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歷史上冊知識點梳理
七年級歷史上冊知識點梳理
沒有求知欲的學生,就像沒有翅膀的鳥兒。我們上七年級歷史課,通常是先復習學過的知識,然后再講新課。小編整理了關于七年級歷史上冊知識點梳理,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七年級歷史上冊知識點梳理(一)
異彩繽紛的藝術成就
1.書法
東晉的王羲之是著名的書法家。他改變了前代比較質樸的書風,將字寫得端秀清新、絢麗華貴,有“飄若浮云,矯若驚龍”的美稱。他的代表作是《蘭亭序》,被后人稱為“書圣”。
2.繪畫
東晉畫家顧愷之,以人物畫最為突出,“以形寫神”,注重點睛傳神,代表作有《女史箴圖》和《洛神賦圖》。
3.石窟藝術
?、盘攸c:綜合了雕塑和繪畫的特點,體現了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最高的藝術成就,它是隨著佛教的傳播而發(fā)展起來的。
?、拼恚荷轿鞔笸脑茖吆秃幽下尻柕凝堥T石窟。
七年級歷史上冊知識點梳理(二)
1、 元謀人生活在距今約一百七十萬年,是我國境內已知的最早的人類。元謀人的活動揭開了中國歷史的第一頁。
2、 北京人 時間:生活在距今約七十萬年至二十萬年,地點:北京西南周口店。體質特征:他們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前額低平,眉骨突出,嘴巴前伸牙齒粗大。),但手腳分工明顯,生產工具:能制造和使用工具(能打制石器(稱為 舊石器)),使用天然火,木棒。過著群居生活(原因:環(huán)境險惡;生產工具簡陋。概況:幾十個人住在一起,共同勞動,共同分享勞動果實)。
3、 北京人遺址是世界上出土古人類遺骨和遺跡最豐富的遺址。
4、 山頂洞人 時間:生活在距今約三萬年,地點:北京西南周口店龍骨山頂。體質特征:他們的模樣和現代人基本相同。生產生活:他們仍用打制石器,但已掌握磨光和鉆孔技術;他們已會人工取火,靠采集、狩獵為生,還會捕魚;他們已用骨針縫制衣服,懂得愛美;死后埋葬;他們生活的集體,是由血緣關系結合起來的氏族。
5、 河姆渡原始居民 生活在距今約七千年的長江流域(今浙江余姚市河姆渡村),他們已使用磨制石器(“新石器”),用耒耜耕地,種植水稻。他們住著干欄式的房子,過著定居生活。他們已經挖掘水井,飲水比以前方便了。他們飼養(yǎng)家畜,會制造陶器。他們還制作簡單的玉器和原始樂器。
6、 半坡原始居民 生活在距今約五六千年的黃河流域(今陜西西安附近的半坡村),他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他們用磨光的石器和木制的耒耜等開墾土地,用石刀收割莊稼。他們種植粟,飼養(yǎng)豬狗等動物,還用骨制箭頭、漁叉、漁鉤打獵捕魚。他們住在半地穴式的房子里,屋內有灶坑,供炊煮和取暖用。他們能制造色彩鮮艷的彩陶。他們還會紡線、織布、制衣。
(大汶口原始居民:距今約四五千年,山東泰安。農耕經濟發(fā)展,有黑陶白陶,出現貧富分化和私有財產)
(遠古的傳說:
?、偌s4000多年前,黃河流域的炎帝部落和黃帝部落十分有名。南方蚩尤部落力量很大。
②炎帝姓姜,制作耒耜,教民耕種,被稱為神農,還發(fā)明了陶器。嘗百草發(fā)現治病的物。
黃帝姓姬,號軒轅氏,創(chuàng)制歷法,發(fā)明加工谷物和蒸煮食物的用具。發(fā)明了銅器和車船。
?、埸S炎聯盟構成華夏族的主干。華夏族是漢族的前身。華夏族尊奉炎帝和黃帝為祖先。
④堯,舜,禹相繼擔任部落聯盟的首領是經過部落首領們民主推選實現的,這一制度稱為“禪讓”。
⑤大禹治水過程中,親自參加,“三過家門而不入”)
7、 相傳,黃帝建造宮室,制作衣裳,還教人們挖井,發(fā)明舟車,為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了基礎。他的妻子嫘祖發(fā)明養(yǎng)蠶繅絲,他的屬下倉頡發(fā)明了文字,伶?zhèn)惥幊隽藰纷V,等等。后人尊稱黃帝為“人文初祖”。
