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地理地球公轉說課教案
地球公轉的知識內容是七年級地理的重點之一,優(yōu)秀的說課教案是最有必要的教學資料。下面是學習啦小編今天要分享給大家的七年級地理地球公轉說課教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七年級地理地球公轉說課教案:
一、教材分析
(一)地位和作用:本節(jié)課內容是本章的重點和難點,又為下面的內容---了解這些運動所產生的地理意義打下基礎。
(二)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
①了解地球自轉和公轉的概念及方向、周期、速度、軌道等方面的規(guī)律和特點 ②了解地球自轉與公轉的關系,理解黃赤交角的形成及其導致的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規(guī)律。
2.能力目標
?、?實踐能力:能正確運用地球儀來演示地球的自轉
能正確繪制太陽直射點回歸運動的示意圖
?、谧x圖分析能力:能運用圖示來正確分析和解釋黃赤交角的形成
能用相關的圖準確解析太陽直射點的回歸周期以及二分二至日太陽直射點的位置。
3.情感態(tài)度及價值觀目標
讓學生樹立辯證的唯物主義思想觀,認識到宇宙的一切物質都處在運動狀態(tài),運動是絕對的,靜止是相對的,培養(yǎng)學生學科學,愛科學,用科學的志趣。
(三)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1.地球自轉和公轉運動的規(guī)律和特點
2.黃赤交角的形成
3.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規(guī)律
二、教學方法及手段
有位著名的教育家說過:施教之初,在于得法。所以要取得較好的教育效果,教師應選擇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由于本節(jié)難點多,而且較為抽象,如果應用傳統(tǒng)教學,不太便利,所以運用了多媒體技術進行教學。
1.通過教具(地球儀)和多媒體動畫演示,讓學生根據(jù)課文來分析、歸納、比較地球自轉與公轉兩種運動。
2.借助多媒體動畫,結合課本插圖來解釋說明黃赤交角的形成
3.運用多媒體動畫“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讓學生理解并掌握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規(guī)律。
目的:使用多媒體動畫,將教材靜態(tài)信息加工成動態(tài)信息,化抽象為具體,調動學生多種感官,以生動直觀的畫面給學生留下了鮮明、深刻的印象。同時,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喚起其強烈的求知欲,為攻破難點打下基礎。
三、學情分析
學生身心發(fā)育趨于成熟,知識面廣,具有較強的認知能力、推理能力和自學能力,故教學過程以啟迪學生思維為核心,以學生主動參與為標志,在自主學習方式下,進行有效教學。
四、教學過程
1.新課導入
引用毛澤東主席著名的詩句:“坐地日行八萬里”,提問學生這種情況能否發(fā)生。 討論后給出明確結論:可以,因為地球在不停地運動,從而引入與人類關系最密切的兩種運動——自轉和公轉。
(這樣引入新課,有利于吸引學生的注意,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喚起參與意識)
2.介紹地球自轉的基本規(guī)律
①演示多媒體動畫“自轉”,講解概念:
提示學生注意地軸指向。
結論:自轉是圍繞其自轉軸(地軸)的旋轉運動,地軸傾斜,北端始終指向北極星附近
?、谵D動地球儀,結合動畫,讓學生觀察地球自轉方向(提問學生)
結論:自西向東,北極上空看為逆時針,南極上空看則為順時針
?、壑v解地球的自轉周期:
首先提問:生活在地球上的人怎樣才能知道地球已經自轉了一周?引導學生思考。
結論:地球自轉周期的度量需要一個超然于地球的參照點,這個參照點應當是固定不動的,故我們選擇一顆離地球非常遙遠的恒星,在地球上看來,恒星的位置似乎是固定不動的,以它為參照點算出來的周期即為恒星日。
?、苓\用多媒體動畫和彩圖冊上的圖,講解地球自轉的速度-----線速度和角速度。 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動畫,注意不同緯度的線速度、角速度的特征。結論:地球表面除南北極點外,任何地點的自轉角速度都一樣;
線速度則由赤道向南、北兩極逐漸遞減。
3.講解地球公轉的基本規(guī)律
?、傺菔竟D動畫,提示學生觀察地球公轉軌道特征
結論:地球的公轉是圍繞太陽在轉動,其軌道為橢圓形,太陽位于橢圓的一個焦點上,導致地球有時離太陽較近,有時較遠,從而引出近日點和遠日點
?、陂喿x表格 “地球在公轉軌道不同位置時公轉速度的變化”。提示學生閱讀時注意在近、遠日點時公轉的線速度和角速度的差異。
結論:近日點較快,遠日點較慢。
4.自轉和公轉的關系
?、僦v清黃道平面和赤道平面及黃赤交角的形成
引導學生思考:如果地球正著身子公轉,則黃道面和赤道面的關系如何?
