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課文《蜀道難》鑒賞(2)
第二段以下,韻法與章法似乎有點參差。依韻法來寫,分為三段。但如果從思想內(nèi)容的結(jié)構(gòu)來看,實在只能說是兩段。從“連峰去天不盈尺”到“胡為乎來哉”是一段,即全詩的第三段。從“劍閣崢嶸而崔嵬”到末句是又一段,即全詩的第四段,第三段前四句仍是描寫蜀道山水之險,但作者分用兩個韻。“尺”、“壁”一韻,只有二句,接下去立刻就換韻,使讀者到此,有氣氛短促之感。在長篇歌行中忽然插入這樣的短韻句法,一般都認為是缺點。盡管李白才氣大,自由用韻,不受拘束,但這兩句韻既急促,思想又不成段落,在講究詩法的人看來,終不是可取的。
這一段前二句形容高山絕壁上有倒掛的枯松,下二句形容山泉奔瀑,沖擊崖石的猛勢,如萬壑雷聲。最后結(jié)束一句“其險也如此”。這個“如此”,并不單指上面二句,而是總結(jié)“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以下的一切描寫。在山水形勢方面的蜀道之險,到此結(jié)束。此下就又接一個問句:你這個遠路客人為什么到這里來呢?這又是出人意外的句子。如果從蜀中人的立場來講,就是說:我們這地方,路不好走,你何必來呢?如果站在送行人的立場來講,就是說:如此危險的旅途,你有什么必要到那里去呢?
接下去轉(zhuǎn)入第四段,忽然講到蜀地的軍事形勢。“一夫當關(guān),萬夫莫開”,易于固守,難于攻入。像這樣的地方,如果沒有親信可靠的人去鎮(zhèn)守,就非常危險了。這幾句詩完全用晉代張載的《劍閣銘》中四句:“一人荷戟,萬夫趑趄,形勝之地,匪親弗居。”李白描寫蜀道之難行,聯(lián)系到蜀地形勢所具有的政治意義,事實上已越出了樂府舊題“蜀道難”的范圍。巴蜀物產(chǎn)富饒,對三秦的經(jīng)濟供應(yīng),甚為重要。所以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詩第一句就說蜀地“城闕輔三秦”,也是指出了這一點。李白作樂府詩,雖然都用舊題,卻常常注入有現(xiàn)實意義的新意。這一段詩反映了初唐以來,蜀地因所守非親,屢次引起吐蕃、南蠻的入侵,導(dǎo)致生靈涂炭的戰(zhàn)爭,使三秦震動。
這一段詩,在李白是順便提到,作為描寫蜀道難的一部分。但卻使后世讀者誤認為全詩的主題所在。有人以為此詩諷刺章仇兼瓊,有人以為諷刺嚴武,有人以為諷刺一般恃險割據(jù)的官吏,都是為這一段詩所迷惑,而得出這些結(jié)論。但是,這幾句詩,確是破壞了全詩的統(tǒng)一性,寫在贈友人入蜀的詩中,實在使人有主題兩歧之感。然詩作本是詩人感情之流露:蜀中勢力盤根錯節(jié),險要的地勢更成為滋生割據(jù)野心的土壤,李白害怕友人誤入是非之地,命喪宵小之手,故有“一夫當關(guān),萬夫莫開”“錦城雖云樂,不如早還家”之語。
高中語文《蜀道難》原文
作者:李白
噫吁戲,危乎高哉!
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
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
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
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
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后天梯石棧相勾連。
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沖波逆折之回川。
黃鶴之飛尚不得,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巖巒。
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
問君西游何時還?畏途巉巖不可攀。
但見悲鳥號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
又聞子規(guī)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使人聽此凋朱顏!
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
飛湍瀑流爭喧豗,砯崖轉(zhuǎn)石萬壑雷。
其險也如此,嗟爾遠道之人。
胡為乎來哉!劍閣崢嶸而崔嵬,
一夫當關(guān),萬夫莫開。
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
朝避猛虎,夕避長蛇,
磨牙吮血,殺人如麻。
錦城雖云樂,不如早還家。
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側(cè)身西望長咨嗟!
高中語文《蜀道難》難在哪
李白的千古絕唱《蜀道難》詩中三次出現(xiàn)"蜀道難,難于上青天"的感嘆,既寫蜀道行走之難,更寫蜀道開辟之難,是詩人身臨其境后發(fā)自肺腑的感嘆。
古蜀道,從廣義上說,南起成都,過廣漢、德陽、梓潼,越大小劍山,經(jīng)廣元而出川,在陜西褒城附近向左拐,之后沿褒河過石門,穿越秦嶺,出斜谷,直通八百里秦川,全長約1000余公里。
從狹義上說,僅包括四川境內(nèi)的路段,南起成都,北止于廣元七盤關(guān),全長約450公里。 蜀道是一個內(nèi)涵極其豐富的大概念,包括四面八方通往古代蜀地的道路,有自三峽溯江而上的水道,由云南入蜀的樊道,有自甘肅入蜀的陰平道和自漢中入蜀的金牛道、米倉道、荔枝道等等,也包括蜀地范圍內(nèi)的道路,這是廣義上的蜀道。
唐玄宗開元十八年(公元730年)左右,李白送友人入蜀時曾路經(jīng)隴南徽縣的青泥嶺。面對"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巖巒"的奇峻險勢,極盡筆力描繪了青泥嶺古道的高峻奇險,發(fā)出了"蜀道難"的感慨。
青泥嶺在甘肅隴南徽縣城東南50公里的嘉陵江西南,是秦隴入蜀的必經(jīng)道,是古蜀道最險峻的一道關(guān)隘,也是歷代兵家必爭的戰(zhàn)略要地。
青泥嶺蜀道遺跡很多,尤以碑刻為甚。《新修白水路記》是蜀道的重要遺跡。據(jù)文載"大抵蜀道之難,自昔青泥嶺稱首"。碑文詳細記載了青泥嶺古蜀道變遷的史實和改道白水道的始末,為研究古蜀道的興廢提供了可靠的依據(jù),也為李白《蜀道難》作了真切的詮釋。
青泥嶺、陰平道、祁山道這些鐫刻在"蜀道"上的地理概念賦予了甘肅隴南大地厚重的文化積淀。
看了“高中語文課文《蜀道難》鑒賞”的人還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