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語文文言文知識點總結(jié)(2)
2018年高考語文文言文知識點總結(jié)
常用文言文常識總結(jié):字
字:
1.古今字
2.通假字
3.異體字
詞:
1.實詞
2.虛詞
而、何、乎、乃、其、若、所、為、焉、也、以、矣、因、于、與、則、者、之。
3.古今異義詞
(1)詞義擴大。(2)詞義縮小。(3)詞義轉(zhuǎn)移。(4)感情色彩發(fā)生變化。
4.一詞多義
5.固定搭配
所以…者、所+動詞(…的原因)
動詞+者(…的人)
6.詞類活用
(1)名詞 活用為動詞
使動
意動
作狀語
(2)動詞 活用為名詞
使動
意動
(3)形容詞 活用為名詞
動詞
使動
意動
(4)數(shù)詞 活用為動詞
(表示數(shù)目多少的基數(shù)詞臨時可活用為動詞)
例:六王畢,四海一; 統(tǒng)禮儀,一制度;
句:
1.判斷句:“…者,…也”、“…,…也”、“…者,…”、“…,…”、
2.否定句:“非”
3.省略句:
4.被動句:“為…所…”、“為…”、“所…”、“見…于…”、“見…”、“于…”、“被”
5.倒裝句:
(1)主謂倒裝
(2)狀語后置 “于”
(3)定語后置 例: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4)賓語前置
A:疑問代詞“誰、何、奚、安”作賓語,賓語要前置; 例:大王來何操。
B:否定代詞“不、毋、未、莫+動詞+賓語”,賓語要前置; 例:未之有也。
C:用指示代詞“之、其”指復的句子,賓語要前置
6.固定句式
“如……何? “不亦……乎” “何其……” ” “孰與” “以……為” “是故”、“是以” “不亦……乎”
“得無……乎” “與其……孰若……” “寧……無”。
一、古字通假
指文言文中音同、音近而形體不同的字互相通用和假借的情況。中學教材還包括古今字。
A:通用。
讀音相同或相近,意義也相通的詞,古代可以寫這個也可以寫那個。如:“雷鼓大震”(《赤壁之戰(zhàn)》)中“雷”和“擂”
B:假借。
讀音相同或相近而意義不同的詞有時可以借代。
本無其字,借用一個同音字代替。 “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
本有其字,前人寫了別字,后人跟著寫,別字和本字通用了。“甚矣,汝之不惠”
C:古今字。
古時只有某個字,后來為了區(qū)別這個古字所表示的幾個不同的概念,就造出了另一個或幾個今字。如“莫”的義項有日落的時候,沒有人,沒有,步,不要等,后來另造一個“暮”表日落的時候,古人有時今字不用而用古字,“至莫夜月明,獨與邁乘小舟至絕壁下”,“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中的“暴”與“曝”,“益----溢”“受---授”“孰---熟”“說----悅”等。
D:異體字。
音同義同形不同。“百越之君,俛首系頸,委命下吏”( 俛同“俯”)
要學會識別常見的通假字,當一個字按照他的一般義項講不通的時候,可試用一個音同或音近的詞來解釋;一個字與那個字相通,要根據(jù)上下文文意來判斷;能不解釋為通假字的盡量不要解釋為通假字,因為古人用通假字畢竟是特殊情況。
古漢語中,有些字可以用聲音相同或相近(有時形體也相近)的字來代替,這種語言現(xiàn)象叫做文字“通假”(“通”是通用,“假”是借用)。“通假”是“本有其字”卻棄而不用,臨時借用了一個音同或音近的別字。一般認為,通假字的產(chǎn)生可能是由于書寫或抄書的人一時筆誤,寫了音同或音近的別字,或是因地方習慣而寫了另一個字。后人見古人有先例,便跟著寫,約定俗成,別字和本字就通用了,學會辨識通假字,對學習文言文是很重要的。
通假字與本字的聯(lián)系上有以下幾種情況:
(1)讀音完全相同。如:故不錯意也 《唐睢不辱使命》 “錯”(cuò) 通“措”
(2)聲母或韻母相同。 如:河曲智叟亡以應。 亡通“無”如:日扳仲永環(huán)謁于邑人。“扳”(bān) 通“攀”
