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的說明方法及作用
語文的說明方法有哪些?運用說明方法是為了把事物特征說清楚,或者把事理闡釋明白,所以,分析領會文中所使用的說明方法及其作用,有助于我們更深入地理解和把握課文內容。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語文的說明方法,希望對您有所幫助。歡迎大家閱讀參考學習!
1常見的說明方法及作用
(一)舉例子
為了說明事物的情況或事理,有時光從道理上講,人們不太理解,這就需要舉些既通俗易懂又有代表性的例子來加以說明。如《中國石拱橋》把古代的趙州橋和盧溝橋作為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對我國建設石拱橋歷史的悠久、成就的杰出作了說明。這種說明方法的作用是使說明的對象具體形象,便于讀者理解。
(二)分類別
將被說明的對象,按照一定的標準劃分成不同的類別,一類一類地加以說明,這種說明方法,叫分類別。
分類別是將復雜的事物說清楚的重要方法。其作用是使說明條理清楚。
(三)打比方
打比方就是修辭方法中的比喻。不同的是,比喻修辭有明喻、暗喻、和借喻,而說明多用明喻和暗喻,借喻則不宜使用。在說明文中運用打比方的方法,可以使人們對不了解的事物或抽象的事理變得具體、生動、形象,突出事物的性狀特點,增強文章的趣味性。如《中國石拱橋》中“石拱橋的橋洞成弧形,就像虹”,讓讀者更形象、更清晰地了解了石拱橋的特點。
(四)列數字
數字是從數量上說明事物特征或事理的。其作用是使說明科學、準確無誤,令讀者信服,有說服力。如《鯨》一文用大量的數字說明鯨的特點,非常清晰。還有《故宮博物院》也列有不少數字。需要注意的是,引用的數字,一定要準確無誤,不準確的數字絕對不能用,即使是估計的數字,也要有可靠的根據,并力求近似。
(五)作詮釋
從一個側面,就事物的某一個特點做些解釋,這種方法叫詮釋法。用于解釋被說明內容的成因及內在聯(lián)系。
定義法和詮釋法常采用“某某是什么”的語言形式。形式相同,如何區(qū)分呢?一般來說,“是”字兩邊的話能夠互換,就是定義;如果不能互換,就是詮釋。
2抓住課文主線,理清篇章層次
說明文具有條理清楚、結構嚴謹的特點。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指導學生抓住課文的主線,理清層次結構,這樣有助于學生理解被說明事物的特征和本質。
1.理清課文的整體層次。說明文的層次結構是有規(guī)律的,通常是根據事物的特征,分層次、逐步進行說明。教學時,教師首先要指導學生理清課文的層次結構。一般說來,說明某一事物作用的文章,常常按照先主后次的順序組織內容;說明某一事物發(fā)展過程的文章,則按照時間的先后順序組織內容;說明比較復雜的事物的文章,通常要先將事物分成幾個部分,然后再分別對各部分進行說明。 理清說明文的層次結構,還可以采用抓文題的方法。例如,《富饒的西沙群島》一課,“富饒”是課文的主線。第一自然段先總寫“風景優(yōu)美,物產豐富”,接下來寫海水、海底、海灘、海島的富饒。因此,抓住標題中“富饒”一詞,課文的層次結構就清楚了。
2.理清段落的說明層次。一般的說明文在結構上是按照一個自然段闡述事物的一個方面來進行說明的,而且通常在段首提出說明重點,然后再進行具體說明。因此,抓住這一特點,也有助于理清說明文的結構層次。 例如,《富饒的西沙群島》一課,第二段寫海水,第三段寫海底,第五段寫海灘上……而且在每一段的第一句話中就揭示了這一段要說明的中心,這就鮮明地反映了說明文內容組織的一個特點。
3調動學生學習說明文的積極性
1 說明文要運用說明激趣導入
說明文是一種客觀地說明事物的文體,目的在于給人以知識:或說明事物的狀態(tài)、性質、功能,或闡明事理。對于這一文體的教學,由于其很強的知識性、邏輯性,沒有其他文體來得生動形象,富有感染力,不少師生感到教學起來相對死板與枯燥。所以每節(jié)說明文教學一開始就能使學生很輕松地進入學習境界,學生就不會覺得學說明文是一種負擔,教學效果則會好些。不久前,筆者上法布爾的《蟬》,課上介紹了蟬的知識,說蟬的俗名叫“知了”古人叫“蜩螗”,它是詩中常見的寓體,還是治病的良藥;再由科學家研究蟬的目的,講到人類與昆蟲的關系,介紹了仿生學、鳥兒與飛機、鯨與輪船、蜜蜂與建筑、車輪子與螺旋狀……還介紹了作者之所以被譽為“昆蟲世界的荷馬”,這與他長期對各種昆蟲的觀察研究是分不開的。
同時,筆者還介紹了觀察的要求和作法,又舉了習作中不善觀察不作思考而鬧出的種.種笑話。這既有知識性又有趣味性的內容,大大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興趣。筆者在教《蜘蛛》一課時,讓學生猜謎:“南陽諸葛亮,穩(wěn)坐中軍帳。擺起八卦陣,單提飛來將。”謎面有趣簡單,學生很快就猜著了。接著再提兩個問題,蜘蛛以什么為生?它是怎樣吐絲的?因為蜘蛛是學生所熟悉的動物,所以他們的積極性很快地調動起來了,連平時少言寡語的學生也紛紛議論開了,課堂頓時輕松活躍起來了。筆者一般是采用想象、聯(lián)想、列圖、猜謎和成語等較有情趣的方法來導入課文,以此調動學生學習說明文的積極性。
2 注意課堂教學的生發(fā),要開拓與課文有聯(lián)系的知識
因為中學生好奇心強,對新鮮事物比較敏感,只要是新奇的東西,就容易引起他們的關注。學生對學習說明文最厭煩的是老調重彈,所謂“說明對象、說明方法、說明順序”這些套話,他們一點就熟了,何需我們老師喋喋不休!于是筆者就采用了生發(fā)和拓寬的方法,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比如:上《眼睛與仿生學》這一課,在理清該文說明順序、結構和方法的基礎上,介紹了仿生學的知識:在科學技術上,仿生學的產生主要是得到了動物某些特性的啟示。現代高精尖的科學技術,如飛機、潛艇、雷達、超聲波等無一不是從鳥的翅膀,魚的流線形,蝙蝠的特異功能研究中得到啟示而發(fā)明出來的,同時還溫習了初中課文《松鼠》。
學生興趣盎然,思路也開闊了。課后,筆者干脆布置學生查閱資料,在了解某種動植物習性的基礎上,發(fā)揮自己的想像力,寫一篇與仿生學有關的科幻式小品文。學生的習作內容豐富多彩,趣味百出,有寫綠色與偽裝學的,有寫跳蚤與生物戰(zhàn)的,其中有個學生參考了課文《蟬》中蟬的習性,寫了題為《蟬與音響學》,設想了要發(fā)明一種像蟬一樣大小卻能發(fā)出無限大聲音的袖珍放音機。內容雖近乎荒誕,但卻妙趣橫生。這樣的教學方法不僅大大地激發(fā)了學生讀寫說明文的興趣,而且豐富了學生的課外知識,并取得明顯的教學效果。
常見的說明方法及作用相關文章:
10.小學語文表達方法及作用
常見的說明方法及作用
上一篇:學好語文的攻略大全
下一篇:小學六年級語文的高效學習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