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語文必修2《就任北京大學校長之演說》課文解讀
蔡元培先生的《就任北京大學校長之演說》從內(nèi)容到形式,從語言選用到情感表達,一切合乎時宜,這是本課最為語文的東西。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給大家?guī)淼母咭徽Z文必修2《就任北京大學校長之演說》課文解讀,希望對你有幫助。
《就任北京大學校長之演說》課文解讀
五年前,嚴幾道①先生為本校校長時,余方服務教育部,開學日曾有所貢獻于同校。諸君多自預科②畢業(yè)而來,想必聞知。(①嚴幾道:即嚴復,1853—1940年,幾道是他的字,近代啟蒙思想家、翻譯家,京師大學堂改名為北京大學后的第一任校長。②預科:當時北大設文、法、理、工科和預科。預科相當于北大的附屬高中,學制先為三年,后改兩年,畢業(yè)后可免試升入本科。)士別三日,刮目相見①,況時閱數(shù)載②,諸君較昔當必為長足之進步矣。予今長斯校③,請更④以三事為諸君告:(①士別三日,刮目相見:見,原為“待”,又寫作“看”,語出《三國志》。吳國將領呂蒙,很有軍事才能,但文化水平低,后來在孫權(quán)的啟發(fā)下,刻苦學習。有一次,魯肅和他交談,發(fā)現(xiàn)大有長進,于是贊嘆說:“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呂蒙聽了也幽默地回答說:“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后來,人們便用呂蒙此語來表示別人已大有進步,不能再用老眼光看人。②時閱數(shù)載:時間經(jīng)歷了幾年。閱,經(jīng)過、經(jīng)歷。載,zǎi,年。③長斯校:任本校校長。長,zhǎnɡ,校長,這里用如動詞。斯,這。④更:再。)
這是演講的開場白,先簡單回顧自己五年來與北大的淵源,肯定大家的進步,借以拉近和聽眾的距離,便于開展師生間的對話,然后立即徑奔演講主題,以校長的身份開門見山,直截了當提出“更以三事為諸君告”。語言簡明扼要,沒有過多斯文客套。演講這樣開頭,顯示了演講者的魄力,能迅速凝聚聽眾注意。
一曰抱定宗旨。[段首開宗明義,點明中心。蔡元培把“抱定宗旨”作為首要期望提出,反映了蔡元培當北大校長之始,最先思考的問題就是北大的辦學方向,即北大應該改革和建設成為什么樣的大學,北大的學生應該成為什么樣的學生。這是他的教育思想的核心問題,也是他對莘莘學子的最重要期望。]諸君來此求學,必有一定宗旨,欲知宗旨之正大與否,必先知大學之性質(zhì)。[蔡元培認為要明確大學宗旨、辦學方向,就必須先明確大學的性質(zhì),端正人們?nèi)氪髮W的目的;而要端正人們?nèi)氪髮W的目的,也就必須先端正人們對大學的觀念。蔡元培在這里運用連鎖推理的方法,說明認知大學性質(zhì)的重要。這反映了蔡元培的又一個重要思想,即觀念決定一切,人們的思想決定了人們的行動。因此,他下車伊始,便從端正觀念入手。]今人肄業(yè)①專門學校,學成任事,此固勢所必然。(①肄業(yè):在這里是就學的意思。肄,yì。)而在大學則不然,大學者,研究高深學問者也。[大學的性質(zhì)是什么?