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下冊歷史現代中國的政治建設試題及答案
對于歷史的學習,除了背之外,還要多做練習!那么,對于高一下冊歷史究竟要怎樣有效的去做題呢?別著急,接下來不妨和學習啦小編一起來做份現代中國的政治建設試題,希望對各位有幫助!
高一下冊歷史現代中國的政治建設試題
一、選擇題
1.1949年10月,面對新中國的誕生,詩人胡風以一句“時間開始了”表達了自己的心聲,而這一句話也以其高超的藝術手法被譽為“開國的絕唱”。“時間開始了”是指( )
A.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到來
B.黨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
C.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建設
D.進入人民當家作主的新時代
2.周恩來在《關于人民政協(xié)的幾個問題》(1949年9月7日)中闡述道:“人民政協(xié)全國委員會,便是同中央人民政府協(xié)議事情的機構。一切大政方針,都先要經過全國委員會協(xié)議,然后建議政府施行。”這表明( )
A.中央政府是全國政協(xié)下屬機構
B.政協(xié)是國家權力機構
C.全國政協(xié)與中央政府分權制衡
D.全國政協(xié)代行人大職能
3.“在這樣一種深厚的文化積淀之上,中國在選擇政黨制度時必然要尋求一種與之相適應的、符合中華民族‘和合’文化傳統(tǒng)的政黨制度,于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xié)商制度應運而生。”這旨在說明新中國政黨制度的形成( )
A.符合傳統(tǒng)文化內涵
B.是民主革命實踐的產物
C.是生產關系變革的需要
D.是建立新的社會制度的要求
4.斯塔夫里阿諾斯在《全球通史》中記載:“1949年以后的幾年中,共產黨人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變了中國……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的一個大強國,被人不安地看作是一個令人畏懼的好斗的國家,而不是一個授以貪婪的目光、即將被瓜分的弱國。”這里的“改變”不包括( )
?、?ldquo;采取了漸進、和平的方式實現了社會主義”
?、?ldquo;實現了祖國大陸的空前統(tǒng)一,成為各民族團結友愛合作的大家庭”
③“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
?、?ldquo;將統(tǒng)治權力交給人民,保障個人權利、恢復自由市場秩序”
A.①③ B.①②④
C.③④ D.②④
5.下表為第一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的政黨狀況:
姓名 毛澤東 朱德 劉少奇 宋慶齡 李濟深 張瀾 高崗
政黨 中共 中共 中共 民革 民革 民盟 中共
上表說明( )
A.中華人民共和國是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聯合政權
B.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是民主聯合政府
C.中國在政體上實行多黨制
D.中國共產黨在政府中不居于領導地位
6.人口特少的33個少數民族,如基諾、珞巴等,在全國人大都有1個人大代表的名額,使他們都能表達本民族的意愿,由此可見( )
A.人民代表大會制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
B.人民代表大會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
C.人民當家做主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核心內容
D.人民代表是國家權力的直接執(zhí)行者
7.1954年的《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章程》有以下部分條款:“三、協(xié)助國家機關,推動社會力量,實現國家關于社會主義工業(yè)化和社會主義改造的建設計劃。四、密切聯系群眾,向有關國家機關反映群眾的意見和提出建議。”由此可以看出( )
A.政治協(xié)商制度初步建立
B.政協(xié)成為各黨派的聯合執(zhí)政機構
C.政協(xié)是人民行使國家權力的機關
D.政協(xié)的職能發(fā)生了轉變
8.《中國的民族區(qū)域自治》白皮書說:“在長期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各民族頻繁遷徙,逐漸形成了大雜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這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存的人口分布狀況決定了以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為基礎,建立不同類型和不同行政級別的民族自治地方。”材料主要表明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 )
A.沿襲了古代的民族政策 B.符合我國具體國情
C.實現了各民族共同繁榮 D.推動西部地區(qū)發(fā)展
9.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民主同盟主席張瀾在政協(xié)會議上說:“我們的新制度,當然放棄了舊民主主義中所謂總統(tǒng)制、內閣制那一套陳腐的舊東西,同時我們亦不同于蘇聯及東歐各國的政權治權合一的制度。根據我們的民主集中制,中國人民把政權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而人民又確確實實有了一個集中行使立法權和行政權的最高權力機關。這是理論與實際一致的一種制度。”這個“新制度”指的( )
