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子愷的文章閱讀
豐子愷的文章閱讀
豐子愷是我國新文化運動的啟蒙者之一,早在二十年代他就出版了《藝術(shù)概論》《音樂入門》《西洋名畫巡禮》《豐子愷文集》《豐子愷散文集》等著作。下面是學(xué)習(xí)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guān)于豐子愷的文章閱讀的相關(guān)資料,供您參考!
豐子愷的文章閱讀篇【1】:野外理發(fā)處
我的船所泊的岸上,小雜貨店旁邊的草地上,停著一副剃頭擔(dān)。我躺在船榻上休息的時候,恰好從船窗中望見這副剃頭擔(dān)的全部。起初剃頭司務(wù)獨自坐在凳上吸煙,后來把凳讓給另一個人坐了,就剃這個人的頭。我手倦拋書,而晝夢不來,凝神縱目,眼前的船窗便化為畫框,框中顯出一幅現(xiàn)實的畫圖來。這圖中的人物位置時時在變動,有時會變出極好的構(gòu)圖來,疏密勻稱姿勢集中,宛如一幅寫實派的西洋畫。有時微嫌左右兩
旁空地太多太少,我便自己變更枕頭的放處,以適應(yīng)他們的變動,而求船窗中的妥貼的構(gòu)圖。但妥貼的構(gòu)圖不可常得,剃頭司務(wù)忽左忽右忽前忽后,行動變化不測,我的枕頭剛剛放定,他們的位置已經(jīng)移變了。唯有那個被剃頭的人,身披白布,當(dāng)模特兒一般地靜坐著,大類畫中的人物。
平日看到剃頭,總以為被剃者為主人,剃者為附從。故被剃者出錢雇用剃頭司務(wù),而剃頭司務(wù)受命做工;被剃者端坐中央,而剃頭司務(wù)盤旋奔走。但繪畫地看來,適得其反:剃頭司務(wù)為畫中主人,而被剃者為附從。因為在姿勢上,剃頭司務(wù)提起精神做工,好像雕刻家正在制作,又好像屠戶正在殺豬。而被剃者不管是誰,都垂頭喪氣地坐著,忍氣吞聲地讓他弄,好像病人正在求醫(yī),罪人正在受刑。聽說今春杭州舉行金剛法會時,班禪喇嘛叫某剃頭司務(wù)來剃一個頭,送他十塊錢,剃頭司務(wù)叩頭道謝。若果有其事,這剃頭司務(wù)剃“活佛”之頭,受十元之賞,而以大禮答謝,可謂榮幸而恭敬了。
但我想當(dāng)他工作的時候,“活佛”也是默默地把頭交付他,任他支配的。假如有人照一張“喇嘛剃頭攝影”,掛起來當(dāng)作畫看,畫中的主人必是剃頭司務(wù),而喇嘛為剃頭司務(wù)的附從。純粹用感覺來看,剃頭這景象中,似覺只有剃頭司務(wù)一個人;被剃的人暫時變成了一件東西。因為他無聲無息,呆若木雞;全身用白布包裹,只留出毛毛草草的一個頭,而這頭又被操縱在剃頭司務(wù)之手,全無自主之權(quán)。請外科郎中開刀的人要叫“阿唷哇”,受刑罰的人要喊“青天大老爺”,獨有被剃頭的人一聲不響,絕對服從地把頭讓給別人弄。因為我在船窗中眺望岸上剃頭的景象,在感覺上但見一個人的活動,而不覺得其為兩個人的勾當(dāng)。我很同情于這被剃者:那剃頭司務(wù)不管耳、目、口、鼻,處處給他抹上水,涂上肥皂,弄得他淋漓滿頭;撥他的下巴,他只得仰起頭來;拉他的耳朵,他只得旋轉(zhuǎn)頭去。這種身體的不自由之苦,在照相館的鏡頭前面只吃數(shù)秒鐘,猶可忍也;但在剃頭司務(wù)丟下要吃個把鐘頭,實在是人情所難堪的!我們岸上這位被剃頭者,耐力格外強:他的身體常常為了適應(yīng)剃頭司務(wù)的工作而轉(zhuǎn)側(cè)傾斜,甚至身體的重心越出他所坐的凳子之外,還是勉力支撐。我躺在船里觀看,代他感覺非常的吃力。人在被剃頭的時候,暫時失卻了人生的自由,而做了被人玩弄的傀儡。
