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物理阿基米德原理教學反思
初二物理阿基米德原理教學反思
反思是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重要基礎,尤其是初二物理老師在講解阿基米德原理的時候一定呀進行教學反思。接下來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guī)淼某醵锢戆⒒椎略斫虒W反思,希望會給大家?guī)韼椭?/p>
初二物理教學反思篇一
在探究阿基米德原理的過程中,我先后在三個班級進行教學實踐。發(fā)現存在這樣幾個問題:
一是學生沒能提出我所希望的猜想。有學生提出跟泡沫塊浸入的深度有關;有提出跟燒杯中的水有關;也有提出跟泡沫塊的體積有關等等,就是沒能提出跟排開液體的多少有關。課后反思中,就教師的啟發(fā)提問做了調整。第一次上課時問,(1)“你把物體慢慢浸入水中時,你有什么感受?觀察到什么現象。”;(2)“你覺得浮力的大小可能與什么有關?”。感覺第2個問題問得太快,學生不能將觀察到的現象和手上的感受與浮力聯系起來進行猜想。于是在第二次上課時,我將問題細分了,并且將第1個問題中的“浸入”換成“按入”,(1)“請你把泡沫塊慢慢按入水中,體驗你手的感受,并仔細觀察實驗現象”,看似不經意的換了一個詞,但實際上是強調了手上的感覺,以及實驗的現象,讓學生方向明確。隨后問(2)“請描述一下你手的感受。”“這說明了什么?”“手受到的力有什么變化?”“這又說明了什么?”,通過這一系列的問題學生能很清楚的回答到“當泡沫塊慢慢按入水中的過程中受到的浮力在變大”。最后再問(3)“通過剛才的實驗和同學的描述,你覺得浮力的大小可能和什么有關?”。在第三次上課時,將最后一問改成“通過剛才實驗中你的感受和觀察到的實驗現象,你覺得浮力的大小可能和什么有關?”在層層深入的問題后,學生順利的提出了猜測。一個好的提問,能使全班學生個個都處于思考問題、回答問題、參與討論問題的積極狀態(tài),取得最佳教學效果。而一個不恰當的提問,會使學生思想分散、蒙頭轉向、無所適從、甚至打亂教學過程。因此,在以后的課堂教學中我還要加強對課堂提問的設計。
二是在學生設計實驗時沒有頭緒,不清楚需要測量比較哪些物理量,如何收集排開的水等,花了很多時間,直接影響到整堂課的效率。要在有限的四十分鐘課堂教學時間內,進行自主探究并不是無向的,并且對于初中學生而言,教師更需要通過一定的提示,進行有方向的引導。這同樣離不開恰當的設問。最初只有籠統(tǒng)的一句“請大家設計一個方案來證明你們的猜測”,這個問題指向不明,一下就把學生給問蒙了,學生不知道該用什么方法來證明。后來改為“用實驗來驗證剛才的猜測需要測量哪些物理量?”;“如何測量浮力呢?”“如何收集排開的液體并測出排開液體的重力?”。在有序的三個問題后,學生踴躍回答,并上臺來演示具體的操作,在有不足的地方時,其他同學跟著糾正,優(yōu)化操作。在明確了實驗方案后,在接下去的學生實驗過程中,分成四組不同的情況,分別進行驗證,第一組:鉤碼浸沒在水中;第二組:鉤碼浸沒在濃鹽水中;第三組:鋁塊或銅塊浸沒在水中;第四組:鉤碼部分浸在水中。
在學生交流匯報實驗結果和歸納結論的安排上,我也做了修改。在前兩次上課時,小組的位置是縱向的,相對距離較遠,很難達到交流的目的。在第三次上課時,從新安排,將前后左右的四桌學生為一組,這樣能夠做到小組交流的目的,所選代表也能反映小組的實驗結果。此外,板書的設計也做了改進。在第一次課堂教學中,由于時間緊張,小組匯報實驗結果時沒有在黑板上做記錄,因此之后的實驗歸納存在一定困難;在第二次課堂教學時,先將每一組的實驗前提寫在黑板上,然后在學生匯報實驗結果時填寫完整。第一組:浸沒在水中的鉤碼所受的浮力等于它排開水的重力;第二組:浸沒在濃鹽水中的鉤碼所受的浮力等于它所排開濃鹽水的重力;第三組:浸沒在水中的鋁塊或銅塊所受的浮力等于排開水的重力;第四組:部分浸沒在水中的鉤碼所受的浮力等于排開水的重力。每一組同學的實驗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把第一組與第二組的實驗結論綜合起來,可以得出結論1:是浸沒在液體中的鉤碼所受的浮力等于它所排開液體的重力。結論1與第三組同學的結論歸納起來,可以得出結論2:浸沒在液體中的物體所受的浮力等于它所排開液體的重力。結論2與第四組同學的結論歸納起來,可以得出結論3:浸在液體中的物體所受的浮力等于它所排開液體的重力。在全班同學的共同努力下,歸納得出“阿基米德原理”。
