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理小故事精選5篇
哲理小故事精選5篇
一些經(jīng)典的哲理小故事,讀來啟人心智,發(fā)人深省。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關(guān)于哲理小故事,方便大家學(xué)習(xí)。
哲理小故事1
一百多年前的一個早晨,倫敦布勞德大街的居民像往常一樣,去大街上的公用水泵取水。這時,倫敦自來水公司的一名管理員氣喘吁吁地跑來,揮手喊道:“水泵停止使用,任何人不得在此取水!”
“出了什么事兒?”
管理員高聲說:“約翰。斯諾醫(yī)生說,這樣可以阻止霍亂?!?/p>
原來,那年夏天霍亂暴發(fā),很多倫敦人染病死去。當時的主流觀點認為,霍亂病毒在空氣中繁殖飄浮,感染體質(zhì)弱的人。斯諾醫(yī)生卻認為,霍亂可能是病從口入,殃及全身。為了驗證自己的觀點,他冒著風險深入患者家中,詳細詢問他們的生活習(xí)慣,在地圖上標出死者的住址。
經(jīng)過艱苦調(diào)查,斯諾醫(yī)生發(fā)現(xiàn),死亡病例幾乎都集中在布勞德大街,越靠近那個公用水泵,死亡病例越密集。而在布勞德大街啤酒廠里打工的人卻沒有染病的,因為那些人平時只喝啤酒解渴。斯諾醫(yī)生得出一個結(jié)論:霍亂傳播介質(zhì)是水,引發(fā)霍亂的是布勞德大街的水泵。
斯諾醫(yī)生迅速寫成一份調(diào)查報告,請求下令關(guān)閉那個水泵。官員立即派人拆卸水泵把手,并下達命令,禁止在那里取水。不久后,霍亂疫情逐漸消失。
為了紀念斯諾醫(yī)生,在倫敦的布勞德大街上,至今仍保留著一個沒有把手的水泵。
英雄有時就是一個普通人,他在緊要關(guān)頭挖掘出真相,并告訴所有人。就這么簡單。
哲理小故事2
科學(xué)家們曾經(jīng)做過這樣一個實驗:將八條大小差不多的泥鰍平均分兩組養(yǎng)在相同的容器里,一組容器放上足夠的水,而另一組容器一點水都不放。
第一天后,兩種容器里的泥鰍各死一條。
第二天后,放在水里養(yǎng)的泥鰍又死了一條,沒放水養(yǎng)的泥鰍還剩三條。
第六天后,放在水里養(yǎng)的泥鰍已經(jīng)死完,沒放水養(yǎng)的泥鰍依然活著。
第七天后,不放水養(yǎng)的泥鰍神奇地繼續(xù)活著……
通過這樣一組實驗,科學(xué)家不難得出結(jié)論:放水養(yǎng)的泥鰍要比不放水養(yǎng)的泥鰍死得快!這是為什么呢?
科學(xué)家通過研究發(fā)現(xiàn)了其中的奧秘:原來,泥鰍有腸道輔助呼吸器官,在沒有水的時候它可以用腸道呼吸。但是,只要一有水,泥鰍就懶得用輔助器官了。這水中的氧氣畢竟少,泥鰍最終會因供氧不足而死去!而不放水養(yǎng)的泥鰍,因一開始就需要用腸道器官來輔助呼吸,所以它的生命力反而強些!
生命的原理大抵相同,無論泥鰍還是人,如若一直生活在非常舒適的環(huán)境下,產(chǎn)生惰性是在所難免的。若想改變現(xiàn)狀,只有讓其多經(jīng)磨難才可以成為生活中的強者!
哲理小故事3
1。取舍
老和尚對小和尚說:“徒兒,燒點水吧。”
于是小和尚找?guī)讐K石頭拼了一個爐灶,用撿來的水壺裝滿了水,可是找了很久,也沒有找到足夠的柴火。
小和尚很沮喪地說:“師傅,柴火不夠!你等一下,我去找施主們借一點吧!”
老和尚看著他說:“為什么不把壺里的水倒掉一些呢?”