我想把船窗中這幅圖畫移到紙上。起身取出速寫簿,拿了鉛筆等候著。等到妥貼的位置出現(xiàn),便寫了一幅,放在船中的小桌子上,自己批評且修改。這被剃頭者全身蒙著白布,肢體不分,好似一個雪菩薩。幸而白布下端的左邊露出凳子的腳,調(diào)劑了這一大塊空白的寂寞。又全靠這凳腳與右邊的剃頭擔(dān)子相對照,穩(wěn)固了全圖的基礎(chǔ)。凳腳原來只露一只,為了它在圖中具有上述的兩大效用,我擅把兩腳都畫出了。我又在凳腳的旁邊,白布的下端,擅自添上一朵墨,當(dāng)作被剃頭者的黑褲的露出部分。我以為有了這一朵墨,白布愈加顯見其白;剃頭司務(wù)的鞋子的黑在畫的下端不致孤獨。而為全圖的主眼的一大塊黑色─—剃頭司務(wù)的背心─—亦得分布其同類色于畫的左下角,可以增進全圖的統(tǒng)調(diào)。為求這黑色的統(tǒng)調(diào),我的簽字須寫得特別粗大些。
船主人于我下船時,給十個銅板與小雜貨店,向他們屋后的地上采了一籃豌豆來,現(xiàn)在已經(jīng)煮熟,送進一盤來給我吃??匆娢艺跓嵝牡嘏嫞惴帕吮P子來看。“啊,畫了一副剃頭擔(dān)!”他說:“像在那里挖耳朵呢。小雜貨店后面的街上有許多花樣:捉牙蟲的、測字的、旋糖的,還有打拳頭賣膏藥的……我剛才去采豆時從籬笆間望見,花樣很多,明天去畫!”我未及回答,在我背后的小洞門中探頭出來看畫的船主婦接著說:“先生,我們明天開到南潯去,那里有許多花園,去描花園景致!”她這話使我想起船艙里掛著一張照相:那照相里所攝取的,是一株盤曲離奇的大樹,樹下的欄桿上靠著一個姿態(tài)閑雅而裝束楚楚的女子,好像一位貴婦人;但從相貌上可以辨明她是我們的船主婦。大概這就是她所愛好的花園景致,所以她把自己盛妝了加入在里頭,拍這一張照來掛在船艙里的。我很同情于她的一片苦心。這照片仿佛表示:她在物質(zhì)生活上不幸而做了船娘,但在精神生活上十足地是一位貴婦人。世間頗有以為凡畫必須優(yōu)美華麗的人;以為只有風(fēng)、花、雪、月、朱
欄、長廊、美人、名士是畫的題材的人。我們這船主婦可說是這種人的代表。我吃著豌豆和這船家夫婦倆談了些閑話,他們就回船梢去做夜飯。
豐子愷的文章閱讀篇【2】:漸
使人生圓滑進行的微妙的要素,莫如“漸”;造物主騙人的手段,也莫如“漸”。在不知不覺之中,天真爛漫的孩子“漸漸”變成野心勃勃的青年;慷慨豪俠的青年“漸漸”變成冷酷的成人;血氣旺盛的成人“漸漸”變成頑固的老頭子。因為其變更是漸進的,一年一年地、一月一月地、一日一日地、一時一時地、一分一分地、一秒一秒地漸進,猶如從斜度極緩的長遠的山坡上走下來,使人不察其遞降的痕跡,不見其各階段的境界,而似乎覺得常在同樣的地位,恒久不變,又無時不有生的意趣與價值,于是人生就被確實肯定,而圓滑進行了。假使人生的進行不象山陂而象風(fēng)琴的鍵板,由do忽然移到re,即如昨夜的孩子今朝忽然變成青年;或者象旋律的“接離進行”地由do忽然跳到mi,即如朝為青年而夕暮忽成老人,人一定要驚訝、感慨、悲傷、或痛感人生的無常,而不樂為人了。故可知人生是由“漸”維持的。這在女人恐怕尤為必要:歌劇中,舞臺上的如花的少女,就是將來火爐旁邊的老婆子,這句話,驟聽使人不能相信,少女也不肯承認(rèn),實則現(xiàn)在的老婆子都是由如花的少女“漸漸”變成的。
