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語文選修課《中國小說欣賞》教材分析
人教版語文選修課《中國小說欣賞》教材分析
“中國小說欣賞”作為選修課,在內容和形式上,都與我們在初中、高中階段的中國小說學習有很大的不同。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給大家?guī)淼娜私贪嬲Z文選修課《中國小說欣賞》教材分析,希望對你有幫助。
《中國小說欣賞》教材分析
一、閱讀為主
這是本門課的主要特點,包含多重要素。
1.重視閱讀
閱讀是上好、學好本門課的基礎。閱讀是源,沒有閱讀,本門課就是無源之水。既然名為“小說欣賞”,那么欣賞的客體對象就是小說,作為欣賞主體的讀者,就要盡最大可能地熟悉、把握客體對象,也就是要根據教學目標,多多閱讀。欣賞需要深入、拓展,沒有一定量的閱讀,就談不上欣賞。
2.建構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維度
讓學生從閱讀中了解我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和汲取人生有益的教誨。
3.培養(yǎng)學生閱讀興趣
現在學生的閱讀狀況令人擔憂,課業(yè)繁重,沒有時間讀書;電子游戲、非文字的漫畫等的吸引,也使學生遠離閱讀活動。長此下去,閱讀不僅在時間上成了空白,在意識與興趣上也成了空白。選修本門課,不僅在于讓學生了解中國小說,讓學生修到一定的學分,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和積極的閱讀意識。讓他們讀書、愛讀書、讀好書,這也是本門課的責任所在。
4.強調閱讀快感
一味強調閱讀,并不是本門課的宗旨和方法,我們要讓學生在精神的愉悅中進行閱讀,讓他們在閱讀中收獲快樂。牛不喝水強按頭是不行的,電子游戲、漫畫等,雖然老師家長百般禁止,可是學生仍不屈不撓、樂此不疲地沉浸其中,關鍵就是有快感。所以怎樣使學生在小說閱讀中體會到快感,體會到精神的享受,不僅靠教材,也要靠教師的引導。
5.注重具體閱讀
本門課可以說因文解義,本身沒有系統(tǒng)的知識體系和框架。因此無論是單元說明,還“賞析”“思考”“鏈接”,都是指向具體作品的解讀。幫助學生更好地欣賞中國小說,是本門課最大的目標。而不是給他們一個小說史的概念,或是一個小說理論的闡釋。這一點,我們是反復強調的,也希望老師在教學中,理解和把握這一特點,和教材達到一定程度的默契。
6.與必修閱讀的區(qū)別
本門課雖然有選文,但是不同于必修課中的精讀。閱讀的目的,不是為了掌握某種知識,而是引導學生開闊視野,鼓勵他們全方位、大容量地閱讀。當然,這里所說的“開闊視野”,是需要契合同學們的閱讀趣味的,是要他們在閱讀中體會到快樂的,而不是以某種既定的模式或目標,限制甚至強迫學生進行某類的閱讀活動。限制性甚至強制性的閱讀,是有悖本門課的宗旨和特點的。
7.目標是有創(chuàng)意地閱讀
首先要讓學生在閱讀中有收獲,有自己的見解,尊重學生的個性化閱讀及其閱讀成果,并且加以鼓勵,當然一定的引導也是必要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維度也是要給予重視和體現的。其次是讓學生能夠使自己的閱讀上一個新的臺階,這是指量和質兩方面。當然,根據學生實際狀況,可能達不到量的目標,那就多在質上下功夫。
二、大致了解
本門課重在閱讀,重在培養(yǎng)學生閱讀的意識,重在讓學生在閱讀中體會精神的快樂,所以,決定了它不是某類嚴密體系的集大成者,也不是某種認知規(guī)律或知識總結的載體,它是一個自由的、散漫的結構或曰范圍,讓學生在其中大致了解中國小說的模樣。因此,本門課的框架,如果非要說“框架”的話,有以下幾個特點:
1.歸納
說“框架”,并不符合本門課的宗旨??蚣苁侨藶榈囊环N構建。作為讀物的小說,本身就有很強的趣味性,不待老師講授,學生都可自行閱讀。非要給一個“框架”,既限制了教材,也束縛了老師與學生。因此,本門課對所謂“框架”的理解,就是如何把學生(包括教師)在以往的課內學習和課外閱讀中所獲得的不同程度的感受,稍稍歸攏,形成某種比較系統(tǒng)的印象。其意義在于,對于很多學生來說,中學畢業(yè)后,很可能就此告別語文課程,或走上社會,或轉而專攻理工醫(yī)農等專門學科。在此之前,了解一下中國小說的大致特征以及發(fā)展脈絡,以備日后自修之用,不無好處。因此,本門課只是對中國小說已經發(fā)生的現象,或曰存在,進行某種形式的歸納。教師在教學時,不必像必修像那樣,追求某種嚴密的體系。
