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七年級歷史上冊教案
岳麓版七年級歷史上冊教案
教案是七年級歷史教師根據新課程標準,以素質教育要求為目標,在充分了解學生學習情況,心理情況,認知水平及知識經驗的基礎上,集體研究、個人備課、再集體研討制定編寫的,下面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的岳麓版七年級歷史上冊教案,僅供參考。
岳麓版七年級歷史上冊教案設計
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元謀人的發(fā)現與距今的年代,北京人的發(fā)現、地點與距今年代,
北京人使用石器和天然火以及北京人的群居生活:山頂洞人的距今年代、發(fā)現地點,山頂洞人的石器、磨制技術和人工取火;山頂洞人過著氏族生活。
通過學習本課初步培養(yǎng)學生理解、認識歷史領域內各種不同知識范圍的能力以及觀察、想象能力和比較的能力。通過本課的學習、閱讀,可以接觸考古知識、神話傳說、古史資料、歷史地圖、文物插圖等各類與歷史有關的知識,擴大學生的視野,激發(fā)學生的興趣,使其重視歷史課的學習。
過程與方法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圍繞“北京人、山頂洞人的生產、生活狀況”這條主線進行講解,然后,引導學生分析比較“山頂洞人比北京人的進步性有哪些”。加深學生對教材內容的理解。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我國是人類的發(fā)源地之一,是目前世界上發(fā)現遠古人類遺址最多的國家。我國歷史可以追溯到一百七十多萬年以前,以此激發(fā)青少年的愛國主義情感,培養(yǎng)珍視人類文化遺產的意識。
(2)通過認清勞動創(chuàng)造世界和人類本身這一真理,培養(yǎng)學生熱愛勞動的思想情感。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北京人和山頂洞人的生產和生活狀況。
難點:認識勞動在人類產生過程中的作用。
【教與學互動設計】
創(chuàng)設情景,導入新課
導語一 展示遠古人類的頭部模型。設問:這是什么時候的人類頭部模型?那時侯,我國境內有哪些遠古人群?他們的生產和生活狀況又是怎樣的呢?請大家閱讀第1課“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
導語二 播放一段有關遠古人類社會生活的課件,然后提問:該片段反映了我國遠古人類怎樣的生產和生活狀況?他們生活在什么時候?請大家預習課文。 導語三 人從哪里來呢?目前有兩種說法:一是人由神創(chuàng)造的,像西方的“上帝造人說”,我國的女蝸造人。二是人是古猿進化而來的,你同意哪一觀點?學完了本課,你或許可能找到答案。
合作交流,解讀探究
我國最早的人類
(1)我國最早的人類是什么人?他們生活在什么時候?什么地方?(學生根據課本回答)
(2)那么,他們的生產和生活狀況又是怎樣呢?(學生看書、討論、交流、教師小結)
據考古學的研究成果表明,在元謀人曾經生活過的地方發(fā)現了一些粗糙的石器,以及大量的炭屑和兩小塊燒過的骨頭,表明元謀人已經會制造工具和知道用火了。會制造工具,是人和動物的根本區(qū)別。
【歷史體驗】下面,請同學們在我的描述中想像古猿是怎么樣變?yōu)槿祟惖模埻瑢W們閉上眼睛。
“大約在二三百萬年以前,由于宇宙星球的變化,地球內部的巖漿發(fā)生劇烈變化,引起了地殼的異常變動,有些海洋在隆起,有的陸地在沉淪,火山在噴射,風雪在呼嘯。一片片的森林在毀滅,一群群的動物在奔逃„„后來,地球又經歷了一個冰川橫行的時期,從兩極而來的冰流以排山倒海之勢向赤道沖去,淹沒了大塊森林和陸地,但在行進中又遇到了重重阻力,未能到達亞熱帶地區(qū)。自然界的變化,改變了古猿的生存環(huán)境。”
