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必修4文言文《廉頗藺相如列傳》課文解讀
高二必修4文言文《廉頗藺相如列傳》課文解讀
《廉頗藺相如列傳》主要講了負荊請罪、完璧歸趙等幾個故事。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給大家?guī)淼母叨匦?文言文《廉頗藺相如列傳》課文解讀,希望對你有幫助。
《廉頗藺相如列傳》課文解讀一
(1)廉頗者,趙之良將也。(廉頗是趙國優(yōu)秀的將領)趙惠文王①十六年,廉頗為趙將,伐齊,大破之,取陽晉②,拜③為上卿④,以勇氣聞⑤于諸侯。(趙惠文王十六年,廉頗擔任趙國的大將,攻打齊國,大敗齊軍,奪取了陽晉,被任命為上卿。于是廉頗憑著勇猛善戰(zhàn)而聞名于諸侯各國。①趙惠文王:趙武靈王的兒子,趙國第七個君主,在位三十三年,即前298—前266年?;萃跏昙辞?83年。②陽晉:齊邑,在今山東省鄆城西。③拜:用一定的的禮節(jié)授予某種名位或官職。④卿:周天子及諸侯所屬高級官職的通稱,分上、中、下三級。上卿,相當于后來的宰相。⑤聞:聞名、出名。)
(2)藺①相如者,趙人也。為趙宦者令②繆賢③舍人④。(藺相如是趙國人,做趙國宦官頭目繆賢的門客。①藺:lìn,姓。②宦者令:宦官的首領。③繆賢:宦者令的姓名???,mià0,姓。④舍人:隨侍身邊的親近屬官的通稱。戰(zhàn)國及漢初王公貴族都有舍人。)
第一部分(第1、2段),文章以“雙起法”開篇,同時推出廉頗和藺相如,分別介紹了兩人的身份和地位。一個是戰(zhàn)功赫赫、地位顯貴、天下聞名的良將,一個是地位卑微、不為人知的小小食客。地位高低懸殊,影響大小迥異,怎么可以合在一起寫傳?文章一開頭,就使讀者疑竇頓生,激起閱讀的興趣。這一段同時也為后文寫廉頗自恃功高而鄙視藺相如的出身埋下伏筆,為以后廉藺之間的矛盾做了鋪墊。
《廉頗藺相如列傳》課文解讀二
(3)趙惠文王時,得楚和氏璧①。(趙惠文王時,趙國得到楚國的和氏璧。①和氏璧:用楚人卞和發(fā)現(xiàn)的一塊寶玉雕琢而成的璧。事載《韓非子·和氏篇》。據(jù)古書記載,和氏璧“側(cè)而視之色碧,正而視之色白”。后歸秦王嬴政,為歷代王朝的傳國玉璽,后唐末帝李從珂時失傳。)秦昭王①聞之,使人遺②趙王書,愿以十五城請易③璧。(秦昭王聽說這件事,派人送給趙王一封信,說愿意用十五座城給趙國,請求換取和氏璧。①秦昭王:即昭襄王,在位五十六年,即前306-前251年。②遺:wèi,送。③易:交換。)趙王與大將軍廉頗諸大臣謀,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見①欺;欲勿予,即②患③秦兵之來。(趙王跟大將軍廉頗及許多大臣商量:想把這塊寶玉給秦國,又怕得不到秦國的城,白白地被欺騙;想不給吧,又擔心秦兵打過來。①見:被,表示被動。②即:則,就。③患:憂慮,擔心。)計未定,求人可使報秦者①,未得。(主意拿不定,想找個可以派遣去回復秦國的人,又找不到。①人可使報秦者:定語后置的結構,即“可使報秦之人”,在句中作動詞“求”的賓語。報,答復、回復。)[這是描寫人物出場的背景,秦以城易璧,揭開秦趙矛盾。面對秦國威逼利誘,趙國君臣左右為難,束手無策。故事這樣開頭,一是將人物放在尖銳復雜的背景之中,為表現(xiàn)人物性格做鋪墊;二是因為求人不得,才有繆賢薦才之舉,趙王召見之事,利于推動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