8、傳說繼黃帝之后,我國黃河流域杰出的部落聯盟首領還有堯、舜、禹。堯生活儉樸,克己愛民。舜寬厚待人,以身作則。禹領導人民治理洪水,與群眾同甘共苦,在外13年,三次路過家門而不入。
9、“禪讓”指的是推舉部落聯盟首領的辦法。
10、 約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這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我國漫長的原始社會到此結束,奴隸社會開始。
11、禹死后,啟繼承父位,成為夏朝第二代國王。從此,世襲制代替禪讓制,“公天下”變成了“家天下”。
12、夏朝的建立,標志著我國早期國家的產生。夏朝的國家機構,是奴隸主階級壓迫平民和奴隸的工具。
13、商的國君湯,團結周圍小國和部落,乘桀失去民心,起兵攻夏。約公元前1600年,湯戰(zhàn)勝桀,夏朝滅亡,商朝建立。
14、商朝曾幾次遷都,一直到(約公元前1300年)商王盤庚遷都到殷(今河南安陽西北),都城才穩(wěn)定下來。后人又稱商朝為殷朝。(商朝的勢力范圍:東至大海,西到渭水上游,南抵長江流域,北達遼河一帶?!焉坛洕认某泻艽蟀l(fā)展的表現:А. 農業(yè)生產規(guī)模一相當大,種植的農作物有粟,黍,稻,麥等。 В. 畜牧業(yè)發(fā)達,飼養(yǎng)六畜,祭祀用幾百甚至上千頭家畜。 C.青銅冶鑄,玉器制作和釀酒等手工業(yè)很發(fā)達。 D商業(yè)發(fā)展到一定水平,交易是用海貝,骨貝,玉貝和銅貝等作貨幣)
15、公元1046年,周武王的軍隊和商紂王的軍隊在牧野大戰(zhàn)。武王大獲全勝。之后,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鎬(今陜西西安西),又稱鎬京。歷史上叫西周。
16、了解西周的分封制:為了控制全國廣大地區(qū),周王讓自己的子弟,親戚功臣和一些 古帝王的后代在各地去建立封國。這就是分封制。封國的統(tǒng)治者叫國君(一般稱諸侯)。享有統(tǒng)治和管理封國的土地和人民的權力。同時,必須承擔擁戴周王為共同的天子,定期朝見周王,參加周王主持的重要的典禮儀式,貢獻財寶和特產,服從周王調遣出征作戰(zhàn)等義務,否則將受懲罰。(詳見課本24頁)。
17、西周初年,一共建立了71個封國,重要的有,魯,齊,燕,晉,宋。 姓姬的封國有53個。
西周末年,階級矛盾,民族矛盾和統(tǒng)治集團內部矛盾尖銳,西周后期,政局混亂,終于發(fā)生了國人暴動。公元前771年,犬戎族攻破鎬京,周幽王被殺死,西周結束。
18、商朝是我國青銅文化的燦爛時期,青銅器生產規(guī)模大,品種多,工藝精美。著名的青銅器有巨大的司母戊鼎和造型奇特的四羊方尊。
19、與商周同期,我國西南地區(qū)的成都平原,也盛行一種獨特的青銅文化,這就是舉世聞名的“三星堆”文化。
20、農業(yè)、畜牧業(yè)、手工業(yè)和商業(yè)的繁榮,形成了我國夏、商、西周燦爛的青銅文明。當然,這又是建立在廣大奴隸極其悲慘的命運基礎上的“文明”。
七年級歷史上冊知識點梳理(三)
1.東漢明帝令水利專家王景主持修河。經過幾十萬人一年的辛勤勞動,疏通黃河,修筑了千余里的黃河大堤。
2.漢代的絲織品,已經使用提花機,而且染色的技術也很高,能織出精美的花紋,呈現出萬紫千紅的色彩。20世紀70 年代,在長沙馬王堆發(fā)掘的漢墓中,出土了許多絢麗多彩的絲織品。其中的一件素紗衣是稀世珍寶。
3.漢代冶鐵技術處于當時世界先列。東漢的南陽太守杜詩,發(fā)明了水排,利用水力鼓風冶鐵,節(jié)約人力,提高冶鐵質量。水排的利用,比歐洲早一千多年。
4.西漢的都城長安和東漢的都城洛陽,規(guī)模宏大,人稱東西二京。城里有專業(yè)的商業(yè)區(qū),叫做“市”。
