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化學必修二復習資料
高一化學必修二復習資料
高一化學的學習任務十分緊張,面對即將到來的必修二階段測試,整理好的復習資料是學生得高分的重要前提。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高一學生帶來化學必修二復習資料,詳細清晰的材料能幫助你更好地應對考試。
高一化學必修二復習資料(一)
1.原子( A X ) 原子序數=核電荷數=質子數=原子的核外電子數
核外電子(Z個)
熟背前20號元素,熟悉1~20號元素原子核外電子的排布:
H He Li Be B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 K Ca
2.原子核外電子的排布規(guī)律:①電子總是盡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電子層里;②各電子層最多容納的電子數是2n2;③最外層電子數不超過8個(K層為最外層不超過2個),次外層不超過18個,倒數第三層電子數不超過32個。
3.元素、核素、同位素
元素:具有相同核電荷數的同一類原子的總稱。
核素:具有一定數目的質子和一定數目的中子的一種原子。
同位素:質子數相同而中子數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稱為同位素。(對于原子來說)
4.元素周期表編排原則:
?、侔丛有驍颠f增的順序從左到右排列
②將電子層數相同的各元素從左到右排成一橫行。(周期序數=原子的電子層數)
?、郯炎钔鈱与娮訑迪嗤脑匕措娮訉訑颠f增的順序從上到下排成一縱行。
5.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質(核外電子排布、原子半徑、主要化合價、金屬性、非金屬性)隨著核電荷數的遞增而呈周期性變化的規(guī)律。元素性質的周期性變化實質是元素原子核外電子排布的周期性變化的必然結果。
6.同周期元素性質遞變規(guī)律
第三周期元素11Na12Mg13Al14Si15P16S17Cl18Ar
(1)電子排布電子層數相同,最外層電子數依次增加
(2)原子半徑原子半徑依次減小—
(3)主要化合價+1+2+3+4
(4)金屬性、非金屬性金屬性減弱,非金屬性增加—
(5)單質與水或酸置換難易冷水
7.離子鍵與共價鍵的比較
鍵型離子鍵共價鍵
概念陰陽離子結合成化合物的靜電作用叫離子鍵原子之間通過共用電子對所形成的相互作用叫做共價鍵
成鍵方式通過得失電子達到穩(wěn)定結構通過形成共用電子對達到穩(wěn)定結構
成鍵粒子陰、陽離子原子
成鍵元素活潑金屬與活潑非金屬元素之間(特殊:NH4Cl、NH4NO3等銨鹽只由非金屬元素組成,但含有離子鍵)非金屬元素之間
8.離子化合物:由離子鍵構成的化合物叫做離子化合物。(一定有離子鍵,可能有共價鍵)
9.共價化合物:原子間通過共用電子對形成分子的化合物叫做共價化合物。(只有共價鍵)
10.用電子式表示離子鍵形成的物質的結構與表示共價鍵形成的物質的結構的不同點:
(1)電荷:用電子式表示離子鍵形成的物質的結構需標出陽離子和陰離子的電荷;而表示共價鍵形成的物質的結構不能標電荷。
(2)[ ](方括號):離子鍵形成的物質中的陰離子需用方括號括起來,而共價鍵形成的物質中不能用方括號。
11、海水的組成:含八十多種元素。
其中,H、O、Cl、Na、K、Mg、Ca、S、C、F、B、Br、Sr等總量占99%以上,其余為微量元素;特點是總儲量大而濃度小,以無機物或有機物的形式溶解或懸浮在海水中。
總礦物儲量約5億億噸,有“液體礦山”之稱。堆積在陸地上可使地面平均上升153米。
如:金元素的總儲量約為5×107噸,而濃度僅為4×10-6g/噸。
另有金屬結核約3萬億噸,海底石油1350億噸,天然氣140萬億米3。
12、海水資源的利用:
(1)海水淡化: ①蒸餾法;②電滲析法; ③離子交換法; ④反滲透法等。
(2)海水制鹽:利用濃縮、沉淀、過濾、結晶、重結晶等分離方法制備得到各種鹽。
13、常見金屬的冶煉:
?、偌訜岱纸夥ǎ?/p>
?、诩訜徇€原法:
③電解法:
14、金屬活動順序與金屬冶煉的關系:
金屬活動性序表中,位置越靠后,越容易被還原,用一般的還原方法就能使金屬還原;金屬的位置越靠前,越難被還原,最活潑金屬只能用最強的還原手段來還原。(離子)
15、化學研究和應用的目標:用已有的化學知識開發(fā)利用自然界的物質資源和能量資源,同時創(chuàng)造新物質(主要是高分子)使人類的生活更方便、舒適。在開發(fā)利用資源的同時要注意保護環(huán)境、維護生態(tài)平衡,走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道路;建立“綠色化學”理念:創(chuàng)建源頭治理環(huán)境污染的生產工藝。(又稱“環(huán)境無害化學”)
目的: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損害后代發(fā)展的需求!