人之能堪受境遇的變衰,也全靠這“漸”的助力。巨富的紈啞子弟因?qū)掖纹飘a(chǎn)而“漸漸”蕩盡其家產(chǎn),變?yōu)樨氄?貧者只得做傭工,傭工往往變?yōu)榕`,奴隸容易變?yōu)闊o賴,無賴與乞丐相去甚近,乞丐不妨做偷兒……這樣的例,在小說中,在實際上,均多得很。因為其變衰是延長為十年二十年而一步一步地“漸漸”地達到的,在本人不感到甚么強烈的刺激。故雖到了饑寒病苦刑笞交迫的地步,仍是熙熙然貪戀著目前的生的歡喜。假如一位千金之子忽然變了乞丐或偷兒,這人一定憤不欲生了。
這真是大自然的神秘的原則,造物主的微妙的工夫!陰陽潛移,春秋代序,以及物類的衰榮生殺,無不暗合于這法則。由萌芽的春“漸漸”變成綠蔭的夏,由凋零的秋“漸漸”變成枯寂的冬。我們雖已經(jīng)歷數(shù)十寒暑,但在圍爐擁衾的冬夜仍是難于想象飲冰揮扇的夏日的心情;反之亦然。然而由冬一天一天地、一時一時地、一分一分地、一秒一秒地移向夏,由夏一天一天地、一時一時地、一分一分地、一秒一秒地移向冬,其間實在沒有顯著的痕跡可尋。晝夜也是如此:傍晚坐在窗下看書,書頁上“漸漸”地黑起來,倘不斷地看下去(目力能因了光的漸弱而漸漸加強),幾乎永遠可以認(rèn)識書頁上的字跡,即不覺晝之已變?yōu)橐?。黎明憑窗,不瞬目地注視東天,也不辨自夜向晝的推移的痕跡。兒女漸漸長大起來,在朝夕相見的父母全不覺得,難得見面的遠親就相見不相識了。往年除夕,我們曾在紅蠟燭底下守候水仙花的開放,真是癡態(tài)!倘水仙花果真當(dāng)面開放給我們看,便是大自然的原則的破壞,宇宙的根本的搖動,世界人類的末日臨到了!
“漸”的作用,就是用每步相差極微極緩的方法來隱蔽時間的過去與事物的變遷的痕跡,使人誤認(rèn)其為恒久不變。這真是造物主騙人的一大詭計!這有一件比喻的故事:某農(nóng)夫每天朝晨抱了犢而跳過一溝,到田里去工作,夕暮又抱了它跳過溝回家。每日如此,未嘗間斷。過了一年,犢已漸大,漸重,差不多變成大牛,但農(nóng)夫全不覺得,仍是抱了它跳溝。有一天他因事停止工作,次日再就不能抱了這牛而跳溝了。造物的騙人,使人留連于其每日每時的生的歡喜而不覺其變遷與辛苦,就是用這個方法的。人們每日在抱了日重一日的牛而跳溝,不準(zhǔn)停止。自己誤以為是不變的,其實每日在增加其苦勞!
我覺得時辰鐘是人生的最好的象征了。時辰鐘的針,平常一看總覺得是“不動”的;其實人造物中最常動的無過于時辰鐘的針了。日常生活中的人生也如此,刻刻覺得我是我,似乎這“我”永遠不變,實則與時辰鐘的針一樣的無常!一息尚存,總覺得我仍是我,我沒有變,還是留連著我的生,可憐受盡“漸”的欺騙!
“漸”的本質(zhì)是“時間”。時間我覺得比空間更為不可思議,猶之時間藝術(shù)的音樂比空間藝術(shù)的繪畫更為神秘。因為空間姑且不追究它如何廣大或無限,我們總可以把握其一端,認(rèn)定其一點。時間則全然無從把握,不可挽留,只有過去與未來在渺茫之中不絕地相追逐而已。性質(zhì)上既已渺茫不可思議,分量上在人生也似乎太多。因為一般人對于時間的悟性,似乎只夠支配搭船乘車的短時間;對于百年的長期間的壽命,他們不能勝任,往往迷于局部而不能顧及全體。試看乘火車的旅客中,常有明達的人,有的寧犧牲暫時的安樂而讓其坐位于老弱者,以求心的太平(或博暫時的美譽);有的見眾人爭先下車,而退在后面,或高呼“勿要軋,總有得下去的!”