初二物理教學反思篇二
在驗證阿基米德原理的實驗過程中,我發(fā)現了這樣幾個問題:
(1)雖然學生能夠根據情景提出浮力大小與排開液體的多少有關的猜測,但很難進一步作出浮力大小等于排開液體的重力的假設;
(2)如果完全放手讓學生自己設計實驗方案進行實驗來驗證假設。
限于學生的能力,只有極個別小組能順利完成,而大部分小組連實驗方案都未弄清,只是模仿別的小組,動動手而已,這樣既浪費了大量的時間,又無法使教學目標得到落實,課堂教學效率低下。
于是在第二個班級開展實驗課的時候在我對原先的教學設計作了這樣的處理:(1)在學生提出浮力大小與排開液體的多少有關的猜測后,由教師直接設問“那么浮力大小是否就等于排開液體的多少?”,通過對“多少”應該是指哪一個物理量的討論,引導學生進一步作出浮力大小等于排開液體的重力的假設。
(2)在實驗前安排學生討論、交流實驗方案,一方面通過學生間的相互交流、思維碰撞,可以逐步優(yōu)化實驗方案;另一方面也為一部分存在困難的學生理清思路、明確操作方法。實踐證明,這些改進方案確實起到了提高探究活動的效果和效率的作用。我們深刻地體會到,探究活動的組織和對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應該循序漸進,由簡單到復雜,從有序到無序,探究活動中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如果讓學生一步進入較高的探究要求,就會使學生迷失方向。另外,在學生的探究活動中,教師決不應該是一位旁觀者,應該是參與者、學習者、組織者、指導者和評價者,學生的探究應當是在教師適時、適度的引導下進行。
初二物理教學反思篇三
初中物理新課程強調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根本變革,轉變學生學習中這種被動的學習態(tài)度,提倡和發(fā)展多樣化學習方式,特別是提倡自主、探究與合作的學習方式,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使學生的主體意識、能動性、獨立性和創(chuàng)造性不斷得到發(fā)展,發(fā)展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教師在探究教學中要立足與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他們質疑、調查和探究,學會在實踐中學,在合作中學,逐步形成適合于自己的學習策略。
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在教學中就要敢于“放”,讓學生動腦、動手、動口、主動積極的學,要充分相信學生的能力。但是,敢“放”并不意味著放任自流,而是科學的引導學生自覺的完成探究活動。當學生在探究中遇到困難時,教師要予以指導。當學生的探究方向偏離探究目標時,教師也要予以指導。作為一名物理教師,如何緊跟時代的步伐,做新課程改革的領跑人呢?這對物理教師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向傳統(tǒng)的教學觀、教師觀提出了挑戰(zhàn),迫切呼喚教學觀念的轉變和教師角色的再定位。
一、轉變觀念,重新定位角色
新課程改革是一場教育理念革命,要求教師“為素質而教”。在教學過程中應擺正“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正確關系,樹立“為人的可持續(xù)發(fā)展而教”的教育觀念,完成從傳統(tǒng)的知識傳播者到學生發(fā)展的促進者這一角色轉變。這是各學科教師今后發(fā)展的共同方向。在“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的全新觀念下,教師的職責不再是單一的,而應是綜合的、多元化的。
