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歷史教學論文
高二歷史教學論文
對于歷史的教學,我們要總結出一個屬于自己的方法。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網絡整理的高二歷史教學論文以供大家學習。
高二歷史教學論文(一)
學法指導是教學的一項重要內容。“授之于魚,不如教之于漁”的教學古訓,激勵了許多人從事這方面的研究和探索,為此已有許多成功的經驗供我們借鑒。
一、課前備課兼顧學法備課
就是對教學各環(huán)節(jié)的策劃,也是教學中的起始環(huán)節(jié),它是上好課的先決條件,為使學法指導既具針對性,又具實效性,必須在備課中兼顧學法指導,并對此作精心設計,這是搞好學法指導的先決條件。
(一)揭示知識體系
布魯納說:務必教給學生以基本結構。這就要求我們在備課中,必須對教材的知識點加以組織或重組,使歷史知識結構化,并最大限度地揭示它們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這樣就可以把龐雜、散亂的歷史現(xiàn)象變得簡化、序化、網絡化,使之構成一個基本的歷史知識體系。這是學生宏觀上把握歷史規(guī)律及時代特征的前提條件。
(二)精心設計教學方案
歷史教學的目的之一,就是教會學生掌握探求歷史真理的方法,使之能多角度、深層次地認識歷史現(xiàn)象,解決歷史問題,從而為提高歷史認識創(chuàng)造前提條件。
對教材中的非重點內容當然也不能忽視,因為隨著問題分析角度的轉換,重點與非重點也將隨之發(fā)生變換,備課中要加強知識點的概括、歸納、綜合等,以理順知識線索,強化基礎知識的掌握。
(三)注重學法指導的整體性和形式的多樣化歷史教學的內容包羅萬象,因而學法指導的方法不可能公式化,不同的章節(jié)、不同的內容就需要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去指導。學法指導必須滲透于每一節(jié)課堂教學之中,從而使已掌握的方法得以強化,使未知的方法得以學習,這就是所謂的整體性。掌握歷史學習的方法也不是只有一種途徑,這就需要在學法指導中注重形式的多樣化,如精心設計課堂提問,選輯典型史料以供學生閱讀思考和討論,提供歷史定論要求學生整理歷史知識等。這樣長期堅持下去定能使學生的歷史觀得以加強,使歷史學習的方法得以掌握和應用。
(四)以典型材料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學習動力是能否學好歷史的根本問題,教學中應充分利用有關材料,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歷史學科在這方面的優(yōu)勢是得天獨厚的,備課中必須充分考慮到這一點,具體可以從四方面著手:1.利用直觀手段(如實地參觀、圖像資料等),以生動傳神的課堂描述、加強歷史與現(xiàn)實的聯(lián)系、合適的鄉(xiāng)土材料等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愛好——進行情感教育。2.利用著名歷史人物的優(yōu)秀業(yè)績、高貴品質、治學態(tài)度等——進行意志品格教育。3.史論結合,傳授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觀點 ——進行方法論教育。4.利用典型材料,培養(yǎng)學生正確而高尚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等——進行思想素質教育。學生一旦形成了崇高的思想境界,就必然表現(xiàn)出崇高的責任感,學習知識、鉆研學法也就有了更高的自覺性。
二、課堂教學滲透學法
課堂教學是教學諸多環(huán)節(jié)的中心環(huán)節(jié),它是師生之間進行信息傳遞與反愧情感交流和行為相互作用的主陣地,備課中的教學設計需要通過課堂教學來完成,因而學法指導的成敗在某種程度上講決定于這一環(huán)節(jié)。筆者認為課堂教學中能否有機地滲透學法指導是關鍵所在。
(一)切實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作用
教師是知識技能的傳授者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yǎng)者,為此教師在教學中必然起主導作用,但教學是培養(yǎng)人的活動,是以培養(yǎng)學生能力,提高學生素質為目標的,因而教學中必須以學生為主體。教學中創(chuàng)設一個讓學生自己去發(fā)現(xiàn)并分析、解決問題的情境,是這種作用體現(xiàn)的途徑之一。下面以“近現(xiàn)代美國外交政策的變化過程”的知識復習為例加以說明:如采用講述法,則只是向學生揭示了“門羅主義——大棒政策——金元外交——冷戰(zhàn)政策”的發(fā)展變化過程,主要作用僅是為學生解決了“是什么”的問題。