應該是重合的,但由于地球公轉時是傾斜著身子的(即地軸傾斜):而且傾斜的方向保持不變,故黃道面和赤道面之間有一個交角,即黃赤交角。
②分析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規(guī)律
由于太陽的體積比地球大得多,因此可以認為太陽射來的是平行光。 設計兩個假設,引導學生分析思考。
假設1:假如地球表面是平面的,那么太陽光跟地面的關系(答案是到處都是垂直的,直射點有無數(shù)個。)
但地球是一個球體,表面是球形,故直射點只有一個。
假設2:如果地軸不傾斜,直射點和地面的關系(將永遠在赤道上。)
但地軸傾斜且傾斜的方向保持不變。因此在地球繞日公轉過程中,太陽有時直射在北半球,有時直射在南半球,有時直射在赤道上,范圍最北為23026’N,最南為23026’S ,即南、北回歸線上。
演示動畫:二分二至日太陽直射點的位置,引導學生完成課本上的表1—3—1
5、本節(jié)內容小結
授課設計意圖:
整個教學過程以啟迪學生思維為核心,以學生為本位,發(fā)揮自主學習的優(yōu)勢,在問題解決過程中,力求促進學生的積極思維。不將結果簡單拋給學生,而是讓學生在教師的步步啟發(fā)引導下去分析、推理、判斷,并作出結論,然后教師簡評、補充、總結,這樣才能符合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和新課標的課改精神。
七年級地理地球公轉說課稿:
各位評委老師,大家上午好!
我來自李屯中學,叫路偉。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商務星球版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4課《地球的公轉》,下面我將圍繞教材分析、目標分析、教法學法分析、教學過程分析四方面對本節(jié)課進行分析、闡述。,請各位評委評議指正。
一、教材分析
地球的運動包括兩方面內容地球的自轉和公轉,地球的公轉是地球自轉的延伸,也為以后深入學習地球的運動奠定基礎,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教材圍繞“地球公轉的定義、方向、周期、特點及意義”這一主線而展開,圖文并茂,體現(xiàn)了新課程標準中"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因此本節(jié)課是教材的重點之一。
二、目標分析
根據(jù)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和學生的知識基礎及認知能力我確定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為以下三個方面:
知識目標:1.掌握地球公轉運動的方向、周期和特點;
2.知道四季的形成和五帶劃分是由于地球公轉而產生的;
3.了解地球上的五帶的劃分的依據(jù)。
能力目標:1.使學生能夠通過事實說明地球公轉及其產生的地理現(xiàn)象,
2.通過讀圖能說出五個熱量帶的名稱范圍。
情感目標:通過觀察地球的運動,說明物質是運動的,物質的運動是有規(guī)律的。
依據(jù)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材內容,我確定本節(jié)課的教學重點:四季形成和五帶劃分。
本節(jié)教材難點內容是四季形成和五帶劃分原因,我確定這個難點的依據(jù):一是四季形成和五帶劃分與地軸傾斜和地球位置有關,十分抽象,本身就是很復雜的問題。二是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還比較差,對此不容易理解。
三、教法學法分析
為了把握重點,突破難點,實現(xiàn)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我采用講練結合的啟發(fā)引導式教學方法和結合多媒體動畫演示法。我采用這種教法的依據(jù)有三:一是現(xiàn)代教學研究證實真正的理解是學習者對知識的主動再構建。知識再構建依靠提出問題,引導推測,鼓勵大膽猜測與想象,解決問題,主動建構知識體系。二是根據(jù)“二期課改”精神,教師轉變課堂角色,由知識的傳播者轉變?yōu)閷W生主動學習活動的指導者、合作者與促進者。三是把抽象的地理事物通過直觀的動畫表現(xiàn)出來,變難為易,學生更容易理解。
在教學手段上,充分發(fā)揮多媒體課件的作用,把多媒體信息如文字、圖像、聲音等有機集成并顯示在屏幕上,以強化教學的直觀性,幫助學生理解記憶,提高教學課堂效率。
教學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學生的學。教是手段,學是中心,會學才是目的。教師在教學中必須“授之以漁”,培養(yǎng)學生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以實現(xiàn)新課程理念終生學習的目標。基于以上考慮,本節(jié)課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滲透學法:
在生理上,青少年好動,注意力易分散,愛表現(xiàn)自己,抓住這一生理特點,創(chuàng)造多種機會和條件,讓學生參與進來,提出自己解決問題的辦法,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使學生學會合作學習。這樣可使學生在探究性學習中,掌握比較、分析綜合,歸納總結等科學的學習方法。
四、過程分析
本節(jié)課教學總的思路是以知識結構為線索,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通過師生問答,把教師的認知結構轉化為學生的認知結構。整個教學過程我將圍繞“地球公轉的方向、周期、特點及意義”這一主線來組織教學,通過構建三大問題情景,兩次合作討論而完成。
本節(jié)課在導入過程中,首先復習地球的自轉的方向、周期、特點及意義,那地球公轉是什么樣的情況呢?這節(jié)課我們也從這四個方面來學習。我采用這種導入法的依據(jù)是地球自轉和公轉在教材結構上有相似之處,復習地球自轉既鞏固上一節(jié)課的內容,又可以引導學生學習本節(jié)內容。
本節(jié)教材第一部分內容是地球公轉的定義、方向和周期,我將結合多媒體課件進行講解,通過觀察動畫,讓學生回答下列問題:1.什么是地球的公轉?地球繞著太陽的運動叫做地球的公轉。2、地球公轉的方向是如何的?(自西向東繞太陽轉公轉,方向和自轉方向相同)地球自轉和公轉同樣自西向東運轉,有哪些不同呢?(自轉——以地軸為中心,公轉——以太陽為中心,自轉、公轉同時進行。)
3、地球是正著身子還是斜著身子圍繞太陽轉的?
