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八中2016—2017學年高二期中考試(2)
福州八中2016—2017學年高二期中考試
資陽市2016-2017學年高一期末歷史試卷
1.它“并不是什么神秘的東西,而是中國早期階級社會中政權結構的一種表現形式,一種由部落聯盟轉變而來的‘聯邦’或‘邦聯’式的松散的國家結構形式。”材料中所提的政權結構的表現形式是指
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縣制 D.中央集權制
2.《呂氏春秋·重己篇》記載大力士烏獲“疾引牛尾,尾絕力勯(dān,盡),而牛不可行,逆也。使五尺豎子引其棬(juàn,牛鼻環(huán))而牛恣所以之,順也。”與之大致同時代的是
A.田莊手工業(yè)發(fā)達 B.鐵農具的使用
C.曲轅犁得到推廣 D.郡縣制普遍確立
3.對右圖所示措施意義的敘述,正確的是
A.有利于漢初經濟恢復
B.促進自然經濟的發(fā)展
C.為秦國增強實力統(tǒng)一全國創(chuàng)造條件
D.有利于鞏固統(tǒng)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
4.據統(tǒng)計,清初期江南地區(qū)棉花與棉紡織業(yè)市鎮(zhèn)有52個,蠶桑與絲織市鎮(zhèn)有25個;長江中游湖北、湖南、江西陶瓷業(yè)市鎮(zhèn)有25個,紡織絲市鎮(zhèn)44個。這些市鎮(zhèn)中手工工場較為發(fā)達。這一現象說明
A.自然經濟開始瓦解,資本主義萌芽產生 B.重農抑商政策松動,對外貿易繁盛
C.商品經濟活躍,社會處于轉型的前夜 D.手工業(yè)發(fā)展迅速,社會分工明顯
5.19世紀50年代初,在中國的一位英國人說:“我還沒看見過一個靠勞作生活的中國人穿過一件用我們的布料做的衣服。”出現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是
A.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的抵制作用 B.外國的布料質量不如當地土布
C.嚴格的閉關鎖國政策限制了進口 D.中國農民生活貧困購買力下降
6.2015年國家考古部門確定2014年在黃海海域發(fā)現的沉船“丹東一號”為歷史上著名的“致遠艦”,并開始研究打撈的可行性方案。“致遠艦”打撈的重要意義是研究
A.甲午戰(zhàn)爭的爆發(fā) B.丁汝昌的生平
C.北洋艦隊的覆滅 D.中國的近代化
7.1862年,四川總督駱秉章致函總理衙門說,習教(洋教)之人,“恃法國為其教主,常有赴衙門求見,干預公事。拒之則在外喧嚷,接見則日不暇給。”信函內容表明
A.列強已經控制了清政府 B.西方宗教勢力深入到內地
C.宗教勢力影響地方行政 D.地方官仇視洋教的傳播
8.下列竹枝詞中,不能反映晚清時期新的社會風尚的是
A.門外電燈明似晝,陜西巷深醉瓊林
B.眼前報館如林立,不見“中央”有“大同”
C.衣裳樸素容幽靜,程度絕高女學生
D.十三行畔搬洋貨,如看波斯進寶圖
9.1953至1960年,在全國基本建設投資總額中,內地與沿海分別占47.8%和41.8%。交通運輸投資,內地占60%多。整個一五計劃期間,內地工業(yè)產值平均年增長20.4%,比沿海高出3.6個百分點。表明當時
A.沿海經濟發(fā)展滯后 B.注重協(xié)調地區(qū)發(fā)展
C.工業(yè)區(qū)域分布合理 D.計劃經濟弊端顯現
10.1971年6月,英國告知尼克松政府,英將撤出駐臺領事館。后又明確表示不支持任何兩個中國性質的方案。澳大利亞總理麥克馬洪表示澳方長期目標是對華關系正?;?,要求美國重新考慮現實問題。在此背景下,在對華問題上美國將會
A.對聯合國代表權問題有所松動 B.“小球轉動大球”進行民間交流
C.迅速放棄兩個中國的既定政策 D.強硬控制盟友強化對華政策
11.《小崗村的四次紅手印》中寫道:“30年前的分田單干,只能保證肚子問題,不能保證致富。……2006年1月25日,小崗村黨支部書記沈浩提出把土地集中起來,以合作社為龍頭,整合資源搞適度規(guī)模經營,村民以土地持股的形式加入合作社。”小崗村的變化反映了
A.合作社經濟有持久生命力 B.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必須廢除
C.農村生產關系的適時調整 D.農村土地所有制性質發(fā)生變化
12.下表反映了我國國民經濟總產值中各類經濟成分的變化。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類別
