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話文運動
現(xiàn)在還有同學對以前的文言文感興趣嗎?滿篇的之乎者也,聽得我們滿眼全是小星星。知道我們現(xiàn)在在說白話的功臣是誰嗎?曾經(jīng)歷過一場白話文運動,我們才不用說文言文。
白話文運動
白話文運動基本信息
背景
文言文原是古人口語的摘要,早在先秦時代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到西漢,封建統(tǒng)治者獨尊儒家學派,記載這些經(jīng)典的文言文也就成了不可更改的萬古楷模。越到后世,文言文同實際口語的距離越遠。這種情況是不能適應社會和語言的發(fā)展的。從唐宋以來,白話文書面語逐漸興了起來。先是采用比較接近口語的“ 變文”、“語錄”一類文體,傳播佛教教義,后來隨著資本主義因素的萌芽和市民階級的抬頭而出現(xiàn)了用當時口語來書寫的明清章回小說。不過直到清代末年,白話文還只是局限在 通俗文學的范圍之內(nèi),未能改變文言文獨尊的局面而作為通用的書面語。
歷代不少學者為了讓更多的人看懂書面文字,都主張書面語同口語相一致。1861年, 洪仁玕(1822~1864)根據(jù) 洪秀全的指示,頒布《戒浮文巧言諭》,提出了改革文體的方針:“不須古典之言”,“總須切實明透,使人一目了然”。又過了二三十年, 資產(chǎn)階級改良派為宣傳變法維新、開發(fā)民智而提倡白話文。如 黃遵憲(1848~1905)引俗話入詩,宣稱 “我手寫我口”(《雜感》); 裘廷梁(1857~1943)認為“白話為維新之本”,發(fā)出了“崇白話而廢文言”的口號; 陳榮袞第一個明確主張報紙應該改用白話文; 王照更聲明自己制定的官話字母,只拼寫“北人俗話”,不拼寫文言。同時,他們還積極寫作通俗淺顯的文章。 梁啟超(1873~1929)最先向霸占文壇的桐城派古文挑戰(zhàn),創(chuàng)制了“ 新文體”,用的雖還是文言,但平易暢達,雜以俚語、韻語及外國語法,已向著白話文邁出了第一步。接著白話書報在各地涌現(xiàn),日見興盛,其中白話報紙有10多種,白話教科書有50多種,白話小說有1500多種??墒侵钡?辛亥革命(1911)之前,還沒有人自覺地去實現(xiàn)以白話文代替文言文這個重大的變革。從清代末年到民國初年,接連出現(xiàn)了幾件可以決定文體改革方向的大事:一是 科舉制度的廢除(1905);二是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皇帝;三是粉碎了 袁世凱稱帝迷夢(1916),《新青年》發(fā)出提倡科學和民主、打倒孔家店的號召。思想的解放帶來文體的解放,覺醒了的廣大人民群眾,掀起了民主主義的浪潮,為白話文運動打下了群眾基礎。
內(nèi)容
在 中國的教材中,以“四個反對”和“四個提倡”概括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內(nèi)容:
提倡民主,反對專制、獨裁。
提倡科學,反對愚昧、迷信。
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
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
胡適在“文學改良芻議”中也提出著名的八大主張:
一曰:需言之有物
二曰:不模仿古人
三曰:需講求文法
四曰:不做無病之呻吟
五曰:務去爛調(diào)套語
六曰:不用典
七曰:不講對仗
八曰:不避俗字俗語
新青年派還有其他一些主張,包括廢除孔學、廢除漢字等偏激的主張。這和人文理性學術派 學衡、文化與科學派國風等的主張或結論形成對比。
成就