5.董必武在《謁昭君墓》中寫到“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漢和親識見高。”這里的胡,是指匈奴。詩句贊揚王昭君促進漢族和匈奴友好相處的歷史貢獻。
6.秦漢之際,匈奴的杰出首領冒頓單于第一次統(tǒng)一了蒙古草原,建立起強大的國家。
7.西漢初期,限于國力,不得不對匈奴實行“和親”,把皇室女子作為公主,遠嫁給單于為妻。
8.漢武帝時,國力強盛,組織了強大的騎兵部隊,開始對匈奴實行大規(guī)模的反擊,奪取了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區(qū)。公元前119年,漢武帝又派大將衛(wèi)青、霍去病分別率精騎出擊匈奴,他們分道北上。衛(wèi)青的軍隊和匈奴的主力在漠北相遇,大勝而歸。經過漠北戰(zhàn)役的沉重打擊,匈奴無力與西漢對抗,部分匈奴人開始西遷。
9.漢元帝時候,呼韓邪單于入朝請求和親。宮女王昭君自請前往,漢元帝把她嫁給了呼韓邪單于。此后,邊境安定了較長的一段時間。呼韓邪單于和昭君,為漢匈的友好和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貢獻。
10.兩漢時期,人們把現今甘肅玉門關和陽關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區(qū)和更遠的地方,稱為西域。
11.公元前138年,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公元前119年,漢武帝派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
(張騫通西域:
一:漢朝時,玉門關和陽關以西,蔥嶺以東的廣大地區(qū)稱為西域。
二:公元前138年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目的是聯絡大月氏夾擊匈奴,公元前119年,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聯絡烏孫國,進攻匈奴。
三:張騫出使西域后,內地與西域的聯系日益密切,絲綢和鐵器,鐵器制作和打井技術傳如西域。駿馬,魔術,胡桃,胡蘿卜等傳入內地。
四;公元前60年,西漢設置“西域都護”。 西域(今天新疆天山南北地區(qū))正式歸屬中央政權管轄。)
12.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設立西域都護,總管西域事務。從此,今新疆地區(qū)開始隸屬中央政府的管轄,成為我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3.漢朝和西域的商人把中國的絲和絲織品,從長安通過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區(qū),運往西亞,再轉運到歐洲,又把西域各國的奇珍異寶輸入中國內地。這條溝通中西交通的陸上要道,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
一:絲綢之路 (起點)長安---河西走廊---陽關,玉門關----蔥嶺----西亞,歐洲。這條路輸出的主要是絲綢,所以稱為“絲綢之路”
二:南方絲綢之路起點是成都,
三:秦漢時與朝鮮的交往:1、鐵器技術傳入朝鮮,2、在平壤附近墓里發(fā)現“蜀”的“漆器”,3、當時朝鮮有個國家叫“秦韓”。
四:西漢時,中國與日本就了交往,當時日本列島上有30多個國家與中國有交往。東漢時,日本的一個叫“委奴國”的派使者到中國,漢光武帝贈送“漢委奴國王”金印。
五:班超派部屬甘英出使大秦,只到了“條支海”(今天的波斯灣)。166年大秦(羅馬帝國)安敦尼王朝派使者從海上來到中國,這是歐洲國家和我國直接友好往來的最早記錄。)
七年級歷史上冊知識點梳理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