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黄特色三级在线观看免费,看黄色片子免费,色综合久,欧美在线视频看看,高潮胡言乱语对白刺激国产,伊人网成人,中文字幕亚洲一碰就硬老熟妇

學習啦>學習方法>各學科學習方法>歷史學習方法>

北京市高三歷史期末試卷答案

時間: 麗儀1102 分享

  北京市的期末考已經過去,這次的歷史試卷大家考得如何?需不需要校對歷史試卷的答案?下面由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提供關于北京市高三歷史期末試卷答案,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北京市高三歷史期末試卷選擇題

  本卷共32小題,每小題1.5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

  1.掌握歷史紀年方法是歷史學習的重要內容,下列有關歷史紀年的表述,不正確的是

  A.公元前3世紀晚期秦朝建立 B.民國二十六年全面抗戰(zhàn)開始

  C.康熙五十年時康熙皇帝50歲 D.1898年是干支紀年的戊戌年

  2.錢穆先生在《中國歷史研究法》中說:“自秦以后中國古代之封建貴族已全崩潰,于是四民社會遂正式成立。”這里所說“四民社會”其社會制度應該是

  A.分封制 B.共和制 C.宗法制 D.封建制

  3.有學者指出:中國古代農業(yè)擁有土壤整治、田間管理、多熟種植、維持地力、良種選育、能量循環(huán)等眾多配套措施的農藝體系。這一“農藝體系”的主要特點是

  A.千耦其耘 B.男耕女織 C.精耕細作 D.自給自足

  4.根據下列文本材料所示內容,可以推斷出的朝代是

  A.秦朝 B.漢朝 C.唐朝 D.宋朝

  5.朱熹在《白鹿洞書院揭示》中說:“熹竊觀古昔圣賢所以教人為學之意,莫非使之講明義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務記覽,為詞章,以釣聲名,取利祿而已也。”材料表明

  A.教育的功能是使人成為圣賢 B.希望人們放棄聲名利祿

  C.強調教育的目的是完善道德 D.明確學生最高學術目標

  6.明清(鴉片戰(zhàn)爭前)是中國社會轉型的重要時期。其主要特征是

  A.從農耕文明開始轉向工業(yè)文明 B.資本主義萌芽出現并緩慢發(fā)展

  C.內閣制具備了近代政體的特征 D.民主思潮給社會帶來思想解放

  7.《海國圖志》遠遠不止是一部地理著作,如同達爾文的《物種起源》遠非一部生物學著

  作一樣。它引領近代中國人開眼看世界,顯示著一種兼容并包的文化眼光和氣度。梁啟超說:“治域外地理者,(魏)源實為先驅。”這一評價主要是因為

  A.《海國圖志》開啟了近代中國向西方學習的先河

  B.魏源被人們看成是“近代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C.魏源是第一個系統(tǒng)地將西方文化介紹到中國的人

  D.“師夷長技以制夷”的主張沖破了傳統(tǒng)的夷狄觀

  8.蔣廷黻在其著作《中國近代史》中寫道:“1854年,一個法國人在廣州打死了一個英國人,廣州的府縣勸他們自行調解。”根據所學知識判斷廣州府縣的這種行為主要是

  A.按國際慣例盡量避免國際糾紛 B.吏治腐敗逃避管理責任

  C.因為《南京條約》附件的規(guī)定 D.畏懼洋人不敢得罪雙方

  9.右圖是某次侵華戰(zhàn)爭時留下的照片,下列事件與該次戰(zhàn)爭有關的是

  A.列強獲得“協(xié)定關稅”特權

  B.列強取得在華投資設廠權力

  C.劃北京東交民巷為“使館界”

  D.割讓九龍司地方一區(qū)給英國

  10.中國近代民族工業(yè)在1912—1919年和1927—1936年兩個階段都出現了較迅速的發(fā)展。這兩個階段能迅速發(fā)展的共同原因主要是

  A.列強暫時放松了對華經濟侵略 B.政府政策的支持鼓勵

  C.群眾反帝愛國運動中提倡國貨 D.自然經濟的逐漸解體

  11.兒歌《兩只老虎》起源于法國民謠,其旋律傳入中國后有多個不同版本的填詞。其中“打倒列強,打倒列強,除軍閥,除軍閥”便是其中一個版本,這段歌詞出現的時代背景是

  A.北伐戰(zhàn)爭 B.十年對峙 C.抗日戰(zhàn)爭 D.解放戰(zhàn)爭

  12.2013年7月總書記在西柏坡調研時指出“當年黨中央離開西柏坡時,同志說是‘進京趕考’。60多年過去了,我們取得了巨大進步,中國人民站起來了,富起來了,但我們面臨的挑戰(zhàn)和問題依然嚴峻復雜,應該說,黨面臨的‘趕考’遠未結束。”。當年說的“進京趕考”其背景是