(3)形旁或聲旁相同。如:為天下唱,宜多應者。唱通“倡”如:欲信大義于天下。“信”(xìn) “伸”
(4)讀音相近。如:身首尾長約八分有奇 。“有”(yǒu) 同“又”
常用文言文常識總結(jié):檢測
項為之強 《童趣》
誨女知之乎 《〈論語〉十則》
窺谷忘反 《與朱元思書》
同舍生皆被綺繡 《送東陽馬生序》
屬予作文以記之 《岳陽樓記》
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
親戚畔之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公輸盤不說 《公輸》
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 《魚我所欲也》
選賢與能 《大道之行也》
答案:
“強” 通“僵” (jiāng)
“女”同“汝” (rǔ)
“反” 通“返” (fǎn)
“被”通“披” (pī)
“屬” 通“囑” (zhǔ)
“要”通“邀”(yāo)
“畔” 通“叛” (pàn)
“說” 通“悅” (yuè)
“鄉(xiāng)” 通“向” (xiàng)
“與” 通“舉” (jǔ)
二、古今異義詞
現(xiàn)代漢語由古代漢語發(fā)展而來,隨著時間的推移,許多詞的意義古今有很大差別。我們把古義和今義不相同的詞叫古今異義詞。概括起來,古今異義主要有這樣幾種:
?、僭~義擴大,即今義大于古義。
A:原單指某事物的詞,擴大到兼指特征、性質(zhì)或功能相似的事物。
如:皮(獸皮——皮膚,表皮——包在外面的東西,封皮)
雛(小雞——幼小的動物或誘餌,以及未定型前的最初形式形狀,雛鳥,雛形)
B:由感覺性質(zhì)相通,從原意擴大到其他感情相似的意義。
如:甘(味美,味道甜——味美,心理樂意)
病(重病——病)
C:由專名擴大為通名。
如:江、河(長江、黃河——一切河流)
匠(專指木工,其他工匠另有名稱,鐵匠叫“冶”,瓦匠叫“陶”— 泛指各種有專門技藝的人)
好(與“丑”反義,一般專指女子相貌漂亮——泛指一切美好的性質(zhì),與“壞”反義,對一切人事物都可以修飾)
中國(中原地區(qū)——全中國)
D:由原只表示某事物一部分的詞,擴大到表示這一事物的整體。
如:秋(秋季——一年,一日不見,如隔三秋)
?、?詞義縮小,即今義小于古義。
A: 詞義程度的減弱。
如:餓(嚴重的饑餓,達到受死亡威脅的程度。“餓其體膚,空乏其身”——一般的肚子餓)
怨(恨。“屈平作《離騷》,蓋自怨生也。”——不滿意,責備,任勞任怨)
B: 詞義表示范圍的縮小。
谷(各種谷物——專指稻谷)
丈夫(專指成年男子或男子“男子二十而冠,冠而列丈夫”“生丈夫,二壺酒,一犬”——女子的配偶)
金(金屬——金子)
臭(各種氣味“其臭如蘭”——難聞的氣味)
丈人(老人——岳父) 子(孩子——兒子)
親戚(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古代除了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關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員外,通指自己家庭中的成員,現(xiàn)代漢語中則不能用于自己家庭中的成員。)
C:詞義義項的減少。
勸(鼓勵、勸說、規(guī)勸“勸學”,“肅勸權(quán)召瑜海”——勸說,規(guī)勸)
遷(遷移、變換,調(diào)任、升職,貶謫、流放。“戰(zhàn)、守、遷皆不及施”“公車特征拜郎中,再遷太史令”“頃襄王怒而遷之”——遷移,變換)
讓(責備,謙讓——謙讓)
憐(愛,憐憫,愛惜——憐憫)
?、墼~義轉(zhuǎn)移。即一個詞由表示某事物變?yōu)楸硎玖硗獾氖挛铩?/p>
A: 由表示甲事物轉(zhuǎn)變?yōu)楸硎疽沂挛铩?/p>
涕(眼淚——鼻涕)
幣(禮物“置幣遺單于”《蘇武》——錢)
B: 由表示甲動作轉(zhuǎn)移為表示乙動作。
走(快步跑,逃跑。“竊計欲亡走燕”《廉頗》——一般步行)
去(離開——到某地去)
