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后感
主要講述了十二封作者旅歐期間從海外寄到某一家雜志社登載過的信。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了關于《給青年的十二封信》的讀后感 ,歡迎閱讀,希望你喜歡。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后感
讀書甚少,偶爾得知朱光潛先生,遂購來幾本其作品。近讀《給青年的十二封信》,此為作者旅歐期間寫給國內青年朋友的信。雖過去近百年,但今讀來仍為之共鳴。作者用這十二封信,推心置腹,對青少年正遇見的、很關心的話題,讀書、作文、升學等等,抒其意見,用淺析的語言娓娓道來。
勸青年多讀書,每天那怕讀三五頁,幾年讀下來,收獲也非??捎^,所謂積少成多。直言,能不能讀課外書,不是有沒有時間的問題,而是有沒有決心的問題。世間許多成大業(yè)者,其學問多在忙碌中做成。有了讀書的興致,就有可能在紛擾的誘惑中,多出一份抵制的力量。要讀書,則應讀有價值的書。讀無價值的書,或許無害,但浪費了讀一本有價值的書的時間和精力。
勸青年在好動的天性之中,要培養(yǎng)能靜的能力。靜的修養(yǎng),能讓人領略趣味,對于求學處事都有大幫助。常言說,冷靜處事,于靜中才能思考出妥當?shù)霓k法。
勸青年無論是選課,還是擇業(yè),要考慮自己的興趣。與興趣資稟相近,可以發(fā)揮個人的才告,效用于社會。無論是做學問,做事業(yè),在人生中都不是頂頂重要的事。人生最重要的事,應該是生活,享受生活。享受,不是頹廢,不是享樂主義,而是培養(yǎng)生機。假若為做學問為事業(yè),而忘卻了生活,那種學問和事業(yè)在人生中便失其意義。不應當把自己看作社會的機械,而應當親近自己的興趣。一味地迎合社會需要而不顧及自身興趣的人,對于生活的真諦并沒有很好地領悟到,對于生活的樂趣也就并沒有很好地體會得到。實際上,對于事業(yè)和學問,興趣能幫其很好地助推其升華。
勸青年在基礎求學階段,于讀書時要廣開寬度,不必一味求專。沒有足夠的寬度,就形成不了專而深的精度。學知識,須知學問是有機的系統(tǒng),學科之間常息息相通,牽此而動彼。譬如,文學中史學、生物、哲學等知識,如果只想通一竅,而置其它于不顧,那只能走向一竅不通的結果。
上次看見六六寫的一篇文章,提到一個在國內讀完初二而后隨父母赴英讀書的孩子,談到了中英教育差異。記得這孩子談了三點最大的不同:一是中學基礎學知識求寬度,不求深度,哲學,心理學等等都要學,還有諸如裁縫等選修課。二是注重求學能力培養(yǎng)。這女孩說,不要認為國外讀書很輕松,實際上比國內更累,因為老師追得很緊,留下的作業(yè),得查閱大量的書籍和資料才能完成,學習到半夜是常事,但累而不郁悶,每完成一個項目,心中油然而生成就感。三是自信心的培養(yǎng)。這女孩在國內讀書時成績不撥尖,而不大受老師待見。后初到英國,語言能力弱,一度認為興許長大后只能從事粗糙的體力勞動,但老師和同學們,夸她,幫她,不放棄任何一個學生。來英國三年時間內得到的夸獎比前十幾年加起來都要多得多。待到六六問她今后的大學目標時,她微笑而又堅定地說,考牛津,當然是牛津,因為她優(yōu)秀啊。
在其中一篇《談在盧浮宮的一個感想》中,作者結尾一句話是這樣寫的:“因為我知道,我們的學生們、學者們和革命家們都太貪容易,太浮淺粗疏,太不能耐苦,太類似美國旅行家看《蒙娜麗莎》了。”
這番話,過去近百年,太貪容易,太浮淺粗疏,太不能耐苦,應該說這樣的現(xiàn)象并沒有得到多大的扭轉和改變。甚至可以說,更為嚴重。
昨天去聽課,講者頭銜為北大客座教授,講解《弟子規(guī)》。聽了一天課,感覺猶如街頭攤販在吆喝得起勁,卻又實在又無貨可售,其動作神情堪比傳銷者,信口開河。今再聽某大學歷史系教授講國學,感覺實在很有收獲,肚里有貨,出口自然有據(jù)有觀點,是兜售學問者不可比者,可見在其學科領域,還是費了功夫。能不能耐住,是不是在認真做事,隨著時間過去,其功效就像女人懷孕一樣,終究會顯現(xiàn)出來。是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
作者用這十二封信,告誡青年朋友眼光要年得長遠點,務一求短期效應,要從根本上做功夫,要學會生活,忽隨了世俗圖近利。雖當初為寫給青年所用,但今讀來仍受益。讀后,推薦杜同學可一讀,不知有興趣否。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后感
朱光潛是我國現(xiàn)代美學的奠基人開拓者,一生有多部美學創(chuàng)作和譯作,對我國的美學事業(yè)做出了重大貢獻。開明書店1929年出版的《給青年的十二封信》是他的第一部著作,作品是以中學生為讀者對象針對當時國內青年、學生在人生道路上的種種迷茫、彷徨、苦悶以書信方式撰寫的。它由夏丐尊的序、十二封信、兩篇附錄、一篇代跋組成,文體舒緩,娓娓道來,對文學、人生、升學、審美以及情理等多個問題,做了深入的探討。作品篇幅較小,但是它的影響力卻是巨大的,一版再版成了當時的暢銷書,朱光潛也成為了廣大青年的朋友,《給青年的十二封信》可以說是朱光潛的奠基作。這本書不僅對當時青年有重要意義,對我們當代青年知識分子也有巨大的指導意義。