白話文運動的結果,是使白話文在文學作品和一般學術著作的范圍內(nèi)取得了合法的、正統(tǒng)的地位。它的成就首先表現(xiàn)在白話文理論的建設上:①關于以白話文代替文言文的學說。這學說的框架有3條:a.白話為文學之正宗。為打倒文言文的正統(tǒng)提供了歷史的根據(jù)。b.用白話作各種文章。讓白話文成為通用的書面語,為白話文的推行提出了奮斗的目標。c.白話文以現(xiàn)代中國人的口語為源泉。為白話文的建設指出了正確的方向。②關于文體改革的具體規(guī)劃。主要在散文、應用文、詩歌 3個方面。第一,對散文文體改革的要求,胡適概括為 4條主張:a.要有話說方才說話;b.有什么話說什么話,話怎么說就怎么說;c.要說我自己的話,別說別人的話;d.是什么時代的人,說什么時代話(《建設的文學革命論》)。第二,對應用文文體改革的意見。錢玄同在《論應用之文亟宜改良》(1917)里,提出不少切實可行的主張,如改用白話(國語);選取最普通的常用字;多義字只用最普通常用的一義;不許用倒裝移置的句法;“書札之款式稱謂,務求簡明確當。刪去無謂之浮文";文中加標點符號;數(shù)目字改用 阿拉伯字,“用算式書寫”;改右行直排為左行橫排;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紀年;“印刷之體,宜分數(shù)種”等等。第三,對詩體改革的主張。分為兩派。一派由錢玄同、胡適帶頭提倡"自由體"。另一派由 宗白華(1897~1986)、 聞一多(1899~1946)帶頭主張“格律體”。這兩派對新詩的形式,都作了認真的探索。
白話文運動的成就,主要表現(xiàn)在白話文的作品上。白話文能不能代替文言文,要看寫作實踐。“五四”時期,白話論文在表現(xiàn)新思想、批判舊思想上,發(fā)揮了巨大的威力。如李大釗、陳獨秀、魯迅、胡適、錢玄同、 劉半農(nóng)等人的論文,雖在語言上有不同的風格,但在說理上都有明白、清晰、準確、富有邏輯力量的特點。這就叫那種不宜說理的文言文 相形見絀。在文學上,散文、小說、詩歌等文體,都開了新生面。特別是1921年,魯迅的中篇小說《 阿Q正傳》的發(fā)表, 郭沫若詩集《女神》的出版,為白話文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阿Q正傳 》更是中國現(xiàn)代白話文學中贏得世界聲譽的第一部杰作。
“五四”白話文運動,是一個活潑的、前進的、革命的運動,它在文藝語言上宣告了文言文時代的結束、白話文時代的開始。數(shù)千年來,中國通用的書面語沒有白話文的合法地位,只有與口語脫節(jié)的文言文才算正統(tǒng)。直到“五四”時期,才把這種反常的局面翻了過來,開辟了一個白話文學的新紀元。這正好與 中國社會在“五四”期間實現(xiàn)了從封建向民主的轉(zhuǎn)變相適應。
《申報》
革故鼎新:五四時期的白話文運動
五四是中國近代史與現(xiàn)代史的分界點,這個分界不僅是政治上的,更深刻的體現(xiàn)在思想文化上,而白話文運動正是這一時期思想、文化上吐故納新的典型體現(xiàn)。
白話文即古代市井白話,如《西游記》、《水滸傳》等小說就是用白話文寫作的,但是直至晚清以前,白話文始終只是作為一種市井語言,難登大雅之堂。
晚清國門洞開,隨著而來的出了大炮巨艦還有西方的思想文化,而文言的語言特點已經(jīng)不適應時代發(fā)展要求,特別是文化推廣的要求。19世紀末,20世紀初,以裘廷梁為首的知識分子掀起了一場倡導白話文的運動,但是在他們的理論中,白話更多是用于解決社會政治危機要求下的文化普及問題,并未觸動到漢字本身,只是將書面書寫方式通俗化。
但是由于社會條件不成熟,這場運動的成果并不大,充其量只是為白話文發(fā)聲。
20世紀10.20年代,當時北洋政府執(zhí)政,政治腐敗,社會危機嚴重,這個社會要求向西方學習的呼聲日益高漲,而胡適、陳獨秀、李大釗、魯迅等一大批海外留學生歸國,帶來了全新的西方思想,一場文化變革勢在必行。