  A.解放戰(zhàn)爭取得完全勝利 B.社會主義制度已在中國建立

  C.全國大陸領土基本解放 D.中國共產黨即將成為執(zhí)政黨

  13.一位學者說,中國與蘇聯(lián)工業(yè)化道路的相似性不是偶然的,這主要是由于兩國在建國初期某種相似性決定的。即

  A.都是社會主義國家一員 B.都遵循了馬克思主義理論

  C.經濟形勢都異常的嚴峻 D.都處在帝國主義包圍之中

  14.《人民日報》評論一次國際會議說:國家不分大小強弱,在國際關系中都應該享有平等的權利,它們的主權和領土完整都應該得到尊重,而不應受到侵犯。……任意擺布亞非人民命運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這次會議最引人注目的是

  A.新中國以五大國之一的身份參加 B.周恩來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

  C.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D.中國恢復了在聯(lián)合國的合法席位

  15.1951年10月,中國的政務院公布了《關于改革學制的規(guī)定》,對高等學校的院系進行了調整,不久北京相繼成立了北京航空學院、北京礦業(yè)學院、北京林學院、北京鋼鐵學院、北京機械化農業(yè)學院等八大院校。當時進行這種院系調整的主要目的是

  A.鞏固新生的人民政權 B.引進蘇聯(lián)模式培養(yǎng)人才

  C.適應經濟建設的需要 D.貫徹全面發(fā)展教育方針

  16.小說《平凡的世界》中描述到,田福堂太痛苦了:當年搞合作化時,他曾懷著多么熱烈的感情把這些左鄰右舍攏合在一起;做夢也想不到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大家又散伙了。這里的“攏合”與“散伙”分別是指

  A.土地改革與農業(yè)合作化 B.人民公社化運動與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

  C.土地改革與人民公社化運動 D.農業(yè)合作化與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

  17.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我們黨全面把握國內外發(fā)展大局……領導人民譜寫了改革發(fā)展的壯麗史詩。當時“國內外發(fā)展大局”應該包括

  ①兩極格局下較長時間內不會發(fā)生新的世界大戰(zhàn)

 ?、诿捞K結束了“冷戰(zhàn)”狀態(tài),兩國關系趨向緩和

 ?、蹚V大發(fā)展中國家要求建立合理國際經濟新秩序

  ④“”結束后全國人民渴望發(fā)展經濟、改善民生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8.2013年6月,“神舟十號”航天員王亞平在“天宮一號”進行了中國首次太空授課活動。下列能證明中國載人航天能力的最早事件是

  A.1964年原子彈爆炸成功 B.1970年“東方紅一號”發(fā)射成功

  C.2003年“神舟五號”升空 D.2007年“嫦娥一號”飛臨月球

  19.歷史學家指出:雅典民主制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更非強權者的恩賜、賞予。“更非強權者的恩賜、賞予”的主要原因是

  A.執(zhí)政官們的堅決改革 B.法律制度的不斷健全

  C.民主政治的全面擴展 D.廣大平民的長期斗爭

  20.從遵循“習慣法”到創(chuàng)生“成文法”,可以說是開創(chuàng)了羅馬法制史上一個新的時代,使這個“新的時代”到來的事件是

  A.產生公民法 B.匯編成《民法大全》

  C.形成萬民法 D.制定《十二銅表法》

  21.人類各大文明的發(fā)展,并不一致,而是有快有慢,緩慢的時候,甚至可以譬喻為冬眠。某學者指出,“十五世紀以后,這個地區(qū)逐漸從千年的冬眠中蘇醒過來,可以與某一國在哲學、數學、藝術上相競爭。”推動該地區(qū)開始“從千年的冬眠中蘇醒”的因素有

 ?、傩潞铰烽_辟 ②工業(yè)革命 ③文藝復興 ④資產階級代議制確立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2.在歷史專題復習中,如果要從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方面對世界近代史的基本發(fā)展趨勢進行概括,你認為下面各項中不夠準確的是

  A.從君主制過渡到共和體制 B.從專制主義走向民主政治

  C.從農業(yè)社會走向工業(yè)社會 D.從封建神學走向科學理性

  23.美國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漢密爾頓針對美國建國初期的狀況說:“我們所經歷的禍患并非來自局部的或細小的缺點,而是來自這個建筑物結構上的基本錯誤,除了改變……以外,是無法修理的。”漢密爾頓所說的“結構上的基本錯誤”是指