(4)宦者令繆賢曰:“臣舍人藺相如可使。”(宦官頭目繆賢說:“我的門客藺相如可以出使。”)王問:“何以知之?”(趙王問:“你根據(jù)什么知道他可以出使呢?”)對曰:“臣嘗有罪①,竊計②欲亡走燕③。(繆賢回答說:“我曾經(jīng)犯有罪過,私下里打算逃離趙國跑到燕國去。①臣嘗有罪:和氏璧在楚國失蹤五十年后,被繆賢在趙國集市上購到,趙惠文王向繆賢索取,繆賢推托不肯。趙惠文王于是派人沖進繆賢府中,強行奪取??娰t“有罪”,即指不肯獻璧一事。②竊計:私下打算。竊,私自、私下,自謙之詞。③亡走燕:即亡趙走燕。亡,逃。走,逃跑。)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我的門客藺相如阻攔我說:‘您憑什么知道燕王會收留您?’)臣語①曰,臣嘗從大王與燕王會境②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結友’,以此知之,故欲往。(我告訴他,我曾跟隨大王與燕王在邊境相會,燕王私下握著我的手說‘愿意交個朋友’,憑這個知道他,所以打算去他那里。語:yù,告訴。②境:趙燕兩國的邊境。)相如謂臣曰:‘夫趙強而燕弱,而君幸于趙王①,故燕王欲結于君。今君乃亡趙走燕②,燕畏趙,其勢必不敢留君,而束③君歸趙矣。君不如肉袒伏斧質(zhì)④請罪,則幸得脫⑤矣。’(藺相如對我說:‘如今趙國強,燕國弱,而您又受趙王寵幸,所以燕王想與您結交?,F(xiàn)在您卻從趙國逃奔到燕國,燕王害怕趙國,那情勢燕王一定不敢收留您,反而會把您捆綁起來送歸趙國的。您不如袒胸露臂,趴在斧質(zhì)上請罪,就能僥幸得到趙王赦免’。①幸于趙王:被趙王寵幸。于,被。②亡趙走燕:“亡于趙走于燕”的省略,意謂逃離趙國,投奔燕國。③束:捆綁。④肉袒伏斧質(zhì):赤身露體伏在斧質(zhì)上,表示請罪。肉袒,把上身袒露出來。袒,tǎn。斧質(zhì),腰斬犯人的刑具。質(zhì),同锧,承斧的砧板?!稘h書·項籍傳》顏師古注:“質(zhì),謂砧也。古者斬人,加于砧上而斫之也。“ ⑤幸得脫:僥幸能夠免罪。)臣從其計,大王亦幸赦臣。臣竊以為其人勇士,有智謀,宜①可使。”(我聽從了他的意見,幸虧大王赦免了我。我私下認為藺相如是個勇士,有智謀,應該是可以出使的。”①宜:應該。)[這里寫繆賢薦才??娰t獲罪,欲亡趙走燕,相如勸阻,著重指出繆賢的做法是自尋死路,說明藺相如有非凡的洞察力,能透過現(xiàn)象看到事物的本質(zhì)。他提議繆賢“肉袒伏斧質(zhì)請罪”,自認死罪而求活命,說明他有非凡的膽識。最后借繆賢之口概括藺相如智勇雙全的性格特征,點明本文描寫的中心。這段側(cè)面描寫,未見其人,先聞其能,有先聲奪人之妙,為下文的敘述張本。]
(5)于是王召見,問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請易寡人①之璧,可予不②?”(于是趙王召見藺相如,問他:“秦王打算用十五座城換我的璧,可不可以給他?”①寡人:寡德的人,舊時君主自稱的謙詞。②不:fǒu,通否。)相如曰:“秦強而趙弱,不可不許。”(藺相如說:“秦國強大,趙國弱小,不能不答應他的要求。”)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趙王說:“拿走我的璧,不給我城,怎么辦?”)