年份 國有及國有控股工業(yè) 集體工業(yè) 城鄉(xiāng)個體工業(yè) 其他經濟類型工業(yè) 1978 77.6% 22.4% 1997 25.5% 38.1% 17.9% 18.5% A.工業(yè)結構不斷調整 B.企業(yè)管理體制的改革
C.市場經濟逐步形成 D.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化
13.權力過于集中容易導致政治上的腐敗。唯有分權,才能使民主權利不致流于形式。雅典人首開分權之先河,確實難能可貴。其“難能可貴”之處在于
A.實行立法、行政和司法相分離 B.建立了權利制衡制度
C.民主制度推廣到各階級 D.陶片放逐法防止專制
14.羅馬詩人維吉爾指出:希臘人也許是更優(yōu)秀的雕塑家、雄辯家和思想家,但唯有羅馬人才懂得如何統(tǒng)治一個帝國。維吉爾此言論基于
A.羅馬有更完備民主制度 B.羅馬法的適時調整
C.雅典民主制不利于擴張 D.希臘人尚浮華不務實
15.特別國會于1689年1月召開,輝格黨人覺得只需宣布威廉成為國王就行了,但其他許多議員無法容忍君主純粹由選舉產生,所以希望通過王位繼承由瑪麗擔任女王。結果便是折中:王位由威廉和瑪麗共掌。材料從本質上反映
A.“光榮革命”勝利結束 B.資產階級與舊勢力妥協(xié)
C.資產階級代議制確立 D.王權受到議會的約束
16.從專制到民主,從人治到法治,是民主政治發(fā)展的必然趨勢。近代以來,各國人民為之進行了不懈的努力和探索。下列對《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權利法案》、《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一部)三部法律的表述,錯誤的一項是
A.分別反應了法國、英國、中國的民主化進程
B.分別由國民議會、議會、全國人大制定
C.分別體現三權分立、“議會至上”、人民民主和社會主義的原則
D.標志共和制、君主立憲制、社會主義分別在法、英、中最終確立
17.1570~1780年,歐洲國家商船的運載能力發(fā)生巨大變化。閱讀右圖(單位:噸),判斷甲、乙兩國分別是
A.西班牙、英國 B.葡萄牙、荷蘭
C.荷蘭、英國 D.英國、法國
18.下表信息不能支撐的觀點
1831年 法拉第 英國 電磁感應 1866年 西門子 德國 發(fā)電機 1867年 諾貝爾 瑞典 炸藥 1885年 卡爾·本茨
戴姆勒 德國 汽車 1870年 格拉姆 德國 電動機 1887年 狄塞爾 德國 柴油機 1837年 莫爾斯 美國 有線電報 1896年 馬可尼 意大利 無線電報 1876年 貝爾 美國 電話機 1903年 萊特兄弟 美國 飛機
A.德美兩國主宰了世界 B.交通取得革命性突破
C.石油鋼鐵工業(yè)大發(fā)展 D.科學與技術緊密結合
19.某歷史研究小組的同學收集了“新航路的開辟”、“殖民擴張與掠奪”、“兩次工業(yè)革命”、“交通與通訊技術的發(fā)展”等相關資料。他們研究的課題最有可能是
A.城市化進程 B.資產階級代議制的確立
C.社會生活的變遷 D.走向世界的資本主義市場
20.1952年中國郵電部發(fā)行紀念十月革命的郵票,名稱為“偉大的蘇聯十月革命35周年紀念”,全套4枚。其中第一枚圖案為毛澤東訪蘇期間和斯大林在一起,第二枚圖案為列寧在全俄第二次蘇維埃代表大會上講話(如右圖)。此套郵票成為新中國第一套錯體票,其錯誤在于
A.郵票的名稱 B.周年紀念的時間
C.第一枚的圖案 D.第二枚的圖案
21.尼克拉・布哈林是列寧政策的支持者,他說“我們的經濟是為消費者存在,而不是消費者為經濟存在。”下列最能體現其思想的是
A.農民們被準許在公開市場上出售他們的農產品
B.征用供養(yǎng)士兵和城市居民所必需的剩余農產品
C.對土地、銀行、對外貿易和重工業(yè)實現國有化
D.農業(yè)和工業(yè)都成為中央集權經濟
22.羅斯福認為:“低收入的工人是我們人數最多的消費集團,可是今天他們卻無法維持像樣的生活水準,不能購買食品、衣服和其他必需品。”為此,政府實施了
A.整頓銀行,保障存款人的利益 B.調整農業(yè),增加糧食生產
C.發(fā)展工業(yè),降低生活用品價格 D.以工代賑,規(guī)定最低工資
23.下列關于二戰(zhàn)后半個世紀日本發(fā)展情況的闡述,正確的是
A.50年代中期后,確立起市場調節(jié)為主的經濟模式
B.60年代末,人均國民生產總值超過美國
C.隨著經濟的崛起,追求政治大國的呼聲日益強烈
D.進入“泡沫經濟”時代后,經濟強國地位動搖
24.有學者將二戰(zhàn)后國際關系演變概括為“見山是山,界線分明;見山不是山,世界變平;見山還是山,利益優(yōu)先” 三重鏡像。由“界線分明”到“世界變平”的標志是
A.美日西歐三足鼎立 B.東歐劇變、蘇聯解體
C.歐洲聯盟成立 D.兩極格局的形成
第Ⅱ卷(非選擇題)
二.綜合題(第25題20分;第26題12分;第27題20分;共52分。)