4、什么是地球的公轉周期呢?地球的公轉周期是多少呢?這個問題讓學生看課本回答。這樣處理條理清晰,知識點明確,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觀察地理現(xiàn)象獲取信息的能力。
地球運動是自轉運動和公轉運動兩者同時進行,自轉運動產生了晝夜交替,那公轉運動產生了什么地理意義呢?引出地球公轉的意義,首先是四季的形成,學習四季的形成要先知道南北回歸線,這個問題我讓學生觀察圖畫以問題的形式解決。
通過觀察圖畫,引導學生找出太陽直射點在地球表面上移動的范圍。進而得出結論:一年中,太陽直射點總是在北緯23.5度和南緯23.5度之間來回移動,南北緯23.5度稱為南北回歸線。引出南北回歸線的概念,為學習四季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四季的形成這一部分內容,我采用結合圖片,講解春季的形成,然后啟發(fā)引導學生總結夏季、秋季和冬季的形成,使學生不但學會還要會學。
3月21日前后,太陽光直射在赤道上,全球晝夜長度相等,這一天稱為春分日,春分日前后的3、4、5三個月是北半球的春季,春季北半球獲得的太陽光熱適中,氣溫溫和。
那什么時候是夏至日呢?夏季包括哪幾個月呢?光熱狀況如何呢?讓學生看課本并結合現(xiàn)實生活回答。春夏秋冬四季的形成這個難點解決后,我設計了一個表格對這部分內容進行總結,以強化學生的記憶效果。
接下來是五帶的劃分。五帶的分界線是南北回歸線和南北極圈,南北回歸線這個知識點學生已經知道,要想學習五帶還要先讓學生知道南北極圈。這個問題我先讓學生看圖,我再結合圖表進行講解。
夏至日北半球晝最長,夜最短,北極圈及以內地區(qū)出現(xiàn)極晝;冬至日北半球夜最長,晝最短,北極圈及以內地區(qū)出現(xiàn)極夜。南北緯66.5度是出現(xiàn)極晝極夜的界限,所以稱為極圈。北緯66.5度緯線稱為北極圈。南緯66.5度緯線稱為南極圈。這樣也就突出了地理學科的特點既從地圖中獲取知識,在地圖中消化理解知識。
這樣五個熱量帶的分界線知道了,解決五帶的劃分就容易了,南北回歸線之間為熱帶,南北回歸線和南北極圈之間為南北溫帶,南北極圈和南北極點之間為南北寒帶。
那五個自然帶各有什么天文特征和氣候特征呢?這個問題我同樣是結合一個圖形并以問答的形式解決。首先在熱帶地區(qū)有太陽的照射狀況和氣候的特征是怎樣的呢?這個難點我同樣設計了一個表格幫助學生歸納總結理解記憶。
為了鞏固本部分內容我設計了一個練習題:
結合現(xiàn)實生活回答下列問題:(1)一年之中,李屯每天中午太陽都升得一樣高嗎?什么季節(jié)升得高一些?什么季節(jié)比較低?(2)一年之中,李屯每天白晝的時間一樣長嗎什么季節(jié)較長?什么季節(jié)較短?
本節(jié)課,我設計了兩類練習題,一是填空題,考查學生的記憶能力和對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二是綜合題,考查學生讀圖、用圖、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這兩類練習題,起到了鞏固本節(jié)內容,考查學生掌握情況,反饋教學效果的功能。這些練習題確定的原則是:遵守教學大綱,突出思想性、基礎性和教學重點、難點;訓練量適中。
對于課后總結這一環(huán)節(jié),我的理解是,他不應該僅僅為知識的簡單羅列,而應該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所以我設計了以下三個問題: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1.你學到了什么?2.你的體驗是什么?3.你掌握了什么?其總的設計意圖是回顧知識,強化記憶。
布置作業(yè):查閱資料看看我國大部分地區(qū)位于哪一個溫度帶,這些溫度帶對人民的生產生活有什么影響?上交一篇小短文。
設計意圖:按照公轉特點地理意義的一般順序呈現(xiàn)知識,注意揭示了知識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
本節(jié)課的內容對于學生來說較難以掌握,我通過采用動畫演示的形式變抽象理解為形象直觀,使學生在愉悅的欣賞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便于學生對于地球公轉現(xiàn)象進行描述,起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既激發(fā)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使重難點內容迎刃而解,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我的說課完畢,謝謝各位老師的評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