“大家都要下去的!”然而在乘“社會”或“世界”的大火車的“人生”的長期的旅客中,就少有這樣的明達之人。所以我覺得百年的壽命,定得太長。象現(xiàn)在的世界上的人,倘定他們搭船乘車的期間的壽命,也許在人類社會上可減少許多兇險殘慘的爭斗,而與火車中一樣的謙讓,和平,也未可知。
然人類中也有幾個能勝任百年的或千古的壽命的人。那是“大人格”,“大人生”。他們能不為“漸”所迷,不為造物所欺,而收縮無限的時間并空間于方寸的心中。故佛家能納須彌于芥子。中國古詩人(白居易)說:“蝸牛角上爭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英國詩人(Blake)也說:“一粒沙里見世界,一朵花里見天國;手掌里盛住無限,一剎那便是永劫。”
豐子愷的文章閱讀篇【3】:秋
我的年歲上冠用了“三十”二字,至今已兩年了。不解達觀的我,從這兩個字上受到了不少的暗示與影響。雖然明明覺得自己的體格與精力比二十九歲時全然沒有什么差異,但“三十”這一個觀念籠在頭上,猶之張了一頂陽傘,使我的全身蒙了一個暗淡色的陰影,又仿佛在日歷上撕過了立秋的一頁以后,雖然太陽的炎威依然沒有減卻,寒暑表上的熱度依然沒有降低,然而只當(dāng)?shù)糜嗤c殘暑,或霜降木落的先驅(qū),大地的節(jié)候已從今移交于秋了。實際,我兩年來的心情與秋最容易調(diào)和而融合。這情形與從前不同。在往年,我只慕春天。我最歡喜楊柳與燕子。尤其歡喜初染鵝黃的嫩柳。我曾經(jīng)名自己的寓居為“小楊柳屋”,曾經(jīng)畫了許多楊柳燕子的畫,又曾經(jīng)摘取秀長的柳葉,在厚紙上裱成各種風(fēng)調(diào)的眉,想象這等眉的所有者的顏貌,而在其下面添描出眼鼻與口。
那時候我每逢早春時節(jié),正月二月之交,看見楊柳枝的線條上掛了細(xì)珠,帶了隱隱的青色而“遙看近卻無”的時候,我心中便充滿了一種狂喜,這狂喜又立刻變成焦慮,似乎常常在說:“春來了!不要放過!趕快設(shè)法招待它,享樂它,永遠留住它。”我讀了”良辰美景奈何天”等句,曾經(jīng)真心地感動。以為古人都太息一春的虛度。前車可鑒!到我手里決不放它空過了。最是逢到了古人惋惜最深的寒食清明,我心中的焦灼便更甚。那一天我總想有一種足以充分酬償這佳節(jié)的舉行。我準(zhǔn)擬作詩,作畫,或痛飲,漫游。雖然大多不被實行;或?qū)嵭卸珶o效果,反而中了酒,鬧了事,換得了不快的回憶;但我總不灰心,總覺得春的可戀。我心中似乎只有知道春,別的三季在我都當(dāng)作春的預(yù)備,或待春的休息時間,全然不曾注意到它們的存在與意義。而對于秋,尤無感覺:因為夏連續(xù)在春的后面,在我可當(dāng)作春的過剩;冬先行春的前面,在我可當(dāng)作春的準(zhǔn)備;獨有與春全無關(guān)聯(lián)的秋,在我心中一向沒有它的位置。
年齡告了立秋以后,兩年來的心境完全轉(zhuǎn)了一個方向,也變成秋天了。然而情形與前不同:并不是在秋日感到像昔日的狂喜與焦灼。我只覺得一到秋天,自己的心境便十分調(diào)和。非但沒有那種狂喜與焦灼,直常常被秋風(fēng)秋雨秋色秋光所吸引而融化在秋中,暫時失卻了自己的所在。而對于春,又并非像昔日對于秋的無感覺。我現(xiàn)在對于春非常厭惡。每當(dāng)萬象回春的時候,看到群花的斗艷,蜂蝶的擾攘,以及草木昆蟲