25.(20分)多年來,中央一號文件持續(xù)關注三農問題。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1)材料一所示生產技術的出現對農業(yè)發(fā)展有何影響?(4分)
材料二 明清農業(yè)的突出進步,首先表現在產量的增加,可以大體滿足人口急劇增長的需要。明清農村雖然還是一種以家庭為單位的小農經濟,但這時期的農民已經不再僅僅是在自給自足之余,將自己的農產品拿到市場上出售,而是更多地依賴于市場。農戶在種植糧食作物之外,都普遍種植旨在交換的經濟作物,并對農產品進行加工或從事商業(yè)性農業(yè)經營,棉紡織業(yè)成為不可或缺的副業(yè)生產。貧富兩極分化現象更加突出,一部分農民由于經營有道、擴大生產而成為“上農”,一部分農民則從自耕農下降為佃農、奴仆或雇工。一般租佃關系普遍采用契約的形式,以分成或定額的方式納租。
——摘編自張豈之《中國歷史十五講》
(2)根據材料二,歸納明清時期農村經濟發(fā)展的特點。(10分)
材料三 與1961年相比,1962年黑龍江糧食總產量增長22.63%,達到116.5億斤;農村勞動力的數量超過1959年水平;農用拖拉機增加2779臺,達到9800多標準臺;農村集體經濟得到了鞏固,并有所發(fā)展。
——據東北網《按照“八字方針”初步調整國民經濟》整理
(3)根據材料三,概括黑龍江的農業(yè)發(fā)展狀況,并分析其原因。(6分)
26.(12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 1901年清政府宣布實行“新政”,并將全國書院改為學堂。1902年,1903年清政府兩次頒布學堂章程,即學制。四川地方對此立即作出積極反響,四川總督岑春煊于1902年設立四川省學務處,以“督辦全川學務事宜”。四川近代學堂自此興辦。錫良任四川總督后更是大力興辦各式學堂。還派遣留學生赴日學習師范教育,令各州設師范學堂。派員赴美日等國考察,學習外國經驗,并聘請外教入川。此外通過各種途徑廣籌學款,制定詳細興學計劃,將興辦學堂作為考核地方官吏的重要內容。這些措施促進了四川近代教育的大發(fā)展。到辛亥前,四川已經大量開辦小學、中學、高等學堂、師范學堂、女子學堂,還開辦各類事業(yè)學堂和政法、軍事、藏文等專業(yè)學堂。與此同時,英法美等國傳教士也在四川各地開辦教會學校,以西方語言、宗教、科技知識、價值觀教育青少年。1910年,美國等傳教士即在成都開辦華西協(xié)合大學。
——《四川近代史》
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對錫良在四川興辦新式教育進行評述。(12分)
27.(20分)閱讀下列材料,回答相應問題。
材料一 18世紀中期到19世紀中期英國資本總額變化示意圖。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英國經濟發(fā)生變化的原因。(12分)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在反思第一次經濟全球化利弊得失的基礎上,世界進入了“戰(zhàn)后秩序”時期。……美國成為經濟全球化的領頭羊……至今記憶猶新的是,曾經進行過非市場經濟發(fā)展道路的最輝煌的嘗試的原蘇聯東歐國家和中國等亞洲國家,在20世紀實行了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制度……但最終未能取得成果:或者解體,或者“歸順”市場經濟。
——金碚《論經濟全球化3.0時代》
(2)二戰(zhàn)后初期,為了主導經濟全球化,美國采取了哪些措施?(4分)
材料三 2017年5月14日至15日,中國在北京主辦“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這是各方共商、共建“一帶一路”,共享互利合作成果的國際盛會,也是加強國際合作,對接彼此發(fā)展戰(zhàn)略的重要合作平臺。高峰論壇期間及前夕,各國政府、地方、企業(yè)等達成一系列合作共識、重要舉措及務實成果,中方對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些成果進行了梳理和匯總,形成高峰論壇成果清單。清單主要涵蓋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5大類,共76大項、270多項具體成果。
——新華社:《“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成果清單》
根據以上材料信息,談談你的認識。(4分)
猜你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