1917年1月,胡適在《新青年》上發(fā)表了《文學改良芻議》一文,提出文學改良的八點建議,即一曰,須言之有物;二曰,不摹仿古人;三曰,須講求文法;四曰,不作無病之呻吟;五曰,務去濫調(diào)套語;六曰,不用典;七曰,不講對仗;八曰,不避俗字俗語,吹響了白話文運動的號角。
1917年3月9日《申報》6版《國語研究會討論進行》一文報導了全國各教育界人士為解決各地語言不一的問題而召開大會,制定國語標準,推廣白話文教學:
……一,定名中華民國國語研究會;二,宗旨研究本國語言選定標準以備教育界之采用……六,會務(甲)調(diào)查各省區(qū)方言(乙)選定標準語(丙)編輯語法辭典等書(丁)用標準語編輯國民學校教科書及參考書(戊)編輯國語雜志……今日小學校學生國文科之不能應用,與夫國文教師之難得,私塾教師之不曉文義而無術,以改良之也。又見夫京師各報章用白話文體者,其銷售之數(shù)較用普通文言者加至數(shù)倍,而京外各官暑凡欲使一般人民皆能通解之文告,亦大率□白話,乃知社會需要在彼不在此……故同人等以為國民學校之教科書必改用白話文體,此斷斷乎無可疑者,惟既以白話為文,則不可不有一定之標準,而今日各地所行白話之書籍報章類,皆各雜其地之方言,既非盡人能知,且戾于統(tǒng)一之義,是宜詳加討論,擇一最易明了而又于文義不相背謬者,定為準則,庶可冀有推行之望,此同人等發(fā)起斯會之旨也……
白話文運動最偉大的成就就是用白話文代替了文言文,使教育得以普及,而這篇文章中所提及的各位教育家在這新舊交替之際,順應時勢,制定了一套既符合白話文,又不失傳統(tǒng)文言精華的語法、語義標準,使中國之教育,既能承前人之余澤又能啟后人之智慧,可謂善莫大焉。
1918年6月16日《申報》7版《太原》刊登了這樣一則消息:
小學用白話之省署主張,據(jù)省署傳出消息,兼省長閻錫山以國民學校原為兒童略識文字,能通曉告白、報紙等而設,然查所選教材皆為文話,于實際上甚不適用,因擬將小學所用課本一律改用白話,俟征集妥協(xié)編輯完全后,即飭令一律改用云。
而同時,宣傳也將白話文作為一項利器使用,知識伴隨著白話文開始逐漸普及,1918年10月31日《申報》11版《少年宣講團呈請立案》:
……有少年宣講團之組織,專以啟化村童知識,維持社會道德,改良風俗為宗旨,每逢星期及紀念節(jié)日休假之期,分赴內(nèi)地鄉(xiāng)村,宣講并編成各種歌辭韻語,以引起聽者之興趣,刊印淺易白話講義到處分送或張貼街衢……
而隨著白話文運動的蓬勃發(fā)展,大量舊式知識分子大為不滿,特別是白話文運動的中心,北京大學,1919年3月6日《申報》6版《北京大學新舊之暗潮》一文評論:
國立北京大學自蔡孑民氏任校長后氣象為之一新,尤以文科為最有聲色。文科學長陳獨秀氏以新派首領自居,平昔主張新文學甚力,教員中與陳氏沆瀣一氣者有胡適、錢玄同、劉半農(nóng),沈尹默等學生聞風興起,服膺師說張大其辭者亦不乏人。其主張以為文學須應世界思潮之趨勢,若吾中國歷代相傳者,乃為雕琢的、阿諛的貴族文學,陳腐的、鋪張的古典文學,迂晦的、艱澀的山林文學,應根本推翻。代以平民的、抒情的國民文學,新鮮的、立誠的寫實文學,明了的、通俗的社會文學,此其文學革命之主旨也。自胡適氏主講文科哲學門后,旗鼓大張新文學之思潮,益澎湃而不可遏,既前后抒其議論于《新青年》雜志,而于其所教授之哲學講義亦且改用白話文體裁,近又由其同派之學生組織一種雜志曰《新潮》者,以張皇其學說?!缎鲁薄分飧小睹恐茉u論》之印刷物發(fā)行,其思想議論之所及,不僅反對舊派文學,冀收摧殘廓清之功,即于社會所傳留之思想亦直接、間接發(fā)見其不適合之點,而加以抨擊……
五四運動爆發(fā)后,白話文成為學生、知識分子發(fā)動廣大群眾的利器,用人民群眾的語言闡述國家大義,爭取社會各階層的支持。1919年5月23日《申報》7版《罷課中之京學界消息》:
北京女學界近幾個月思潮亦甚激昂現(xiàn)決議二事不日實行一組織演講團以喚起國民之覺悟,惟演講地點則借學?;蚬仓畧?,不取露天演講形式二發(fā)行白話報以鼓勵大眾之進行……