如果采用談話法,明確向學生提出以下思考提綱:1.怎樣概括近現(xiàn)代美國經濟發(fā)展的軌跡?2.近現(xiàn)代美國的對外政策具有怎樣的變化過程?3.美國對外侵略擴張過程中針對特殊地區(qū)或特殊時期是否有特殊政策?4.從美國對外政策的變化中,你受到什么樣的歷史啟迪?5.選輯有關史料,供學生閱讀分析。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教師的主導作用主要表現(xiàn)為不斷地提出問題并在學生思考和討論的基礎上作提示或總結;學生的主體作用表現(xiàn)為在教師的引導下,主動去綜合史實,提煉要點,互相討論,修正結論,從中解決“是什么”、“為什么”、“還有什么”的問題。
(二)注重循序漸進
學生對歷史認識能力的形成需要三個條件,即知識、方法和理論。學法指導也就需要在這三方面有序進行。首先要指導學生加強對基礎知識的理解和基本技能的訓練,為學生創(chuàng)造供思維形成和發(fā)展的天地。其次是要加強歷史思維形成的指導,使之能歷史地、唯物地、辯證地分析、認識歷史問題。再次是通過題型的變換,知識的遷移去拓展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深刻性。
三、課外輔導點撥、強化學法
一方面課外輔導是對課堂教學的補充和延伸,另一方面學生對課堂教學中教授的學法,去實踐或自我探求學法一般也要在課外進行,因此,課外輔導中點撥和強化學法是學法指導中的又一重要步驟和手段。
(一)提供實踐材料
主要是針對課堂教學中傳授的有關學法,向學生提供有關預習復習的內容或提綱,提供精選的歷史材料或有關學法指導的參考書籍等。
(二)教師設疑與學生質疑相統(tǒng)一
教師的設疑主要指把教材中的重要和關鍵部分提煉成有一定深度,但又適合學生實際水準的問題,引導學生去思考,鼓勵學生去爭論,同時向學生示范切入問題的角度。學生的質疑是指鼓勵并指導學生多問“為什么”,并要求做到質疑要注重前提,解決要注重方法,以此來促進學生做到“學思結合”。
(三)細致地做好解題指導
發(fā)現(xiàn)問題是為了解決問題,解決問題不僅需要知識、理論,同樣需要方法和技巧。而方法和技巧的形成和掌握,需要訓練和指導。
首先是審題能力的指導。通過指導來提高學生對與習慣表達不一致的已知條件的等效轉換能力,對解題起關鍵作用的隱含條件的挖掘加工能力;排除無效信息,提煉有效信息的揚棄能力等。
其次是深刻理解題意的指導。通過指導使學生對問題外露的能分清題型、要求、限制等,對問題內藏的能找準切入角度、分析層次及所用的知識點、理論或歷史規(guī)律等。
再次是指導學生養(yǎng)成反思答題過程的習慣。主要是反思答題是否正確、全面,以此來不斷提高學生思維的縝密性、辯證性和創(chuàng)造性。
當然,學法指導是一項長期而又細致的工作,有些步驟或做法在具體的操作中并無課前課后之分,只不過是各有側重而已,學法指導的最終目的還是在于幫助學生提高學習的能力,使之能更好地自主學習,使之對知識的掌握更具廣度,對知識的理解更具深度,對知識的應用更具創(chuàng)造性。筆者堅信,學法指導貴在堅持,重在方法,如果大家共同來重視這方面的探索,定能走出一條成功之路。
高二歷史教學論文(二)
隨著高考改革力度的加大,高三歷史復習課原來那一套傳統(tǒng)的老教法已越來越難于適應當前高考改革發(fā)展的新要求了。為提高復習效果計,中學歷史教學界迫切需要對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作出相應的調整和改革。筆者以為,當前形勢下的這種調整和改革主要應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
拓寬
拓寬,就是要對現(xiàn)行中學歷史教材的知識范圍作出適當的延伸和補充。對現(xiàn)行中學歷史教材知識范圍的拓寬,這是由當前高考改革發(fā)展的要求所決定的,也是由于現(xiàn)行高中歷史教材本身存在的局限和不足所決定的?,F(xiàn)行高中歷史教材中,《中國古代史》基本上是初中內容的壓縮,深度不夠,層次偏低;《中國近代現(xiàn)代史》是新近編寫的,其體例、內容都很新,切合高中要求,但由于教材為避免與初中本重復,許多重要知識點僅一筆帶過,交待不詳;《世界近代現(xiàn)代史》仍沿用原來的老教本,知識陳舊,不少觀點已經過時。因此,教學時必須針對具體情況予以補充和更新。本文認為,對高中歷史教材知識范圍的拓寬主要是補充以下三個方面的內 容:
1.重要史實、史料的補充。
史實的補充是為了幫助學生對重大歷史事件或重要歷史現(xiàn)象形成更全面的了解和更完整的認識而補充一些 必要的史實。如講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背景──資本主義的發(fā)展,為了幫助學生理解英國資本主義發(fā)展的原因 ,就有必要將世界古代史上新航路的開辟和圈地運動的有關史實給學生適當介紹和補充。再如,講秦統(tǒng)一六國時就有必要將秦的“遠交近攻”策略給學生適當介紹,這樣有利于學生更全面地認識秦統(tǒng)一六國的原因。