古猿是在森林里生活的動物。有些地區(qū)的森林沒有遭受到這場“自然災害”,生活在這里的古猿繼續(xù)沿著猿的方向緩慢地向前發(fā)展,逐漸演變?yōu)楝F代的猿類。那些喪失了森林的古猿不得不從樹上來到地面,開始過著流浪生活。在艱難的生活道路上,有些古猿死去了,活著的古猿為了適應新的環(huán)境,逐漸學會了利用前肢來采集動物和捕捉動物,并用前肢來折樹枝和選取石塊作武器,以抵御野獸的侵襲,這就要求用后肢來支撐身體和行走。于是,前肢和后肢的分工逐漸出現了。這種分工導致了前肢的進一步解放和后肢的直立行走。而直立行走和手腳分工又引起了整個身體結構的變化。肉食促進了大腦的發(fā)育。在長期的演進過程中,慢慢地大腦產生了初級的意識,要求把看到的事物和聯合行動的愿望表達出來。經過簡單呼叫,手勢表達的長期演進,逐漸地發(fā)出一個個清晰的音節(jié),從而由一定的音節(jié)和一定的內容相結合的語言產生 。語言在勞動之時并與勞動一起出現、成熟,成為由猿到人這一根本變化的推動力。經過漫長的過程,這些古猿在勞動中進化為人類。
【注意】在描述中,速度要放慢,聲調要深沉,感情要豐富,表述結束過一會兒再讓學生睜開眼睛。
(3)那么,怎樣理解人和動物的根本區(qū)別在于是否會制造工具呢?(學生思考、討論、交流、教師歸納)
制造工具本身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勞動,只有人類能夠制造工具、使用工具改造自然。即使是再聰明的動物也只能利用工具,而且必須經過長期訓練。因而會制造工具是人區(qū)別于動物的根本標志。
〖想一想:〗動物園里的黑猩猩也能利用竹竿或木棍打下樹上的野果子,這是否表明人與動物的根本區(qū)別消失了呢?
【點撥】某些動物利用現成的工具獲取食物,是生存的需要,是動物的本能。而且動物只能簡單地利用現有的工具,并不能對工具進行加工改進,更不能制造出任何一件簡單、粗糙的工具。只有人類才能根據實際需要,制造和利用工具,改造自然。因此,人與動物的根本區(qū)別沒有消失。
北京人
(1)1929年,在北京西南周口店一個洞穴里,年輕的考古工作者裴文中先生驚喜地發(fā)現了一個完整的遠古人類頭蓋骨化石,轟動了全世界。從此,“北京人”名揚世界了。那么,“北京人”生活在什么時候呢?又長什么樣子呢?請看頭像模型。
[展示古猿頭像,北京人頭部復原像模型]
[師問]北京人與古猿相比,面部有什么特點呢?(學生觀察、比較、討論,教師小結)
北京人前額低平、后傾,眉脊高突,吻部前伸,沒有明顯下額。生活在距今約七十萬年至二十萬年前的北京人,還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北京人手腳分工明顯,
他們不再像古猿那樣爬行,而是用腿走路,用手制造和使用工具,從事生產勞動。
(2)那么,北京人能夠制造哪些工具呢?他們又怎樣生活呢?請大家結合投影,閱讀教材中的相關內容。
〖投影〗《北京人用火追逐野獸》圖
[師問]從圖片中可以看出,北京人使用了哪些生產工具?
[生答]石塊、木棒、火把。
[師問]從圖片中可以看出,北京人過著怎樣的生活呢?
[生答]群居生活。
(3)北京人為什么要過群居生活呢?(學生看書、思考、討論,教師歸納小結) 北京人使用的工具極其簡陋,生存環(huán)境極其惡劣,常常受到來自大自然的各種威脅。在這險惡的環(huán)境下,只靠個人的力量,無法生活下去,因而他們必須群居在一起。這是由當時的生產狀況決定的。北京人的這種群居生活,形成了早期的原始社會。
(4) 北京人已經會使用火,他們用火干什么?有什么意義?(學生依據教材回答)
〖議一議〗北京人使用的是天然火,他們是怎樣保存火種的呢?
【提示】雷電可以使森林著火;人骨和獸骨含有大量的磷,在高溫炎熱的天氣里可以自燃;這些自然現象都為北京提供了天然火種。有了火種,北京人就能使用天然火,而且還學會了保存火種。他們用干燥易燃的花草、樹葉把火種輕輕蓋上,讓他們冒著輕煙。這可是件技術活,需要有經驗的長者擔任。到用火的時候,就用勁吹煽,讓火種再燒起來。有了火,北京人的生活一天天好起來。
【體驗設想】想象一下,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樣生活的?
