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的歷史必修一的知識點詳情(2)
高一的必修一的歷史知識點分析
第6課 羅馬法的起源與發(fā)展
一、定義
狹義:羅馬公民法
廣義:通行于羅馬統(tǒng)治的整個地中海地區(qū)的法律制度
二、發(fā)展演變
1.起源:早期成文法《十二銅表法》
背景:平民與貴族的斗爭
制定:公元前5世紀中期,羅馬制定十二銅表法
特點:內容廣泛,條文明細
影響:審判量刑皆有法可依,貴族對法律的隨意解釋受到限制,保護了平民利益。
局限:它也保留了一些比較野蠻的習慣法
2.發(fā)展:公民法——萬民法
(1)公民法
概念:在羅馬共和國早期,羅馬法用來調整羅馬公民之間的關系,適用范圍主要限于羅馬公民
(2)萬民法
背景:隨著羅馬的對外擴張,不同民族之間的矛盾顯現(xiàn); 商貿的發(fā)展,在政治經濟活動中產生許多新問題
內容:帝國對行省上層階級大量授予公民權,對無羅馬公民權的外邦人給以適當?shù)乃痉ūU?/p>
影響:3世紀,帝國境內自由民內部公民與非公民的區(qū)別不復存在,萬民法成為適用羅馬統(tǒng)治范圍內一切自由民的法律
3.完善:《民法大全》
時間:6世紀
過程:查士丁尼組織法學家,把歷代的羅馬法加以系統(tǒng)化和法典化,匯編成《民法大全》
作用:標志著羅馬法體系最終完成
三、主要內容
1.類型
形式:成文法 、習慣法
結構:公民法 、萬民法
2.核心內容
保護私有財產 ;提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3.實質
維護奴隸制度,保護統(tǒng)治階級的政治和經濟利益
四、作用
1.維系統(tǒng)治
(1)為國家權力提供法律依據(jù),穩(wěn)定社會秩序
(2)調整糾紛,緩和社會矛盾,穩(wěn)固帝國統(tǒng)治
(3)維護羅馬帝國的政治、經濟統(tǒng)治
2.影響深遠
(1)是歐洲歷史上第一部比較系統(tǒng)完備的法律體系
(2)對近代歐美國家的立法和司法產生了重要影響(是現(xiàn)代歐洲大陸法律體系的基礎)
(3)近代資產階級將其作為反封建和鞏固資本主義制度的有力思想武器。
第7課 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建立
一、君主立憲制的確立
1.前提:英國資產階級革命
(1)背景:
17世紀初,英國資本主義有了較大的發(fā)展
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利用議會與國王斗爭
(2)過程:
1640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fā),后成立共和國
1660年斯圖亞特王朝復辟
1688年“光榮革命
2.確立標志——1689年頒布《權利法案》
(1)內容:它以明確的法律條文,限制國王的權力,保證議會的立法權、財政權、司法權和軍權等。
(2)作用:議會的權力日益超過國王的權力,國王開始處于統(tǒng)而不治的地位,也為君主立憲制的確立提供了法律保障。
二、責任內閣制的形成
1.概況
18世紀初,英國責任內閣制確立,行政權由國王轉移到內閣
2.組成
下院議員由普選產生,多數(shù)黨領袖為首相
3.職能
控制下院立法程序,通過控制下院本黨議員控制下院,宣布提前大選等
4.特點
內閣成員(各部大臣)集體負責,與首相(內閣首腦)共進退
內閣名義上對國王負責,實際上對議會負責
首相掌握國家大權(行政權立法權)
如果議會通過對政府的不信任案,內閣就要垮臺;首相有權解散議會,重新選舉
5.意義
使立法機構得以控制行政權,有效地調節(jié)了立法權和行政權之間的關系
三、議會改革
1.概念
使民主權利由貴族轉移到工業(yè)資產階級
2. 原因
工業(yè)革命后,工業(yè)資產階級要求獲得更多政治權利
3.過程
英國1832年議會進行選舉改革
4.結果
工業(yè)資產階級獲得更多的議席,大大加強了在議會中的作用,為工業(yè)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fā)展提供了保障
四、君主立憲制的意義
1.確立了資產階級代議制,有利于促進資產階級民主,避免獨裁統(tǒng)治。
2.資產階級不同集團的權益之爭,在議會中得以和平的方式實現(xiàn),這有利于避免暴力沖突。
第8課 美國聯(lián)邦政府的建立
一、背景
1.美國獨立戰(zhàn)爭的勝利,使美國擺脫了英國殖民統(tǒng)治
2.獨立之初,美國是松散的邦聯(lián)制,社會動蕩,經濟發(fā)展受到嚴重影響
3.華盛頓等人受啟蒙思想影響,希望建立統(tǒng)一而強大的共和制國家
二、基礎:美國1787年憲法的制定
1.主要內容
(1)聯(lián)邦制
?、僦醒爰瘷嗪偷胤椒謾嘤袡C結合(聯(lián)邦政府擁有政治經濟軍事和外交大權,各州可以在不違背憲法的前提下制定地方法律,有一定的自治權)②聯(lián)邦權力高于各州權力
(2)三權分立
?、賴鴷蓞⒆h員和眾議院組成,掌握立法權②總統(tǒng)是國家元首政府首腦和軍隊總司令,掌握行政權(對憲法負責)③最高法院擁有最高司法解釋權,掌握司法權(三者獨立平等,互相制約,有利于防止專制的出現(xiàn))
2.特點
分權與制衡; 聯(lián)邦制 ;民主制
3.意義
?、偎鞘澜缟系谝徊勘容^完整的資產階級成文憲法,奠定了美國政治制度基礎。
?、隗w現(xiàn)了分權與制衡原則,以避免權力過于集中,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資產階級民主。
