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地理上冊地球和地圖中圖版試題
七年級地理上冊地球和地圖中圖版試題
堅定的信念+持久的勤奮+科學的方法=成功做七年級地理測試題的方法。下面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的七年級地理上冊地球和地圖中圖版試題,僅供參考。
七年級地理上冊地球和地圖中圖版測試題
第Ⅰ卷(選擇題 共60 分)
一、(60分,每小題2分)
1.下列關于地球形狀的描述,正確的是( )
A.天圓地方 B.天如斗笠,地如覆盤
C.地球是正圓形的 D.地球是一個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規(guī)則球體
2.關于經緯線的說法,正確的是( )
A.經線總共有360條 B.緯線總共有180條
C.經線和緯線都有無數(shù)條 D.經線和緯線都是斜交的
3.關于經線的說法,正確的是( )
A.相鄰的經線都是相互平行的 B.本初子午線通過英國格林尼治天文臺的舊址
C.從某地出發(fā),沿著同一條經線朝前走,最后能回到出發(fā)的地點
D.每條經線的長度都相等,任何一條經線都能把地球分為兩個半球
4.關于緯線的說法,錯誤的是( )
A.緯度越高,緯線越短 B.緯線指示東西方向
C.緯線與經線垂直相交 D.任何一條緯線圈,都能把地球平均分為兩個半球
5、你切過西瓜嗎?通過西瓜的兩端,將西瓜切成兩半有多少種切法?切法實在是太多了。同樣的道理,通過兩極將地球分成東西半球的方法也很多,于是人們規(guī)定: ( )
A、本初子午線和1800經線將地球劃分為東西半球
B、200E和1600W為東西半球分界線
C、200W和1600 E為東西半球分界線
D、從200W開始往西至1600E為東半球,另一半為西半球
6、人們規(guī)定上述劃分東西半球界線的理由是: ( )
A、此經線圈大部分都通過陸地 B、此經線圈大部分都通過海洋
C、此經線圈大部分都通過荒無人煙的島嶼D、此經線圈經過英國倫敦格林尼治天文臺舊址
7、下列緯線中,最長的一條是( )
A.80°S B.60°S C.32°N D.12°S
8、我國首都北京(116°E,40°N)位于 ( )
A、東半球、北半球、中緯度 B、東半球、北半球、低緯度
C、西半球、北半球、中緯度 D、西半球、南半球、中緯度
9、緯度0°,經度180°的交點在地球上有幾個? ( )
A、1個 B、2個 C、4個 D、無數(shù)個
10、兩架飛機,東西相距10000千米,同時自赤道起飛,以同樣的速度、同樣的高度向南飛行,其結果是 ( )
A、兩架飛機各繞地球一周回到原地 B、兩架飛機距離保持不變
C、兩架飛機在南極上空相撞 D、兩架飛機距離由遠而近,又由近而遠
11、李紅的爸爸是一名海員,一天她打電話問她爸爸出差到了什么地方,她爸爸神秘地告訴李紅說:“我現(xiàn)在的位置北邊是北半球,南面是南半球,東側是東半球,西側是西半球。”請你說出李紅爸爸的位置: ( )
A、00,00 B、00,1800 C、00,200W D、00,1600E
12、某人從甲地向南行走10千米,再向東走10千米,又向北走10千米,最后回到原地,則甲地位于 ( )
A、赤道上 B、北極點上 C、南極點上 D、無法確定
13、我們身邊很多現(xiàn)象,如果你留意的話,就會發(fā)現(xiàn)他們是有規(guī)律的,如一天內物影長度的變化。下面是早上→正午→下午物影長度的變化,正確的是: ( )
A、短→長→短 B、長→短→長
C、長→再長→更長 D、短→再短→更短
14、下列四幅圖中,哪一幅圖中P點位置同時符合四個條件:①北半球、②東半球
?、鄣途暥?、④在熱帶 ( )
15.一個人要想在最短時間內跨越所有的經線,他應選擇的地點是 ( ) A.0°緯線上 B.0°經線上 C.北緯80° D.南極點
16、某地圖上甲乙兩地的距離是25厘米,實際距離是2500千米,比例尺是: ( )
A、1∶1000000 B、1∶10000000
C、1厘米代表1000千米 D、0 100 200米
17、下列四種比例尺中,哪一個是最大的: ( )
A、1/50000000 B、 1∶500000
C、1厘米代表5000千米 D、0 50 100千米
18.甲、乙兩地同在30°N緯線上,甲地的經度是20°E,乙地的經度是20°W,則甲地在乙地 ( ) A.正南 B.正北 C.正東 D.正西
19、A地(30°N,120°E)位于B地(40°N,116°E)的什么方向? ( )
A、東北方 B、東南方
C、西北方 D、西南方
讀材料:小敏班上準備組織一次登山活動,同學們個個都興高采烈。為了安全,老師拿出一張等高線圖(右圖)說:“這是我們要登的山,它比較高,大家注意……”接著,強調了安全事項,順便復習了等高線地形圖的有關知識,要求同學們上山后留心觀察這些地形區(qū)。據(jù)此回 答20~22題。
20、老師強調圖中有一個懸崖,很 危險,希望大家上山時一定要注意。請你判斷是哪個 ( )
