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下冊語文30文成公主進藏教學反思
四年級語文下冊第30課《文成公主進藏》講了文成公主進藏與松贊干布聯(lián)姻的事。學習啦小編為四年級語文老師整理了《文成公主進藏》教學反思,希望大家有所收獲!
四年級下冊語文第30課《文成公主進藏》教學反思1
《文成公主進藏》是一篇略讀課文,教學重點是讓學生能復述課文,體會文成公主進藏故事的美妙與神奇。教學時,我緊扣教學目標,體會文成公主進藏故事的美妙與神奇,放手讓學生自讀,重點引導的方式來進行。
本節(jié)課的教學,我有效地使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開展教學,首先出示西藏的圖片,配樂導入新課,激發(fā)學生了解西藏,了解西藏民間傳說的興趣。其次,運用多媒體出示的填空和提綱復述課文。最后,運用視頻了解文成公主為藏族地區(qū)做出的貢獻。
我認為這節(jié)課最成功的地方是,引導學生復述了課文。教學伊始,先學習字詞。然后,引導學生理清文章的思路:求婚——接見使臣考驗智慧——允婚——進藏、完婚——不朽功績。并板書出來,便于學生理解。接著先讓學生自讀感悟進藏之路的艱辛,文成公主的善良、智慧,以及故事的神奇;指導復述進藏的過程。接下來復述考驗智慧,然后分組準備整篇文章的復述,最后抽一名學生上臺展示,大家一起提建議,之后再請2個學生上來合作復述。他們復述得很好,同學們報以熱烈的掌聲。這樣就很好地達到了教學目的。
通過這節(jié)課,我得出幾點體會:
一、讓學生復述故事并不難,可以分幾個部分來復述,先指導復述復雜的,再自己復述簡單的,最后整篇一起復述。
二、分部分復述時要掌握好時間,我這節(jié)課第一部分用時稍長。
三、板書要利于學生復述,把整個課文的框架列出來。
當然,課堂是生成的,預設得再好,也難免會有缺點,尤其是對于剛剛接觸“指導——自主學習”這一教學模式的我,本課的不足之處在于:
1、 學生和我都剛接觸這種教學模式,因此我還是有點擔心他們“研讀”不到“重點”,不大敢放手,唯恐學生理解不到位,扶得太多,導得太多。使學生的個性閱讀未能充分展開。
2、 朗讀指導還不夠到位,因為個性閱讀未能充分展開,使部分學生對文本的感受深度不夠,感情沒有達到共鳴。
3、 時間的安排上,研讀文本時間過長,導致后面的復述故事時間不夠。“自讀自悟”這一環(huán)節(jié)如果課前讓他們預習的好的話,課堂上就不用花這么多時間,直接把重點放在“交流匯報閱讀收獲”這一環(huán)節(jié),這樣一來,后面的復述故事的時間也就夠了。
四年級下冊語文第30課《文成公主進藏》教學反思2
一、在探究閱讀中實現(xiàn)情感升華
整個教學過程以情為主線。人本主義學習理論非常重視認知與情感結合,極力突出情感在教學中的作用,以便能形成一種認知與情感之間的協(xié)調活動為主線、以情感作為教學活動的基本動力的教學模式。本課教學就努力體現(xiàn)這一理論,(感知“動人”──感受“動人”──探究“動人”──想象“動人”──感悟“動人”)層層推進,環(huán)環(huán)相扣。從具體教學環(huán)節(jié)上說:
1、導入時激發(fā)情──未成曲調先有情:
課一開始,教師就以“今天,我們一起用心來感受一位偉大的女性。”為開白導入,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充分利用了學生的閱讀期待。以一種“未成曲調先有的‘情’來感染學生。接著以“這樣的一位女性,我們心底里為她驕傲。那么,我們就來讀一讀這個故事”引入讓學生在高漲熱情地驅動下投入自主閱讀中。
2、初讀時感受情──隱隱春山淡淡情:
在初讀環(huán)節(jié)中,讓學生自由讀文,初步感受故事動人。同時也推動自己情感的提升,展開學生與文本之間的對話。通過“誰來說說這是一個怎樣的故事?”來展示學生初讀的成果,進而引出研讀專題。
3、研讀中深化情──情漸深入漸無窮:
那課文哪些地方寫出了這故事的動人呢?請再讀課文,用橫線劃出,用序號標出。劃好地請先去讀一讀,體會它的動人。并自己選擇一動人之處進行研究。并進行了學法的引導:自讀理解—體會想象—交流體會—朗讀展示,通過開展研究性閱讀,讀悟結合,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感受“動人”,提升自己的情感。