16、常見金屬的冶煉:
?、偌訜岱纸夥ǎ?/p>
②加熱還原法:
?、垭娊夥ǎ?/p>
2、金屬活動順序與金屬冶煉的關系:
金屬活動性序表中,位置越靠后,越容易被還原,用一般的還原方法就能使金屬還原;金屬的位置越靠前,越難被還原,最活潑金屬只能用最強的還原手段來還原。(離子)
海水資源的開發(fā)利用
17、海水的組成:含八十多種元素。
其中,H、O、Cl、Na、K、Mg、Ca、S、C、F、B、Br、Sr等總量占99%以上,其余為微量元素;特點是總儲量大而濃度小,以無機物或有機物的形式溶解或懸浮在海水中。
總礦物儲量約5億億噸,有“液體礦山”之稱。堆積在陸地上可使地面平均上升153米。
如:金元素的總儲量約為5×107噸,而濃度僅為4×10-6g/噸。
另有金屬結核約3萬億噸,海底石油1350億噸,天然氣140萬億米3。
18、海水資源的利用:
(1)海水淡化: ①蒸餾法;②電滲析法; ③離子交換法; ④反滲透法等。
(2)海水制鹽:利用濃縮、沉淀、過濾、結晶、重結晶等分離方法制備得到各種鹽。
19、糖類、油脂、蛋白質主要含有 元素,分子的組成比較復雜。
20、葡萄糖和果糖,蔗糖和麥芽糖分別互稱為 ,由于結構決定性質,因此它們具有 性質。
高一化學必修二復習資料(二)
1、在任何的化學反應中總伴有能量的變化。
原因:當物質發(fā)生化學反應時,斷開反應物中的化學鍵要吸收能量,而形成生成物中的化學鍵要放出能量?;瘜W鍵的斷裂和形成是化學反應中能量變化的主要原因。一個確定的化學反應在發(fā)生過程中是吸收能量還是放出能量,決定于反應物的總能量與生成物的總能量的相對大小。E反應物總能量>E生成物總能量,為放熱反應。E反應物總能量
2、常見的放熱反應和吸熱反應
常見的放熱反應:①所有的燃燒與緩慢氧化。②酸堿中和反應。③金屬與酸反應制取氫氣。
?、艽蠖鄶祷戏磻?特殊:C+CO2 2CO是吸熱反應)。
常見的吸熱反應:①以C、H2、CO為還原劑的氧化還原反應如:C(s)+H2O(g) CO(g)+H2(g)。
②銨鹽和堿的反應如Ba(OH)2·8H2O+NH4Cl=BaCl2+2NH3↑+10H2O
?、鄞蠖鄶捣纸夥磻鏚ClO3、KMnO4、CaCO3的分解等。
3、能源的分類:
形成條件利用歷史性質
一次能源
常規(guī)能源可再生資源水能、風能、生物質能
不可再生資源煤、石油、天然氣等化石能源
新能源可再生資源太陽能、風能、地熱能、潮汐能、氫能、沼氣
不可再生資源核能
二次能源(一次能源經過加工、轉化得到的能源稱為二次能源)
電能(水電、火電、核電)、蒸汽、工業(yè)余熱、酒精、汽油、焦炭等
4、原子組成
原子不帶電:中子不帶電,質子帶正電荷,電子帶負電荷。
質子數=原子序數=核電荷數=核外電子數;
相對原子質量=質量數。
5、原子表示方法: 其中A為質量數,Z為質子數,N為中子數,A=Z+N。
決定元素種類的因素是質子數多少,確定了質子數就可以確定它是什么元素。
6、同位素:質子數相同而中子數不同的原子互稱為同位素,如:16O和18O,12C和14C,35Cl和37Cl。
7、電子數和質子數關系:原子:電子數=質子數;陽離子:電子數=質子數—電荷數;陰離子:電子數=質子數+電荷數。
8、化學鍵:原子之間強烈的相互作用。
共價鍵 極性鍵
化學鍵 離子鍵 非極性鍵
共價鍵:原子之間通過共用電子對形成的化學鍵,一般由非金屬元素與非金屬元素間形成。
非極性鍵:相同的非金屬原子之間,A—A型,如:H2,Cl2,O2,N2中存在非極性鍵。
極性鍵:不同的非金屬原子之間,A—B型,如:NH3,HCl,H2O,CO2中存在極性鍵。
離子鍵:原子之間通過得失電子形成的化學鍵,一般由活潑的金屬(ⅠA、ⅡA)與活潑的非金屬元素(ⅥA、ⅦA)間形成,如:NaCl,MgO,KOH,Na2O2,NaNO3中存在離子鍵。
