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低年級語文閱讀教學
語文是一門大科,占分比重大。同時,語文又是提分最慢的一科。不過,再困難的事情也是有方法的,學好語文都有哪些方法呢?下面是小編給大家?guī)淼?小學低年級語文閱讀教學,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小學低年級語文閱讀教學
一、注重學生閱讀興趣的激發(fā),提高教學效率
古之學者,興趣為先。愛因斯坦也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教育教學行為只有在兒童認知水平和心理發(fā)展的限度內展開,才能獲得理想的效果。讓學生感受到閱讀的樂趣是閱讀活動持續(xù)發(fā)展的不竭動力。低段學齡兒童剛從幼兒教育的門檻跨入,學習要求和內容都發(fā)生了變化,閱讀將是他們學習中的一種重要形式,孩子如果對閱讀沒有興趣,那么就不會變被動為主動,就不會積極的去研究它。因此在小學低段的閱讀教學中,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就顯得尤為重要。
因此,在小學低段的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作為教師的我們,應如實的根據學生的性格、愛好等各方面特點,根據教學的實際需要,充分挖掘教學中的趣味因素,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引導學生變“苦讀”為“樂讀”,變“要我讀”為“我要讀”,提高閱讀教學效率。為此,教學中,首先,我們教師可以把呆板、生硬的文字語言轉化成兒童生活中能看到、摸到、觀察到、了解到的音像、圖像、模型、實物等與生活密切相關的生活語言,讓他們在接近真實的情感體驗中感受文本內容的精美,這樣利于學生閱讀興趣的激發(fā)。
其次,我們還可以挑選一些趣味性的小故事來培養(yǎng)他們的興趣。如:《坐井觀天》《藍色的樹葉》《紙船和風箏》等,通過故事形式來展現,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在趣味中學習,從而滲透各種教學要求。這樣,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在為他們閱讀能力的提升做好鋪墊的同時,也活躍了課堂教學氛圍,教學效率得到提高。
二、傳授閱讀的方法技巧,提高教學效率
俗話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說的就是方式方法的重要性。課程標準中也指出:“應加強對閱讀方法的指導,讓學生漸漸學會精讀、略讀和瀏覽,提高學生發(fā)展、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語文綜合應用能力。”對于小學低段的學生來說,掌握一定的閱讀技巧和方法,是學生閱讀能力快速提高的關鍵所在。因此,教學中,我們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閱讀時,我們還應注重從小滲透,從小做起,積極的教給學生閱讀方法,使其掌握一些基本的閱讀技巧,逐步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提高教學效率。
對于小學低段學生的閱讀技巧傳授來說,我們應結合課文進行滲透。比如,教材中,有些文章可從課文總體結構入手,細細品讀,達到總攬全文之目的。一些文章則可以從“題眼”入手,從文章的重點入手,閱讀全篇,達到閱讀訓練之目的,培養(yǎng)學生自主閱讀能力。更有一些文章則需要從設計閱讀練習入手,理解全文。有的則是需要抓重點詞、關鍵句子,領悟文章主旨。教學中,對于這些文章的教學,我們教師應適當的放慢速度,注重引導學生閱讀,滲透相關的閱讀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提高教學效率。這樣,在有效的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同時,也促使了學生閱讀能力的發(fā)展,教學落在實處。
三、加強閱讀訓練,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俗話說得好:“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而對于學生的閱讀能力培養(yǎng)來說,也只有引導學生不斷的讀,學生才能有效的融會貫通,才能在讀中做到有效的把握。《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也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書中充分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yǎng)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币虼?,在小學語文低段閱讀教學中,我們教師在傳授學生閱讀技巧的同時,我們還應有目的、有組織的引導學生進行閱讀訓練,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對于學生的閱讀訓練來說,其主要的方式就是朗讀。