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①趙不許,曲②在趙;趙予璧而秦不予趙城,曲在秦。均之二策③,寧許以負秦曲④。”(藺相如說:“秦王用城池換取璧玉如果趙國不答應,理虧的是趙國;趙國給秦國璧玉如果秦國不給趙國城池,理虧的是秦國。比較這兩種對策,寧可答應秦的請求而讓它擔負理虧的責任。”①而:如果,表示假設關系的連詞。②曲:理虧。③均之二策:衡量予璧不予璧兩個計策。均,同鈞,權衡,比較。④負秦曲:使秦負曲。負,帶雙賓語,對前一個賓語“秦”是使動關系,對后一個賓語“曲”是一般動賓關系。)王曰:“誰可使者?”(趙王問:“誰可以出使呢?”)相如曰:“王必①無人,臣愿奉②璧往使。城入趙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請③完④璧歸趙。”(藺相如回答說:“大王如果硬是找不到人,我愿意捧著和氏璧出使秦國。城池給了趙國,就把璧留在秦國;城池沒有給趙國,我將完整無缺地把和氏璧帶回趙國。” ①必:如果確實,若硬是。②奉:同“捧”。③請:動詞,表示敬意,請允許我。④完:這里是使動用法,使……完好無缺。)趙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趙王就派藺相如捧著和氏璧向西進入秦國。)[這一段寫趙王召見,從正面初步顯示藺相如非凡的才能。秦王求璧,使趙國面臨三大難題:予璧還是不予;予璧,秦城不可得,怎么辦;誰能出使秦國。所以,趙王召見藺相如,立即擺出這三大難題。對于第一個問題,藺相如說:“秦強而趙弱,不可不予。”藺相如審時度勢,從“秦強趙弱”的大局出發(fā),不可因一塊璧玉而殃及國家安危。對于第二個問題,藺相如在權衡得失利弊之后,說:“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說明在錯綜復雜的矛盾中,他有總攬全局,把握主動的超群才干。最后,藺相如自告奮勇,慷慨赴任,“城入趙而璧留秦”,城不入,則“完璧歸趙”,保證既不“見欺”,又不受辱,將趙國君臣久而未決的疑難一一化解,藺相如大智大勇的形象初步得到展現(xiàn)。]
第3至第5段,描寫藺相如出場。這是“完璧歸趙”故事的前奏。
(6)秦王坐章臺①見相如,相如奉②璧奏③秦王。(秦王坐在章臺宮接見藺相如。藺相如捧著和氏璧呈獻給秦王。①章臺:秦離宮中的臺觀之一,故址在今陜西省長安縣故城西南角的渭水邊。②奉:同“捧”。③奏:呈獻、進獻。)秦王大喜,傳以示①美人②及左右③,左右皆呼萬歲。(秦王非常高興,把和氏璧傳給妃嬪及侍從人員看,群臣都歡呼“萬歲”。①傳以示:傳觀,傳下去看。以,連詞,同“而”,連接“傳”與“示”。②美人:指妃嬪。③左右:指侍從。)[相如獻上璧玉,秦君臣一片歡騰,山呼萬歲,慶賀騙璧成功,眼看故事到此結束。]相如視秦王無意償趙城,乃前①曰:“璧有瑕②,請指示③王。” 王授④璧。(藺相如看出秦王沒有把城酬報給趙國的意思,就上前說:“璧玉上有點毛病,請讓我指點給大王看。” 秦王把和氏璧交給藺相如。①前:用作動詞,走上前。 ②瑕:玉上的斑點,疵病。③指示:指點給……看。④授:交、給。) [藺相如一眼看穿秦王無意償趙城:章臺不是正式接見外臣的處所,美人不是禮待外臣的人員,狂呼萬歲是慶賀誑騙成功,而不是尊重外臣的禮節(jié)。