讀了這本書給我最直接的感受是親切,整部作品朱先生都是以朋友的口吻和讀者平等對話,信中以“你”為對象寫,讀時感覺像一位朋友正在與我輕松對話,每封信署名 “你的朋友”讓人備感親切與真誠。并且作者在闡明問題時不是站在高處談大道理而是走近讀者舉出自己的切身經(jīng)歷和讀者談文藝談人生,這種方式是讀者最喜歡,也最容易被讀者接受。“談讀書”他告訴了我們讀書的重要性和怎樣讀書,他沒有告訴我們必須讀哪些書而是舉出自己愛看的書和讀書的經(jīng)驗指導讀者自己選擇書籍。在第七封信“談升學與選課”時作者又結合自己在高等師范學校選國文課的經(jīng)驗,說明選課要符合自己的興趣。“談擺脫”是說要懂得舍棄,但不僅是舍棄而是有取舍的舍棄。其中舉了“禾”、“禹”,他們都是作者的朋友,也就是說作者完全把自己擺在和青年們平等的位置上將心比心的談這些事。“談人生與我”信中作者剖析了自己的人生觀,讓讀者觸摸作者的心靈,拉近了讀者與作者的距離,這種仿佛和作者面對面的交流方式真的讓人很放松,不會因為他是大家就讓人覺得他高高在上遙不可及,反而可以感覺到作者的溫度。
其次就是這本書寫的是青年們感興趣的問題,并且寫得很有趣味一點也不枯燥,讓人愛不釋手。我讀這本書的時候可以說是一口氣讀完的,因為每篇信都很有意思,看了一篇就想看下一篇??梢钥闯鲎髡咴趯戇@些信時都是經(jīng)過藝術加工的,將深奧的理論問題融化在讀者熟悉感興趣的事物中,用深入淺出的語言寫得既活潑又生動。像 “談靜”,“動”是要活動才能保持生機,提倡在活動中排解煩悶,“靜”是要保持心靈空明才能在靜中領略生活中的趣味,要讓青年們懂得生命是動靜結合的。他舉了朱熹的《觀書有感》“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讀者耳熟能詳?shù)睦觼磉M行說明,后面還引了日本小林一茶、陶淵明、王摩詰的詩作來說明靜的趣味,讀者就在看這些可愛例子的時候知道了生活中是充滿情趣的要懂得領略生活的美。“談作文”他舉了幾個大文人作文章的趣事典故,“談在盧佛爾宮所得的一個感想”以一群游客看蒙娜麗莎的表現(xiàn)引起讀者興趣,信中有趣吸引人的地方還很多,對于浮躁的青年人抓住他們的興趣給他們講道理才能使他們聽進去,朱先生對這點很清楚,這整本書都緊扣當時青年人的心態(tài)和最關心的問題來寫,很多問題即使是80多年后的我們讀起來也是很有吸引力的。
而這本書最讓我喜歡的是,它看似平凡卻包含有很深的思想內涵值得讀者細細品味,它教會讀者正確的人生態(tài)度價值觀。作者毫不吝惜的將自己的人生理想,對待人生的方法,價值標準與讀者分享,這種過來人的經(jīng)驗對于處在迷茫中的青年們猶如一盞明燈讓青年們找到正確的航向。“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yè)”這句話出現(xiàn)在附錄二,而他在《談美》里也多次提到了這個觀點,它是朱先生的人生理想,就是要超脫個人的欲念牽絆,執(zhí)著人生為社會做出貢獻。作為祖國的未來,青年們都應該學習這種精神。書中談到的這么多問題其實我們可以看出作者是在真心的勸導青年們要正確看待人生,眼光要放長遠,要踏踏實實的下真功夫,要注意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不要隨大流只考慮功利的東西。今天的大學生在選擇自己的專業(yè)、參加學生組織或做其他什么事的時候往往也犯功利的毛病,只是想到這樣做會對自己升學找工作有幫助,卻不去想想自己到底想不想做,自己真正想做的是什么。我們應該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而且要腳踏實地的做,這樣的生活才有意義。“無言之美”可以說是這本書中最易看出美學知識的一篇了,我們不僅從中學到了詩畫音樂等含蓄留有余地的美學原則,還可以領略到作者的生活態(tài)度,藝術的生活是超現(xiàn)實的生活,當在現(xiàn)實生活無能為力的時候暫時到理想的生活里去,不是消極的避世而是一種調節(jié),好更好的回到現(xiàn)實的生活去改造。要怎樣才能做到藝術的生活呢那是美術家音樂家們擅長的,就是要有一顆審美的空明的心和一雙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我是這么理解的。我想看到這本書的讀者都會反思一下自己的生活的,都會從這本書中得到很多啟發(fā)吧。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真的是很有魅力的一本書,不僅是對當時的青年們對我們現(xiàn)在的青年朋友也是有很大的指導意義的,教我們看待人生的方法,引領我們到美學的世界,是很值得欣賞的一本書,青年朋友們都不應該錯過這本書。
讀后感心得相關文章:
2.學習心得體會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