勤(辛苦,與“逸”相對。勤而無所,必生悖心”《崤之戰(zhàn)》——做事盡力,不偷懶)
C:由表示甲義的范圍轉(zhuǎn)移到表示乙義的范圍。
犧牲(作祭品的牲畜。“犧牲玉帛,弗敢加也”《曹劌》——為正義事業(yè)獻身)
假(借。“假舟楫者,非能水也”《勸學》——假期,真假) 偷(茍且——偷竊)
?、?感情色彩變化。
A:褒義詞變?yōu)橘H義詞。
明哲保身(聰明有智慧,善于適應環(huán)境“既明且哲,以保其身”《詩經(jīng)》——不堅持原則,只顧自己的處世態(tài)度)
爪牙(勇士,武將——壞人的黨羽)
衣冠禽獸(官服上繡的禽和獸的圖案——道德敗壞的人)
B: 貶義詞轉(zhuǎn)為褒義詞。
乖(偏執(zhí)、不馴順“行為偏僻性乖張”——聽話,安順)
鍛煉(玩弄法律、陷人入罪“上奏畏卻,則鍛煉而周內(nèi)之”,卻,批駁退回,內(nèi)通納《漢書》——
鍛煉身體,褒義)
C: 中性詞變?yōu)榘x或貶義。
卑鄙(地位低,見識淺,表謙虛的中性詞,“先帝不以臣卑鄙”——品行不端,不道德,貶義詞)
謗(公開批評別人的過失,“能謗譏于市朝者”——無中生有的誣蔑,貶義詞)
鉤心斗角(形容阿房宮的形制——各用心機,互相排擠)
祥(預兆,有吉有兇“是何祥也,吉兇焉在”——吉兆)
?、菝Q說法改變。
“目”改為“眼睛”,
“日”改為“太陽”
?、拮⒁鈫我粼~和復音詞的辨析。
注意單音詞不能與現(xiàn)在的復音詞混淆。古代漢語單音節(jié)詞為主,現(xiàn)代漢語復音節(jié)詞為主。如:
痛恨(痛心,遺憾——非常恨)
地方(土地方圓——與中央相對的某一地區(qū))
妻子(妻子兒女——男子的 配偶)
中間(“中間力拉崩倒之聲”,其中夾雜——方位名詞)
注意不要把雙音詞誤認為兩個單音詞?,F(xiàn)代漢語中有些雙音節(jié)詞,在古代漢語中是由兩個單音節(jié)詞組成的短語,這類詞不是太多,但一定要引起特別重視。如:
“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的“無論”就是兩個詞:無,不要;論,說。“無論”在現(xiàn)代漢語中是一個起關聯(lián)作用的連詞,而文言文里卻是兩個詞。
“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中,“妻子”原來是兩個詞,“妻”指妻子,“子”指兒女?,F(xiàn)代漢語是一個雙音詞,指男子的偶。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嘆”《秋水》“望洋”指仰視的樣子,不能理解為“看著大海”
“匍匐以進”《中山狼傳》 “匍匐”指伏地而行,是一個雙音節(jié)詞。
注意古文中的同義詞、近義詞連用的現(xiàn)象。如:
必能使行陣和睦,優(yōu)劣得所《出師表》 “和睦”是同義連用,都是“和好”的意思。
登即相許和 會不相從許 《孔雀東南飛》
注意偏義復詞。
偏義復詞就是古漢語中有的一個詞由兩個意義相近、相對或相反的詞構(gòu)成,其中一個語素表示意義,另一個語素不表示意義,只作陪襯。如:
逼迫兼弟兄 晝夜勤作息 《孔雀東南飛》
以上所說只是一般情況,其實某些詞語的意義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往往不同,要根據(jù)具體語境分析,防止以“今義”解釋“古義”。
常用文言文常識總結(jié):一詞多義。
根據(jù)語境正確推斷實詞詞義
語境,即上下文 。上下文對詞義具有制約和提示作用。一般地說,不管一個詞有多少義項 ,在具體的語境中只能有一個確定的含義。因此,必要的知識儲備與較強的語境意識結(jié)合起來 ,就是我們“ 理解常見實詞在文中的含義”的關鍵。 所以,平時要注意做必要的知識積累 ,閱讀文言文篇段時要細心體察語境 ( 上下文 )的意思。要力戒孤立、片面。
由于文言文單音詞居多,這一現(xiàn)象特別突出。它們中有一個是本義,其余為引申義,要注意從本義推斷引申義,結(jié)合上下文確定詞的正確含義。
①本義。指最初造字時表示的意義。如:朝,本義是“早晨”。(朝令夕改)