朗讀既是理解語言的有效手段,也是積累語言、培養(yǎng)感情的手段。形式上,有范讀、引讀、分角色讀、分組讀、欣賞讀、齊讀等等,教學中,我們教師應根據課文和理解需要而采取不同形式的讀。其次,閱讀訓練還可以和“說寫”相結合。讀說寫話是一個相互的過程,通過讀文,體會作者表達的意境,領會其中思想感情;而說寫則是一個將知識應用,轉化為自身能力的體現。以“說寫”促讀,能有效的鞏固閱讀成果。
四、課外拓展,豐富學生的知識面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讓學生變聰明的辦法,不是補課,不是增加作業(yè)量,而是閱讀、閱讀、再閱讀。”可見,學習語文需要大量閱讀,通過持續(xù)廣泛的閱讀,學生語文素養(yǎng)就會越來越豐厚,寫作能力也會水漲船高。對于小學低段的學生來說,各方面都有待提高,因此我們的閱讀教學不能僅僅局限于課堂的閱讀,教材的閱讀。教學中,我們教師在搞好課內閱讀教學的同時,我們還應給學生自主閱讀的時間和空間,積極的拓寬學生的閱讀面,引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不斷的去豐富學生認知,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提高教學效率。
語文閱讀教學方法
一、單元整體教學
單元整體教學法是以教材自身編排的單元內容為整體,通盤考慮這一組課文的教學。強調突出每種課型(講讀課、閱讀課、獨立閱讀課和基礎訓練)的特點和作用,使學生把在講讀課中獲得的讀寫知識,運用到閱讀課和獨立閱讀課中去,使學生的獨立閱讀能力得以切實提高。運用這種教學方法,要著眼于以下四個方面:
1.視單元為整體進行備課。教學之前,應從全冊教學總目標出發(fā),通覽全組教材,明確本單元的訓練重點和它在本冊所處的地位和作用,理清本單元訓練重點在各篇課文中的教學要求和要達到的教學目的。
2.弄清各單元之間的內在聯系,結合各類課文的特點,設計好教學結構。如第十二冊第五組課文的訓練重點是“觀察要細致”,這是側重于寫的訓練,它與第四組側重于讀的訓練“要注意文章的細節(jié)”緊密聯系。此外,它與前幾冊內容(如第八冊中的“注意觀察周圍的事物”和第十冊中的“靜態(tài)和動態(tài)”)也有內在聯系。因此,教學時,既要注意全冊讀寫訓練項目之間的橫向聯系,也要注意與前幾冊讀寫重點訓練項目之間的縱向聯系。做到前后的知識內容逐步深化,不斷提高。
3.總結學習方法,建立語文知識間的內在聯系。一個單元各類課文的教學,如果在學完之后不從整體上加以總結概括,學生所獲得的知識則是零散的。這不利于發(fā)揮單元整體教學的功能。因此,應在教完一個單元的課文之后,以“讀寫例話”的內容為線索,復習該單元重點訓練項目,加深印象,提高運用的能力。
4.知識遷移,課外延伸,促進能力的全面提高。除在課內抓好各單元的讀寫重點訓練外,還可開展豐富的學科課外活動,加強課外閱讀指導,為學生提供更多的閱讀機會和寫作素材。
二、變序教學
這種教法不是按教材內容結構的先后順序進行講解和分析,而是采用“切入式”、“逆推式”(倒置法)等變序形式教學。其特點是單刀直入、直奔文章的中心,克服平均使用力量的弊端。這有利于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有利于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思維能力,有利于節(jié)省教學時間,提高課堂效率。
這種方法一般適用于中、高年級的教學,運用時,要從課文特點和學生認知水平的實際出發(fā),抓好以下幾點。
1.從文章的中心句入手,變序講讀,返析前文,悟出其中的道理。如《我的戰(zhàn)友邱少云》(第11冊),先讓學生找出最能表現他嚴守紀律的中心句:“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樣,趴在火堆里一動也不動。烈火在他身上燒了半個多鐘頭才漸漸熄滅。這個偉大的戰(zhàn)士,直到最后一息,也沒挪動一寸地方,沒發(fā)出一聲呻吟?!比缓螅撓瞪舷挛倪M行分析:①邱少云在什么情況下“一動也不動”?②他為什么要“一動也不動”?③這表現了邱少云的什么品質?
2.從文章的總結句或篇末總結性詞語入手,追根溯源,弄清前因,理解全文。如《草原》(第11冊)的最后一句“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教學時可緊扣詩句,逆向尋因,將各部分內容與結尾的詩句進行聯系,弄清作者布局謀篇的思路,體會其詩句“牽一發(fā)而動全篇”的妙用,從中受到熏陶和感染。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