于是頓生一計,乃前曰:“璧有瑕,請指示王。”秦王不知是計,復授璧。相如將璧取回,主動權在握。]相如因持璧卻①立,倚柱,怒發(fā)上沖冠②,謂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發(fā)書③至趙王,趙王悉④召群臣議,皆曰:‘秦貪,負⑤其強,以空言⑥求璧,償城恐不可得。’議不欲予秦璧。(藺相如于是捧著璧后退幾步站住,背靠著柱子,憤怒得頭發(fā)向上豎直,像要把帽子頂起來,對秦王說:“大王想要得到和氏璧,派人送信給趙王,趙王召集所有大臣商議,都說:‘秦國貪婪,依仗它強大,想用空話來求和氏璧,補償給趙國的城池恐怕得不到。’打算不給秦國和氏璧。①卻:退。②怒發(fā)上沖冠:這是夸張的說法,用以形容極其憤怒。③發(fā)書:發(fā)信。④悉:全、都。⑤負:憑仗、依恃。⑥空言:口頭上說的話。)臣以為布衣之交①尚不相欺,況大國乎?(但是我認為平民百姓之間的交往,尚且不相互欺騙,何況是大國之間的交往呢!①布衣之交:百姓之間的交往。布衣,平民,古代平民以麻布、葛布為衣,故稱。)且以一璧之故逆①強秦之歡,不可。(而且因為一塊璧玉的緣故惹得強大的秦國不高興,不應該。①逆:拂逆,觸犯。)于是趙王乃齋戒①五日,使臣奉璧,拜送書②于庭③。(于是趙王齋戒了五天,派我捧著和氏璧,在朝堂上行過叩拜禮,親自送出國書。①齋戒:一種禮節(jié),古人在舉行典禮或祭祀之前,須先沐浴更衣,不茹葷酒,靜居戒欲,以示虔誠莊敬,稱齋戒。②書:國書。③庭:通“廷”,朝廷。)何者?嚴①大國之威以修敬②也。(這是為什么?為的是尊重大國的威望而表示敬意。①嚴:用作動詞,尊重。②修敬:表示敬慕,修,整飾。此謂齋戒、拜送、修敬、皆是臨時設辭,以斥責秦王之倨。)今臣至,大王見臣列觀①,禮節(jié)甚倨②,得璧,傳之美人,以戲弄臣。(現(xiàn)在我來到秦國,大王卻在一般的宮殿里接見我,禮節(jié)顯得十分傲慢;得到璧玉后又將它傳給妃嬪們看,以此來戲弄我。①列觀:一般的宮殿,此指章臺。觀,ɡuàn,宮廷中高大華麗的樓臺。秦對趙使不尊重,故不在朝廷接見。②倨:jù,傲慢。)臣觀大王無意償趙王城邑,故臣復取璧。大王必欲急①臣,臣頭今與璧俱碎于柱矣!”(我看大王無意補償給趙國十五座城池,所以又把它取回來。大王一定要逼迫我,我的頭現(xiàn)在就與和氏璧一起撞碎在柱子上!”①急:形容詞使動用法,使……處境危急,意譯是逼迫的意思。)[得璧不等于得勝,藺相如孤身一人陷于虎狼之國,怎么辦?唯有以死相搏,于是“持璧卻立”,遠離秦王,獲得了頭與璧俱碎于柱的主動權;“倚柱”,構成了頭與璧俱碎于柱的條件;“怒發(fā)上沖冠”,顯出了頭與璧俱碎于柱的決心。同時,慷慨陳詞,說明“獻璧”、“復取璧”的緣由,指責秦“無意償城”,聲言“大王必欲急臣,臣頭今與璧俱碎于柱矣!”此時矛盾激化,藺相如沒有了回旋的余地。]
(7)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擊柱。(藺相如拿著那和氏璧,斜視著柱子,就要撞擊在柱子上。睨:nì,斜視。)秦王恐其破①璧,乃辭謝,固請,召有司②案圖③,指從此以往十五都④予趙。(秦王怕他撞碎和氏璧,就婉言道歉,堅決請求他不要把和氏璧撞碎,并召喚負責的官吏察看地圖,指點著從這里而往東十五座城池劃歸趙國。①破:形容詞使動用法,使……破。②有司:官吏的通稱。古時設官分職,各有專司,因稱官吏為有司,此指專管國家疆域圖的官吏。③案圖:查明地圖。案,通“按”,審察、察看。④都:即前文所說的“城”。)[就在藺相如欲持璧擊柱之時,情節(jié)也因此急轉(zhuǎn)直下,秦王“恐其破璧”,答應予趙城。從表面看,相如獻璧,秦王予城,至此秦趙矛盾解決,藺相如大功告成。]