A、B地 B、C地 C、D地 D、E地
21、老師說:“這次我們登的山比較高。”你從圖上可以看出山頂海拔高度是: ( )
A、400米 B、500米 C、600米 D、400米以上500米以下
22、老師告訴我們:“圖上A、B、C、D、E五處等高線形態(tài)不一樣,分別表示山地不同部位,上山后一定要留心觀察,看它們在地形上有什么區(qū)別。”請回答,圖中A、B、C、D、E五個部分依次是指: ( )
A、山頂、山脊、山谷、陡崖、鞍部 B、山頂、山谷、山脊、陡崖、鞍部
C、鞍部、陡崖、山谷、山脊、山頂 D、山頂、山脊、山谷、鞍部、陡崖
23.在同一幅等高線圖上 ( )
A、等高線越密集,表示地形越平坦 B、等高線越稀疏,表示地形起伏越大
C、相鄰兩條等高線的數(shù)值差(即等高距)相等 D、閉和等高線的中心肯 定是盆地
24、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
A、不論何處的絕對高度永遠大于相對高度
B、在地圖上山地的標高均為相對高度
C、在分層設色地形圖上,褐色比黃色代表的高度要高
D、注記就是地圖上的符號,可以表示山脈、河流、城市等
25、在表示某一地區(qū)的四幅地圖中,當圖幅大小不變時,表示內容最詳細的一幅是( )
A、 1:5 000 000 B、 1:500 000 C、 1:50 000 D、 1:50 000 000
26.下列中,屬于丘陵的地形的是 ( )
27.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海拔約為8848米,世界陸地最低處死海低于海平面約400米,兩地的相對高度是( )
A.9048米 B.8448米 C.8852米 D.9248米
28.2003年3月20日,伊拉克戰(zhàn)爭爆發(fā)了,小明想知道伊拉克在哪里,他應該查找( )
A.世界政區(qū)圖 B.世界地形圖
C.世界氣候圖 D.世界人口圖
29.我國大部分地區(qū)分布在五帶中的 ( )
A.熱帶 B.南溫帶 C.北寒帶 D.北溫帶
30.在大多數(shù)地圖上,圖中表示國界的符號是( )
A B C D
第Ⅱ卷(綜合題 共40 分)
31、現(xiàn)在假如你是一個擁有千軍萬馬的指揮官,但是這些部隊分布在世界各地,他們的行動都要靠你來指揮。請你看看下圖,根據(jù)你所掌握的情況,回答有關問題:(22分)
(1)寫出A、B兩支部隊的地理坐標:
A: , ;
B: , 。
(2)假如你準備抽調部分兵力到C、D兩處。根據(jù)下面C、D兩點的經緯度,在圖中標出他們的位置。
C: 400 S, 400W. D: 600N. 700E
(3)如果在200S, 500W發(fā)現(xiàn)敵情,要求迅速出擊,殲滅敵人。你調派上面A、B、C、D四支部隊中的那一支最合適呢? ( )
A、 A部隊 B、B部隊 C、C部隊 D、D部隊
(4)如果將A、B、C、D四支部隊按東西半球編組的話,則 在東半球組,
在西半球組。如果按南北半球分組的話,則 在北半球組, 在南半球組。
32.填寫出圖1-19中各圖例所代表的地理事物的名稱:(5分)
甲圖:A___________
乙圖:C___________
D___________
丙圖:F___________
丁圖:G___________
33、讀右圖等高線圖回答問題:(7分)
(1)圖中A、B兩處的相對高度為
米,A點在B點 方。
(2)按地形部位來看,C處是 ,
D處是 ,E處是 。
(3)圖中甲、乙兩條支流畫法不合理的
是 ,因為
。
34、讀圖,回答:(6分)
(1)計算地面高度的方法有兩種: 和
(2)甲處1500米高是指它的 高度,1000米是指它的與乙 高度。
(3)圖上乙處海拔為 ,此高度是相對于
的高度。
七年級地理上冊地球和地圖中圖版試題參考答案
第Ⅰ卷(選擇題 共60 分)
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D C B D C B D A A C C B B A D
題號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B B C B C D A C C C A D A D B
第Ⅱ卷(綜合題 共40 分)
31,(22分)
(1)A 400N , 600W. B 200 S , 200E .
(2)(標在問卷上) 略
(3) C .
(4) B D , AC 。 AD , BC .
32,(5分)
A 沙漠 C 長城 . D 鐵路 . F 山峰 . G 湖泊
33.(7分)
(1) 400 , 西北 。
(2) 鞍部 , 山脊 , 山谷 。
(3) 甲 , 因為甲在山脊處,不可能形成小溪河流 。
34.(6分)
(1) 海拔 和 相對高度 。
(2) 海拔 , 相對高度 。
(3) 500米 , 海平面 。
看了“七年級地理上冊地球和地圖中圖版試題”的人還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