,后又以綁票名義向小斌家人索要15萬元。
對生命極度漠視的惡性事件不斷發(fā)生,媒體對類似報道產生疲倦,受眾因類似事件發(fā)生頻率太高而麻木,整個社會似乎得了一種“漠視生命的惡性傳染病”。在文化上,我們民族一直宣揚“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愛的傳統(tǒng),為何現(xiàn)在竟然如此冷漠?
請結合材料寫一篇文章。文體不限,題目自擬,800字以上。
高二語文下冊期末質量檢測試題答案
1. 【答案】D
【解析】本題考查詞語的理解,能力層次為B級。解答此類問題要抓住詞語的本質屬性,A B C項都大而空,因而不對,正確答案是D。
2.【答案】A
【解析】此題重在考查理論的推斷能力。能力層次為C級。A項陳述的對象是“生物”而不是“人類”,不符合體干要求,因而是錯誤。B、C、D明顯正確。
3.【答案】C
【解析】此題考查的是對文章內容的判斷能力。能力層次為C級。A、B、D符合原文的表述。C項和原文對比去掉了“這些”二字,這些根據(jù)原文又是“有毒甚至是致命的物質”這樣毫無疑問就擴大了詞語的使用范圍,因而是錯誤的。
4、D 解析 道:前導。
5 、B 解析 助詞,用于后置定語之后,相當于“的” A因/憑借 C為什么/多么 D給,替/因為
6.C 解析 勤政愛民、清正廉潔的何易于考核只“中上”,而勒逼百姓、巴結權貴的酷吏卻飛黃騰達,“邑民不對,笑去”是憤懣、含蓄的批判。
7.(1)難道我為了愛惜自己的生命而使一縣的百姓都受毒害?我也不會使罪名株連你們。
(2)即使何易于活著的時候沒有得到朝廷的獎賞,而死后一定有美名流傳,因為有史官在呢。
參考譯文:
何易于曾經做益昌縣縣令,益昌縣離刺史的治所四十里,縣城在嘉陵江南岸。刺史崔樸曾趁著春光明媚的時光,從上游帶著很多賓客一路唱歌喝酒,乘船向東順流而下,一直到益昌縣附近。船到,就下令要民夫拉纖。何易于就把朝版插在腰帶里,拉著纖,跑上跑下奔忙。刺史吃驚地問他為什么這樣,何易于說:“現(xiàn)在正當春季,老百姓不是在耕作就是在養(yǎng)蠶,一點點時間也不能耽誤。易于身為屬縣的縣令,正值無事,可以充當差役。”刺史與賓客從船中跳出來,一同騎著馬離去了。
益昌縣的百姓多數(shù)在附近山上種茶樹,收了茶葉賺得的錢完全歸自己。正遇到鹽鐵官奏請朝廷嚴格執(zhí)行專賣制度,詔令各地不得替百姓隱匿收入。何易于看了詔令說:“益昌不征收茶稅,百姓尚且不能活下去,更何況增加稅額來損害百姓呢?” 命令胥吏毀掉征收茶稅的詔書。胥吏爭辯說:“天子命令各地不能替百姓瞞報收入,如果現(xiàn)在毀掉詔令,罪過就更嚴重了。小吏不過一死罷了,明公您能免得了被放逐荒遠之地嗎?”何易于說:“難道我為了保自己的命而使一縣的百姓都受苦難?我也不會使罪名株連你們。”當即親自點火焚毀了詔令。觀察使知道了他焚毀詔令的情況,因何易于挺身為民,最終未加彈劾。
本縣百姓如遇喪亡,而孩子弱小,家業(yè)破敗,沒有能力辦理喪事的,何易于就拿出自己的俸祿錢,派小吏幫他辦理喪事。百姓繳納規(guī)定的賦稅時,若有須發(fā)花白腰彎背曲,拄著拐杖的老人,何易于一定把他們召來坐在一起吃飯,詢問他們益昌政事的得與失。法庭上有打官司的人,何易于都親自與他們談話,給他們指明誰是誰非。對罪過輕的加以勸勉,對罪過大的才用杖刑,都馬上打發(fā)他們回去,不把他們交給獄吏處理。治理益昌三年,獄中沒有被監(jiān)禁的百姓,百姓不曾經受徭役之苦。改任綿州羅江縣令,他的政績和在益昌一樣。這時,已故宰相裴公從京城來鎮(zhèn)守綿州,只他能嘉獎何易于為官的政績。他曾經去視察何易于的治理措施,易于的隨從不超過三個人,裴公看到的何易于竟是這樣的清廉儉約。