蔡元培將大學和專門學校對比分析,專門學校是“學成任事”,學了以后出去做官發(fā)財,大學則不是這樣,“大學者,研究高深學問者也”,大學是最高的文化科學研究中心,入大學的目的是為了研究高深學問。這是蔡元培對大學教育的新認識,是他對舊北大深刻反思的結(jié)果。蔡元培認為舊北大之舊,就“舊”在辦學宗旨、辦學觀念“太腐敗”,學生“是從京師大學堂‘老爺’式學生嬗繼下來”,“以大學為升官發(fā)財之階梯”,全不以學問為念。蔡元培對大學的這個認識是他的教育救國、科學救國思想的具體體現(xiàn)。]外人每指摘本校之腐?、伲郧髮W于此者,皆有做官發(fā)財思想,故畢業(yè)預科者,多入法科,入文科者甚少,入理科者尤少,蓋以法科為干祿②之終南捷徑③也。(①腐?。哼@里是指思想陳舊過時。②干祿:求取功名利祿。干,追求,求取,舊指追求職位俸祿。祿,古代官吏的俸給。③終南捷徑:比喻達到目的的便捷途徑。語出《資治通鑒》,唐睿宗李旦召見天臺山道人司馬承禎請教陰陽之術(shù),想留他在身邊,隨時討論請教,但司馬承禎執(zhí)意要回天臺山。尚書左丞盧藏曾經(jīng)隱居在終南山,武則天時候應召做官,于是,他指著終南山對司馬承禎說:“這山里有許多好地方,先生何必再回天臺山呢?”司馬承禎平靜地說:“在我看來,這終南山不過是入世做官的捷徑罷了。”盧藏聽了不覺臉上發(fā)燒。終南山,簡稱南山,是秦嶺山脈的一段,西起陜西武功,東至陜西藍田。)[舊北大由于辦學思想腐敗,觀念陳舊落后,帶來種種弊端。這里列舉的是弊端之一:“畢業(yè)預科者,多入法科,入文科者甚少,入理科者尤少”。這是從入學時專業(yè)的選擇看其弊端。讀這段文字,要體會作者的說話藝術(shù),列舉腐敗表現(xiàn)時,不正面直指,而是借外人之口間接批評,使自己與學生始終站在同一立場,保持平等對話,沒有任何訓斥的口吻,這樣就易為大家接受。]因做官心熱,對于教員,則不問其學問之淺深,惟問其官階之大小。官階大者,特別歡迎,蓋為將來畢業(yè)有人提攜也。[這是弊端之二:“對于教員,則不問其學問之淺深,惟問其官階之大小”。這是從入校后對教員的態(tài)度看其弊端。]現(xiàn)在我國精于政法者,多入政界,專任教授者甚少,故聘請教員,不得不聘請兼職之人,亦屬不得已之舉。[這是弊端之三:學生畢業(yè)后只想做官,不想做學問,“專任教授者甚少”。這是從畢業(yè)后的就業(yè)看其弊端。]究之外人指摘之當否,姑不具論①。(①姑不具論:姑且不作詳細討論。具,全面、詳細。)然弭謗莫如自修①,人譏我腐敗,而我不腐敗,問心無愧,于我何損?(①弭謗莫如自修:與其禁止他人譏議,不如加強自身修養(yǎng)。弭謗,禁止謗言。弭,mǐ,禁止,平息。謗,公開指責別人的過失。)[這幾句話是對上文的歸結(jié),既起到前后照應的作用,又能啟發(fā)學生自我反省,語重心長。以上用事實有力地證明舊北大辦學宗旨腐敗,以升官發(fā)財為入學目的造成許多弊病,從反面說明大學的性質(zhì)不應該是“學成任事”,即做官發(fā)財。]果欲達其做官發(fā)財之目的,則北京不少專門學校,入法科者盡可肄業(yè)法律學堂,入商科者亦可投考商業(yè)學校,又何必來此大學?[作者前已明確,專門學校“學成任事”,而大學則“研究高深學問”,這里用一個反問句進一步強調(diào)如果進大學也如專門學校一樣是為了“學成任事”,那末大學還有什么存在的價值?]所以諸君須抱定宗旨,為求學而來。入法科者非為做官,入商科者非為致富。[在前文論述的基礎上,作者水到渠成正式提出自己的觀點。