史料的補充是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歷史知識,加深對歷史事件、歷史現(xiàn)象的認識。如講西漢初期休養(yǎng) 生息政策的結果時可引用《漢書-食貨志》的有文字來說明西漢初期經濟恢復和發(fā)展的情況。“至武帝初七十年間,國家亡事,非遇水旱,則民人給家足,都鄙廩庚盡滿,而府庫余財。京師之錢累百巨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于外,腐敗不可食。”史料的補充要重視培養(yǎng)學生對史料的閱讀、理解和 分析能力。
2.基本歷史理論的補充。
中學歷史《教學大綱》要求中學歷史教學要“逐步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以及運用歷史唯物 主義的基本觀點觀察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1995 年高考歷史科《考試說明》對考生的能力要求第8條規(guī)定 :“初步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分析歷史現(xiàn)象和歷史事件的本質,闡述歷史發(fā)展的規(guī)律 .”《教學大綱》和《考試說明》是指導中學歷史教學兩個最權威的文件,它們都明確規(guī)定了對學生掌握和運 用歷史基本理論的要求,而這兩個文件所要求的歷史基本理論的具體內容則是中學歷史教材上所沒有的,因此 教學中教師必須結合具體史實給學生介紹和補充。
3.相關學科知識的引入和滲透。
重視相關學科知識的滲透和考查是近年高考命題的一個重要特點,因此我們平時教學時就要重視將相關學 科知識,特別是語文、政治、地理等學科知識引入和滲透進歷史教學之中。
挖深
挖深,就是深入挖掘歷史知識的內涵和外延,深化對歷史知識理解和認識的深度。挖深一般可從以下四個 方面入手:
1.從分析歷史事件、歷史現(xiàn)象的原因、背景或目的入手。
如分析秦統(tǒng)一六國的原因時就要挖深到“戰(zhàn)國時期結束諸侯割據的局面,完成封建國家的統(tǒng)一,已成為歷 史發(fā)展的必然趨勢。”這種趨勢具體表現(xiàn)為:①從經濟條件講,由于生產力提高,社會經濟發(fā)展,各地區(qū)的經 濟聯(lián)系已有一定程度的加強,為統(tǒng)一局面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經濟基礎。②從民族關系講,經過春秋戰(zhàn)國長期 的民族融合,華夏族已發(fā)展成為一個鞏固的民族共同體,能夠克服周邊各族的離心力,促進各族人民的逐漸融 合。③各國人民要求統(tǒng)一。
又如,分析清末“預備立憲”的歷史背景,則應挖掘出日俄戰(zhàn)爭的影響。1904年日俄戰(zhàn)爭的結果,實行君 主立憲制的小國日本打敗了領土面積是其60倍的專制大國沙皇俄國,給清政府震動很大,清朝地主官僚當中要 求實行君主立憲的呼聲越來越高,最終促成了“預備立憲”騙局的出籠。
2.從分析歷史事件的作用、意義或影響入手。
中學歷史教材在敘述一些重大歷史事件的作用、意義、影響,或對其進行評述時,由于限于篇幅或其他原 因,有時往往不夠全面,只局限于其中一個或幾個方面,教學時教師針對這種情況必須予以挖掘深化和補充, 幫助學生形成全面的、準確的認識。如世界史教材關于《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的評價,只強調了它是“英、法 、美長期推行的綏靖政策破產的標志”,而對其所產生的消極影響和不良后果卻無只言片語,這顯然是偏頗的 、片面的,教學時教師可適當補充。再如,《中國古代史》教材對商鞅變法的評價只敘述了它“促進了秦國封 建經濟的發(fā)展,使秦國逐漸成為七個諸侯國中實力最強的國家”,使學生認識不到商鞅變法存在的局限性和偏 差。商鞅變法限制工商業(yè)者的活動,不但違背了社會經濟發(fā)展規(guī)律,也不利于商品經濟的發(fā)展。并且,商鞅變 法棄絕文化,倡導君主獨裁,對當時和后世也產生了一些消極影響。
3.從對歷史事件的分析比較入手。