二、終身學習,優(yōu)化知識結構
物理學科是一門綜合程度極高的自然學科,它要求物理教師具有豐富的物理知識和相關學科的知識,在專業(yè)素養(yǎng)方面成為“一專多能”的復合型人才。新課程對物理教師的知識結構和能力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師要通過不斷學習,充實完善自己。隨著科技的發(fā)展,物理研究的最新成果不斷涌現,并不斷融入到新教材中。所以,教師要學習這些新知識,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新課程注重物理的教育功能,主張通過物理教育對學生進行素質的培養(yǎng)。但由于長期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多數物理教師在人文素養(yǎng)方面普遍缺失,因此,教師要學習人類社會豐富的科學知識,不斷提高自己的人文素養(yǎng);新課程對物理教師還提出了新的能力要求,如要具有與人交往合作的能力、教學研究能力、信息技術與教材的整合能力、課程設計與開發(fā)等能力。
在新課程內容框架下,絕大多數教師由于知識的綜合性與前瞻性不足,難以獨自很好地完成對學生課題的所有指導工作,要求教師之間必須建立起協作的工作思想。從僅僅關注本學科走向關注其他相關學科,從習慣于孤芳自賞到學會欣賞其他教師的工作和能力,從獨立完成教學任務到和其他教師一起取長補短。
在新形勢下,教師第一次處于被學生選擇的地位,必須重新審視自己的知識結構,將終身學習內化為自學行為,時刻保持學習、研究、反思、發(fā)現、探究、創(chuàng)新及總結的態(tài)度,力求成為一個學識淵博、具有扎實的基礎知識和現代化信息素質的教育工作者
三、以人為本,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
俗話說:教無定法。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的知識獲取、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培養(yǎng),不能單一種固定的教學模式。教學模式涉及知識、教師和學生三大要素,教與學是一個共同發(fā)展的動態(tài)過程,應明確教學過程的復雜性,綜合三大要素,權衡利弊,博采眾法之長,靈活選擇教學方法。既要改革創(chuàng)新,又要著眼實際,積極參與創(chuàng)設啟發(fā)式、開放式、范例式、合作式的教學方法。
在新課程改革中,智力因素的開發(fā)并不是素質教育的全部,學生的學習目的、興趣、意志、態(tài)度、習慣等非智力因素是推進教學進程與實現教學效果的動力系統(tǒng),對學生的學習過程起著發(fā)動、維持、調節(jié)的作用。在授課中重視物理實驗和物理知識的講授,結合介紹物理學家的故事,物理趣聞和物理史料,讓學生了解知識的產生和發(fā)展,體會物理在人類歷史發(fā)展長河中的作用;善于對比新舊知識的不同點,引發(fā)認知沖突,培養(yǎng)學生的質疑習慣,引導學生尋找當前問題與自己已有知識體系的內在聯系,強化問題意識與創(chuàng)新精神;最后還應通過比較、分類、類比、歸納演繹和分析綜合等邏輯思維方法,向學生展示知識的來龍去脈,使之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學啟于思,思啟于問”。在新課標下的課堂應是這樣:課堂不僅是學科知識的殿堂,更是人性的養(yǎng)育圣殿,它是學生成長的殿堂,是學生發(fā)揮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的天空,學生品味生活的“夢想劇場”。在這里學生有了探索新知識經歷和獲得新知的體驗,學習興趣、熱情、動機以及內心的體驗和心靈世界得到豐富,有了親身體驗,學習態(tài)度和責任,對物理教學反思才具有它真正功效。
看過初二物理阿基米德原理教學反思的還看了:
2.初二物理實驗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