感悟: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如果你總是固執(zhí)地想要得到更多,那么到頭來你終將一無所獲。我們總是習(xí)慣了去追逐那些沒有得到的,卻常常忘記回過頭來看看有哪些是可以放下的。很多時候,你之所以活得累,就是因為背負了太多的欲望。世事總不能萬般如意,要學(xué)會取舍,要懂得放下。
有舍才有得。
2。選擇
老和尚問小和尚:“如果你前進一步是死,后退一步則亡,你該怎么辦?”
小和尚毫不猶豫地說:“我往旁邊去?!?/p>
感悟:人生其實有很多選擇,并不會處處非黑即白。當你在生活中遭遇兩難困境的時候,不妨跳出原先的思維定式,想想還有沒有其他更好的選擇。有時候,路其實就在那里,只不過我們自己沒有看見而已。
換個角度思考問題,也許一切都會豁然開朗。
3。心態(tài)
一個佛陀在旅途中,碰到一個不喜歡他的人。連續(xù)好幾天,好長一段路,那人用盡各種方法污蔑他。最后,佛陀轉(zhuǎn)身問那人:“若有人送你一份禮物,但你拒絕接受,那么這份禮物屬于誰呢?”
那人回答:“屬于原本送禮的那個人?!?/p>
佛陀笑著說:“沒錯。若我不接受你的謾罵,那你就是在罵自己。”
那人摸摸鼻子走了。
感悟:
人這輩子,其實活得就是一個心態(tài)。心態(tài)不好的人,外界一點點的風吹草動,都足以把他們的內(nèi)心攪得天翻地覆。這樣的人,是不可能活得快樂自在的。而心態(tài)好的人,不管外面如何風雨交加,他們總能守住自己內(nèi)心的那片溫和。不畏人言,不懼艱險,做自己想做的事,過自己想要的生活。生活是你自己的,不要被太多的外部因素干擾。
保持一個良好的心態(tài),堅守本心,堅持自己。
4。理解
老和尚帶小和尚去集市行走,發(fā)現(xiàn)有一個農(nóng)戶正在賣一只豬、一只綿羊和一頭乳牛。他們經(jīng)過的時候,正好有人要買下他們,綿羊和乳牛都很安靜,唯獨豬在大聲嚎叫,抵抗地非常強烈。
小和尚不解,問:“師傅,為什么只有豬叫得最歡?”
老和尚答:“因為它知道,有人買綿羊是為了剪毛,買乳牛是為了下奶,買它卻是為了要吃肉。”
感悟:我們對一件事情做出判斷,往往只是根據(jù)自己看到的表象。但事實上,立場不同,所處的環(huán)境不同,人們對于同一件事的認知很有可能是大相徑庭的。所以,不要拘泥于表象,更不要固執(zhí)地覺得自己一定是對的。要學(xué)會站在對方的立場來思考問題,這樣你會想得更全面,也更容易透過現(xiàn)象看到問題的本質(zhì)。
人與人之間的理解,就是這樣開始的。
哲理小故事4
朋友跟我聊起豐子愷,說他詩情畫意。我卻想起他清新柔軟的筆觸,豐富細膩的內(nèi)心,字字珠璣,耐人尋味。我喜歡豐子愷先生的漫畫,也喜歡豐子愷先生的小詩,更喜歡豐子愷先生為人處世的魅力。
豐子愷先生被稱為“現(xiàn)代中國最像藝術(shù)家的藝術(shù)家”。他的慈悲之心,他的不凡才情,他的樸素情懷,常人難及,堪稱一代大師。豐子愷先生曾說:“我的心為四事所占據(jù)了:天上的神明與星辰,人間的藝術(shù)與兒童?!?/p>
一個人的心中裝有“天上的神明與星辰”,這無疑是持有一顆敬畏之心。心有所懼,行有所止。常懷一顆敬畏之心,行事才不會肆無忌憚,為所欲為,偏離軌道。敬畏天地,敬畏神明,敬畏自然,敬畏萬物。懂得敬畏的人,行事有自己的底線,最可愛,最值得信任,最值得尊重。
“人間的藝術(shù)”是對生活之外一種更高層次的精神追求和享受。他在《護生畫集》中,倡導(dǎo)愛惜一切禽、獸、魚、蟲,他用簡單的線條,勾勒出深遠的思想,圈養(yǎng)出一顆慈悲之心,弘一大師的配文更是讓人拍案叫絕。
