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級上冊語文最后一頭戰(zhàn)象教學反思
《最后一頭戰(zhàn)象》是六年級語文的一篇關于人與動物的感人故事,老師們在上完課后應該進行教學反思,總結教學經驗方法和遇到的問題,在以后的教學中改進。學習啦小編在此整理了人教版六年級上冊語文最后一頭戰(zhàn)象教學反思,希望大家在閱讀過程中有所收獲!
人教版六年級上冊語文《最后一頭戰(zhàn)象》教學反思1
《最后一頭戰(zhàn)象》是第七單元的第三課,這一單元講述的都是人與動物、動物與動物之間的感人故事。這篇課文是一篇悲壯、感人、發(fā)人深省的動物小說,文章語言優(yōu)美,描寫生動,以充滿深情的筆觸歌頌了戰(zhàn)象嘎羧善良、忠誠的高尚情懷。重點是讓學生把握故事內容,體會嘎唆善良、忠誠的高尚情懷。難點是通過朗讀感悟,感受作者的表達方法,領會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前幾天,我們聽了談老師執(zhí)教的《最后一頭戰(zhàn)象》一課,我認為:談老師的課扎實、充實、豐實、、真實。他做到了教學目標明確,教學思路清晰,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
1、精選切入口。在執(zhí)教本課時,談老師從第一自然段切入,讓學生談談嘎唆給自己留下的深刻印象,從而揭示課題,了解戰(zhàn)象的特點。
2、以事件為抓手。從整體到部分進行教學。先讓學生自由讀文,說說課文寫了嘎唆臨死前的哪些事情?再讓學生學著用四字詞概括各件事情。這既讓學生理清了課文的條理,又培養(yǎng)了學生的概括理解能力。
3、用沈石溪的名言貫穿全文的學習。談老師出示名言讓學生朗讀,其目的是讓學生明白作者的寫作意圖,巧妙地突破教學難點,靈活地滲透經典詩文。接下來重點學習了“披掛象鞍”和“重回戰(zhàn)場”兩部分。課中讓學生抓住最能體現嘎唆內心情感的句子談體會,并抓住動作、神態(tài)描寫的詞語讓學生充分想象嘎唆的內心世界,在學生理解事件內容后引導學生入情入境地朗讀,從而感受到嘎唆對輝煌的過去深深的留戀與回味,感悟嘎唆的善良與忠誠的高尚情懷。學生從嘎羧行為、神態(tài)的具體描寫中感悟到具體、生動的描寫是本文一個重要的表達特點。
4、注重學法的指導?!缎抡n標》明確指出:閱讀敘事性作品,了解事件的梗概,簡單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場景、人物、細節(jié)。談老師在本課教學中先重點指導學生對“重披戰(zhàn)甲”這個故事片段的理解感悟,讓學生找出令自己感動的句子,并在書上作批注,在此基礎上,引導歸納出學習方法,并以此方法為遷移,自學“重回戰(zhàn)場”部分,真正地把課堂交還給學生,充分發(fā)揮學生學習主動性,有效地培養(yǎng)了學生自我解讀文本的能力。
人教版六年級上冊語文《最后一頭戰(zhàn)象》教學反思2
一直以來,認為自己是個很難感動的人。其一,我屬蛇,蛇是冷血動物;其二,看看我額頭上皺紋,太多太密。古人說過: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在外漂泊這么多年,我學會了兩個字——加強。經歷的人太多,經歷的事太多,已經產生了足夠的免疫力。我甚至偏執(zhí)地認為——這個世界上,可能很難有感動我的東西了。
語文教了近20年了,日久生情。要說對語文教學沒有一點感情,那是騙人的。但是,我已經記很少上過讓自己的感動的語文課了。更多的時候,語文課堂上,我就是一個旁觀者,冷峻地、高傲地審視著學生、文本以及自己。我保持著高度的理性,心里牢牢地住著兩個概念——教什么與怎么教。
今天,在文德路小學上課,我發(fā)現自己被感動了,而且不止一次。我在把自己感動的同時,把自己的情愫很好地傳遞給了學生,上出了濃濃的情味。當我上完課,有一種近乎虛脫的快感。我知道,那叫“高峰體驗”。這樣的經歷,很微妙,很珍貴。