【學生回答示例】天亮以后,北京人開始成群結隊往外走,一部分人去狩獵,一部分人去采集,到天黑以后,采集狩獵等尋找食物的人都回到洞中,把采集到的野果分給大家。幾個壯年男子把打到的動物剝皮,把肉割開,放在洞口的火堆上燒烤。熟了以后,根據每人的具體情況分開。當人們填飽肚子以后,便就著火先進入夢鄉(xiāng),由于洞口的火堆整夜不熄,遠處的野獸是不敢問津的。
北京人的衣服
一是把植物枝葉系在腰間,這類衣物不能抵御嚴寒,但多少可以起一點作用,而且容易得到。
二是把獵到的動物剝皮后吹干稍稍加工當作衣服。在食物方面,一靠采集,二靠狩獵。住的是天然的山洞。
【點撥】想象一定要符合當時的歷史條件,要符合當時的生產力水平和人們的生活習慣。
(1)我國是世界上發(fā)現遠古人類遺址最多的國家,除了元謀人、北京人外,祖國境內的原始人類活動遺址還分布著好多,山頂洞人就是其中之一。那么,山頂洞人生活在什么時候?什么地方?長什么摸樣?(學生看書回答)
(2)[投影]《山頂洞人的生活》
[比一比]山頂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的生活有哪些進步?
[提示]從生產工具上看,山頂洞人已掌握磨光和鉆孔技術;已會人工取火。從勞動對象上看,山頂洞人不僅采集、狩獵,還會捕魚,勞動對象的范圍擴大了。從活動范圍上看,山頂洞人能走到很遠的地方同別的原始人群交換生活用品,活動范圍擴大了。從生活上看,山頂洞人已用骨針縫制衣服,懂得愛美,死后還要埋葬。
(3)山頂洞人是怎樣組織在一起生活的呢?(學生看書、討論、交流,教師小結)
山頂洞人生活的集體,是由血緣關系結合起來的氏族。也就是說,集體中的每一個成員之間都有著血緣關系,彼此都是親屬。這樣,有著血緣關系的一群人生活在一起就構成了氏族。一個氏族有幾十個人,由共同的祖先繁衍下來。他們居住在一起,使用公有的工具,共同勞動,共同分配食物,沒有貧富貴賤的差別。
[想一想]氏族成員為什么要共同勞動,共同分配食物?
[點撥]因為山頂洞人的生產工具極其簡陋,僅憑單個人的力量很難獲得食物,因而他們必須共同勞動,所得食物必然共同分配。在分配過程中,誰也不能多占,否則就會有人餓死,從而削弱整個氏族的力量,氏族就有滅亡的危險。這樣,在氏族生活中,氏族成員之間沒有貧富貴賤的差別。
[議一議]共同勞動,共同分配食物,沒有貧富貴賤差別的氏族生活,是不是人類的理想生活?
