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物理上冊期中達標測試卷(2)
初二物理上冊期中達標測試卷參考答案
1. D 解析:拉小提琴時,手在不同的位置按弦,可使振動的琴弦的長度發(fā)生改變,琴弦的長度改變時,發(fā)聲的音調也會發(fā)生改變,所以手在不同的位置按弦,是為了改變音調,A選項錯誤;抽出罩內空氣,聽到鬧鐘的聲音變小,如果繼續(xù)抽氣,會聽到聲音越來越小,由此推理,如果抽成真空,將一點聲音也沒有,由此說明真空不能傳聲,B選項錯誤;道路兩旁設置隔音墻,是阻斷噪聲的傳播,而不是防止汽車發(fā)出噪聲,C選項錯誤;發(fā)聲的音叉靠近乒乓球,球多次被彈開,是由于音叉振動將乒乓球彈開,此實驗說明了發(fā)聲體在振動,D選項正確。
2. B 解析:由題圖可知,國旗的寬度大約是升旗手高度的2倍,升旗手的高度約1.8 m,所以B選項符合要求。
3. B 解析:相同情況下,酒精比水更容易蒸發(fā),又因為液體的溫度越高、表面積越大、表面空氣流速越快,液體蒸發(fā)得就越快,所以相同的環(huán)境中、相同時間內B選項中的酒精蒸發(fā)得最快,一段時間后,B選項中剩余的液體體積最少,故B選項符合題意。
4. D 解析: =20 min= h, = =30 km/h× h=10 km, =40 min= h, = =60 km/h× h=40 km,𝜐= = =50 km/h。選項D正確。
5. B 解析:A選項改變了杯的振動頻率,C選項改變了鋼尺的振動頻率,D選項改變了空氣柱的振動頻率,故它們都改變了音調;B選項改變了用力的大小,鼓面的振幅改變了,改變的是聲音的響度,故B選項符合題意。
6. D 解析:摩托車消聲器可防止噪聲的產生,隔音走廊可阻斷噪聲的傳播,防噪聲耳罩可防止噪聲進入人耳,環(huán)境質量檢測儀只能檢測環(huán)境質量情況,不能減弱噪聲,D選項正確。
7. A 解析:所有的聲音都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故A選項正確;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真空不能傳播聲音,故B選項錯誤;用大小不同的力敲鼓可以改變聲音的響度,用力越大,響度越大,故C選項錯誤;城市道路旁的隔音板是在聲音的傳播過程中減弱噪聲,故D選項錯誤。
8. D 解析:水沸騰后,壺嘴里冒出的水蒸氣遇到溫度較低的空氣會發(fā)生液化而形成小水珠,懸浮在空氣中,這就是我們看到的“白氣”,而夏天打開冰棒紙時,冰棒周圍的空氣溫度較低,空氣中的水蒸氣遇到冰棒周圍的冷空氣也會發(fā)生液化而形成“白氣”,這些“白氣”的實質是小水珠,故A、B選項錯誤,D選項正確;液化是放熱過程,所以在這兩種“白氣”形成的過程中,都需要放出熱量,故C選項錯誤。
9. D 解析:將剛燒開的水倒入干冰中,干冰立即會升華為二氧化碳氣體,所以氣泡內主要是二氧化碳氣體,故C選項錯誤,D選項正確;同時干冰升華吸熱,空氣中的水蒸氣就會液化形成小水滴,這就是我們看到的“霧氣”,故A、B選項錯誤。