  A.總統(tǒng)制 B.聯(lián)邦制 C.分權制 D.邦聯(lián)制

  24.有學者認為,“工業(yè)革命”這個詞就常常用來描述從18世紀初至19世紀下半葉這段時期的發(fā)展。這是一場曠日持久的運動,但同時期的物質進步和社會動蕩相結合又產生了激動人心的深刻變化。這些深刻變化包括

 ?、傥鞣絿译A級分化加劇 ②城市化的進程明顯加快

 ?、蹓艛嘟M織的產生和發(fā)展 ④“福利國家”日漸完備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5.《貿易打造的世界》一書中說:“17、18世紀時,英國的紡織業(yè)靠著差不多100%關稅的保護,避免了廉價的印度紡織品的進口沖擊。直到成為全世界生產效率最高的國家,英國才拆掉這些壁壘。即使在19世紀末自由貿易的鼎盛期,印度作為英國殖民地,仍然是自由貿易的禁區(qū),多種工業(yè)品的市場基本上只準英國人插足。”材料旨在說明

  A.英國始終固守貿易保護主義政策 B.工業(yè)革命瓦解了英國的貿易壁壘

  C.英國的貿易政策取決于國家利益 D.英國與印度之間不平等貿易關系

  26.美國史學家R.帕爾默在《世界現代史》中描述道,“在□□的指導下,國家仍控制著經濟的‘最高指揮權’,保持基本生產企業(yè)的國有制,與此同時,也允許大量的為謀取個人利益的私人貿易存在。”材料中□□所省略的文字應該是

  A.戰(zhàn)時共產主義 B.新經濟政策 C.羅斯福新政 D.斯大林模式

  27.“他本人肯定沒把掃除他前任所建立的那種政治體制當成自己的任務,相反,為了鞏固他自己的權力以及實施某些政治和經濟上的改革,他還充分利用了這種體制的獨裁主義結構。盡管這樣,他在實質上還是修改了這個體制……而且也掃除了有關黨及其領導人一貫正確的神話。”這段評論中的“他”是指

  A.斯大林 B.赫魯曉夫 C.勃列日涅夫 D.戈爾巴喬夫

  28.二戰(zhàn)結束到20世紀70年代初期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出現了經濟發(fā)展的“黃金時期”,其主要原因是

  A.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建立 B.美國馬歇爾計劃的扶植

  C.經濟政策的調整與實施 D.各國有較好的經濟基礎

  29.某組織規(guī)定,參加它的國家會議必須具備如下條件:“……支持民族獨立運動;不參加大國軍事同盟;不與大國締結雙邊軍事協(xié)定;不向外國提供軍事基地。”那么該國際組織最有可能是

  A.聯(lián)合國 B.華約組織 C.不結盟運動 D.歐洲共同體

  30.美國總統(tǒng)奧巴馬在國情咨文中說:“美國政府在過去幾十年一直在等待,即使美國存在的問題日益惡化。與此同時,中國卻沒有等待,實施經濟改革。德國、印度也沒有等待。這些國家沒有原地踏步,也不想成為次要國家。……我無法接受美國成為二等國家。”這表明

  A.“一超多強”格局被打破 B.美國已經被中國趕超

  C.新的國際格局已經建立 D.多極化趨勢正在加強

  31.南非德班召開的聯(lián)合國氣候大會上,巴西、印度、南非和中國組成的“基礎四國”堅持“共同但有區(qū)別的責任”原則,要求發(fā)達國家應率先大幅度減排,同時要向發(fā)展中國家提供資金、轉讓技術。這說明了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

 ?、侔l(fā)達國家擁有資金和技術的優(yōu)勢 ②加強國際合作十分必要

  ③區(qū)域經濟集團的一體化程度加快 ④環(huán)境污染問題日益突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32.“它不僅在美學上構成了與傳統(tǒng)的對立,在內在精神上體現出人的靈魂與肉體、人與自然的分離,而且在藝術的接受上也產生了與大眾的隔膜。”基于這樣的認識,產生了下列哪一作品

  A.《格爾尼卡》 B.《伏爾加河上的纖夫》

  C.《日出·印象》 D.《自由引導人民》

  北京市高三歷史期末試卷非選擇題

  本大題為非選擇題,共3題,其中第33題為21分,第34題14分,第35題17分,答案請寫在答題卡上。

  33.(21分)在歷史進程中,法律與社會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在不同時代又賦予它不同的涵義。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漢律特別強調皇權至上,法自君出……。其法制的指導思想則為禮法并用,以禮入法,儒家經義成為法理的基礎,堅持德主刑輔,先教后刑,奠定了此后法制體系‘禮刑一體’的基本框架。”

