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級語文下冊賣木雕的少年教學反思
《賣木雕的少年》是讓三年級學生了解非洲人民同中國人民的友誼,教學后老師需反思些什么呢?學習啦小編為三年級語文老師整理了《賣木雕的少年》課后教學反思,希望大家有所收獲!
人教版三年級語文下冊《賣木雕的少年》教學反思1
《賣木雕的少年》這篇課文講了 “我”在非洲旅游,欣賞了美麗壯觀的莫西奧圖尼亞大瀑布后,想在附近的攤點上買一件構(gòu)思新奇的象墩木雕工藝品帶回國留作紀念,可是因為行李太重無法帶回沒有買。這位賣木雕的非洲少年,知道了“我”是中國人后,為了不讓“我”帶著遺憾回國,特地在大瀑布旁等候,然后把一個木雕小象墩送到“我”手里,并且還對“我”說:“中國人是我們的朋友!”事情雖小,但非洲少年的言行卻很感人,反映出了賣木雕的少年對中國人民的友誼。通過非洲少年的言行體會他內(nèi)心的想法,從而感受賣木雕的少年對中國人民的友誼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而要突破這一重點難點的前提是了解中國長期以來不斷地援助非洲人民建設(shè)國家的背景資料。于是,我讓學生課前查找資料,在教學中,我讓學生找重點句子,抓關(guān)鍵詞語,講背景資料,以知促情來體會少年內(nèi)心的想法,感受他對中國人民的友誼,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而如果沒有充分的有關(guān)中國幫助非洲、中非友好的課外背景資料的引入,三年級的學生在內(nèi)心深處就無法理解這名非洲少年對我們中國人民的特殊友情,就無法深刻地理解少年為什么要這樣做,也就無法體會文本的主題:非洲少年對我們中國人民的熱情、善良,中非兩國的友好來往,中非兩國人民的誠摯友情了。在教學過程中,有關(guān)課外背景資料引入前后學生對同一文本的不同感悟程度就很好地說明了相關(guān)課外知識在《賣木雕的少年》教學中的作用,促進了學生對文本人物情感的體會,加深了對文本主題的感悟,受到了精神洗禮、情感熏陶。
雖然課堂上,我引導學生理解了少年為什么“遺憾”,理解了作者的遺憾,但是我卻留下了遺憾。在學生讀完資料后我應進一步引導學生了解中國對非洲人民的援助深入人心,老少皆知。這樣學生會更進一步體會中國人民和非人民的深厚的友誼。對少年的內(nèi)心想法理解的會更好。今后備課時一定多想想,想全面,想透徹,想深入。
人教版三年級語文下冊《賣木雕的少年》教學反思2
本課是一篇精讀課文,目的是讓學生通過學習了解非洲人民同中國人民的友誼。課文的內(nèi)容并不復雜,學生比較容易理解。針對這些特點,我在教學思路設(shè)計上主要把重點放在和學生一起積累四字詞組和通過人物動作和語言體會人物內(nèi)心活動這兩方面。下面就教學中談幾點感受。
一、雖然拋開細節(jié),想突破重點,但是卻在指導中不能很好地深入,有蜻蜓點水之嫌。尤其是在對學生自主學習后同學生一起體驗課文人物的言行舉止所反映的內(nèi)心活動時,只做籠統(tǒng)的朗讀指導,采用齊讀的方式讓學生體驗,限制了學生獲得情感體驗的機會。
二、雖然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但效果差強人意。在解決“我為什么要放棄買木雕?”這個問題時,我是在提出自讀要求后讓學生自主學習,同桌交流。可從教學中可以看出,大多學生更傾向于自我學習,不擅交流。但好在學生基本上還能初步理解“我為什么放棄買木雕”。
總得來說,在新課改的教學中,雖然我們能接受和理解新的教學理念,也盡可能地適時地運用到教學中,但主要還是自身學習不夠,教學能力不強。有待努力鉆研,逐步提升。
人教版三年級語文下冊《賣木雕的少年》教學反思3
《賣木雕的少年》講的是一位非洲少年對中國人民的友誼。“我”到非洲旅行時,想買一個非洲木雕作紀念,又擔心路途遙遠,木雕沉重,只好放棄了這個打算。為了不讓我?guī)еz憾離開非洲,賣木雕的少年等待在賓館前,送給我一個方便攜帶的木雕小象墩。本課的重點和難點:一是了解非洲人民同中國人民的友誼;二是通過人物的動作和語言揣摩人物內(nèi)心活動;三是積累一些四字詞組,并學會恰當?shù)剡\用。
今天上完課,回過頭反思自己這節(jié)課,我覺得我很認真地設(shè)計了各個環(huán)節(jié),我在教學時努力體現(xiàn)了以下教學理念:
一、重視朗讀,讀中培養(yǎng)學生語感。
本文的人物語言描寫很多,這些語言不僅豐富,更重要是在這些語言描寫中蘊含了少年的美好品質(zhì)。因此在教學中,我不僅充分讓學生朗讀,還讓學生轉(zhuǎn)換角色去讀,切身體會課文人物的思想感情。讀出自己的理解、讀出自己獨特的體驗、讀出語感,也是我在這節(jié)課上所要追求的。在學習送木雕部分,以讀代講的方式調(diào)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在讀中感悟非洲少年的情感,同時創(chuàng)造性地進行朗讀,如:少年連連擺手,說:中國人是我們的朋友。在一次次的導讀中,讓學生更好的感受少年的那份友愛。
二、積累語言,注重語言文字訓練。
學習語言是語文課的主要任務,也是與其他學科教學的本質(zhì)區(qū)別。因此在教學中我運用多種方法引導學生感悟、積累、運用語言,努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在學習木雕這一段時,我讓學生欣賞非洲木雕的各種圖片,請大家欣賞后發(fā)言,在這里學生能用上課文中的四字詞語,落實了積累四字詞組的目的。再讓學生結(jié)合上下文、前后詞語,反復朗讀感受,真正地理解詞語在句子中的意思,乃至在全篇中的作用。學生感悟了語言,更重要的是還逐步體會到如何正確的運用語言。這樣做,不僅對學生進行了語言文字訓練,還提高了學生的表達能力。
三、補充資料,深入理解課文內(nèi)容。
課文講的是非洲少年對中國人民的友好情誼,旨在讓學生感受非洲人民對中國人民的友誼。但由于文中內(nèi)容距學生生活實際較遠,為學生的閱讀帶來一定困難。在本課設(shè)計中,我課前引導學生根據(jù)自己的興趣、需求查找相關(guān)的資料進行閱讀,如中非友好往來、中國援助非洲等相關(guān)歷史資料,在上課時向大家介紹了中國援助非洲修建坦贊鐵路的資料:20世紀70年代,中國無利息貸款9.88億元人民幣給非洲國家。中國幫助非洲的坦桑尼亞和贊比亞兩個國家建造長達1860公里的鐵路。其施工間,中國派遣了5萬人左右的工程技術(shù)人員去。其中有64人為之獻出寶貴生命這是中國幫助非洲國家的一件真實且重大的事。這項工程在非洲深得人心。這樣為深入理解課文內(nèi)容、領(lǐng)悟思想感情奠定基礎(chǔ)。
猜你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