10. D 解析:寒冷的冬天,冰凍的衣服會變干,是因為冰可以直接變成水蒸氣,屬于升華現象,可能發(fā)生,選項A不符合題意。從冰箱里取出的啤酒瓶上會出現小水珠,是因為空氣中的水蒸氣遇到冷的啤酒瓶會發(fā)生液化現象,在酒瓶上形成小水珠,可能發(fā)生,選項B不符合題意。有風的天氣,游泳后從水中出來會感覺特別冷,是因為身上的水會發(fā)生蒸發(fā)現象,蒸發(fā)時需要從身上吸收熱量,所以會感覺特別冷,可能發(fā)生,選項C不符合題意。從冰箱里取出的冰塊其溫度是低于0 ℃的,所以需要先通過熱傳遞吸收空氣中的熱量,溫度達到熔點后才能繼續(xù)從空氣中吸收熱量從而熔化,選項D符合題意。
11. D 解析:超聲波能在空氣中傳播,選項A錯誤。超聲波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選項B錯誤。超聲波的頻率高于20 000 Hz,頻率太高,不在人耳的聽覺頻率范圍之內,人聽不到超聲波,選項C錯誤。超聲波可以傳遞能量,選項D正確。
12. C 解析:霧凇屬于凝華現象,凝華放熱,故A選項不符合題意;河水結冰是凝固現象,凝固放熱,故B選項不符合題意;樟腦丸逐漸變小,是樟腦丸由固態(tài)直接變成氣態(tài),是升華現象,升華吸熱,故C選項符合題意;露珠是空氣中的水蒸氣遇冷液化形成的,液化放熱,故D選項不符合題意。
13. 向左運動且船速大于風速 向右運動(或靜止或以小于風速的速度向左運動)
解析:山上、甲船上、乙船上的旗幟分別向左飄、向右飄、向左飄,如果以山(即地面)為參照物,那么甲船一定向左運動并且甲船的速度大于風速,而乙船的運動情況不確定,靜止、向右運動、向左運動的可能性都有,若向左運動,那么速度一定比風速小。
14. 動車(或小明自己) 50 1 150 23
解析:看到窗外的樹向后退,即樹是運動的,則應選擇相對于樹的位置發(fā)生變化的物體為參照物,如動車或動車上的物體(如小明自己)等。小明從上橋到離開橋通過的路程是1 000 m,通過大橋的時間是20 s,根據公式 可得動車速度 = =50 m/s,如圖15所示,動車全部通過大橋所行駛的路程 =1 000 m+150 m=1 150 m,所需要的時間t= =23 s。
圖15
15. 分貝(dB) 傳播過程中 解析:人們以分貝(dB)為單位來表示聲音強弱的等級,0分貝是人剛能聽到的最微弱的聲音;控制噪聲有三種途徑:阻止噪聲產生,阻斷噪聲的傳播和防止噪聲進入耳朵。當人們感覺室外的噪聲過大時,習慣于關閉門窗,從聲學角度講,這是從傳播過程中減弱噪聲。
16. 振動 音調 解析: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用弓拉動琴弦,使琴弦振動而發(fā)聲;用手指控制琴弦長度,發(fā)聲體的長度發(fā)生變化,振動頻率發(fā)生變化,音調改變。長度越長,振動頻率越低,音調越低;長度越短,振動頻率越高,音調越高。
17. 水蒸氣 液化 解析:葉片上的小水珠是液態(tài),是水蒸氣遇冷液化形成的。
18. 升華 紫色碘蒸氣消失,瓶內出現固態(tài)碘
19. (1)晶體 (2)固液共存 解析:(1)從題圖像觀察,該合金在熔化時,有一段時間內繼續(xù)加熱,但溫度不再升高,說明這種合金有一定的熔點,屬于晶體;(2)從圖像可知,BC段是合金達到熔點,進行熔化的階段,此時,合金應處于固液共存的狀態(tài)。
20. 夏天從冰箱里取出的啤酒瓶較冷,啤酒瓶周圍的空氣中的水蒸氣遇到冷的啤酒瓶時會發(fā)生液化現象,變成小水滴,從外面看就像是“冒汗”了。 解析:瓶外壁“冒汗”是瓶外壁出現了小水滴,小水滴的來源是空氣中的水蒸氣液化形成的。