  ——張豈之主編《中國歷史十五講》

  (1)依據材料一概括指出中國古代法律制度的本質和特點。(5分)

  材料二:民(國)初頒布了《商人通例》、《公司條例》、《證券交易所法》等法規(guī),涉及產、交換、分配、消費和政府管理等領域。在全國工商會議上,工商界代表對公司注冊章程、商標法、商會法等提出了許多建議和要求,工(農)商部在制訂相關法規(guī)時均有所采納,并在參考西方有關法規(guī)的基礎上,較多地注意了本國狀況。

  ——摘編自《民國初期的經濟法制建設》

  (2)依據材料二說明民國初期經濟立法的特點;(3分)指出其歷史作用。(1分〉

  材料三:拿破侖說“我一生四十次戰(zhàn)爭勝利的光榮,被滑鐵盧一戰(zhàn)就抹去了,但我有一件功績是永垂不朽的,這就是我的法典。”《拿破侖法典》中有這樣一些條文規(guī)定:“所有法國人都享有民事權利”;“除法律規(guī)定的限制外,私人得自由處分屬于其所有的財產”;“依法成立的契約,在締結契約當事人間有相當于法律的效力。前項契約,僅得依當事人相互的同意或法律規(guī)定的原因取消之”。

  (3)上述條文規(guī)定體現了《拿破侖法典》的哪些基本原則?(3分)該法典有何影響?(3分)

  (4)結合所學知識,以英、美、法為例,簡要說明法律在確立資產階級統(tǒng)治中的作用。(6分)

  34.(14分)法國學者布羅代爾曾這樣說:“社會各層次的衣、食、住方式絕不是無關緊要的。……整理、重視這些場景是饒有興味的事。”閱讀以下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在服飾上,明初對于服裝的色彩和用料限定甚嚴……但至晚明,小康人家“非繡衣不服”,大戶婢女“非大紅裹衣不華”(《閱世篇》卷八)。“團龍、立龍”已成為平常百姓常用的服裝花紋。……明初嚴禁庶民廳房逾三間,但到明后期,則“江南富翁……五間七間,九架十架,猶為常耳……”

  ——馮天瑜《中華文化史》

  (1)上述材料反映了明朝初期到后期平常百姓的社會生活發(fā)生怎樣的變化?(2分) 結合所學,指出產生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

  材料二:下面是上海外白渡橋通行交通工具變化表

  年份 人力車 馬車 轎子 馬 自行車 摩托車 汽車 公共汽車 有軌電車

  1889 6984 544[ 9 11 0 0 0 0 0

  1926 14600 0 0 0 3459 194 3764 172 922

  注:1889年數字系3天平均所得,1926年數字則是2天平均所得

  ——摘自《上海研究資料》

  (2)材料反映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上海的交通工具有什么變化?(2分)導致這一變化的原因是什么?(2分)

  材料三:觀察下面圖片:

  (3)從上面三幅圖片中任選一幅說明現象和原因。(6分)

  35.(17分)經濟觀念影響社會生活。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朕觀四民(指士、農、工、商)之業(yè),士之外農為最貴。凡士工商賈,皆賴食于農,以故農為天下之本務,而工賈皆其末也。……逐末之人多,不但有害于農,而并有害于工也。

  ——清·雍正帝語?

  (1)依據材料一回答,在對外貿易方面,清政府的哪些做法也反映了上述社會經濟思想主張?(2分)這些政策對中國的發(fā)展有什么重大影響?(5分)

  材料二:《中國與世博:歷史記錄(1851—1940)》一書中記述到:1851年倫敦博覽會最受參觀者矚目的展品是蒸汽機、水力印刷機、紡織機械等技術型產品。1876年費城世界博覽會,愛迪生發(fā)明的電報機首次展出,博覽會會址建立了一個火車站,并建有通往各地的有軌電車線,突出交通設施建設成果。1904年美國圣路易斯世博會,向觀眾介紹了飛機和無線電。

  上海買辦徐榮村攜自己經營的“榮記湖絲”以私人身份參加了倫敦世博會,獲金銀大獎。費城世博會是第一次真正有中國代表參加的世界博覽會,中國館的展品是絲、茶、瓷器、綢貨、雕花器等。1904年圣路易斯世博會上,中國館的展品仍是中國傳統(tǒng)的農產品、手工業(yè)品和工藝品,匯聚了各種各樣富有中華特色的游藝戲院、一間佛殿、一間茶室、一個東方美食園。