[提示]一方面,由于生產力水平極端低下,氏族成員的生存常常受到威脅,如饑餓、寒冷、疾病、野獸、自然災害等,人均壽命非常短;另一方面。氏族與氏族之間常常為爭奪食物而發(fā)生血腥戰(zhàn)爭,一旦失敗,整個氏族成員就會被殺掉或吃掉。因此沒有貧富貴賤差別的氏族生活不是人類的理想社會。人類的理想社會應該是共產主義社會。
初中歷史教學網絡資源研究
一、網絡資源對初中歷史教學的積極意義
當今社會是一個信息爆炸的社會,互聯網不僅改變了人們的生產生活,對教學改革也產生了深遠影響,網絡及其資源對初中歷史教學具有三個方面的積極意義。
1.網絡能夠為初中歷史教學設計提供豐富參照。
教師在設計歷史教學方案時不能閉門造車,而要廣開思路、博采眾長,最為便捷有效的途徑就是通過網絡搜集全國各地歷史教學經驗技巧,再與自身教學結合起來,使設計的科學性和有效性能夠有效增強。
2.網絡資源可以增加初中歷史教學信息量。
初中歷史教學需要豐富的信息作為基礎,教師在教學中通過大量的歷史史實、歷史小故事等豐富課堂容量,能讓學生對歷史教學活動更加有興趣,更加投入地參與其中。網絡資源可以為歷史教學提供海量信息,教學課件不僅演示方便,而且有效突破了時間與空間的限制。
3.網絡資源是學生自主學習的好助手。
不管是上下五千年,還是各種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在浩瀚的互聯網知識海洋中,學生只要用鼠標輕輕一點就可以搜尋到答案。
二、網絡資源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分析
初中歷史教師要在教學工作中重視網絡的作用,并將其充分融入自己的教學之中,就應重點抓住以下四個環(huán)節(jié)。
1.借助網絡資源廣泛搜集初中歷史教改經驗。
當前,初中歷史教改百花競艷、百家爭鳴,教師要善于借助網絡瀏覽歷史教學網站、各地教育部門或是學校的網站、知名教育專家的博客等,搜集大量的信息,獲得寶貴的經驗,并恰當運用到自身教學工作中。
2.借助網絡資源豐富初中歷史課堂教學內容。
初中歷史教材所提供的信息只是一條大綱,這就需要教師增加大量的信息豐富其內涵,從而實現生動課堂的打造。筆者在教學中運用網絡資源拓展歷史教材,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在《摘取科學技術的明珠》教學中,筆者分時間段展示從建國初期、改革開放前、改革開放后、近十年等不同階段具有代表性的科技成果,豐富了學生的視野,增長了學生的知識,同時也讓學生深切感悟到我國在科技發(fā)展方面取得的輝煌成就,有效增強了學生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教育。在初中歷史教學設計中,教師利用網絡搜集大量的圖像視頻、圖表資料,以制作輔助課件與教材內容的教學相配套,打造生動的歷史課堂,有助于學生深刻理解把握。
3.借助網絡操作手段吸引學生有效參與互動。
許多教師在歷史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手段只發(fā)揮了其演示功能,卻沒有重視互動功能的發(fā)揮。筆者在教學過程中對互動環(huán)節(jié)加以突破,不僅要求學生在課堂上踴躍發(fā)言,而且對于一些似是而非的知識點,更要求學生走上臺來進行演示。筆者在課件設計時專門設置了一些花絮,當學生點擊正確答案時屏幕上立即出現了禮花四射以及激勵性評價,使學生在回答過程中受到鼓勵。當學生點擊了錯誤的答案時,畫面上則出現了熊大熊二拿著榔頭砸光頭強的場景,學生哄堂大笑,回答錯誤的窘境也一掃而空。這樣的操作手段較好地體現了趣味性,為枯燥的歷史課堂注入了生機與活力。
4.借助網絡手段提升學生思維能力。
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應重視學生思維拓展能力培養(yǎng),借助網絡補充相關的背景信息、人物資料,形成充足的素材供學生分析研究,從而把握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例如在《秦末農民起義》一課教學中,筆者運用多媒體手段向學生補充了秦末的社會發(fā)展狀況、農民生活水平以及剝削制度等等。這些資料有文字敘述,也有影視作品中的圖像資料,使學生對秦末社會的發(fā)展狀況有了更加直觀的認識,對秦末農民起義的背景和必然性有了深刻的理解,從而為接下來的分析研究掃清了障礙,奠定了思想基礎。
三、網絡資源在初中歷史教學中運用的思考
教師在初中歷史教學中運用網絡資源應趨利避害、揚長避短,重點處理好三個方面的關系。一是處理好網絡與教材的關系。網絡資源的補充要始終教材為中心,不能偏離教材。二是處理好網絡與教師的關系。無論網絡資源多么豐富,教學課件多么精美,師生互動始終是教學的主旋律,教師要著力發(fā)揮好啟發(fā)引導的作用,不能被教學課件牽著鼻子走。三是處理好網絡與創(chuàng)新的關系。網絡資源并非拿來即用,要在消化吸收基礎上把其中與教學關系密切的部分提取出來,與其他資料有機整合成為教學課件,才能夠更好地發(fā)揮作用。
作者:任樹娟 單位:江蘇徐州市睢寧縣第二中學
岳麓版七年級歷史上冊教案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