把“兒童”與神明、星辰、藝術(shù)等同,古今中外恐怕也只有豐子愷先生一人吧?先生是一個內(nèi)心世界干凈、溫暖、純粹的人,他敬畏神明,熱愛美好,愛藝術(shù),愛孩子。他的筆下,有很多兒童的藝術(shù)形象,那些小燕子似的兒女,在他心目中,和神明、星辰、藝術(shù)有同等的地位。愛,是他的生活符號,是他藝術(shù)創(chuàng)作的活水源頭,滋養(yǎng)著生命的豐饒。能愛人,靈感不會枯竭。
豐子愷先生的一生,有童心,有詩意,有情趣;愛畫畫,愛孩子。他追求樸實平凡有人情味的生活,始終與現(xiàn)實保持著若即若離的距離。無論什么情形之下,他都堅守自己對人生的理解。用他的話說,“他是一個像人的人”,這也是他對恩師弘一大師的最高贊美。
做“一個像人的人”是非常有難度的一件事情,也是豐子愷先生畢生追求的理想。許多人在人生的路上狂奔,走著走著就忘記了初衷,走著走著就忘記了本意,活著活著,就變成了一個自己不認識的人。認妄為真,被欲望驅(qū)使左右,被貪婪奴役自苦,以至于離自己越來越遠。午夜夢回,邂逅一個模糊不清的人,會驚訝地與之對視:這個人是誰呢?這個人是我嗎?這個人怎么會是我呢?細瞅瞅,有點兒熟悉,可是為什么又很陌生呢?
大多數(shù)人的初衷與本意都是美好的,可是活著活著就背離了初衷和本意。有時候,并非是我們想要的太多,而是我們太容易被外界所左右。別人都出國了,我們也要出國;別人都買豪宅了,我們也要住大房子;別人家的孩子都考上國外名校了,我們的也要留學(xué)去。那個“別人”真是不容易,總是被當成參考系數(shù)。那個“別人”又太多,左也別人,右也別人,左顧右盼,最后我們把自己累死在不斷扭頭看“別人”的路上。
心變得越來越小,事情變得越來越大。生活中的任何事情仿佛都是一座山,都是一道坎,于是糾結(jié)了,焦慮了,別說大事拿不起,就連小事也放不下,活得越來越不自在。
有人說,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豐子愷先生說:“心小了,所有的小事就大了;心大了,所有的大事都小了?!?/p>
一個人的心量大小跟什么有關(guān)?自然是跟眼界、氣度、學(xué)識、修養(yǎng)有關(guān),跟一個人的閱歷有關(guān)。心量大小,決定了人生苦樂。心量越大,快樂越多;心量越小,煩惱越重。心就像一個容器,盛載著很多東西,有的人能裝下慈、悲、喜、舍,裝得下宇宙萬物;有的人卻只能裝得小我、自己,小如微塵。
不若把心量變大,好好生活,讓心的光芒不僅僅照射到自己,也照射到別人。走好人生每一步路,吃好生活中的每一頓飯,說好每一句話,踏踏實實過好每一天。
哲理小故事5
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疫情,打亂了中國的春節(jié),也改變了所有中國人的日常生活。
面對兇猛的疫情,隔離是阻斷病毒傳播最原始、最有效的方法。
人與人,小區(qū)與小區(qū),村莊與村莊,城市與城市,省與省,國與國,要么自我隔離,要么被動隔離。這是大流動中國的暫停時刻,也是人類史上前所未有的自我隔離行動。
封村、封城、禁足、禁止聚集、交通管制……“宅在家里,就是對社會最大的貢獻”。
在這個中國摁下暫停鍵的時刻,在這些國人集體禁足的日子里,在眾志成城、一心抗疫的同時,人們也在積蓄能量,期待“重啟2020”。
如何度過這個特殊的隔離時期?在這一點上,巴厘島居民早有先例:
巴厘島的傳統(tǒng)新年被稱為“靜居日”。這一天,整個巴厘島歸于寧靜,人們待在家里,不外出,不言語,不點燈,不進食,進入靜息、冥想狀態(tài)。不能社交,但可以交流;不能出門,卻不妨礙思考——“愿你把最近這段停擺的日子當作一場內(nèi)觀”,審視內(nèi)心、找到自我。
2020年,這個世界會好的。
哲理小故事精選5篇相關(guān)文章:
★ 勵志故事精選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