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下冊語文反思
對于語文教學的反思,會讓你的教學水平更上一層樓。下面是學習啦小編收集整理的八年級下冊語文反思以供大家學習。
八年級下冊語文反思之《雪》
本著以上的理解對文本進行了教學設計,從教學展示的效果看,應該說已經較好地得到了落實,尤其是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讓人高興。文章雖然難,但是因為起點設得低,大家都覺得有話說,有話想說。隨著和“雪”的對話的逐層深入,應該說絕大部分學生都體驗到了魯迅那在孤獨中向往美好的情感、在孤獨中依然奮進的精神。當然,隨著年齡的增長,隨著閱歷的豐富,他們在今后重讀《雪》時會有新的體驗、新的感悟,那正是文學的魅力所在,不是現在一堂課所能夠涵蓋的。
不過,在課堂具體實施的時候,還是存在著很多不足,比如:
1、教師激情有所欠缺,整個課堂顯得比較平淡。這絕對是我的硬傷,雖然可以找借口說是性格原因,但即使“秉性難移”,也不是說就完全“不能移”,我一定要把它作為必須克服的問題來對待。
2.對文本的反復切入還需加強。同一個語句,從不同的角度切入,會有不同的收獲,例如你可以從一個句子看出事物特征,看出作者情感,看出寫作技巧,看出語言風格,看出蘊涵的哲理……但是本堂課對語言的品味太局限于“雪的特征”,對魯迅情感的體驗幾乎是直接從“雪的特征”得出的,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和文本的脫離,這也使得在第三個環(huán)節(jié)提升到魯迅的精神前的鋪墊不夠到位,材料的出示也相應顯得較為生硬。雖然對魯迅精神的把握是源自文本,但在課堂呈現時卻顯得有些割裂。如果說本課在課堂設計時關注到了“深度”,但在課堂呈現時卻缺乏一定的“厚度”。
八年級下冊語文反思之《岳陽樓記》
《岳陽樓記》是杰作。它寓情于景、景中見情,散中有整,整中有散,值得我們認真學習。同時,那憂人為先、樂己在后的豪邁胸襟,尤其值得我們仔細玩味,認真借鑒。但作者范仲淹的立場、觀點和方法畢竟離不開封建社會的宰相加狀元,他所憧憬的只能是封建地主的王國樂土,尤其是文章中“則憂其君”,更集中體現了封建社會的“國與君”的統一—所謂“忠”。教學這篇文章,可抓住這句話,講清它的積極面和消極面,來培養(yǎng)學生辨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對文言文的主題思想,也包括其藝術構思和創(chuàng)作風格,應根據情況作出一分為二的分析,因為既然是文章,就離不開思想。如果輕視和忽視《岳陽樓記》的消極面,顯然是不妥的。在實施教學中,具體可結合時代背景,在闡述清積極面同時,引導學生在理解怎樣面對挫折的問題上,來理解其消極面:怎樣面對現實中的困難?我們對困難采取什么樣的態(tài)度?在此基礎上,再引導學生理解:“則憂其君”的“君”含義是什么?君與國是什么關系?“君”與“民”是什么關系?封建社會中這幾個概念與現代社會是否相適應?由此引導學生對其消極面進行反思。
八年級下冊語文反思之《小石潭記》
在寫景散文教學中,梗 好地引導學生欣賞文中優(yōu)美的景物描寫?如果更好地引導學生品作者寄托在景物當中的情?這是許多教師一直在探索的問題。在很多教學案例中往往會設計這問題來切入文本:“你喜歡文中的哪一段景物描寫?為什么?”“請找出體現作者感情的句子,并仔細品味。”我認為這樣引導學生去品散文中的景與情,還不能夠使學生真正地入景入情,還只是停留在比較抽象的層面上來理解課文。因此,在教《小石潭記》時,我就做了以下嘗試:選準突破口,帶領學生進入小石潭的景,體會作者的感情。
一、以“畫”為突破口,帶領學生領略小石潭的美景。
每一首好詩總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而柳宗元的游記散文《小石潭記》同樣是一幅極美的畫。因此在教學中,我有意識地設計了這個環(huán)節(jié)“畫小石潭”,讓學生展開想像,畫出自己心中的小石潭。學生為了要畫好小石潭,就必須深入閱讀譚文,以自己對課文的理解來構思畫面。這樣一來,既能提高學生主動品味課文的積極性,又能使學生真正地走進小石潭的情境中。而在“評畫”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學生一定要引用課文的原句,來評析每一幅畫的優(yōu)點與不足。這樣,在評畫的過程中,學生加深了對課文句子的理解,一個幽靜清秀的小石潭的形象也逐漸清晰地展現在學生眼前,展現在學生的心中。柳宗元筆下的小石潭就不再是一個抽象模糊的影像了。
二、以“音樂”為突破口,引導學生體會柳宗的情。
《小石潭記》不僅生動地描寫了小石潭美靜秒的景溝,還抒發(fā)了作者貶官后孤憂憤之情。在這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我就以一首古箏樂曲為突破口,讓學生在音樂中思考:這段樂曲能為課文朗誦配樂嗎?因此,學生在聽音樂的過程中,就得結合課文的寫作背景及作者的身世去思考,去品評:這段樂曲表現怎樣的感情?它與課文思想內容相吻合嗎?它能體現作者的思想感情嗎?在這里,音樂成為了一個媒介,在時緩時疾的古箏樂曲聲中,不似乎看到了作者孤獨的身影,觸摸感受到了作者悲涼憤懣的心情。音樂拉近了學生與作者的距離,引導學生走進文中創(chuàng)設的情境,與作者的感情形成了共鳴。
《小石潭記》的教學設計,以“畫”和“音樂賞析”作為突破口,力圖給學生營造讀出個人體驗和感情的環(huán)境,給學生自由展示的空間,以達到景在畫中現,情在曲中悟的目的。因此,只有善于找到突破口,才能更好地引導學生走進文本的深處。才能讓散文教學更活,更美,更精采。
八年級下冊語文反思之《敬畏自然》
我在教這篇課文時主要從兩個方面引導學生學習。一是思考作者的觀點,并參照自己對待自然的態(tài)度作一番檢討。作者立意高遠,眼界開闊。能從長遠的眼光和大宇宙的角度來思考問題,但是也有一些說法還可以商榷,可以引導學生思辨、質疑。二是作者的語言。課文中的許多句子有著豐富的哲理性和思辨色彩,應該認真揣摩。另外,作者通過擬人、比喻、反問等修辭手法把抽象的道理說得通俗易懂,也值得認真學習。
為讓學生學有所獲,貫徹新課程標準上提出的“學生是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對本課的教法我充分考慮學習的主體,即學生的實際情況。從心理學的角度看,學生在課堂上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時間一般只有20分鐘左右,如果較長時間不改變教學方法,學生的注意力就會分散,所以教學的第一點就是采用適當的教學方法、并進行適量變化,讓學生保持較高的學習興趣及較高的注意力。我在教學之初采用情景導入法,先讓學生看《自然災害》的視頻資料,看后讓學生談感受,這種方法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接下來我又根據教學內容,采用靈活的教學方法。如文章中有部分字詞是必須掌握的,我采用小組合作學習法與問答法解決,針對教學重點,我采用情景激勵法、投影展示法、分析法、比較法及引導法,針對文章難點,主要考慮采用點撥法、分析法、提問法、詮釋法等,由于使用了恰當的教學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