?、墼谝欢ǔ潭壬暇徍土酥醒牒偷胤街g 大州和小州之間南方和北方之間的矛盾,為美國的長期穩(wěn)定和發(fā)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4.局限性
?、僭试S奴隸制的存在,為美國內戰(zhàn)爆發(fā)埋下伏筆
?、诓怀姓J婦女黑人和印第安人具有和白人男子相等的權利,沒有真正解決人權問題
5.建立
1789年華盛頓當選為美國第一任總統(tǒng),美國的聯(lián)邦制共和政體開始確立起來。
三、兩黨制
1.形成
19世紀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是美國兩黨制形成的重要時期。
19世紀50年代中期,民主黨與共和黨兩大政黨的對峙格局最終形成。
2.特點
兩黨對壘 交替執(zhí)政
3.實質
兩黨本質上都是資產階級政黨,代表不同的利益集團
4.作用
兩大政黨控制了國會,也左右著總統(tǒng)選舉和地方選舉,兩黨交替執(zhí)政,成為美國共和政體的一大特色,兩黨相互監(jiān)督,可以限制當權政黨濫用權力。兩黨輪流執(zhí)政,一定程度上可促使其不斷調整政策,滿足民眾的某些要求,從而鞏固資產階級的統(tǒng)治
5.局限
兩黨制下的兩黨都以大財團為政治依靠,不可避免的出現(xiàn)貪污賄賂及金錢政治。
第9課 資本主義政治制度在歐洲大陸的發(fā)展
一、法國共和政體的確立
1.背景
(1)政治:18世紀法國是歐洲典型的君主專制國家,社會矛盾尖銳
(2)思想:資產階級思想家反對專制,抨擊神權,號召人民爭取自由和民主
2.過程
(1)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fā)
(2)1792年法國廢除君主制,建立共和國。此后,共和制和君主制進行了長期的反復斗爭。
(3)1870年普法戰(zhàn)爭中法國戰(zhàn)敗,法蘭西第二帝國垮臺,第三共和國建立。
3.《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
(1)通過
1875年國民議會通過了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
(2)內容:
①行政權歸總統(tǒng),總統(tǒng)是國家元首及軍隊最高統(tǒng)帥,由國民議會選出,任期7年,可連選連任。總統(tǒng)有權任命高級官員締結條約實行特赦。經眾議院同意有權任命內閣,經參議院同意有權解散眾議院。
?、诹⒎鄽w參議院和眾議院組成的兩院制議會。參議院由間接選舉產生,眾議院由普選產生。參議院有權否決眾議院的決議案。
(3)作用:
①共和派掌握實權,共和體制最終確立
?、诠埠驼w的確立,為工業(yè)資產階級提供了分享政權的機會,為法國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fā)展奠定了基礎
二、德意志帝國的君主立憲制
1.條件:德意志帝建立(1871年)
(1)原因
19世紀中期,德意志四分五裂的局面嚴重阻礙資本主義的發(fā)展
(2)過程
19世紀六七十年代,普魯士宰相俾斯麥實行“鐵血政策”,領導普魯士通過三次王朝戰(zhàn)爭,完成了統(tǒng)一大業(yè)。1871年初,德意志帝國建立起來,
2.標志:1871年春,頒布德意志帝國憲法
3.內容:
(1)君主立憲政體
?、倩实郏赫莆諊掖髾啵菄以缀蛙婈牻y(tǒng)帥。皇帝有權任免官員、召集和解散議會和決定對外政策等。
?、谠紫啵褐鞒謨乳w工作,是內閣首腦,由皇帝任命,只對皇帝負責。
③議會:是立法機構,分為兩院:聯(lián)邦議會(由各邦代表組成)和帝國議會(由成年男子。其中帝國議會權力較小,它通過的法案必須得到聯(lián)邦議會和皇帝的批準才能生效,對政府沒有監(jiān)督作用。
(2)聯(lián)邦制
帝國政府掌握軍事、外交等大權,各邦則保留一些自治權
4.實質
德意志帝國的君主立憲制是一種不徹底和不完善的代議制,君主專制是實,立憲是虛。
5.影響
(1)積極:推動德國的資本主義迅速發(fā)展,德國很快世界強國之列
(2)消極:帶有濃厚的專制主義色彩,造成了德國資產階級民主改革的保守和不徹底;軍國主義傳統(tǒng)得以延續(xù)。
第10課 鴉片戰(zhàn)爭
一、鴉片戰(zhàn)爭
1、爆發(fā)原因
(1)根本原因
國際:英國開展工業(yè)革命。為了開拓海外市場和掠奪生產原料,英國準備侵略中國。
國內:清政府經濟落后,政治腐敗,財政困難,軍備廢弛。人民生活困苦不堪,階級矛盾激化,清政府實行閉關鎖國政策。
(2)直接原因
走私鴉片:英國為了扭轉對華貿易逆差,向中國走私鴉片
禁煙運動:1839年林則徐在虎門銷煙,英國借此對中國發(fā)動侵略戰(zhàn)爭
2、經過
(1)爆發(fā):1840年6月,英國艦隊侵入廣東海面進行挑釁,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
(2)擴大:1841年強占香港島,威逼廣州;清朝愛國將領海齡等抗英殉國
(3)結束:1842年8月英軍入侵下關江面,清政府屈辱求和,戰(zhàn)爭結束
(4)結果:1842年8月簽訂《南京條約》
《南京條約》內容:割香港島給英國;賠款2100萬銀元;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處為通商口岸;中國海關收取英商進出口貨物的關稅,由雙方商定。
3、鴉片戰(zhàn)爭的影響