4、交流中展示情──一言一語總關情:
在交流過程中,讓學生體會想象當時的情景,談自己的體會,(樂意遠嫁他鄉(xiāng)、歷盡苦傳文明、受到熱烈歡迎……)再進行有感情地朗讀,此時學生的一言一語都是真情的流露,內心的告白。而且在交流中,師生之間、生生之間有了碰撞和啟發(fā),進一步深化了各自己的認知理解和情感體驗。
5、想象中深化情──情到深處不言多:
本文重點只是講了進西藏時的動人故事,她在西藏生活了四十多年,和西藏人民一道建設西藏,肯定還發(fā)生許許多多的動人故事。請根據(jù)課本提供和你自己掌握的信息,推想一個動人的場面,并用筆寫下來。讓學生學會收集材料,學會推理想象,并內化自己的情感。
6、回歸中內化情──情到“心”處自然真:
這個故事動人,我們也想象了動人,讓我們再讀課文,想一想,這些都是因為誰而動人呢?(文成公主)是的,因為她的什么而動人呢?讓我們再一次感受文成公主的“動人”吧,再讀課文。通過初讀、研讀,交流,此時學生的情感已達到與文本的共鳴,此時的讀也自然能有情有感了。
7、拓展中延伸情──此“情”綿綿無絕期:
這個故事動人,我們也想象了動人,讓我們再讀課文,想一想,這些都是因為誰而動人呢?(文成公主)是的,因為她的什么而動人呢?(為了人類的和平,民族團結進步的自我犧牲精神)根據(jù)已有的資料,(課文和已收集的)再上網(wǎng)或查資料,寫一篇以《中國偉大的外交家──文成公主》為題寫一篇文章。通過引導點撥,回顧全文的“動人”,讓學生領悟到所有的動人都是因為文成公主,因為她的為了人類的和平,民族團結進步的自我犧牲精神。從而讓學生的情感得到真正的提升,實現(xiàn)認知的構建。
二、在探究閱讀中發(fā)展學生個性
讓每個學生的個性得到發(fā)展和完善,這是人的本性要求,也是現(xiàn)代社會發(fā)展的需要。
1、充分發(fā)揮研讀的自主性:
研讀的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自主地閱讀獲取和運用”,它充分體現(xiàn)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真正成為了閱讀教學課堂的主人。每一個學生都蘊藏著想學習的可能性,每一個學生都擁有學習和發(fā)展的權利。當學生們進行研究性閱讀時,學習活動愈是自主,那么研讀的過程就愈是反映學生的個性,就愈能發(fā)展學生的個性。因此,我們教師就必須真正把學習的自由還給學生,把學習的權利還給學生,把學習的空間還給學生,把學習的歡樂還給學生,讓學生有充分的條件去自主探索,去讀書研究,真正實現(xiàn)自我發(fā)現(xiàn)和發(fā)展。而教師的指導則主要在于營造一種有利于學生進行研究性閱讀的環(huán)境和氛圍,使課堂上產(chǎn)生融洽的師生情感,積極的情緒體驗,讓學生在知識的探索、能力的發(fā)揮上達到最佳狀態(tài)。盡量讓學生獨立觀察,盡量讓學生獨立思考,盡量讓學生多讀多說,盡量讓學生總結歸納,盡量讓學生多練多做。變課堂為一個充滿創(chuàng)造與發(fā)現(xiàn)的樂園,從而充分發(fā)揮研讀的自主性,使學生個性發(fā)展獲得最佳效果。本課教學從初讀感知到選擇性檢查,再到研讀專題、交流匯報、推理想象無不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自主性。
2、著力提倡感悟的獨立性:
英國教育家洛克說:“每一個人的心靈都像他們的臉一樣各不相同。正是他們無時不刻地表現(xiàn)自己的個性,才使得今天這個世界如此多彩。”語文課正是師生個性自由馳騁的領域,語文教學培養(yǎng)學生個性的關鍵在于引導學生去獨立自主地感悟。
研讀是學生獨立研究教材的學習行為,在這個過程中產(chǎn)生的感悟,必然會有些不同,帶有濃重的個性化的傾向,所謂“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是因為,每一個學生具體的閱讀,有著各自注重的焦點,每一位學生的理解,都與原有的知識水平、認識能力、生活經(jīng)驗和閱讀習慣等有關。即使對同一篇課文,不同的學生在同一教師的指導下,也會產(chǎn)生不同的感悟,甚至同一學生在不同的時間和環(huán)境里,對同一課文的感悟也會有差異。在研讀的過程中出現(xiàn)學生獨立自主的感悟,是正常的、健康的、可喜的,教師要珍視、尊重并大加鼓勵的,正是學生這種不同的閱讀感悟。這種個性差異的閱讀感悟,對于進一步發(fā)展學生的個性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在教學中,教師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認識和理解,如學生的讀,學生的對“動人”點的選擇。當然,同時教師也注意了正解價值觀的導向。