?、谝炅x。指由本義引申出來的意義,與本義相類似、相對立或相關聯(lián),如:朝,早晨是大臣朝見國君的時間,故由“早晨”引申為“朝見”(率天下諸侯而朝周);朝見的地方也叫“朝”,故引申為“朝廷”(于是入朝見威王);朝廷再引申為“朝代”(改朝換代)現(xiàn)代漢語中也有,如“深山”--道理很深(深刻、深奧);友誼很深(深厚,深刻);夜深人靜(時間久);顏色太深(濃、重)
?、郾扔髁x。用比喻的方法形成的詞義。如:爪牙,比喻武臣(今閣下為王爪牙,為國藩垣)現(xiàn)代漢語中也有如“亂扣帽子”(壞名義或罪名) 凍結(jié)資金(阻止流動或變動)
④了解詞義的兩種引申方式。
A:連鎖式。
寒:冷--寒冷季節(jié)--缺乏冬衣而受凍--貧寒--恐懼、害怕
冰,水為之,而寒于水
寒暑易節(jié),始一反焉
一女不織,或受之寒
大渡橋橫鐵索寒
B:輻射式。
節(jié):竹節(jié)--木節(jié);關節(jié);季節(jié);節(jié)操;節(jié)拍
一節(jié)復一節(jié),千枝破萬葉
盤根錯節(jié)
彼節(jié)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
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
單于壯其節(jié)
鈿頭銀篦擊節(jié)碎
例1:“引”,
?、贂庾?,由一弓一箭組成,本義是“拉開弓”, “君子引而不發(fā),躍如也”《孟子 盡心上》
②“拉開弓”引申為“拉”, “左右或引相如去”
?、?ldquo;拉”引申為“拉長”,“岸木影下布,水鳥時引吭”《宣州環(huán)波亭》
④“抽,拔出”,“馬蹶,墜地,引佩刀刺馬殺之”《宋史 太祖紀》
⑤“拿”,“引繩而束縛之”《中山狼傳》
?、?ldquo;帶領”,“燕引兵東圍即墨,即墨大夫出與戰(zhàn),敗死”《史記 田單列傳》
?、?ldquo;承擔”,“公卿各引咎自則”《北史 周武帝紀》
?、?ldquo;舉薦,提拔”,“獎引后進,如恐不及”《歐陽修傳》
?、?ldquo;延請”,“乃設九賓禮于廷,引趙使者藺相如”
?、?ldquo;退卻”,“操軍不利,引次江北”《赤壁之戰(zhàn)》
例2: “一”
①一人,一桌,一扇,一撫尺而已。(數(shù)目,自然數(shù)的開始。)
?、陂L煙一空(全部)《岳陽樓記》
?、哿醍叄暮R?。(統(tǒng)一)
?、芤还淖鳉?,再而衰,三而竭(第一次)《曹劌論戰(zhàn)》
?、莨沤褚灰玻伺c我同耳。(相同、一樣)
⑥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 (專一)
例3: [卒](zú)
1.名詞
?、俨奖?,“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過秦論》)
②古代軍對編制,一百人為卒,“全卒為上,破卒次之”(《謀攻》)
③差役,“涕泣謀于禁卒,卒感焉”(《左忠毅公逸事》)
2.動詞
?、偎?,“初,魯肅聞劉表卒”(《赤壁之戰(zhàn)》)
?、谕戤?,結(jié)束,成全,“庶劉僥幸,保卒余年”(《陳情表》)
3.副詞
①終于,“卒相與歡,為刎頸之交”(《廉頗藺相如列傳》)
?、?cù)同“猝”,突然,倉促,“五萬兵難卒合”(《赤壁之戰(zhàn)》)
檢測
?、儆墒歉屑ぃ煸S先帝以驅(qū)馳《出師表》 ①(答應)
?、陔s然相許《愚公移山》 ②(贊許、贊同)
?、鄹呖啥蛟S《核舟記》 ③(表約數(shù))
④曳屋許許聲《口技》 ④(擬聲詞)
?、菸犷^顱如許。 ⑤(這樣)
?、抟簧L恨奈何許。 ⑥(語氣詞)
四、詞類活用:
在古代漢語里,某些詞,主要是實詞,可以按照一定的語言習慣靈活運用,在語句中臨時改變它的功能,即改變原來的詞性。
古漢語詞類活用,常見的主要有:
1.名詞作動詞2.名詞作狀語3.形容詞作動詞4.動詞、形容詞活用為名詞5.使動用法6.意動用法 7.數(shù)詞有時也活用為動詞
高中階段必須掌握的詞類活用知識有:
(一)名詞作動詞,有以下幾種情況:
1.后有賓語或補語。 “朝服衣冠”服,穿戴 “沛公軍霸上”,軍,駐軍
2.前有副詞或能愿動詞。 “二月草已芽”,發(fā)芽 “三歲貫汝,莫我肯德”,德,感激
3.用“而”連接,一端是動詞,另一端的名詞常活用。 “蹄而殺之”,用腳踢
“項王復引兵而東”,向東進發(fā) “男耕而食,女織而衣”,穿衣
4.兩個名詞連用,其中一個通?;钣?。
“面山而居”,面對著 “春風風人,夏雨雨人”,吹拂,滋潤
5.句子謂語部分找不到動詞或其他詞作謂語中心詞,事物名詞活用為動詞。
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則四月花”
名詞作動詞的譯法是:(1)動+名,如駐軍 (2)介+名+動,用蹄踢 (3)換成動詞,如德,感激
一狼洞其中(《狼》) 洞:“打洞”
卒中往往語,皆指目陳勝(《陳涉世家》) 目:用眼睛看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曹劌論戰(zhàn)》) 福:賜福,保佑
(二) 名詞作狀語,有以下幾種情況:
1.表示動作行為的特征、狀態(tài),譯為“像……一樣”
“有狼當?shù)溃肆⒍?rdquo;,像人一樣
“少時,一狼徑去,其一犬坐于前”?!独恰啡合窆芬粯拥刈?。
2.表示動作行為的態(tài)度、方式。譯為“用對待……的方式”
“齊將田忌善而客待之”,用對待客人的方式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
3.表示動作行為的工具、手段、依據(jù)。譯為“用……”,
“好事者船載以入”,用船
“箕畚運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箕畚:用箕畚。
4.表示動作行為的依據(jù)。譯為“按照……”
“予分當引決”,按照道理
“其勢必不敢留君”,按照那情勢
5.表示動作行為的處所、趨向。譯為“在、從、向、往……”
“東連吳會,西通巴蜀”,《隆中對》東西:向東、向西。
“卒廷見相如”, 在朝廷上 “間“至軍中”,從小路 “草行露宿”
6.表示動作行為的時間、頻率。譯為“在、當、每……”
“時公兵不滿百萬”,當時
“博學而日參省乎己”,每天
“日扳促永環(huán)謁于邑人”《傷仲永》日: “天天”、“每天”的意思。
(三) 形容詞作動詞,有以下幾種情況:
1.后面有賓語。“親賢臣,遠小人”,親近,疏遠 “山多石,少土”,有許多,少有“素善留侯張良”
2.前面有能愿動詞。 “則其好游者不能窮也”,到盡頭
3.前面有助詞“所” “世之所高,莫若黃帝”,推崇
4.其他表動態(tài)的。“負勢競上,互相軒邈”《與朱元思書》,軒邈,爭高爭遠
形容詞作動詞的譯法是:換成動詞或動詞短語。
(四) 動詞、形容詞活用為名詞。
1、動詞活用為名詞
就是這個動詞在句子中具有明顯的表示人與事物的意義。一般處在主語或賓語的位置,有時前面有“其”或“之”。
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度龒{》 奔:飛奔的馬。
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 至:到達的人。
吾射不亦精乎 射:射技。
猛浪若奔 奔:奔馬。
2、形容詞活用為名詞
翻譯時一般要補出中心詞(名詞),而以形容詞作定語。
如《陳涉世家》中“將軍身被堅執(zhí)銳”中“堅”和“銳”本是形容詞,這里臨時改變了詞性,充當名詞,作賓語,表示“堅固的鎧甲”和“銳利的武器”。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祎董允等,此皆良實《出師表》 良實:善良誠實的人
兼百花之長而各去其短
與蒼梧太守吳巨有舊,欲往投之。
(五) 使動用法:
動、形、名后面帶賓語,表示“主語使賓語”發(fā)出動詞所具有的動作行為、具有形容詞的性狀或成為名詞所代表的事物。
1、動詞的使動用法:賓語發(fā)出動作,一般限于不及物動詞。