2.類型
既然是對中國小說存在的歸納,就需要有某種形式上的分類。這樣的分類可以是歷時的,也可以是共時。前者呈現史的形態(tài),如按時期劃分;而后者呈現主題、流派和類型的形態(tài)。本門課不追求體系的嚴密,因此在歷時與共時之間不做嚴格的取舍。按照寬泛的題材或主題類型進行劃分,建構教材的結構。嚴格說起來,本教材的類型定義是“漏洞百出”的,所以說“寬泛”,為的是避免定義上無謂的爭論,因為本門課的宗旨,在于讓學生大致了解中國小說,引導他們閱讀中國小說,其他都是次要的。
所以,我們前四個單元的主題為歷史與英雄(歷史小說和英雄小說)、談神說鬼寄幽懷(神怪小說)、人情與世態(tài)(社會世俗小說)、從士林到官場(知識分子與官僚小說),雖然呈現的僅是中國古代小說,好像是歷時的,但并不是說,中國現當代就沒有此類型的小說,如劉震云的“官人”小說系列,就和“從士林到官場”中所言及的官僚小說有血緣關系。反之,我們后五個單元都是現當代小說,但并不等于說,此種主題類型不存在于古代小說中。
“寬泛”的、“漏洞百出”的這樣一個主題或題材類型的劃分,對本門課的宗旨及其具體實現是適合的,是符合“課情”的,因此,不必探討這樣劃分的絕對合理性和嚴密性了。
3.并不是史
九個單元的內容,雖然前古后今,但并不是縱向的排列,并沒有時間的順序。這一點要注意,不要為頭一眼的印象所蒙蔽。對此,有以下幾點說明:
?、俦緯康氖亲寣W生了解中國小說的“大致模樣”,不是“中國小說簡史”。雖然前古后今,但并不是小說歷史發(fā)展的真正形態(tài)。所以當代的《長恨歌》在第六單元,而現代的《子夜》在第八單元。
?、陔m然單元說明表現此類型小說發(fā)展的脈絡,但只是隱約呈現,并不做為歷史線索,要求學生掌握。更多的是為學生閱讀方便,為激發(fā)他們的閱讀興趣而設計的。
?、劢浀湫耘c可讀性的平衡,始終是本門課考慮的首要因素。因此,就類型來講,教材主要提供最能代表此類型的小說,而不是看它在小說發(fā)展史上所起的作用。像《世說新語》、唐傳奇等我們都沒有選入。
4. 不是為了對比
?、倜總€單元選兩篇小說,并不是為了橫向的對比。
?、谶@兩篇小說,其實是“寬泛”的類型劃分中的“子類型”,當然,這也是一個不嚴密的說法。我們更看重的是它的經典性。比如第五單元中的《家》和《白鹿原》,雖然同是講家族歷史,但是我們在教學中,更多的是關注其文體本身,關注對小說的閱讀,而不是它們的可比性。當然,做進一步的探討,可以運用對比的方法,并不否定。如第六單元《呼蘭河傳》和《長恨歌》,更是特色各異,還是多在文本的解讀上下功夫,更能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對比的題目也許較大較重,只能做為某種深層次的嘗試。
5.有知識,但不講體系
我們在初中和高中階段,已學過不少小說,也了解了小說主題、三要素等基本知識。必修課中有關小說的知識,可以說是成體系的。但這不等于說,在本門課中,我們就要沿襲必修的知識體系。在具體的內容中,教材包含了以前的相關知識,更多的是為了教學的方便,而不是刻意建構體系。所以,在教學時,還是要以閱讀為主,知識只是滲透其中。作為學生閱讀小說已有的積累與儲備,直接運用于閱讀中即可。如《三國演義》中對曹操的人物刻畫,可以運用以前學過的相關知識進行賞析,但重點不是系統(tǒng)地知識學習。在教學中,運用已有的知識欣賞曹操這個人物,而不是利用曹操這個人物學習賞析人物的知識。
6. 以點帶面
每個單元,我們只選取了兩部小說,在此類型小說中,它們是經典的。但并不等于說,除此之外的小說不值得我們去閱讀、去賞析。希望教師在教學時,以點帶面,以這兩部小說的閱讀,帶動對此類型的小說的了解,引導學生進一步閱讀此類小說,進一步探究此類小說。如鄉(xiāng)土小說,我們可以閱讀魯迅為代表的現代鄉(xiāng)土小說,也可以閱讀當代作家個性迥異的鄉(xiāng)土小說如劉紹棠的小說等。還可以視野放寬些,比如莫言以家鄉(xiāng)山東高密為題材的小說,也可以歸到鄉(xiāng)土小說的行列。這樣的閱讀面就寬泛得多了。
點擊下一頁分享更多人教版語文選修課《中國小說欣賞》教材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