會昌五年,我路過益昌,有個了解何易于治理益昌情況的百姓(對我談起何易于),并且問我:“天子制定出許多考核政績的標準來勉勵官吏,何易于的考績僅僅是“中上”等級,什么原因呢?我說:“何易于催繳賦稅怎么樣?”回答說:“向上級請求放寬交納賦稅的期限,不愿意加緊勒索百姓,讓他們賤價出售糧食和織物。” 我又問:“督辦徭役怎么樣?”回答說:“財政經費不足,就拿出自己的俸祿錢,希望寬待窮苦百姓。”我又問:“供給和饋贈過往的達官貴人怎么樣?”回答說:“除按規(guī)定供給車馬、辦理憑證而外,一點不給什么。”又問:“擒拿盜賊怎么樣?”回答說:“沒有盜賊。”我說:“我住在長安,每年聽說給事中考察官吏政績,說某人治理某縣,考績得了“上下”,由考察政績而得了某官職。問他的政績,就會說某人很能催繳賦稅,在規(guī)定期限之前就完成了;某人很會督辦徭役,節(jié)省財政經費;某人做官地方正是交通要道,能夠得到路過的顯貴官吏為他說好話;某人能擒拿多少盜賊??伎兊?ldquo;上下”等級的縣令就是這樣!這位益昌百姓不回答,笑著離去了。
我認為當今身處高位的人,都知道尋求人才是當務之急。到急需補充官員的時候,就說:我耽心沒有好官可以同我一起治理百姓。接受皇帝詔命薦舉賢才,就會說:我憂慮沒有能用來應付皇上詔命的人才。等到有了人才,能賞識的人有誰呢?再說,即使何易于活著的時候沒有得到朝廷的獎賞,而死后一定有美名流傳,因為有史官在呢。
8、第一首用了比喻和對比的手法刻畫了水仙的美。第一句從水寫起,傳達出清雅高潔的神韻,第二句說水仙骨如沉香肌如玉,寫出水仙特有的晶瑩澄澈之美;第三句寫水仙暗香彌漫,幽香沁鼻;第四句與梅對比,寫出其柔弱之美。
9、“國香”既指花,又指佳麗,同時也是詩人自喻。 詩人以久沉下僚的積怨來寫妍麗出眾而不為人知的美女流落貧寒之家,既表明詩人對美人的同情,又深寓自己的身世之感,自己滿腹經綸,才華橫溢卻久謫川蜀,遠貶荊南,“可惜”二字飽含詩人無限感慨,而“隨緣”又顯出詩人無可奈何之情。
10、(1)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琵琶行》
(2)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睹献?bull;魚我所欲也》
(3)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fā),朝如青絲暮成雪。
(4)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
(5)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
11、CD
C錯在“驚天地,泣鬼神”“哀怨不平之氣”, “驚天地,泣鬼神”的表述屬夸大其詞,“哀怨不平之氣”的結論屬無中生有。見第6段。
D錯在“借助她來表達痛悼紅顏的悲慨之情”,曹雪芹借助林黛玉表達的情感不僅限于“痛悼紅顏”,還有對自己的哀嘆等復雜情感。見第7段。
12、指林黛玉與曹雪芹(1分)。因為,黛玉前身是絳珠仙子,絳珠是紅色的血淚,其知心丫環(huán)紫鵑的寓意是啼血的杜鵑(1分),而曹雪芹寄哭泣于黛玉與《紅樓夢》(1分)。
13、詩人的憂傷與快樂超過普通人,“憂世樂天”是詩人本來就具有的情懷。
《紅樓夢》里寶玉的精神中似有“樂天”之意,而黛玉的精神中似更多“憂世”之心。
“憂世樂天”是對立統(tǒng)一的,寶玉、黛玉展現(xiàn)出的不同精神,實質上構成了一個相反相成的人生命題。