“無案牘之勞形”(《陋室銘》)勞:形容詞使動用法:使……勞累。
“卒廷見相如,畢禮而歸之”
“君將哀而生之乎”
“項伯殺人,臣活之”
2、形容詞的使動用法:賓語具有形容詞的性質(zhì)。
“必先苦其心志”(《<孟子>二章》苦:形容詞使動用法,使……苦惱。
“會盟而謀弱秦”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3、名詞的使動用法:賓語成為名詞代表的事物。
“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 “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
使動用法的譯法是:
(1)動+賓=使+賓+動 (2)形+賓=使+賓+形 (3)名+賓=名+賓+為+名,
有時也可以譯成一個動補式詞語。如 活,救活
檢測
天下縞素,今日是也。 穿喪服。名為動。
復前行,欲窮其林。 走完。形為動。
斗折蛇行。 像北斗星那樣。名為狀。
皆若空游無所依。 在空中。名為狀。
凄神寒骨,悄愴幽邃。 使……凄涼。使動
(六)意動用法:
謂語動詞名動形后面帶有賓語,含“以…為…”“主語主觀上認為…怎么樣”、“把…當作…”
1、形容詞意動用法:
“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翁亭記》,樂:形容詞意動用法,以……為樂
“孔子登東山而小魯”
“成以其小,劣之”
2、名詞意動用法:
“稍稍賓客其父”《傷仲永》,賓客:名詞的意動用法, 把……當賓客。
“后人哀之而不鑒之”
“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3、動詞意動用法:
“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以惡衣惡食為恥
“且庸人尚羞之”
(七)此外,數(shù)詞有時也活用為動詞
“六王畢,四海一”
常用文言文常識總結(jié):常見實詞
文言實詞包括名詞、動詞、形容詞、數(shù)詞。掌握通假字、古今異義詞、詞類活用、一詞多義
教學大綱開列了120 個常見文言實詞。高考涉及文言實詞的試題基本不會超過這120個實詞的范圍。
具體用法,此略。見前文:《高考文言文120個實詞小故事練習(實用)》
六、常見虛詞
文言虛詞包括副詞 、介詞 、連詞 、助詞 、嘆詞和代詞。
文言虛詞很多 ,但“常見”者畢竟有限 。《考綱》中要求“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用法”,“常見的文言虛詞”指的是考綱規(guī)定的18個:而、何、乎、乃、其、若、所、為、焉、也、以、矣、因、于、與、則、者、之。高考涉及文言虛詞的試題不會超過這18個虛詞的范圍。
具體用法,此略。見前文:《高考18個文言虛詞小故事》
僅舉一例:之
(一)代詞
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為第三人稱,譯作“他”(他們)、“它”(它們)、這、這件事。
1.公與之乘,戰(zhàn)于長勺(《曹劌論戰(zhàn)》)
2.桓侯故使人問之(《扁鵲見蔡桓公》)
3.公輸盤為楚造云梯之械?!豆敱P》
(二)助詞
1.結(jié)構(gòu)助詞,譯為“的”,有的可不譯。 如:予嘗求古仁人之心(《岳陽樓記》)
2.結(jié)構(gòu)助詞,放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無義。如: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愛蓮說》)
3.音節(jié)助詞。用來調(diào)節(jié)音節(jié),無義,一般不翻譯。如:悵恨久之(《陳涉世家》)
4.結(jié)構(gòu)助詞,賓語提前的標志,無義。如:何陋之有?(《陋室銘》)
(三)動詞
譯作“去、往、到”。如:輟耕之壟上?!蛾惿媸兰摇?/p>
其他17個略。
七、文言文特殊句式