A.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B.多黨合作和政治協(xié)商制度
C.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
D.“一國兩制”
10.根據中國國情,黨和政府在某些地區(qū)設立了民族自治區(qū)、經濟特區(qū)和特別行政區(qū)。三者的共同之處是( )
A.實行特殊的經濟政策和不同的社會制度
B.由中央人民政府統(tǒng)一管轄和行使主權
C.實行特殊的民族政策和管理體制
D.有較大的自治管理權和行政自主權
11.有外國記者報道:“(中國)……有選舉權的公民都集中在會場上,每一個人都可以投自己最信任的人一票,選出領導者。選舉結果公布后,人們歡呼雀躍、燃放鞭炮,場面讓人仿佛回到了古代雅典。”這個“場面”的出現是因為實施了( )
A.《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共同綱領》
B.《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qū)域自治法》
C.《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
D.《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
12.村民選舉是我國農村自治的基礎環(huán)節(jié)。近年來,每次村委會換屆的參選率都在90%以上;一大批素質好、能力強、作風正的人走上了村委會的領導崗位;選舉還培養(yǎng)了農民參與社會公共事務的能力和素質。這一事實表明村民選舉( )
A.開辟了直接選拔政府管理人員的有效途徑
B.使農民有能力直接行使國家權力
C.使農民開始擁有了選舉權與被選舉權
D.體現了我國民主的廣泛性
二、非選擇題
13.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節(jié)選(1912年):
第一條 中華民國由中華人民組織之。
第二條 中華民國之主權,屬于國民全體。
第四條 中華民國以參議院、臨時大總統(tǒng)、國務員、法院,行使其統(tǒng)治權。
第五條 中華民國人民一律平等,無種族階級宗教之區(qū)別。
第六條 人民得享有左列各項之自由權……
材料二 《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共同綱領》(1949年):
第一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為新民主主義即人民民主主義的國家,實行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團結各民主階級和國內各民族的人民民主專政,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為中國的獨立、民主、和平、統(tǒng)一和富強而奮斗。
第五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有思想、言論、集會、結社、通訊、人身、居住、遷徙、宗教信仰及示威游行的自由權。
第十二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家政權屬于人民。人民行使國家政權的機關為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各級人民政府。各級人民代表大會由人民用普選方法產生之。……
材料三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
第一條 憲法第十一條增加規(guī)定:“國家允許私營經濟在法律規(guī)定的范圍內存在和發(fā)展。私營經濟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的補充。國家保護私營經濟的合法權利和利益,對私營經濟實行引導、監(jiān)督和管理。”(1988年)
第四條 憲法序言第十自然段末尾增加:“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xié)商制度將長期存在和發(fā)展。”(1993年)
第十三條 憲法第五條增加一款,作為第一款,規(guī)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1999年)
第二十二條 憲法第十三條“國家保護公民合法的收入、儲蓄、房屋和其他合法財產的所有權。”“國家依照法律規(guī)定保護公民的私有財產的繼承權。”修改為:“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財產不受侵犯。”“國家依照法律規(guī)定保護公民的私有財產權和繼承權。”“國家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規(guī)定對公民的私有財產實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給予補償。”(2004年)
第二十四條 憲法第三十三條增加一款,作為第三款:“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第三款相應地改為第四款。(2004年)
請回答: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誕生的歷史背景。
(2)60多年前新中國成立,也有人說1912年就有了新中國。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這兩個新中國的異同之處。
(3)材料三是對哪一具體法律的持續(xù)修訂?它體現了哪些進步?修正案說明了什么?
