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軻刺秦王知識點(diǎn)歸納
《荊軻刺秦王》出自《戰(zhàn)國策·燕策三》,記述了戰(zhàn)國時期荊軻刺秦王這一悲壯的歷史故事,反映了當(dāng)時的社會政治情況,表現(xiàn)了荊軻重義輕生、為燕國勇于犧牲的精神。下面小編給大家分享一些荊軻刺秦王知識,希望能夠幫助大家,歡迎閱讀!
荊軻刺秦王知識
一、通假字
1.秦王必說見臣:說,通“悅”,yuè,高興。
2.日以盡矣:以,通“已”,已經(jīng)。
3.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
4. 燕王誠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害怕。
5. 燕王拜送書于庭;庭,通“廷”,朝廷。
6.圖窮而匕首見:見,通“現(xiàn)”,出現(xiàn)。
7.秦王還柱而走:還,通“環(huán)”,繞。
8.卒起不意 卒惶急無以擊軻:卒,通“猝”,倉促,突然。
二、古今異義
1.樊將軍以窮困來歸丹 古義:走投無路,陷于困境。 今義:生活貧困,經(jīng)濟(jì)困難。
2.仰天太息流涕 古義:眼淚。 今義:鼻涕。
3.而傷長者之意 古義: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將軍。 今義:年長之人。
4.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國之患 古義:可以用它來……。 今義:表可能、能夠、許可。
5.持千金之幣物 古義:禮物 今義:錢幣。
6.秦王方還柱走 古義:跑 今義:步行。
7.諸郎中執(zhí)兵 古義:宮廷侍衛(wèi) 今義:指中醫(yī)醫(yī)生。
8.左右既前,斬荊軻 古義:周圍侍從。 今義:表方向或大約。
三、詞類活用現(xiàn)象:
A名詞作狀語
1.進(jìn)兵北略地:向北
2.此臣日夜切齒拊心也:每日每夜
3.函封之:用匣子
4.發(fā)盡上指冠:向上
5.箕踞以罵曰:像......簸箕一樣
B名詞作動詞
1.樊於期乃前曰、 又前而為歌曰、前為謝曰 、左右既前,斬荊軻:上前
2.皆白衣冠以送之:穿白色衣服,戴白色帽子
3.乃朝服,設(shè)九賓 :穿朝服
C使動用法
1.使使以聞大王:使......聞
2.自引而起,絕袖 :使......絕
D意動用法
1.太子遲之:以......為遲
2.群臣怪之 : 以......為怪
四、文言句式:
A判斷句
1.此臣日夜切齒拊心也
2.今日往而不反者,豎子也
3.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B省略句
1.秦王購之 ( 以 ) 金千斤
2.欲與 ( 之 ) 俱
3.見燕使者(于)咸陽宮
4. 而(群臣)卒惶急無以擊軻
C被動句
1.父母宗族,皆為戮沒:
2.燕國見陵之恥除矣:
D倒裝句
1.常痛于骨髓:介賓短語后置
2.給貢職如郡縣:介賓短語后置
3.燕王拜送于庭: 介賓短語后置
4.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 :定語后置
5.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定語后置
五、重點(diǎn)實虛詞
1、發(fā)
軻既取圖奉之,發(fā)圖: 打開
頃之未發(fā),太子遲之: 出發(fā)
發(fā)盡上指冠: 頭發(fā)
2、故
故遣將守關(guān)者: 特意
以故荊軻逐秦王,而卒惶急無以擊軻: 緣故
鯫生說我……故聽之: 所以
君安與項伯有故: 故交,老交情
故人具雞黍: 老,舊
3、誠
誠能得樊將軍首: 如果真的
燕王誠振怖大王之威: 實在,確實
4、度
度我至軍中,君乃入: 估計
卒起不意,盡失其度: 常態(tài),氣度
5、顧
顧計不知所出耳: 只是,不過
荊軻顧笑武陽: 回頭
大行不顧細(xì)謹(jǐn): 顧忌,考慮
6.就
于是荊軻遂就車而去,終已不顧 :登上
軻自知事不就: 成功
7.為
父母宗族,皆為戮沒: 被
為之奈何: 對付,處理
乃為裝遣荊軻: 準(zhǔn)備
乃令秦武陽為副: 做為