這樣的美好,源于師的互配合。理想的課堂,不單單在與教師的個人魅力,也不單單在于學生的精彩表現。教學,是一個雙邊活動。學生和教師之間,會相互影響,相互交融,相互砥礪,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今天早上執(zhí)教的班級學生,具有良好的語文素養(yǎng)。在教學的過程中,他們促使我,不斷調整原有的教學設計,讓教學向更深的延伸。原來,準備的大段大段的過渡語,到了這樣的課堂上,你會感覺到格格不入。于是,你就得集中精力,努力捕捉學生的信息,加工提煉,隨即生成一些與課堂、與學生匹配的語言來。甚至,有的教學設計,也會隨著教學的發(fā)展,做出一定的調整,負責你的教學就適應不了學生的發(fā)展。許多靈感,就在課堂上被徹底激活了。
這樣的美好,緣于情感的投入。說不清楚,是我感染了學生,還是學生感染了我。我發(fā)現課堂上的語言,都是從自己的心底里流淌出來的。讀這篇文章的時候,我有些許感觸——在死亡面前,誰都會怦然一怔!然而,那畢竟是嘎羧。而今天,我似乎從這一頭動物那里,想到了人,想到了自己。一頭戰(zhàn)象那么重情重義,具有那么崇高的使命感,何況是人呢?當嘎羧見到它的象鞍,就如同我們看到自己的獎狀、證書、相冊,那得勾起我們多少記憶啊!當嘎羧來到戰(zhàn)場,就如同我們來到曾經工作過的地方,多有多好留戀和感慨啊!我把自己變成了嘎羧,變成了最后一頭戰(zhàn)象,讀到文本里去了。
這樣的美好,緣于充分的預設。你不得不承認,只有充分的預設,才有精彩的生成。試教過后,我認真地進行了反思。這次,我明確地提出了預習要求,讓學生把課文讀熟;對部分環(huán)節(jié)進行了調整,近可能多地為學生著想。預設充分,課堂中出現的問題,就迎刃而解,大大提高了教學效率;預設充分,才會臨危不亂,騰出更多的精力去關注學生的表現,及時生成新的教學資源。
有句話誰得好:男兒有淚不輕彈,只是未到傷心處!我深以為是。只要你下功夫去想了,去做了,遲早會把自己感動。我堅信:每個人,都有很多種可能性,只要你愿意去嘗試。
人教版六年級上冊語文《最后一頭戰(zhàn)象》教學反思3
《最后一頭戰(zhàn)象》是一篇悲壯、感人、發(fā)人深省的動物小說。課文記敘了曾經在抗日戰(zhàn)爭中幸存下來的最后一頭大象嘎羧,自知生命大限已至,便再次佩上象鞍,來到打洛江畔緬懷往事,憑吊戰(zhàn)場,最后在埋葬著戰(zhàn)友們的“百象冢”旁刨開一個坑,莊嚴地把自己掩埋的故事。
文章語言優(yōu)美,描寫生動,以充滿深情的筆觸歌頌了戰(zhàn)象嘎羧善良、忠誠的高尚情懷。讀完全文,令人回味,促人深省,動物尚且有此高尚情懷,我們人類是否應該從中感悟些什么,學習些什么?作為教者,我是帶著深深的感動與震撼來揣摩體會故事內容的,相信每一個孩子也會有同樣的感動。
本節(jié)課教學環(huán)節(jié)設計總體意圖是:以抓住“重披戰(zhàn)甲”時嘎羧的心情為主要線索,先引導學生找描寫嘎羧動作和神態(tài)的相關句子,再品句中關鍵詞語,進而揣摩嘎羧豐富的內心世界,然后通過感情朗讀表達這種心情。教學遵循從整體到部分再到整體的原則,由句而詞,由詞而意,由意而情,層層推進;合作研讀“憑吊戰(zhàn)場”,重點理解14自然段,抓關鍵詞語讓學生展開合理想象,形象感知嘎羧對戰(zhàn)友那份深沉的愛,然后通過師生合作配樂朗讀,升華情感;接著抓住“挖”字,讓學生談體會,有感情地朗讀“自掘墳墓”部分,讓嘎羧的內涵在學生心里有所提升,最后再通過整體感知課文內容,感受到嘎羧的忠誠與善良。
抓住重點語句重點研讀,避免逐段講解的繁瑣,以實現長文短教的目的。整堂課下來,感覺教學任務基本完成。學生在課堂上暢所欲言,尤其是在進行師生合作配樂朗讀這一教學環(huán)節(jié)時,我看到很多孩子眼睛里都淚光閃閃。下課之后,一個女孩子悄悄告訴我:“老師,如果你的音樂再放下去,我的眼淚都要控制不住了。”我想,這是整節(jié)課中最成功的地方吧。能夠讓學生入情入境的去感受戰(zhàn)象嘎羧的高尚情懷,這也是我所期盼的。
當然,從實際教學來看還有很多不理想的地方。如在理解“重批戰(zhàn)甲”這部分內容之后,過渡到“憑吊戰(zhàn)場”時,我的設計有些牽強、生硬;在學習最后一部分“自掘墳墓”內容時,雖然抓住了“挖”字來理解,但沒有徹底放開地讓學生更深刻地理解,談體會,略嫌倉促。
總之,通過本節(jié)課的教學,讓我更深切地體會到:
1.要善思: 蘇霍姆林斯基提出:教師應該讓學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
2.要關注:關注文本,關注過程,關注學生。學生的發(fā)展是最核心的,無論什么設計,一定要符合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