如通過比較19世紀60年代封建國家掀起的向資本主義學習的三大改革運動(中國的洋務運動、俄國1861年 改革和日本明治維新)的異同而對其結果不同就會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認識。日本明治維新是在經過武裝倒幕基 本肅清封建幕府勢力的基礎上實行的比較全面和廣泛地向西方資本主義學習的改革,結果使日本很快由受人欺 辱的弱國走上強國之道;俄國1861年改革雖然宣布廢除封建農奴制,但改革很不徹底,保存下來的農奴制的殘 余勢力嚴重地阻礙了俄國資本主義的發(fā)展,因此俄國在改革后仍然落后于其他資本主義國家;中國洋務運動則 是在沒有對封建制度作任何觸動的情況下僅僅單純地引進和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和軍事技術,因此沒有能使中 國走上富強,中國依然是任人宰割的半殖民地國家。出現(xiàn)以上三種不同結局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它們對新舊兩種制度所持的不同態(tài)度所決定的。
4.單元小結,歸納歷史發(fā)展的階段性特征,幫助學生深化對
歷史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如講完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內容后,教師可引導學生總結這一階段歷史發(fā)展的基本特征:①政治上,是 封建國家的分裂時期,戰(zhàn)亂頻繁,但分裂當中孕育著統(tǒng)一的因素,為后來隋的統(tǒng)一準備了條件。②經濟上,江南得到進一步發(fā)展,南方經濟開始趕上北方,我國經濟重心開始南移。③民族關系上,是我國歷史上重要的民族大融合時期,但民族矛盾、民族斗爭也很尖銳、復雜。
提高
提高,是指把對歷史現(xiàn)象、歷史事件的認識和理解上升到理論的高度,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 基本原理來分析歷史。
強調對歷史學科基本理論的掌握和考查,不但是教學大綱和《考試說明》的要求,也是近年高考命題改革 的一個突出成就。據有關專家統(tǒng)計,1994年無論新、老高考,試卷中涉及到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意識形態(tài)和社會存在、階級和階級斗爭等基本理論問題的試題占試卷總分的1/3左右。而且,強調歷史基本理論的考查已成為高考命題發(fā)展的一種基本走向。為適應高考發(fā)展的這一要求和趨向,中學歷史課堂教學必須強化基本理論的貫徹,要善于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來分析歷史事件、歷史現(xiàn)象,把歷史知識提高到理論的高度來認識和把握。
如講商鞅變法的內容時,應該指出,“廢井田,開阡陌”,動搖了奴隸制的經濟基礎:“廢除奴隸主貴族 的特權”、“建立縣制”,摧毀了奴隸制上層建筑,建立起了適應封建生產關系發(fā)展需要的封建制上層建筑。商鞅變法順應了當時歷史發(fā)展的潮流,反映了經濟基礎對上層建筑的決定作用。再如講到明清時期腐朽的封建制度對資本主義萌芽發(fā)展的阻礙時,應指出,封建制度和資本主義萌芽的矛盾實質就是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的矛盾,封建制度對資本主義萌芽發(fā)展的阻礙反映了上層建筑對生產關系的反作用(阻礙作用)。
總之,“拓寬、挖深、提高”就是要深入發(fā)掘教材知識內容的廣度和深度,提高學生的認識水平和應試能力,以使中學歷史教學更好地沿著培養(yǎng)能力,適應高考的路子走下去。
4.單元小結,歸納歷史發(fā)展的階段性特征,幫助學生深化對
歷史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如講完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內容后,教師可引導學生總結這一階段歷史發(fā)展的基本特征:①政治上,是 封建國家的分裂時期,戰(zhàn)亂頻繁,但分裂當中孕育著統(tǒng)一的因素,為后來隋的統(tǒng)一準備了條件。②經濟上,江南得到進一步發(fā)展,南方經濟開始趕上北方,我國經濟重心開始南移。③民族關系上,是我國歷史上重要的民族大融合時期,但民族矛盾、民族斗爭也很尖銳、復雜。
如講商鞅變法的內容時,應該指出,“廢井田,開阡陌”,動搖了奴隸制的經濟基礎:“廢除奴隸主貴族 的特權”、“建立縣制”,摧毀了奴隸制上層建筑,建立起了適應封建生產關系發(fā)展需要的封建制上層建筑。商鞅變法順應了當時歷史發(fā)展的潮流,反映了經濟基礎對上層建筑的決定作用。再如講到明清時期腐朽的封建制度對資本主義萌芽發(fā)展的阻礙時,應指出,封建制度和資本主義萌芽的矛盾實質就是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的矛盾,封建制度對資本主義萌芽發(fā)展的阻礙反映了上層建筑對生產關系的反作用(阻礙作用)。
總之,“拓寬、挖深、提高”就是要深入發(fā)掘教材知識內容的廣度和深度,提高學生的認識水平和應試能力,以使中學歷史教學更好地沿著培養(yǎng)能力,適應高考的路子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