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歷史大題知識點總結
大題是高考歷史試卷的重點考查部分,那么歷史大題都有哪些知識點呢?接下來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了高考歷史大題知識點總結,一起來看看吧。
高考歷史大題知識點(1):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
1.二戰(zhàn)后美國、聯邦德國等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發(fā)展的原因、主要表現;
美國.①特征:二戰(zhàn)后至60年代美國經濟進入”黃金時代” 原因:世界市場的拓展,新科技應用,新興工業(yè)發(fā)展,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fā)展。
?、谔卣鳎?0世紀70年代,美國經濟進入滯脹階段 原因:生產與銷售之間的矛盾突出,石油危機的爆發(fā)。
?、厶卣鳎?0世紀80年代,經濟開始復蘇。 原因:里根政府減少政府開支,緊縮通貨,削減稅收,并減少政府對經濟的干預.
④特征:20世紀90年代進入新經濟時代。 原因:克林頓“宏觀調控,微觀自主”,介于干預和自由放任之間。
聯邦德國:
原因:⑴政府推行政治改革,消除法西斯主義殘余勢力,社會秩序比較穩(wěn)定,同時實行非軍事化,集中國家有限的財力、物力發(fā)展經濟;
⑵政府采取市場經濟、國家調控和社會保障三者相結合的經濟政策,注意發(fā)展科學技術和教育事業(yè)。
⑶美國馬歇爾計劃的援助
表現:①20世紀50年代,國民生產總值和工業(yè)總產值年平均增長超過美國,英國,法國和意大利,僅次于日本.
?、?0世紀60年代中期,聯邦德國成為歐洲第一和世界第三經濟大國.
2.經濟政策的新變化:
⑴國家加強了對經濟的干預,資本主義進入國家壟斷資本主義階段
?、莆鞣礁@麌以趹?zhàn)后得到發(fā)展 ⑶第三產業(yè)蓬勃發(fā)展 ⑷知識經濟的興起。
高考歷史大題知識點(2):美蘇兩極對峙格局
1.雅爾塔體制: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期,雅爾塔等國際會議確立了以美蘇為主導的國際關系新體制,即雅爾塔體制,它勾畫出戰(zhàn)后世界兩極格局的基本輪廓。
2.杜魯門主義: 1947年3月杜魯門提出:要以“遏制共產主義”作為國家政治意識形態(tài)和對外政策的指導思想。這些政策和綱領后來被稱為“杜魯門主義”。美蘇冷戰(zhàn)全面展開
3.馬歇爾計劃 :1947年6月美國國務卿馬歇爾提出了”歐洲復興計劃,也就是馬歇爾計劃.目的:是用經濟手段為美國控制西歐鋪平了道路.
4.北約和華約的建立:
?、俦奔s:為了反對蘇聯和東歐國家,1949年春,美、英、法等12國簽訂了《北大西洋公約》。同年夏,條約生效,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成立,簡稱北約。
?、谌A約:為了穩(wěn)定東歐,保障蘇聯的利益和安全。1955年蘇聯和保加利亞等八國在華沙簽署《友好合作互助條約》,簡稱華沙條約。同年6月條約生效,正式成立了華沙條約組織,簡稱華約。
標志著以美蘇為首的兩大軍事政治集團對峙局面的形成
5.德國、朝鮮的分裂和古巴導彈危機:
?、俚聡至?1949年,德國西部和東部分別在美國和蘇聯的支持下,先后成立了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國.
?、诔r分裂:日本投降后,蘇、美軍隊以以北緯38度線為界,分別進駐朝鮮半島的北部和南部。1948年8月,朝鮮半島南部建立了大韓民國.。1948年9月,朝鮮半島北部成立了、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
?、酃虐蛯椢C:1962年蘇聯向古巴運送導彈被美國發(fā)現,后經談判蘇聯從古巴撤走導彈,這一事件表明了當時的戰(zhàn)略優(yōu)勢在美國.
高考歷史大題知識點(3):多極化趨勢
1.歐洲共同體的形成和擴大:
1950年,法國外長舒曼提出了西歐國家在一些具體經濟領域內實現聯合的計劃,稱為舒曼計劃。
1951年,法、意、荷、比、盧、聯邦德國六國簽訂了《巴黎條約》,建立歐洲煤鋼共同體。
1958年,歐洲經濟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建立。
1967年,三個共同體合并為一,統(tǒng)稱歐洲共同體。
1973-1986年,歐共體三次擴大,英國,愛爾蘭,希臘,西班牙和葡萄牙先后加入歐共體。
歐共體的擴大,大大增強了同美蘇抗衡的實力,使世界政治力量的對比也隨之變化。
2.日本崛起為經濟大國的表現:
原因:⑴日本政府進行了比較廣泛的社會改革,進一步消除生產關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為經
濟恢復和發(fā)展奠定了基礎。⑵日本經濟的恢復得到了美國的大力扶植。⑶朝鮮戰(zhàn)爭爆發(fā)后,美國在日本大量采購軍火和給養(yǎng)。 ⑷1956年-1973年,日本經濟進入高速發(fā)展時期,日本政府制訂出合乎國情的經濟發(fā)展戰(zhàn)略。⑸日本加強政府投資和重視教育。
表現:1956年-1973年,日本經濟進入高速發(fā)展時期,20世紀80年代,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
3.不結盟運動的興起:
?、疟尘?①二戰(zhàn)后,民族解放運動蓬勃發(fā)展,為其成立奠定了政治基礎。②1955年召開的亞非會
議促進了民族解放運動的新高漲。③為了擺脫美蘇的控制和維護自身的獨立,新獨立的國家主張團結起來,推動了不結盟運動興起。.
?、瞥珜д?1956年南斯拉夫總統(tǒng)鐵托,埃及總統(tǒng)納塞爾和印度尼赫魯,提出不結盟的主張。,
?、菢酥?1961年召開的第一個不結盟國家和政府首腦會議
?、扔绊?不結盟運動奉行非集團,不結盟的政策,在國際政治舞臺發(fā)揮著巨大作用,推動了民族解放運動的深入發(fā)展,加速了帝國主義殖民體系的崩潰。有力地沖擊了戰(zhàn)后國際關系中的兩極格局,為保衛(wèi)世界的和平與發(fā)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4.中國的振興:
⑴1949年-1956年,恢復發(fā)展國民經濟,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完成,奠定了社會主義工業(yè)化的初步基礎。
?、?956年-1966年,進行大規(guī)模的社會主義建設,雖有挫折,但成績很大。
?、?966年-1976年,十年“”,損失巨大。
?、?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及時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現代化建設上來。
猜你感興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