其人居遠(yuǎn)未來,而為留待: 因為
荊軻和而歌,為變徵之聲: 發(fā)出
8.而
可以解燕國之患,而報將軍之仇者: 并且,表遞進(jìn)
其人居遠(yuǎn)未來,而為留待: 因而,表因果
今日往而不反者,豎子也: 卻,表轉(zhuǎn)折
于是荊軻遂就車而去: 就,或不譯,表承接
荊軻逐秦王,秦王還柱而走: 相當(dāng)于“地”或不譯,表修飾
六.“以”的用法(部分)。
(1)表示動作、行為的工具、方法,可譯為“用”“拿”“憑借”“依據(jù)”“按照”等。
(2)表原因,可譯為“因為”。
(3)表目的,前一個動作行為是后一個動作行為的目的或結(jié)果,可譯為“來”“用來”“以便”。
(4)同“已”,相當(dāng)于“已經(jīng)”。
(5)表修飾關(guān)系,連接狀語和中心語,可譯為“而”。
1.臣乃得有以報太子:有辦法,有機(jī)會
2.樊將軍以窮困來歸丹: 因為
3.丹不忍以己之私: 因為
4.愿得將軍之首以獻(xiàn)秦:而,來
5.使工以藥淬之: 用
6.日以盡矣:已
7.皆白衣冠以送之:而,來
8.不敢興兵以拒大王: 而,來
9.使使以聞大王: 而,來
10.以次進(jìn): 按
11.以故荊軻逐秦王:因為
12.而卒惶急無以擊軻:沒有用來……的
13.而乃以手共搏之:用
14.夏無且以其所奉藥囊提軻: 用
15.遂拔以擊荊軻:而,來
16.箕踞以罵:而,表修飾
17.乃欲以生劫之: 用
18. 必得約契以報太子也: 而,來
19.以其無禮于晉: 因為
20.敢以煩執(zhí)事:用
21.越國以鄙遠(yuǎn): 而,來
22.焉用亡鄭以陪鄰:而,來
23.闕秦以利晉: 而,來
24.以亂易整: 用
七、固定短語
1.臣乃得有以報太子: (“有以”,意為:有用來……的辦法
2.然則將軍之仇報: 既然這樣,那么
3. 荊軻有所待: 有……的
4.仆所以留者,待吾客與俱、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復(fù)音虛詞“所以”常引出表原因、手段等的分句,譯為:……的原因。
5.而卒惶急無以擊軻: “無以”,意為:沒有用來……的辦法
6.以故荊軻逐秦王: 因此
荊軻刺秦讀后感
《荊軻刺秦王》是高一年級的第二篇文言文,這篇文章并不是寫荊軻刺秦王的場面,而是寫荊軻為刺秦王而準(zhǔn)備,情節(jié)曲折,令人回味。
一開始覺得荊軻是雞蛋碰石頭,不自量力,甚至認(rèn)為他是為了成就自己的形象而去刺秦王,不認(rèn)為那是對燕國的回報,而是一個政治上的敗筆,反而加速燕國的滅亡,這不是與當(dāng)初的目的背道而馳嗎?
但是偶爾看到了司馬遷的《史記·刺客列傳》才發(fā)現(xiàn),荊軻其實是個一俠肝義膽,不畏強(qiáng)權(quán)的.人,他雖不懂一個之力難為力挽狂瀾的道理,也不懂秦帝國統(tǒng)一中國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趨勢,但至少他不畏強(qiáng)權(quán),不怕犧牲,在國家多事之秋挺身而出,不避艱難,不畏強(qiáng)權(quán)的氣概還是值得稱道的。
他為了太子的“恩”而挺身而出,舍生取義,這一點(diǎn)又有幾個人能夠做到,他明知去就一定是死,無論成敗,死字當(dāng)頭,可他卻義無返顧,走向了死亡的深淵,但也同時走上了精神世界的天堂,雖末成功卻名垂千古,成為四大刺客之首。
如果有一天,我接受了他人的恩情,不知是否能為他豁出性命,也許現(xiàn)在人對荊軻有太多的不解,但是荊軻卻毫不在乎,他俠肝義膽,司馬遷曾贊道。
他是衛(wèi)國人,替太子舟充當(dāng)刺客并不是基于對國的愛,而是對恩的回報,勇往直前,即使前面是深淵。
最后,對于這篇文章,給我的不解太多,但給我的遺憾卻更多,就如錯過雨后彩虹的幾分鐘,但我可認(rèn)驕傲的說道:“我,讀懂了荊軻!讀懂了這個傳奇人物?!?/p>
荊軻刺秦王中心思想:
本文通過對荊軻刺秦王這一事件的敘述,贊揚(yáng)了荊軻機(jī)智勇敢和扶弱救困,反抗侵伐的俠義行為,表現(xiàn)了作者反抗強(qiáng)暴統(tǒng)治的思想。
荊軻刺秦王知識點(diǎn)歸納相關(guān)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