注:有NH4+的化合物一定形成了離子鍵;AlCl3中沒有離子鍵,是典型的共價鍵。
共價化合物:僅僅由共價鍵形成的化合物,如:HCl,H2SO4,CO2,H2O等。
離子化合物:存在離子鍵的化合物,如:NaCl,Mg(NO3)2,KBr,NaOH,NH4Cl。
9、元素周期表結構:
10、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周期數=電子層數,主族族序數=最外層電子數=最高正化合價。
11、元素周期律:
?、購淖蟮接遥涸有驍抵饾u增加,原子半徑逐漸減小,得電子能力逐漸增強(失電子能力逐漸減弱),非金屬性逐漸增強(金屬性逐漸減弱)。
?、趶纳系较拢涸有驍抵饾u增加,原子半徑逐漸增大,失電子能力逐漸增強(得電子能力逐漸減弱),金屬性逐漸增強(非金屬性逐漸減弱)。
所以在周期表中,非金屬性最強的是F,金屬性最強的是Fr (自然界中是Cs,因為Fr是放射性元素)。
?、叟袛嘟饘傩詮娙醯乃臈l依據:
a.與酸或水反應的劇烈程度以及釋放出氫氣的難易程度,越劇烈則越容易釋放出H2,金屬性越強。
b.最高價氧化物對應水化物的堿性強弱,堿性越強,金屬性越強。
c.金屬單質間的相互置換,如:Fe+CuSO4=FeSO4+Cu。
d.原電池的正負極,活潑性:負極﹥正極。
?、芘袛喾墙饘傩詮娙醯娜龡l依據:
a.與H2結合的難易程度以及生成氣態(tài)氫化物的穩(wěn)定性,越易結合則越穩(wěn)定,非金屬性越強。
b.最高價氧化物對應水化物的酸性強弱,酸性越強,非金屬性越強。
c.非金屬單質間的相互置換,如:Cl2+H2S=2HCl+S↓。
12、化學反應速率
(1)定義:單位時間內反應物濃度的減少或生成物濃度的增加,ν=△C/△t。
(2)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因素:
濃度:濃度增大,速率增大;溫度:溫度升高,速率增大;壓強:有氣體參加的反應,壓強增大,速率增大;催化劑:改變化學反應速率;其他:反應物顆粒大小,溶劑的性質等。
13、原電池
負極(Zn):Zn-2e-=Zn2+
正極(Cu):2H++2e-=H2↑
(1)定義:將化學能轉化為電能的裝置。
(2)構成原電池的條件:
a.有活潑性不同的金屬(或者其中一個為碳棒)做電極,其中較活潑金屬做負極,較不活潑金屬做正極。
b.有電解質溶液。
c.形成閉合回路。
d.自發(fā)發(fā)生的氧化還原反應。
14、有機物
a.概念:含碳的化合物,除CO、CO2、碳酸、碳酸鹽、碳化物等無機物外。
b.結構特點:①碳原子最外層有4個電子,一定形成四個共價鍵。
②碳原子可以和碳原子結合形成碳鏈,還可以和其他原子結合。
?、厶继贾g可以形成單鍵,還可以形成雙鍵、三鍵。
?、芴继伎梢孕纬涉湢?,也可以形成環(huán)狀。
c.一般性質:①絕大部分有機物都可以燃燒(除了CCl4不燃燒,還可以用來滅火)。
?、诮^大部分有機物都不溶于水(乙醇、乙酸、葡萄糖等可以)。
15、烴:僅含碳、氫兩種元素的化合物。
16、烷烴:
a.定義:碳碳之間以單鍵結合,其余的價鍵全部與氫結合所形成的鏈狀烴稱為烷烴。因為碳的所有價鍵都已經充分利用,所以又稱為飽和烴。
b.通式:CnH2n+2,如甲烷(CH4),乙烷(C2H6),丁烷(C4H10)。
c.物理性質:隨著碳原子數目增加,狀態(tài)由氣態(tài)(1—4)變?yōu)橐簯B(tài)(5—16)再變?yōu)楣虘B(tài)(17及以上)。
d.化學性質(氧化反應):能夠燃燒:CnH2n+2+ O2 nCO2+(n+1)H2O,但不能使酸性高錳酸鉀溶液褪色。
e.命名(習慣命名法):碳原子在10個以內的,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命名。