3、努力展現(xiàn)交流的真實性:
蘇霍姆林斯基說:“在學生的腦力勞動中,擺在第一的并不是背書,不是記住別人思想,而是讓學生本人進行思考,也就是說,進行生動地創(chuàng)造。”
在研讀這種課堂模式中,學生的課堂交流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學生有機會展示自己的研讀成果,并與同伴交流,在交流中獲得發(fā)展。因此,我們要努力展現(xiàn)課堂交流的真實性,交流時,鼓勵學生亮出自己的觀點,允許學生獨樹一幟;允許學生與老師爭論,允許學生隨時質疑,允許學生自由表達,也允許學生保留看法。學生不唯書,不唯上,不迷信教師,敢于標新立異。正確引導和熱情鼓勵那些平時會“要小聰明”、能使出“雕蟲小技”和敢于“吃螃蟹”的學生,從而促進學生個性的充分發(fā)展。
“課堂是允許出錯的地方”,教師尊重學生的人格,講對了要肯定、贊揚,講錯了進行熱情幫助學生糾正。應該允許學生嘗試錯誤,體現(xiàn)課堂交流的真實性,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自由發(fā)展的思維空間,使每一節(jié)課在每位學生的心目中都成為施展才華的舞臺。學生站起來發(fā)言,回答正確與不正確一樣看待。當聽到學生精彩的發(fā)言時,老師帶領全班同學表示向他學習;回答不正確時,老師說:“感謝你的一參與,再想想應該怎樣做,等會兒請你回答好嗎?”
回答問題無論正確與否,只要學生積極地參與討論交流,真實地展示自已的學情,就有機會促進自己的個性發(fā)展。
4、真誠尊重學習的選擇性:
要發(fā)展學生的個性,就必須真誠尊重學生學習的選擇性。為學生的學習和發(fā)展留下充足、自主的時間和空間,從而讓學生在學習中有更多選擇的機會。從根本上講,學生的學習活動是創(chuàng)造性的勞動過程,創(chuàng)造性越高,學習的效果應當越好。然而,由于學生長期按教師的指令學習,只會用劃一的方式去學習,這必然使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受到限制。學生也由于長期失去個人選擇的機會,個人的發(fā)展也必然受到了壓抑。讓學生在自主的學習中學會選擇,在選擇中學會判斷,給每一個學生自主性的活動實踐的機會,尊重學生對學習的選擇,才能使活動具有真正的教育價值。
自主選擇是一種主體意識、主體行為、主體能力的體現(xiàn)。我們在進行研究性閱讀時,就應在更多的環(huán)節(jié)上,變教師的“指令性”為學生的“選擇性”,促進學生個性的發(fā)展。
初讀課文時,檢查一下學生是否真的讀通了課文,讓學生自己選擇和同伴一起來分工朗讀課文,讓學生選擇一個最難讀的句子,或者挑一個自已認為寫得最美的句子來潛心品讀……把讀的選擇權充分交給學生,讓學生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yǎng)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深讀課文時,啟發(fā)學生去提煉了課文的主線,然后開門見山地提出研讀專題,學生充分地展開有選擇性地學習,選擇自認為最“動人”的一處進行研讀。此時,我們可以把學的選擇權交給學生,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研讀的質量。
同時,在布置作業(yè)時,我們也可以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有層次性的作業(yè)練習,允許學生在作業(yè)的數(shù)量和深度上有一定的選擇。把選擇的自主權大膽地交給學生,充分相信學生,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具體情況有選擇地完成作業(yè),這樣無疑會大大激發(fā)學生的自主意識,更有利于學生個性的發(fā)展。