  (2)依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世博會上中國展品與西方國家的展品的不同之處,并說明其原因。(6分)

  材料三:處于歐洲上升時期的人們,對黃金的渴望近乎到了癲狂。僅1545~1560年間,西班牙每年從新大陸就運回黃金5500公斤,白銀246000公斤,在這次世界范圍內的財富大遷移過程中,西班牙和葡萄牙成為了無可爭辯的運輸隊,而荷蘭和英國則成為這次財富大遷移的最終受益者。

  ——摘自方舟《從海洋開始人生的冒險家們》

  (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大量貴重金屬的涌入對歐洲社會的發(fā)展變化產生的影響。(2分)西班牙、葡萄牙成為“無可爭辯的運輸隊”的實際含義是指什么?(2分)

  北京市高三歷史期末試卷答案

  第Ⅰ卷(選擇題,共48分)

  1.C 2.D 3.C 4.B 5.C 6.B 7.D 8.C 9.C 10.B 11.A

  12.D 13.D 14.B 15.C 16.D 17.D 18.C 19.D 20.D 21.C 22.A

  23.D 24.A 25.C 26.B 27.B 28.C 29.C 30.D 31.B 32.A

  第Ⅱ卷(非選擇題,共52分)

  33.(21分)

  (1)本質∶維護君主專制統(tǒng)治;(2分)

  特點∶皇權高于法律;儒家思想為法律的基礎;禮法并用(“禮刑一體”)。(3分)

  (2)經濟立法涉及領域較為廣泛;反映了資產階級的要求;將西方有關法規(guī)與本國實際相結合。(3分)促進民族資本主義的發(fā)展。(1分)

  (3)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護私有財產;契約具有法律效力。(3分)維護了資產階級革命成果,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的法律經典,對世界產生廣泛影響。(3分)

  (4)英國頒布《權利法案》確立了君主立憲政體(2分);美國通過1787年憲法確立了聯(lián)邦制共和政體(2分);法國通過1875年憲法確立了共和政體(2分)。

  34.(14分)

  (1)變化:明朝后期平常百姓的社會生活如服飾和住宅等方面已經打破了傳統(tǒng)禮制的嚴格限制,出現了追求生活質量與享樂的現象。(2分)

  原因:明中后期生產力進一步發(fā)展,商品經濟活躍,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2分)

  (2)變化:從人畜動力為主轉向機械動力為主(或從傳統(tǒng)交通工具向近代交通工具轉變)。(2分)

  原因:上海是近代中國第一批開放的口岸,最早受到西方沖擊;近代生產方式產生較早,帶動了社會生活方式的變化。(2分)

  (3)圖一20世紀70年代:物質極度匱乏,人民生活水平在低水平線上徘徊(普通生活用品也需排隊憑票供應);(2分)經濟遭受““””的嚴重破壞。(4分)

  圖二20世紀80年代:物質開始豐富起來,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但還處在追求溫飽階段(初買黑白電視機還是令人羨慕);(2分)改革開放初見成效。(4分)

  圖三20世紀90年代:人民生活奔向小康,開始注重生活質量(購買郁金香裝點居室);(2分)改革開放取得巨大成就。國民經濟的迅速發(fā)展。(4分)

  35.(17分)

  (1)①“閉關鎖國”、“海禁”。(2分)?

 ?、谟绊懀喝藶榈馗顢嗔酥袊c世界的聯(lián)系,扼殺了對外貿易推動經濟進步的可能性,阻礙了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的發(fā)展,使中國落后于世界潮流。(5分)

  (2)不同:中國多為傳統(tǒng)農業(yè)、手工業(yè)產品或工藝品;西方國家基本為工業(yè)制造品和科技發(fā)明。(2分)

  原因:中國近代工業(yè)起步晚;機器生產水平落后;傳統(tǒng)的農業(yè)、手工業(yè)生產長期占據優(yōu)勢;西方國家工業(yè)化進程快;科學技術發(fā)達;工業(yè)制造居世界領先地位。(4分)

  (3)影響:引發(fā)了“價格革命”,成為資本原始積累的主要來源,加速了歐洲資本主義的發(fā)展和封建制度的衰落。(2分)含義:掠奪來的財富供本國封建統(tǒng)治階級揮霍享樂,未能轉化為資本的原始積累,財富最終流入工業(yè)比較發(fā)達的英國。(2分)


猜你喜歡:

1.高三歷史考試答題攻略

2.往年高考模擬考試歷史試卷真題

3.高三第一次模擬考試歷史試卷

4.2017屆高考文綜歷史測試卷答案

5.高三歷史現代中國的文化與科技復習題及答案

3747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