先從正面講,后從反面講,論述全面具體。]宗旨既定,自趨正軌。諸君肄業(yè)于此,或三年,或四年,時間不為不多,茍能愛惜光陰,孜孜①求學,則其造詣②,容有底止③。(①孜孜:zīzī,勤謹,不懈怠。②造詣:學業(yè)、專門技術(shù)等達到的水平、境地。這里是指學業(yè)。③容有底止,或許能有好的結(jié)果。容,或許、大概、也許。底止,休止的地方、結(jié)局。)[“宗旨既定,自趨正軌”,有了正大宗旨,愛惜光陰,孜孜求學,那么學問造詣,“容有底止”。從正面說明正大宗旨的好處。]若徒志在做官發(fā)財,宗旨既乖①,趨向自異。(①乖:ɡuāi,謬誤,反常。)平時則放蕩冶游①,考試則熟讀講義,不問學問之有無,惟爭分數(shù)之多寡;試驗既終,書籍束之高閣②,毫不過問,敷衍③三四年,潦草塞責④,文憑到手,即可借此活動于社會,豈非與求學初衷大相背馳乎?(①冶游:同“游冶”。四處游玩。②束之高閣:原指把東西捆起來,放在高架子上面。后喻人或器物,棄置不用。語出《晉書·庾翼傳》:“此輩宜束之高閣,俟天下太平,然后議其任耳。”束,捆扎起來。高閣,放東西的高架子。③敷衍:fūyǎn,表面應付,這兒指學習不認真。④塞責:sèzé,做事不認真,敷衍了事。)光陰虛度,學問毫無,是自誤也。[“宗旨既乖,趨向自異”,如果宗旨不正,志在做官發(fā)財,則會放蕩游冶,光陰虛度,敷衍塞責,學問毫無,這是自毀前程。從反面說明宗旨不正的危害。“豈非與求學初衷大相背馳乎?”這個反問句強調(diào)上述行為與“求學”的本意完全相反,本意是來求學,但來了卻全不學,可見這是誤己之道,并非出自本意,從邏輯上揭露舊宗旨的荒謬。以上從個人的角度,論述宗旨不正對自己的危害,下面換一個角度,用一“且”字引出下一層,論述宗旨不正對別人對國家的危害。]且辛亥之役,吾人之所以革命,因清廷官吏之腐敗。即在今日,吾人對于當軸①多不滿意,亦以其道德淪喪。(①當軸:舊指當政大臣,比喻居于政要地位。語出《宋史·蘇軾傳》:“積以論事,為當軸者恨。”)今諸君茍不于此時植其基,勤其學,則將來萬一因生計所迫,出而任事,擔任講席,則必貽誤①學生;置身政界,則必貽誤國家。(①貽誤:錯誤引領,使入歧途。貽,yí,遺留、留下。)是誤人也。誤已誤人,又豈本心所愿乎?[“茍不于此時植其基,勤其學”,那么,將來“擔任講席,則必貽誤學生;置身政界,則必貽誤國家”,深刻論述了其“誤人”“誤國”的道理。誤己,非本心所愿,前有論述。為什么說誤人誤國,也非本心所愿呢?作者說,我們大家因為清廷官吏腐敗誤國,所以革它的命;我們也因為現(xiàn)在當權(quán)者腐敗誤國,所以多有不滿,如此說來,我們怎么愿意自己重蹈覆轍,也腐敗誤國呢?蔡元培就這樣不斷地啟發(fā)學生的良知,啟發(fā)他們內(nèi)心的正義感、使命感,引導他們自省自查自覺,循循善誘,諄諄教誨,苦口婆心,耳提面命,使聽眾在不知不覺中受到感染。古人說,文如其人。這篇文章也生動地反映了蔡元培的人格。據(jù)蔡元培好友任鴻雋稱,蔡先生“對人接物,似乎有兩個原則,一個是尊重他人的人格,決不愿意以自己的語言和行動使人感到一點不快或不便。一個是承認他人的理性,以為天下事無不可以和平自由的方法互相了解或處理”。蔡元培的演說,正是這段話的最好注釋。]故宗旨不可以不正大。此余所希望于諸君者一也。[最后回應段首,可以說是空谷足音,如雷貫耳。]