(1) 使中國社會性質發(fā)生變化: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遭到破壞,中國由一個獨立自主的封建國家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
(半殖民地,是從國家主權來說。它是指一個國家形式上有自己的政府,但實際上政治、經濟、外交等各方面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外國殖民主義的控制和奴役的社會。是一種倒退。
半封建,是從社會形態(tài)來說。它是指形式上仍是封建統(tǒng)治和自然經濟占主導地位,實際上社會狀態(tài)已逐漸近代化,資本主義經濟、政治、思想文化等因素產生并不斷發(fā)展壯大??陀^上是一種進步。)
(2) 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發(fā)生變化鴉片戰(zhàn)爭前:封建社會,主要矛盾是封建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之間的矛盾鴉片戰(zhàn)爭后:半殖半封社會,主要矛盾是外國資本主義和中華民族之間的矛盾(主要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包括農民階級、工人階級、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
(3) 中國革命任務和革命性質發(fā)生變化:鴉片戰(zhàn)爭是中國歷史的轉折點。反侵略和反封建的雙重任務;中國革命進入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時期。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分為兩個階段: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和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比較:時期 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任務 領導階級 指導思想 革命目標舊民主主義革命 反侵略反封建 資產階級 三民主義 資產階級共和國新民主主義革命 反侵略反封建 無產階級 馬克思主義 社會主義
(4) 中國思想領域發(fā)生變化“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潮萌發(fā)。新思潮實質是向西方學習,尋求強國御辱之道。
(5) 鴉片戰(zhàn)爭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二、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鴉片戰(zhàn)爭的繼續(xù)和擴大)
1、爆發(fā)原因
根本原因 :列強要求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 ,擴大在華侵略權益
直接原因:英法等國向清政府提出“修約”要求遭到拒絕
2、經過
1856年,英俊進攻廣州,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1858年,英法聯(lián)軍進逼天津,與請政府簽訂《天津條約》1860年,英法聯(lián)軍攻陷天津北京,火燒圓明園,并簽訂《北京條約》《天津條約》
主要內容:①允許外國公使常駐北京;②賠償英法巨額白銀;③增開牛莊(后改營口)、登州(后改煙臺)、臺灣(后定為臺南)、淡水、潮州(后改汕頭)、瓊州、漢口、九江、南京、鎮(zhèn)江等沿江十處為通商口岸;④允許外國人到中國內地游歷、經商和傳教;⑤外國軍艦和商船可在長江各口岸通航。
《北京條約》主要內容:①清政府承認《天津條約》有效;②增開天津為商埠;③割讓九龍司地方一區(qū)給英國;④準許英、法招募華工出國;⑤對英、法兩國賠款各增至 800 萬兩白銀。
3、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的影響
(1)使中國喪失大片領土,主權受到更加嚴重的損害
(2)清政府開始被列強控制,中外反動勢力公開勾結,共同鎮(zhèn)壓中國人民的反抗
(3)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進一步加深。
猜你感興趣:
高一的歷史必修一的知識點詳情(2)
![](http://lhpay.gzcl999.com/static/doc/images/pc/icon_star.png)
![](http://lhpay.gzcl999.com/static/doc/images/pc/icon_star.png)
![](http://lhpay.gzcl999.com/static/doc/images/pc/icon_star.png)
![](http://lhpay.gzcl999.com/static/doc/images/pc/icon_star.png)
![](http://lhpay.gzcl999.com/static/doc/images/pc/icon_star.png)
上一篇:高一必修一的歷史知識點匯總介紹
下一篇:高一必修二歷史的知識點詳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