判斷句、被動句、省略句、倒裝句、固定句式
(一)判斷句
翻譯時要譯作:“……是……”
1.用“者”“也”表示,這是典型的文言判斷形式。
2.用副詞“乃、則、即、 皆”等表判斷
3.用動詞“為、是”表示判斷
4.用“非、未、弗”等表示否定的判斷。
例1:蓮,花之君子者也。
例2: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例3: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例4: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
(二)被動句
翻譯時要將有關詞語譯成“被”。
1.用“于、 見、“受…于…、見…于…”表被動
2.用“為”、“為…所…” 表示被動。
3.詞語本身含被動,無標志詞語。
如:賢能為之用。舌一吐而二蛇盡為所吞。吾常見笑于大方之家。
(三)省略句
1.省主語、謂語、賓語“之”。
2.省略量詞、介詞“于”。
翻譯文言省略句時,省略的詞語,特別是在現(xiàn)代漢語中不能省略的部分,要補充翻譯出來。
例1:如(余) 每假借于藏書之家,(余)手自筆錄,計日以還……(余)錄畢,(余)走送之。
例2:一鼓作氣,再(鼓)而衰,三 (鼓)而竭。
例3:此誠不可與(之)爭鋒
李4:宅邊有五(棵)柳樹。
例5:見二蟲斗(于)草間。
(四)倒裝句
文言中有些句子成分的排列次序跟現(xiàn)代漢語不同,習慣上稱之為“倒裝”。
謂語前置(主謂倒裝)、賓語前置、定語后置、介賓短語后置做補語
1.謂語前置(主謂倒裝)
為了強調(diào)謂語,有些感嘆句或疑問句把謂語置于主語之前。一般常用逗號將主謂隔開。
如:甚矣,汝之不惠!
2.賓語前置
?、僖蓡柎~作賓語,前置在介詞前。
②用“之、是、以”把賓語提前,以強調(diào)賓語。“之”是標志,無義。
?、谖难苑穸ň渲?,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
如:
微斯人,吾誰與歸?
忌不自信。
宋何罪之有?
全石以為底。
唯命是聽
3.定語后置
動詞短語作名詞的定語常常放在名詞的后面。一般在定語后加“者”字,有的還在名詞和后置定語之間加“之”字來表示。
如: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
4.介賓短語后置做補語(狀語后置)
(1)介詞結(jié)構(gòu)“于……”常放在謂語動詞后作補語。
(2)介詞結(jié)構(gòu)“以……”、“乎……”等有時放在謂語動詞后作補語。(并不多見)
這類補語按現(xiàn)代漢語習慣是放在謂語動詞前作狀語的,翻譯的時候要把它提前用作狀語,因此,我們也稱它“狀語后置”,或“介詞結(jié)構(gòu)后置”。
例如:為壇而盟,祭以尉首。公與之乘,戰(zhàn)于長勺。
文言倒裝句譯成現(xiàn)代漢語時,要依現(xiàn)代漢語的句子成分的排列規(guī)律 ,將其 “順裝”過來。
例如:
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判斷句
茍全性命于亂世 狀語后置
君與俱來 省略句
何陋之有 賓語前置
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 被動句
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 狀語后置
中蛾冠兒多髯者為東坡 判斷句
蓋揀桃核修狹者為之 定語后置句
(五)固定句式
文言文中有一些結(jié)構(gòu)固定的格式用法。這些類固定句式,翻譯時要合乎現(xiàn)代漢語的習慣。
“如……何?
“不亦……乎”
“何其……” ”
“孰與”
“以……為”
“是故”、“是以”
“不亦……乎”
“得無……乎”
“與其……孰若……”
“寧……無”等等
如:
我孰與城北徐公美?
其如土石何?
以蟲草為林。
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