(4)同分異構現象:具有相同分子式,但結構不同的現象,稱為同分異構現象。
同分異構體:具有同分異構現象的物質互稱為同分異構體。
如C4H10有兩種同分異構體:CH3CH2CH2CH3(正丁烷),CH3CHCH3(異丁烷)。
17、乙醇
a.物理性質:無色,有特殊氣味,易揮發(fā)的液體,和水以任意比互溶,良好的溶劑。
b.分子結構:分子式:C2H6O,結構簡式:CH3CH2OH或C2H5OH,官能團:羥基,-OH。
c.化學性質:①與活潑金屬(Na)反應:2CH3CH2OH +2Na→2CH3CH2ONa+H2↑。
②氧化反應:燃燒:C2H5OH+3O2 2CO2+3H2O。
催化氧化:2CH3CH2OH+O2 2CH3CHO+2H2O。
③酯化反應:CH3COOH+CH3CH2OH CH3COOCH2CH3+H2O。
d.乙醇的用途:燃料,醫(yī)用消毒(體積分數75%),有機溶劑,造酒。
18、乙酸
a.物理性質:無色,有強烈刺激性氣味,液體,易溶于水和乙醇。純凈的乙酸稱為冰醋酸。
B.分子結構:分子式:C2H4O2,結構簡式:CH3COOH,官能團:羧基,-COOH。
c.化學性質:①酸性:具備酸的通性,比碳酸酸性強。
2CH3COOH+Na2CO3=2CH3COONa+H2O+CO2↑,CH3COOH +NaOH=CH3COONa+H2O。
?、邗セ磻河蔑柡蚇a2CO3溶液來吸收。
d.乙酸的用途:食醋的成分(3%—5%)。
19、酯
a.物理性質:密度小于水,難溶于水。低級酯具有特殊的香味。
b.化學性質:水解反應:①酸性條件下水解:CH3COOCH2CH3+H2O CH3COOH+CH3CH2OH
?、趬A性條件下水解:CH3COOCH2CH3+NaOH CH3COONa+CH3CH2OH
20、煤:由有機物和少量無機物組成的復雜混合物,可通過干餾、氣化和液化進行綜合利用。
蒸餾:利用物質沸點(相差在20℃以上)的差異將物質進行分離,物理變化,產物為純凈物。
分餾:利用物質沸點(相差在5℃以內)的差異將物質分離,物理變化,產物為混合物。
干餾:隔絕空氣條件下對物質進行強熱使其發(fā)生分解,化學變化。
高一化學必修二復習資料(三)
1. 原子結構:如: 的質子數與質量數,中子數,電子數之間的關系
2. 元素周期表和周期律
(1)元素周期表的結構
A. 周期序數=電子層數
B. 原子序數=質子數
C. 主族序數=最外層電子數=元素的最高正價數
D. 主族非金屬元素的負化合價數=8-主族序數
E. 周期表結構
(2)元素周期律(重點)
A. 元素的金屬性和非金屬性強弱的比較(難點)
a. 單質與水或酸反應置換氫的難易或與氫化合的難易及氣態(tài)氫化物的穩(wěn)定性
b. 最高價氧化物的水化物的堿性或酸性強弱
c. 單質的還原性或氧化性的強弱
(注意:單質與相應離子的性質的變化規(guī)律相反)
B. 元素性質隨周期和族的變化規(guī)律
a. 同一周期,從左到右,元素的金屬性逐漸變弱
b. 同一周期,從左到右,元素的非金屬性逐漸增強
c. 同一主族,從上到下,元素的金屬性逐漸增強
d. 同一主族,從上到下,元素的非金屬性逐漸減弱
C. 第三周期元素的變化規(guī)律和堿金屬族和鹵族元素的變化規(guī)律(包括物理、化學性質)
D. 微粒半徑大小的比較規(guī)律:
a. 原子與原子 b. 原子與其離子 c. 電子層結構相同的離子
3. 離子鍵:
A. 相關概念:
B. 離子化合物:大多數鹽、強堿、典型金屬氧化物
C. 離子化合物形成過程的電子式的表示(難點)
(AB, A2B,AB2, NaOH,Na2O2,NH4Cl,O22-,NH4+)
4. 化學能與熱能
(1)化學反應中能量變化的主要原因:化學鍵的斷裂和形成