(8)相如度①秦王特②以詐佯為③予趙城,實不可得,乃謂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傳寶也④。趙王恐,不敢不獻。(藺相如估計秦王只不過用欺詐的手段假裝把城劃給趙國,實際不能得到,就對秦王說:“和氏璧是天下公認的寶物。趙王敬畏大王,不敢不獻出來。①度:duó,忖度,推測。②特:只,只不過是。③詐佯為:詐,詭計;佯為:假裝作。另解,“詐佯為”三字同義復用,為,通“偽”。④和氏璧,天下所共傳寶也:當時諸侯各國視和氏璧如同周王室的九鼎一樣,和氏璧是最高權力的象征。當時民謠唱道:“得和氏璧者得天下。” 共傳,共同傳揚,即公認的意思。)趙王送璧時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齋戒五日,設九賓①于廷,臣乃敢上璧。”(趙王送出璧玉的時候,齋戒了五天?,F(xiàn)在大王也應齋戒五天,在朝堂上安設“九賓”的禮節(jié),我才敢獻上和氏璧。”①九賓:古時外交上最隆重的禮儀。朝會大典由儐相九人依次傳呼接迎賓客上殿。賓,同儐。儐相即贊禮官。)秦王度之,終不可強奪①,遂許齋五日。舍②相如廣成傳③。(秦王估計這種情況,終究不能強行取得,就答應齋戒五天,把藺相如安置在廣成賓館里。①強奪:用強迫的辦法奪取。強,qiǎnɡ。②舍:動詞,安置,留宿。③廣成傳:賓館名。傳,zhuàn,招待賓客的館舍。)[相如識破秦王“詐佯為予趙城,實不可得”,于是又生緩兵之計,臨時設辭,“趙王送璧時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齋戒五日,設九賓于廷,臣乃敢上璧”,秦王知和氏璧乃鎮(zhèn)國之寶,見相如說得有理,不得不就范。藺相如憑著他臨場應變的機智和不怕犧牲的精神,取得了第一個回合的勝利。這是藺相如與秦王斗智斗勇的結果。]
第6至8段,寫藺相如出使秦國,與秦王進行的第一個回合的斗爭,藺相如獻璧又取璧,脅迫秦王讓步。這部分寫秦王的詐和怯與藺相如的智和勇之間的矛盾,秦王的詐和怯源自他的貪婪之欲,相如的智和勇來自他的愛國之情,因此構成波瀾曲折的情節(jié),顯示人物的思想性格。相如獻璧,秦王得璧是一折;相如復取璧,秦王詐許城,為二折;相如提出獻璧禮儀,秦王許齋五日,為三折。凡三折,把藺相如的慧眼和勇氣嶄露如生。
(9)相如度秦王雖齋,決負約不償城,乃使其從者衣褐①,懷②其璧,從徑道③亡,歸璧于趙。(藺相如估計秦王雖然答應齋戒,也必定背棄信約,不會把城池補償給趙國,就打發(fā)他的隨從穿著粗布衣服,懷里揣著那塊璧玉,從小道逃走,把它送回趙國。①衣褐:yìhè,穿上粗麻布短衣,裝作平民百姓。衣,動詞,穿。②懷:名詞活用動詞,懷里揣著。③徑道:便道、小路。)[讀到這里,也許有人問:藺相如為什么讓仆從懷璧歸趙,而不自身拿了璧玉逃之夭夭?孰不知這正是藺相如智勇過人之處。當時藺相如面臨兩種選擇,一是攜璧潛逃,二是留下來繼續(xù)與秦王周旋。前者看起來可以逃生,實際上是一條絕路,因為秦國正可借此指責趙國背信棄義,趙國為了緩和秦趙兩國由此產(chǎn)生的矛盾,則會把他當作替罪羊,藺相如必死無疑。而留在秦國,廷叱秦王,全部責任一肩挑起,看起來是一著險棋,卻有險中求勝,絕處逢生的可能。于是,藺相如毅然選擇了后者。其大智大勇的氣魄,于此又見一斑。]