本段文字作者論述辦學宗旨。作者說,求學必有宗旨,而欲知宗旨必知大學性質(zhì),由此引出他對大學的全新觀念:大學者,研究高深學問者也。大學不是做官發(fā)財?shù)奶?,而是研究高深學問的地方,這一觀點刺中了舊北大的要害。當時可以說振聾發(fā)聵。接著作者列舉舊宗旨的種種表現(xiàn),分析它誤己誤人誤國的危害,諄諄勸勉來北大求學的青年學子,一定要有正大的宗旨,珍惜大好光陰,孜孜苦讀,為今后的發(fā)展打下堅實的底子。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蔡元培對青年學子提出這樣的要求,可謂切中肯綮。
自古以來,學而優(yōu)則仕,讀書就是為了升官發(fā)財。蔡元培能在20世紀初沖破這個思想束縛,明確提出:“治學者可謂之‘大學’,治術(shù)者可謂之‘高等專門學校’”(《讀周春岳君〈大學改制之商榷〉》,《蔡元培全集》,第3卷,150頁),專門學校的培養(yǎng)目標是讓生徒“學成任事”,而“大學則不然,大學者,研究高深學問者也”,入大學者“須抱定宗旨,為求學而來”。雖然這個說法尚未完全擺脫封建傳統(tǒng)的教育觀念,但在當時,確是一個很大的進步,極大地推動了我國教育事業(yè)的健康發(fā)展,是蔡元培“教育救國”“科學救國”思想的具體體現(xiàn)。
二曰砥礪①德行。(①砥礪:dǐlì,本指磨刀石,引伸為磨煉。)[蔡元培把德行列為第二,這是因為他非常重視道德素質(zhì),反映了他教育思想的另一個基本點,學校不僅教書,而且育人;學生不僅求學,而且礪德,他曾首倡德、智、體、美四育共同發(fā)展,以“養(yǎng)成共和健全之人格”。]方今風俗日偷①,道德淪喪,北京社會,尤為惡劣,敗德毀行之事,觸目皆是,非根基深固,鮮②不為流俗③所染。(①日偷:越來越茍且敷衍,只顧眼前。偷,茍且。②鮮:xiǎn,少。③流俗:世俗,一般的風俗習慣。)諸君肄業(yè)大學,當能束身自愛。[這是本段第一層,說明為什么現(xiàn)在要特別提出砥礪德行。五四運動之前的中國社會,極端無序和混亂。辛亥革命的不徹底,致使袁世凱篡奪了革命果實,以后又經(jīng)過歷次軍閥割據(jù),連年混戰(zhàn),北洋軍閥統(tǒng)治了當時的北京。蔡元培上任之時,正是皖、直、奉三大軍閥派系混戰(zhàn)時期,社會動蕩不安。在思想領域,人們失去了舊有的道德規(guī)范,而新的又未曾確立,在道德失范的狀況下,許多人喪失了起碼的道德底線。作為北洋政府所在地的北京,更是腐敗成風,“敗德毀行之事,觸目皆是”,風氣使然,一般人鮮有能出污泥而不染者。所以,蔡元培期望學生砥礪德行,束身自愛,潔身自好,這是有的放矢,是切中時弊的重要舉措。]然國家之興替①,視風俗之厚薄②。(①興替:興盛衰落。替,廢棄、衰微。②厚?。哼@里是“好壞”的意思。)流俗如此,前途何堪設想。故必有卓絕之士,以身作則,力矯頹俗①。(①頹俗:敗壞的風俗。頹,消沉,委靡。)諸君為大學學生,地位甚高,肩此重任①,責無旁貸②,故諸君不惟思所以感己,更必有以勵人。(①肩此重任:肩負力矯時弊的重大責任。②責無旁貸:自己應盡的責任,不能推卸給旁人。責,責任;貸,推卸。)茍德之不修,學之不講①,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已且為人輕侮,更何足以感人。(①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賓語前置句,即“不修德,不講學”。