(2)化學反應吸收能量或放出能量的決定因素:反應物和生成物的總能量的相對大小
a. 吸熱反應: 反應物的總能量小于生成物的總能量
b. 放熱反應: 反應物的總能量大于生成物的總能量
6.原電池的設計:(難點)
根據電池反應設計原電池:(三部分+導線)
A. 負極為失電子的金屬(即化合價升高的物質)
B. 正極為比負極不活潑的金屬或石墨
C. 電解質溶液含有反應中得電子的陽離子(即化合價降低的物質)
7.金屬的電化學腐蝕
A. 不純的金屬(或合金)在電解質溶液中的腐蝕,關鍵形成了原電池,加速了金屬腐蝕
B. 金屬腐蝕的防護:
a. 改變金屬內部組成結構,可以增強金屬耐腐蝕的能力。如:不銹鋼。
b. 在金屬表面覆蓋一層保護層,以斷絕金屬與外界物質接觸,達到耐腐蝕的效果。(油脂、油漆、搪瓷、塑料、電鍍金屬、氧化成致密的氧化膜)
c. 電化學保護法:
犧牲活潑金屬保護法,外加電流保護法
8.發(fā)展中的化學電源
A. 干電池(鋅錳電池)
a. 負極:Zn -2e - = Zn 2+
b. 參與正極反應的是MnO2和NH4+
B. 充電電池
a. 鉛蓄電池:
鉛蓄電池充電和放電的總化學方程式
放電時電極反應:
負極:Pb + SO42--2e-=PbSO4
正極:PbO2 + 4H+ + SO42- + 2e-= PbSO4 + 2H2O
b. 氫氧燃料電池:它是一種高效、不污染環(huán)境的發(fā)電裝置。它的電極材料一般為活性電極,具有很強的催化活性,如鉑電極,活性炭電極等。
總反應:2H2 + O2=2H2O
電極反應為(電解質溶液為KOH溶液)
負極:2H2 + 4OH- - 4e- → 4H2O
正極:O2 + 2H2O + 4e- → 4OH-
9.化學反應速率
A. 化學反應速率的概念:
B. 計算(重點)
a. 簡單計算
b. 已知物質的量n的變化或者質量m的變化,轉化成物質的量濃度c的變化后再求反應速率v
c. 化學反應速率之比 =化學計量數之比,據此計算:
已知反應方程和某物質表示的反應速率,求另一物質表示的反應速率;
已知反應中各物質表示的反應速率之比或△C之比,求反應方程。
d. 比較不同條件下同一反應的反應速率
關鍵:找同一參照物,比較同一物質表示的速率(即把其他的物質表示的反應速率轉化成同一物質表示的反應速率)
10.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因素(重點)
A. 決定化學反應速率的主要因素:反應物自身的性質(內因)
B. 外因:
a. 濃度越大,反應速率越快
b. 升高溫度(任何反應,無論吸熱還是放熱),加快反應速率
c. 催化劑一般加快反應速率
d. 有氣體參加的反應,增大壓強,反應速率加快
e. 固體表面積越大,反應速率越快
f. 光、反應物的狀態(tài)、溶劑等
11.化學反應的限度
A. 可逆反應的概念和特點
B. 絕大多數化學反應都有可逆性,只是不同的化學反應的限度不同;相同的化學反應,不同的條件下其限度也可能不同
a. 化學反應限度的概念:
一定條件下, 當一個可逆反應進行到正反應和逆反應的速率相等,反應物和生成物的濃度不再改變,達到表面上靜止的一種“平衡狀態(tài)”,這種狀態(tài)稱為化學平衡狀態(tài),簡稱化學平衡,這就是可逆反應所能達到的限度。
b. 化學平衡的曲線:
c. 可逆反應達到平衡狀態(tài)的標志:
反應混合物中各組分濃度保持不變↓
正反應速率=逆反應速率↓
消耗A的速率=生成A的速率
d. 怎樣判斷一個反應是否達到平衡:
(1)正反應速率與逆反應速率相等; (2)反應物與生成物濃度不再改變;
(3)混合體系中各組分的質量分數 不再發(fā)生變化;
(4)條件變,反應所能達到的限度發(fā)生變化。
化學平衡的特點:逆、等、動、定、變、同。