(10)秦王齋五日后,乃設九賓禮于廷,引①趙使者藺相如。(秦王齋戒五天后,就在朝堂上設了“九賓”的禮儀,延請趙國使者藺相如。①引:延請。)[讀到這里,我們的一顆心頓時吊了起來:秦王“召有司案圖,指從此以往十五都予趙”,又許諾相如“齋戒五日”,“設九賓禮于廷”,隆重地第二次接見相如,但是藺相如卻悄悄地把璧玉送歸了趙國。如此,則由趙“見欺于秦”變成了秦“見欺于趙”,由“曲在秦”變成了“曲在趙”,藺相如這樣做,不是不僅完全把外交上的主動權拱手送給了秦國,而且再一次置自己于死地嗎?]相如至,謂秦王曰:“秦自繆公①以來二十余君,未嘗有堅明約束②者也。(藺相如來到,對秦王說:“秦國自從秦穆公以來的二十多個國君,不曾有一個是堅定明白遵守信約的。①繆公:即秦穆公,秦秋五霸之一???,通“穆”。秦從繆公起開始強大,到昭王共二十二君。②堅明約束:動賓結構。堅明,固定明白,這里是形容詞活用動詞。約束,捆綁,動詞;這里引伸用作名詞,約定,契約。)臣誠恐見欺于王①而負②趙,故令人持璧歸,間③至趙矣。(我實在怕受大王欺騙而對不起趙國,所以派人拿著璧玉返回去,已經(jīng)從小路到達趙國了。①見欺于王:被大王欺騙。見、于合用,表被動。②負:辜負,對不起。③間:jiàn,小道。這里是名詞作狀語,“從小路”的意思。)且秦強而趙弱,大王遣一介之使①至趙,趙立奉璧來。(再說秦國強大而趙國弱小,大王派一個小小的使臣到趙國,趙國就立刻捧著璧玉送來了。①一介之使:一個使臣。介,個。)今以秦之強而①先割十五都予趙,趙豈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現(xiàn)在秦國憑借自己的強大,如果先割讓十五座城池給趙國,趙國怎么敢留著一塊璧玉因而得罪大王呢?①而:表假設,相當“如果”,句中下一個“而”表因果,相當“因而”。)臣知欺大王之罪當誅①,臣請就②湯鑊③。(我知道欺騙大王的罪過應該處死,我請求受湯鑊之刑。①當誅:判處死刑。②就:動詞,接近。這里是承受、接愛的意思。③湯鑊:古代的一種酷刑,用滾水烹煮。湯,燒開的水。鑊,huò,煮湯的大鍋。)唯①大王與群臣孰②計議之。(希望大王和大臣們仔細商議這件事吧。①唯:通常用在句首,表示希望的語氣。②孰:通“熟”,仔細、再三。)”[就憑這一番說辭,藺相如竟然死里逃生,這是什么原因呢?我們現(xiàn)在來看看藺相如說了什么:“秦自繆公以來二十余君,未嘗有堅明約束者也。”這里值得深思的是,藺相如這樣公開詆毀秦國,秦王為什么默認不怒?這里涉及當時的文化背景,秦趙和氏璧之爭,從某種意義看也是中原文化和秦文化的碰撞。秦昭王聞趙得和氏璧,派人致書愿以十五城易璧,藺相如的第一反應是:“秦以城求璧而趙不許,曲在趙。趙予璧而秦不予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后又責問秦王:“臣以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況大國乎!”這是典型的理直氣壯的講誠信、尚禮義的關東文化的思維方式。而秦既有原始的戎文化因素,也受春秋戰(zhàn)國時代華夏禮儀文化的影響,但起關鍵作用的則是繆公行商鞅變法之后的功利主義,只重結果,不拘手段。