等到處爭先恐后地滋生繁殖的狀態(tài),我覺得天地間的凡庸,貪婪,無恥,與愚癡,無過于此了!尤其是在青春的時候,看到柳條上掛了隱隱的綠珠,桃枝上著了點點的紅斑,最使我覺得可笑又可憐。我想喚醒一個花蕊來對它說:“啊!你也來反覆
這老調(diào)了!我眼看見你的無數(shù)的祖先,個個同你一樣地出世,個個努力發(fā)展,爭榮競秀;不久沒有一個不憔悴而化泥塵。你何苦也來反覆這老調(diào)呢?如今你已長了這孽根,將來看你弄嬌弄艷,裝笑裝顰,招致了蹂躪,摧殘,攀折之苦,而步你的祖先們的后塵!”實際,迎送了三十幾次的春來春去的人,對于花事早已看得厭倦,感覺已經(jīng)麻木,熱情已經(jīng)冷卻,決不會再像初見世面的青年少女地為花的幻姿所誘惑而贊之,嘆之,憐之,惜之了。況且天地萬物,沒有一件逃得出榮枯,盛衰,生滅,有無之理。
過去的歷史昭然地證明著這一點,無須我們再說。古來無數(shù)的詩人千遍一律地為傷春惜花費詞,這種效顰也覺得可厭。假如要我對于世間的生榮死滅費一點詞,我覺得生榮不足道,而寧愿歡喜贊嘆一切的死滅。對于死者的貪婪,愚昧,與怯弱,后者的態(tài)度何等謙遜,悟達,而偉大!我對于春與秋的舍取,也是為了這一點。夏目漱石三十歲的時候,曾經(jīng)這樣說:“人生二十而知有生的利益;二十五而知有明之處必有暗;至于三十的今日,更知明多之處暗亦多,歡濃之時愁亦重。”我現(xiàn)在對于這話也深抱同感;有時又覺得三十的特征不止這一端,其更特殊的是對于死的體感。青年們戀愛不遂的時候慣說生生死死,然而這不過是知有“死”的一回事而已,不是體感。
猶之在飲冰揮扇的夏日,不能體感到圍爐擁衾的冬夜的滋味。就是我們閱歷了三十幾度寒暑的人,在前幾天的炎陽之下也無論如何感不到浴日的滋味。圍爐,擁衾,浴日等事,在夏天的人的心中只是一種空虛的知識,不過曉得將來須有這些事而已,但是不能體感它們的滋味。須得入了秋天,炎陽逞盡了威勢而漸漸退卻,汗水浸胖了的肌膚漸漸收縮,身穿單衣似乎要打寒噤,而手觸法郎絨覺得快適的時候,于是圍爐、擁衾,浴日等知識方能漸漸融入體驗界中而化為體感。我的年齡告了立秋以后,心境中所起的最特殊的狀態(tài)便是這對于“死”的體感。以前我的思慮真疏淺!以為春可以常在人間,人可以永在青年,竟完全沒有想到死。又以為人生的意義只在于生,我的一生最有意義,似乎我是不會死的。直到現(xiàn)在,仗了秋的慈光的鑒照,死的靈氣鐘育,才知道生的甘苦悲歡,是天地間反覆過億萬次的老調(diào),又何足珍惜?我但求此生的平安的度送與脫出而已。猶之罹了瘋狂的人,病中的顛倒迷離何足計較?但求其去病而已。我正要擱筆,忽然西窗外黑云彌漫,天際閃出一道電光,發(fā)出隱隱的雷聲,驟然灑下一陣夾著冰雹的秋雨。啊!原來立秋過得不多天,秋心稚嫩而未曾老練,不免還有這種不調(diào)和的現(xiàn)象,可怕哉!
看過“豐子愷的文章閱讀”的人還看了:
4.豐子愷散文感悟
5.豐子愷的散文名篇
6.豐子愷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