14、①《紅樓夢》全篇籠罩在對人生宿命般的悲劇性感受和大憂患中。②《紅樓夢》中的不少名目及引子曲文,人物名字的諧音寓意,都體現(xiàn)出悲情。③作者半生感念與懷想女子化身的金陵十二釵生命之花凋謝,悲慨萬分④作者在《紅樓夢》中寄托了欲有所為而不能為、不可為的傷心絕望之情。(每點2分)
15.CE
16.【答案】 ①首先,這段對話交代了留學歸來卻沒有學位和著作的陳寅恪如何得以執(zhí)教名校清華的原委;其次,學術大師梁啟超對初出茅廬的陳寅恪的極力推薦,從側面突出了陳寅恪治學的嚴謹和學養(yǎng)的深厚;再次,梁啟超的評價也為作者在后文進一步凸顯陳寅恪的治學境界和學術成就做出了鋪墊。
17.【答案】 ①陳寅恪富有詩人氣質,篤志為學,學問廣博、精深,是一個純正的學者;②陳寅恪治學嚴謹,一絲不茍,在教學中勤勉認真,身體力行,堪稱學生的楷模;③陳寅恪在治學上善開風氣之新,將傳統(tǒng)方法與現(xiàn)代精神融會貫通,可謂獨樹一幟;④陳寅恪為人多情重義,樂于助人,對友朋的感念追懷情真意切,對后學的獎掖提攜不遺余力;⑤陳寅恪為人幽默風趣,自有雅量高致;⑥陳寅恪具有堅貞的民族氣節(jié)和愛國情懷,國難當頭,即使身處困境依然不改其高風亮節(jié)。(以上6點寫出3點即可)
18.【答案】 理解:“中國,只有一個陳寅恪”這句話是強調,作為二十世紀中國屈指可數(shù)的博古通今、學貫中西的一代學術大師,陳寅恪在治學上善開風氣之新,將傳統(tǒng)方法與現(xiàn)代精神融會貫通,在文史研究領域創(chuàng)造出至高的成就和輝煌的業(yè)績。陳寅恪一生秉承著發(fā)揚“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人生信念,潛心治學,不求顯達,身處逆境和困厄始終不改其高風亮節(jié)。陳寅恪的家學淵源,自身的資質、修養(yǎng)和學力,以及他所生活的時代大環(huán)境,也是形成他“獨一無二”的重要原因。這些特質,在現(xiàn)代中國,不但是其同時代人難以企及的,也是后來者無法超越的。
啟示:今天的我們應該把陳寅恪作為為人治學的楷模,擺脫功利的心態(tài)和浮躁的作風,志存高遠,學求博深,繼承并光大中國的文化傳統(tǒng),使中國學術的血脈得以承傳,使中國學人的風尚得以賡續(xù),為中華文化的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力量。(本題為開放性試題,只要觀點明確,言之成理即可)
19、B.同日而語:指相提并論。應為“一概而論”:同一標準,一律。指處理事情或問題不分性質,不加區(qū)別,用同一標準來對待或處理。
20 、C
21、(6分)(每處2分)
A.體現(xiàn)了國民閱讀總體上呈增長態(tài)勢
B.而報紙和期刊的閱讀率則在下降
C.近兩年全國報紙總印量的減少
22、民工呼喚(企盼、期望)維護自己(自身)權益的工會組織。
23、此題擴展的“突破口”是原句中“悄悄”一詞,它限定了擴展語句的情調和內容,擴展句在情調上應帶有一種詩意的美,在內容上要寫出“隨春潛入夜”,突出沒有人發(fā)現(xiàn)。同時,要注意題干要求,擴展成“三個單句組成的復句”,“至少運用一種修辭格”。
答案示例:如絲的細雨挾帶著一身輕盈,千里迢迢地從江南起身,在一個無人知曉的夜晚,悄悄地走進了美麗誘人的北國。
24、略
猜你喜歡:
高二語文下冊期末質量檢測試題及答案
上一篇:高二第二學期語文期末試題及答案
下一篇:高二語文下冊期末測試卷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