高一下冊歷史現代中國的政治建設試題答案
1.D 本題考查新中國成立的意義。注意題干中的時間為1949年10月,我國是在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標志著進入社會主義社會,所以A、C不符合題意,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標志著黨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故B不符合題意。只有D項符合新中國成立的意義。
2.D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政協(xié)是統(tǒng)一戰(zhàn)線組織,不是國家權力機構,在全國人大召開之前,代行了人大的職能,因此答案為D。
3.A 提取材料信息,“這樣一種深厚的文化積淀之上,中國在選擇政黨制度時必然要尋求一種與之相適應的、符合中華民族‘和合’文化傳統(tǒng)的政黨制度”。由此可判斷,政治協(xié)商制度是與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相適應的。答案A。
4.C 關鍵信息是:“1949年以后的幾年中”、“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的一個大強國”,①是指三大改造,符合。②祖國大陸的統(tǒng)一,符合。③是在1971年,時間不符。④恢復自由市場秩序說法不對。答案C。
5.C 新中國成立后,民革、民盟是參政黨,他們的領導人成為中央人民政府的領導人,并不代表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聯合專政,新中國是中共領導的政權,A錯;B與表中信息一致;C、D不符合歷史。答案C。
6.C 從題干材料反映的內容來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具有廣泛的代表性,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人民當家做主的重要保障。A項與題干內容不符;B項敘述錯誤,應該是“全國人大是國家最高權力機關”;D項錯誤,人大代表不能直接行使國家權力。答案C。
7.D A項是在1949年9月,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制定的中共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民主協(xié)商制度,說明政協(xié)和中共是親密友黨,政協(xié)可以參政議政,中國共產黨是執(zhí)政黨,最高權力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故排除B、C,所以應選D。
8.B 從題目提供的信息來看,主要體現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符合地理分布的國情,符合人口分布的國情,在這個基礎上建立相應的不同類型和不同行政級別的民族自治機構,所以B項符合題意。答案B。
9.A 從材料中“中國人民把政權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而人民又確確實實有了一個集中行使立法權和行政權的最高權力機關”得出A。B、C、D無對應的材料信息。
10.B 本題考查民族自治區(qū)、經濟特區(qū)和特別行政區(qū)的共同之處。解答本題需要區(qū)分民族自治區(qū)、特別行政區(qū)和經濟特區(qū)概念的內涵和外延。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qū)實行資本主義制度,而中國內地實行社會主義制度;民族自治區(qū)是中國國內解決民族問題的基本政策;經濟特區(qū)“特”在經濟政策方面的特殊性;A、C、D三項是不同點。三者都由中央人民政府統(tǒng)一管轄和行使主權。答案B。
11.A 《共同綱領》規(guī)定:各級人民代表大會由人民普選方法產生。材料所述應是根據《共同綱領》選舉人民代表大會的代表,A正確;材料中無民族、自治的信息,B錯;材料中沒有“村民”而是“公民”,C錯;D與材料無關。
12.D 村級民主選舉是體現農村基層民主制度的重要舉措,體現了我國民主的廣泛性,故選D項。村委會并不是國家的政府機構,是村民自治的組織,因此村委會的選舉并不是選拔政府管理人員。選舉權與被選舉權是選舉與被選舉為人民代表大會的代表的權利,并不是選舉與被選舉為村委會委員的權利。我國是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國家,人民有權參與國家和社會事務的管理,但不是直接行使國家權力,我國的人大代表直接行使國家權力。故不選A、B、C三項。
13.(1)晚清時期,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并不斷發(fā)展,資產階級成長,民主啟蒙思想日益?zhèn)鞑?。資產階級領導辛亥革命推翻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1912年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成立。
(2)同:實行民主(主權在民、人民當家作主);保障民(人)權(人民擁有平等、自由等權利)。
異:《臨時約法》確立的是資產階級共和國,實行三權分立;《共同綱領》確立的是人民民主國家(新民主主義國家),實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人大普選產生前,人民政協(xié)代行人大職能)。
(3)法律:1982年憲法(第四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進步:承認私營經濟;保護私有財產不受侵犯;依法治國;保障人權;堅持多黨合作和政治協(xié)商制度。
說明:改革開放以來,民主法制建設在不斷發(fā)展中取得成就(或者民主建設是一條漫長之路,民主需要不斷的發(fā)展完善等)。
看了"高一下冊歷史現代中國的政治建設試題及答案"的人還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