昭王“空言求璧”,得璧之后“大喜,傳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萬歲”,然后又“詐佯為予趙城”,正是這種思想的表現(xiàn)。所以秦昭王在與藺相如交鋒時,始終心虛理虧,面對藺相如“未嘗有堅明約束”的指責,唯有“相視而嘻”,竟無言以對。既然秦國一向不守誠信,所以“臣誠恐見欺于王”,“令人持璧歸”也就合乎情理,“歸璧”不是“欺秦”,而是害怕“被秦欺”,是你失信于前,我才違約在后。這樣,藺相如一開口便辭鋒犀利,氣勢奪人,使自己占據(jù)有理的地位,化被動為主動。接著藺相如又擺出趙國“堅明約束”,講求誠信的事實:“秦強而趙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趙,趙立奉璧來”,由此藺相如推出一個無可辯駁的結論:“今以秦之強而先割十五都予趙,趙豈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趙國是誠信之邦,璧玉雖然回去,但只要你恪守信諾,割出十五都,還可以再回來,現(xiàn)在就看你秦國是不是真的重然諾,有平等交換的誠意了。藺相如就這樣輕輕地把責任完全推給了秦國,主動權又回到了自己手中。到了這時候,藺相如自請“就湯鑊”,但馬上提醒秦國:請你們仔細想想吧,是殺了我,背上不講信諾的名聲,讓秦趙結仇好呢,還是讓我回國,使秦趙和好更為妥當呢?藺相如以此提醒秦王,不要意氣用事,不要因小失大。]
(11)秦王與群臣相視而嘻①。左右或欲引②相如去。(秦王和大臣們面面相覷,發(fā)出無可奈何的苦笑聲。侍從中有人要拉藺相如離開朝堂加以處治。①相視而嘻:面面相覷,發(fā)出無可奈何的聲音。形容秦王與群臣懊喪而又無可奈何的樣子。嘻,驚怪之聲,這里作動詞用。②引:牽、拉。)秦王因曰:“今殺相如,終不能得璧也,而絕秦趙之歡。不如因而①厚遇②之,使歸趙。趙王豈以一璧之故欺秦邪?”(秦王就說:“如果現(xiàn)在殺了藺相如,終究不能得到和氏璧,反而斷絕了秦、趙的友好關系。不如趁這機會好好招待他,讓他回趙國去。難道趙王會因為一塊璧玉的緣故而欺騙秦國嗎?”①因而:因之而,就此,趁此。②厚遇:好好招待。厚,優(yōu)厚。遇,招待、款待。)卒①廷見②相如,畢禮而歸之③。(終于在朝廷上接見藺相如,完成接見的禮節(jié),送他回趙國去了。①卒:終于。②廷見:在朝廷上正式接見。廷,名詞用作狀語。③歸之:使之歸,讓相如回去。)[藺相如的說辭顯然產(chǎn)生了極大的影響,聰明的秦王當然知道怎樣權衡得失利弊,相如因此能夠虎口脫身。如果說,在第一個回合里,藺相如敢于“頭與璧俱碎于柱”,是因為他摸準了秦王因為貪婪,“恐其破璧”的心理,故能置之死地而后生,那么在第二個回合里,藺相如明知“欺大王之罪當誅”,而敢于冒“就湯鑊”之刑的風險,則是他看準了秦王心虛理虧,不敢為一塊璧玉而“絕秦趙之歡”。藺相如這番說辭的智就在于他巧妙地把趙“理曲”說成“理直”,把秦“理直”說成了“理曲”,表現(xiàn)了極高的雄辯之才。]
第9至11段寫藺相如與秦王進行的第二個回合的斗爭,藺相如歸璧之后,在秦廷據(jù)理力爭,逼秦王“畢禮而歸之”,終于完成使命。
點擊下一頁分享更多高二必修4文言文《廉頗藺相如列傳》課文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