三、在探究閱讀中轉變學習方式
通過研究性閱讀這一載體,努力實現(xiàn)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發(fā)展學生個性,在培養(yǎng)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本課教學以自讀自悟為主,提倡學生的自主學習,同時,在自主學習中有所得有所感的前提下開展合作交流,先同桌后全班,使學吸取別人的精華,促進學生的共同發(fā)展。在閱讀中引導探究學習,“這是一個怎樣的故事?”、“從哪里看出它的動人?”“選擇一處研讀,為什么動人?”確立研讀專題后,開展板塊式研究性閱讀。積極引導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實現(xiàn)從體驗到構建,提高閱讀教學的效率,培養(yǎng)了學生探究創(chuàng)新的能力。
四、在探究閱讀中滲透科學方法論
本課教學從上網(wǎng)收集資料補充課文的背景材料,從情境推想人物的內心世界,從情境推想“在四十多年里,為建設西藏,還有哪些動人的故事?”這是本設計的亮點,進一步拓展延伸,在推理的同時讓學生說明推理的理由,并讓他們再到網(wǎng)上、圖書館查詢資料,進行驗證,以促使學生“收集資料──推理假設──對照驗證”等科學方法論的初步形成。讓科學方法論承載語文本體,為學生終生持續(xù)發(fā)展奠基。
【不足探討】
1、本課教學中,教師放手還不夠,唯恐學生理解不到位,扶得太多,導得太多。使學生的個性閱讀未能充分展開。
2、朗讀指導還不夠到位,因為個性閱讀未能充分展開,使部分學生對文本的感受深度不夠,感情沒有達到共鳴。
3、時間的安排上,研讀第一個“動人”之處,時間過長,導致后面的推理想象時間不夠,學生的想象不能充分展示,從而造成亮點不亮。
四年級下冊語文第30課《文成公主進藏》教學反思3
新課程實施以來,我們對“多元解讀”這個詞并不陌生,因為我們在教學實踐中經(jīng)常鼓勵孩子們對文本多元解讀。事實上,我們老師拿到教材又何嘗不是多元解讀呢?教學時間該如何安排,教學內容該如何穿插整合,語文實踐活動又該如何靈活組織……這些問題,實實在在地等著我們老師去琢磨。今天我就把一些專家的建議、實驗區(qū)教師以及我自己對四下教材的理解和體會與在座的老師一起交流,一起分享,對我來說這是一個非常難得的成長機會。
優(yōu)美博大的民間故事是從遠古時代起就在人們口頭流傳的一種題材廣泛而又充滿幻想的敘事體故事。它的內容極為豐富,包括寓言、神話、傳說等,是全人類的百科全書,是祖國百花園中的奇葩,也是打開人類心靈世界的一扇窗口。它講述著普通人身邊的故事,每個故事都能告訴讀者一個做人的道理,告訴讀者怎樣區(qū)分善惡,如何辨明是非以及樹立正確的人生態(tài)度。正因為這些故事是廣大群眾的心聲,給人們以勇氣和力量,所以人民愛聽它,愛傳它,使它富有生命力。那么我們在教學的時候,要把握好情感基調,引領孩子們積淀祖國的文化底蘊。
如《文成公主進藏》本來是一個真實的歷史故事,這篇課文在真實的基礎上又把文成公主神化了,這是極富有神奇色彩的描述。事實上,有河水那么寬的樹干嗎?一段樹干搭在河上怎能走馬行車?課文中這類帶傳奇色彩的描寫還有很多,比如:沼澤地上撒羊毛,因公主無心梳妝樹木也有的稀、有的密,移走乃巴山等。教學時可以情感作為教學活動的基本動力模式,讓孩子們找找課文哪些地方寫出了這故事的動人呢?然后讀一讀,劃一劃,體會它的動人。并自己選擇一個動人之處進行研究。
孩子們定能找到這么幾處:
1、樂意遠嫁他鄉(xiāng)。
2、文成公主帶著一批能工巧匠,馬隊馱著農(nóng)作物的種子、生產(chǎn)工具和各類書籍,進行在通往西藏的道路上,為的是西藏的發(fā)展和建設。
3、文成公主向西藏出發(fā),一路上,她搭橋、鋪路、遇到惡烏鴉和神鳥天鵝、移走乃巴山,終于來到西藏和松贊干布結成夫妻。
通過引導點撥,回顧全文的“動人”,讓孩子領悟到所有的動人都是因為文成公主,因為她的為了人類的和平,民族團結進步的自我犧牲精神。如此挖掘文本內涵,讓孩子的情感得到真正的提升。
猜你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