修德,修養(yǎng)德行;講學,研究學問。)[這是本段第二層,從國家興衰的高度說明大學生為什么尤其要修德講學。蔡元培先申說社會風氣的好壞,事關(guān)國家興衰,如果風氣敗壞,國家前途就不堪設想,因為風氣如此重要,所以卓絕之士必“以身作則,力矯頹俗”。接著說明大學生乃民族精英,以天下為己任,責無旁貨應當擔負起矯正頹敗風氣的歷史責任,不惟自己身體力行,而且要用自己的高尚品格影響他人。最后從反面說明,如果不修德講學,與腐敗的風氣同流合污,那就只會被人輕視,遭時代唾棄。這段話起點高、立意深,很能激發(fā)學生的愛國之情,自重自尊之心。]然諸君終日伏首案前,營營①攻苦,毫無娛樂之事,必感身體上之苦痛。(①營營:形容辛勤勞碌。)為諸君計,莫如以正當之娛樂,易不正當之娛樂,庶①于道德無虧,而于身體有益。(①庶:但愿,或許。表示對希望發(fā)生或出現(xiàn)某事,進行推測。)[這是本段第三層,蔡元培提出通過正當?shù)膴蕵坊顒犹找备呱械那椴?。此?jié)文字也同樣最能體現(xiàn)蔡元培事事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的高尚品格,他的教誨既嚴肅又體貼入微,使聽者倍感關(guān)愛之情。蔡先生不只口頭上這么說,行動上也是這么做。為改變學生中間的不良風氣,蔡元培積極提倡在學生中間成立進德會,入會的人都要遵守不賭博、不飲酒、不娶妾等基本戒條。另外,他還積極促成體育會、音樂會、繪畫研究會、書法研究會等業(yè)余研究機構(gòu),目的就是為學生提供良好的消遣方式,培養(yǎng)他們的正當趣味。當時進德會在校內(nèi)頗有影響,入會的人很多,對于北大部分知識分子個人道德的提高產(chǎn)生了較好的影響。]諸君入分科時,曾填寫愿書,遵守本校規(guī)則,茍中道而違之,豈非與原始之意相反乎?故品行不可以不謹嚴。[這是本段第四層,從校規(guī)的角度說明砥礪德行的必要,以啟發(fā)學生自覺。]此余所希望于諸君者二也。[最后回應段首,煞住本段演講。]
本段文字先從現(xiàn)今社會風俗、大學生社會責任角度,說明為什么要提出砥礪德行的問題,接著提出通過正當娛樂修身養(yǎng)德,說明怎樣砥礪德行,最后從學校規(guī)則的角度啟發(fā)學生自覺。論述全面,說理透徹,具有很強的說服力。
蔡先生不僅要求學生砥礪德行,自己更是這方面的楷模。既言教,又身教。先生身居高位,一生廉潔,自奉儉樸,直至晚年仍是全家租賃房屋居住,他酷愛的書籍也分散在北平、上海、南京、杭州等地,沒有一個歸攏庋藏的地方。蔡元培成立“進德會”,要求學生“三不”;自己更是以身作則,身體力行。他從德國回來的時候,立了三個原則,以約束自己,這三個原則是:一不做官,二不納妾,三不打麻將。當時稱為“三不主義”。蔡元培的高尚人格受到世人普遍贊譽,毛澤東尊他為“學界泰斗,人世楷模”。
三曰敬愛師友。[敬師愛友,對個人來說是修養(yǎng),對一個學校來說卻是創(chuàng)建和諧校風的首要條件。蔡元培突出這一條,反映了他教育思想的又一個基本點,必須高度重視校風的建設。]教員之教授,職員之任務,皆以圖諸君求學便利,諸君能無動于衷乎?自應以誠相待,敬禮有加。[這是本段第一層,“皆以圖諸君求學便利”,僅以一言概述了教職員工的崇高目的,由此說明為什么應該敬師。]至于同學共處一堂,尤應互相親愛,庶可收切磋①之效。