12.天然氣:主要成份是CH4,重要的化石燃料,也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可加熱分解制炭黑和H2)。
13.石油:多種碳氫化合物(烷烴、環(huán)烷烴、芳香烴)的混合物,可通過分餾、裂化、裂解、催化重整進行綜合利用。
分餾的目的:得到碳原子數目不同的各種油,如液化石油氣、汽油、煤油、柴油、重油等。
裂化的目的:對重油進行裂化得到輕質油(汽油、煤油、柴油等),產物一定是一個烷烴分子加一個烯烴分子。
裂解的目的:得到重要的化工原料“三烯”(乙烯、丙烯、1,3-丁二烯)。
催化重整的目的:得到芳香烴(苯及其同系物)。
14.常見物質或離子的檢驗方法
物質(離子)檢驗方法及現象
Cl-先用硝酸酸化,然后加入硝酸銀溶液,生成不溶于硝酸的白色沉淀。
SO42-先加鹽酸酸化,然后加入氯化鋇溶液,生成不溶于硝酸的白色沉淀。
CO32-加入硝酸鋇溶液,生成白色沉淀,該沉淀可溶于硝酸(或鹽酸),并生成無色無味、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的氣體(CO2)。
Al3+加入NaOH溶液產生白色沉淀,繼續(xù)加入NaOH溶液,沉淀消失。
Fe3+加入KSCN溶液,溶液立即變?yōu)榧t色。
NH4+與NaOH溶液共熱,放出使?jié)駶櫟募t色石蕊試紙變藍的刺激性氣味的氣體(NH3)。
Na+焰色反應呈黃色。
K+焰色反應呈淺紫色(透過藍色鈷玻璃)。
I2遇淀粉溶液可使淀粉溶液變藍。
蛋白質灼燒,有燒焦的羽毛氣味。
15. 原電池正、負極的判斷:
a. 負極:電子流出的電極(較活潑的金屬),金屬化合價升高
b. 正極:電子流入的電極(較不活潑的金屬、石墨等):元素化合價降低
E. 金屬活潑性的判斷:
a. 金屬活動性順序表
b. 原電池的負極(電子流出的電極,質量減少的電極)的金屬更活潑;
c. 原電池的正極(電子流入的電極,質量不變或增加的電極,冒氣泡的電極)為較不活潑金屬
F. 原電池的電極反應:(難點)
a. 負極反應:X-ne=Xn-
b. 正極反應:溶液中的陽離子得電子的還原反應
16.常見的吸熱反應:
A. 大多數分解反應;
氯化銨與八水合氫氧化鋇的反應。
(6)中和熱:(重點)
A. 概念:稀的強酸與強堿發(fā)生中和反應生成1mol H2O(液態(tài))時所釋放的熱量。
5.原電池(重點)
A. 概念:
B. 工作原理:
a. 負極:失電子(化合價升高),發(fā)生氧化反應
b. 正極:得電子(化合價降低),發(fā)生還原反應
C. 原電池的構成條件 :
關鍵是能自發(fā)進行的氧化還原反應能形成原電池
a. 有兩種活潑性不同的金屬或金屬與非金屬導體作電極
b. 電極均插入同一電解質溶液
c. 兩電極相連(直接或間接)形成閉合回路
17.常見的放熱反應:
A. 所有燃燒反應; B. 中和反應; C. 大多數化合反應; D. 活潑金屬跟水或酸反應;
E. 物質的緩慢氧化
18.化學反應的一大特征:化學反應的過程中總是伴隨著能量變化,通常表現為熱量變化
19.共價鍵:
A. 相關概念:
B. 共價化合物:只有非金屬的化合物(除了銨鹽)
C. 共價化合物形成過程的電子式的表示(難點)
(NH3,CH4,CO2,HClO,H2O2)
20.元素周期律的應用(重難點)
A. “位,構,性”三者之間的關系
a. 原子結構決定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
b. 原子結構決定元素的化學性質
c. 以位置推測原子結構和元素性質
B. 預測新元素及其性質
猜你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