21. (1)3 (2)不變 0 固液共存 (3)A
解析:(1)由圖甲所示溫度計可知,溫度計分度值是 ,液面在 上面的第3個小格處,故溫度計示數是 。
(2)由圖乙可知,冰的溫度達到 時,冰不斷吸熱,但溫度保持不變,則冰的熔點是 ,第7分鐘時,冰處在熔化過程中,所以是冰水混合物的固液共存狀態(tài)。
(3)實驗中收集多組數據是為了尋找冰在熔化時溫度的變化規(guī)律,故選A。
22. 解:(1)汽車制動前的速度𝜐= =20 m/s。
(2)由于酒后駕車反應時間 ,
所以勻速運動階段的路程: ;
。
所以 ,汽車將撞上障礙物。
23. (1)94 不變 (2)98 低于 (3)加蓋子(或用熱水做實驗,或減少水的質量)
解析:(1)由題圖可知,溫度計的示數是94 ℃;水沸騰的特點是持續(xù)吸熱,溫度不變,所以水沸騰后繼續(xù)加熱,水的溫度不變。(2)由表格可知,水的溫度從4 min后保持不變,說明水已經沸騰,所以水的沸點是98 ℃;由于氣壓越低,水的沸點越低,此時水的沸點低于100 ℃,說明此時的氣壓低于標準大氣壓。(3)縮短加熱時間的方法有:用熱水做實驗、減少水的質量、給燒杯加蓋、增大酒精燈的火焰等。
24. (1)③ ⑤ (2)④ ⑤ (3)20
解析:(1)探究琴弦發(fā)出聲音的音調與琴弦材料的關系時,應該控制琴弦的長度和橫截面積相同,改變材料,即選擇③、⑤;
(2)探究琴弦發(fā)出聲音的音調與琴弦長度的關系時,應該控制琴弦的材料和橫截面積相同,改變長度,即選擇④、⑤;
(3)探究琴弦發(fā)出聲音的音調與琴弦橫截面積的關系時,應該控制琴弦的材料和長度相同,改變橫截面積,即缺少的數據中長度應該是20 cm。
25. (1)先變大后不變 0.16 (2)①紙錐的質量(其他猜想只要合理也可以)
②選擇形狀相同、質量不同的紙錐讓其自由下落,分別測出它們的最大速度,并分析最大速度與質量的關系(其他對應的做法只要合理也可) (3)A
解析:(1)紙錐在相同的時間內通過的路程先變大后不變,所以紙錐的運動速度先變大后不變。 兩位置間紙錐的速度:𝜐= = =0.16 m/s。
(2)①紙錐在下落過程中受到重力與空氣阻力的作用,所以紙錐下落的速度可能跟紙錐的質量有關(其他猜想只要合理也可)。②選擇形狀相同、質量不同的紙錐讓其自由下落,分別測出它們的最大速度,并分析最大速度與質量的關系(其他對應的做法只要合理也可)。
(3)因為紙錐的下落速度是先變大后保持不變,所以選項B、C、D都不符合題意,故選A。
26. (1)10 20 (2)7 500 m 8 700 m (3)不能。因為月球周圍是真空,真空不能傳播聲音。
解析:(1)人耳只能聽到頻率范圍為20 Hz~20 000 Hz的聲音,聲吶發(fā)出的聲波頻率大多為10 kHz~30 kHz;因此人耳聽到的聲吶發(fā)出的聲波頻率范圍為 。
(2)聲波在水中傳播的總距離為:
由于聲波是反射回來的信號,所以兩艘潛艇之間的距離 = = =7 500 m
=60 s
1 后,潛艇B行駛的路程 = =20 m/s×60 s=1 200 m
現在兩艘潛艇之間的距離 = + =7 500 m+1 200 m=8 700 m。
(3)月球周圍是真空,因為真空不能傳聲,所以用聲吶技術無法測量月球表面物體之間的距離。
看了“初二物理上冊期中達標測試卷”的人還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