(①切磋:qiēcuō,器物加工的工藝名稱,比喻道德學問方面相互研討勉勵。語出《詩·衛(wèi)風·淇奧》:“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不惟開誠布公①,更宜道義相勖②,蓋同處此校,毀譽共之,同學中茍道德有虧,行有不正,為社會所訾詈③,己雖規(guī)行矩步④,亦莫能辯,此所以必互相勸勉也。(①開誠布公:指以誠心待人,坦白無私。開誠:敞開胸懷,顯示誠意。語出《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評》:“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quán)制,開誠心,布公道。”②相勖:相互勉勵。勖,xù。③訾詈:zǐlì,指責、詆毀、謾罵。④規(guī)行矩步:指嚴格按照規(guī)矩辦事,毫不茍且。規(guī)、矩,圓規(guī)和角尺,引伸為準則。步,用腳走。)[這是本段第二層,說明什么是愛友,為什么要愛友。愛友之第一層是“相親”,因為只有相親,在學問和道德上,方可開誠布公,收到“切磋之效”。愛友之第二層是“相勖”,因為“同處此校,毀譽共之”。作者如此深刻論述,大大激發(fā)了學生的集體榮譽感。]余在德國,每至店肆購買物品,店主殷勤款待,付價接物,互相稱謝,此雖小節(jié),然亦交際所必需,常人如此,況堂堂大學生乎?[這是本段第三層,以自己在德國的親身經(jīng)歷,論述良好道德的培養(yǎng)需從小事做起。“付價接物,互相稱謝,此雖小節(jié),然亦交際所必需”,待人接物,常在一舉手、一投足,一個微笑、一聲問侯、一次讓座,于己無關(guān)大旨,于人足以啟心扉,撫心靈,潤心田,豈可疏乎!“常人如此,況堂堂大學生乎?”既有對比,又用反問,再次激發(fā)學生的使命感,語意深長。]對于師友之敬愛,此余所希望于諸君者三也。[以上三段文字都是段首提出主旨,段末回應段首,煞住說詞。層次清楚,結(jié)構(gòu)分明,聽眾容易把握。]
本段論述敬師愛友,先說為何敬師,再說為何愛友,然后以親歷見聞為例,說明人際交往不可忽視小節(jié),敬師愛友應從小處著手,充分表達了長者的殷殷期盼。
余到校視事①僅數(shù)日,校事多未詳悉,茲所計劃者二事:(①視事:舊時指官吏到職辦公。茲,現(xiàn)在、此時。)一曰改良講義。諸君既研究高深學問,自與中學、高等不同,不惟恃教員講授,尤賴一己潛修。以后所印講義,只列綱要,細微末節(jié),以及精旨奧義,或講師口授,或自行參考,以期學有心得,能裨①實用。(①裨:彌補、補助。)二曰添購書籍。本校圖書館書籍雖多,新出者甚少,茍不廣為購辦,必不足供學生之參考。刻擬籌集款項,多購新書,將來典籍滿架,自可旁稽博采①,無虞①缺乏矣。(①旁稽博采:廣泛地搜集查證?;?,考核,查證。采,采集、搜集。①虞:憂慮,憂患。)今日所與諸君陳說者只此,以后會晤日長,隨時再為商榷①可也。(①商榷:商量。榷,què。)
演講辭的最后,說明自己近期要做兩件事,一是改良講義,二是添購書籍。這兩件事情雖小,卻是建構(gòu)一個優(yōu)秀大學的基本條件,也正是北大學子們的最迫切之需要。作為一個校長,蔡元培為學校、為學生考慮得不可謂不深,不可謂不細。
高一語文課文解讀相關(guān)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