1919年5月28日《申報》11版《罷課后之學生進行》:
……一每逢單日印刷白話傳單隨地分發(fā)二組織露天演說團喚醒同胞發(fā)揮愛國精神……
白話文運動的另一項成果就是白話報紙的盛行,五四以前,雖然已有白話報紙,但數(shù)量不多,影響力較小。白話文運動開始后,大量白話文報紙出現(xiàn),并為民眾所接受,逐漸成為報紙的主流,1919年11月1日《申報》6版《北京白話報之新紀元》:
中美新聞社二十八日北京通訊云,十一月一日北京將有一新報出現(xiàn),此報名曰鳴報,全用白話撰述,主筆皆通中英文字,并深知外國辦報方法者,并請在京英美新聞家若干人為該報編輯部顧問,其宗旨務使該報成一中國最新最進步之報……
而白話文推廣的另一項重大轉(zhuǎn)變就是標點符號的推廣,1919年4月,胡適、錢玄同、劉復、朱希祖、周作人、馬裕藻6名教授在國語統(tǒng)一籌備會第一次大會上,他們提出了《方案》,要求政府頒布通行“,。;:?!—()《》”等標點。
1920年2月2日,北洋政府教育部發(fā)布第53號訓令——《通令采用新式標點符號文》,中國第一套法定的新式標點符號從此誕生。
1920年1月18日《申報》10版《小學國文科改授國語之部令》:
江蘇教育廳奉教育部訓令云,案據(jù)全國教育會聯(lián)合會,呈送該會議決推行國語,以期言文一致案,請予采擇施行。又據(jù)國語統(tǒng)一籌備會,函請將小學國文科,改授國語,迅予議行各等因,到部、查吾國以文言紛歧,影響所及,學校教育,固感受進步遲滯之痛苦,即人事社會,亦欠具統(tǒng)一精神之利器,若不急使言文一致,欲圖文化之發(fā)展,其道無由。本部年來,對于籌備統(tǒng)一國語一事,既積極進行,1920年全國教育界輿論趨向,又咸以國民學校國文科宜改授國語為言,體察情形,提倡國語教育,實難再緩,茲定自1920年秋季起,凡國民學校一二年級,先改國文為語體文,以期收言文一致之效,合亟令行該廳轉(zhuǎn)令所屬小學遵照辦理可也,此令。
1920年4月,教育部又發(fā)一個通告,明令國民學校其他各科教科書,亦相應改用語體文。
教育部通告云,國民學校國文科改為國語科,業(yè)經(jīng)本部將國民學校令及國民學校令施行細則修正,以部令第七號第八號公布在案,并通行各省區(qū)。定自1920年秋季起,凡國民學校一二年級,先改國文為語體文,以期收言文一致之效。查本部審查教科圖書規(guī)程第二條,審定圖書,系認為合于部令學科程度及教則之旨趣,堪供教科之用者。如今坊間出版國民學校所用各種教科書,曾經(jīng)本部審定者,自經(jīng)此次部令公布以后,其教材程度,即不免多所不符,茲特依據(jù)部令酌定辦法如下:凡照舊制編輯之國民學校國文教科書,其供第一第二兩學年用者,一律作廢,第三學年用書,秋季始業(yè)者,準用至民國十年夏間為止。春季始業(yè)者,準用至民國十年冬季為止。第四學年用書,秋季始業(yè)者,準用至民國十一年夏季為止。春季始業(yè)者,準用至民國十一年冬季為止。至于修身、算術、唱歌等科,所有學生用書,其文體自應與國語科之程度相應。凡照舊制編輯之修身教科書,其第一學年全用圖畫者,暫準通用。第二學年所用文體,與國語科程度不合者,應即作廢。第三第四兩學年用書,均照國文教科書例,分期作廢。算術教科書,在未改編以前,準就現(xiàn)行之本,于教授時將例題說明等修改為語體文,一律用至民國十一年冬季為止。唱歌教本,均應一律參改語體文,恐未周知,特此通告。
從此,白話文占據(jù)教育這塊高地,白話文之運動取得完全勝利。
白話文運動發(fā)展過程
經(jīng)過
1917年1月, 胡適在《新青年》發(fā)表題為《 文學改良芻議》的文章,這是白話文運動的公開信號。文中提出:白話文學為文學之正宗。這個綱領性的意見,很快就得到 陳獨秀的響應。 錢玄同也及時發(fā)出打倒“桐城謬種”、“選學妖孽”(《寄胡適之》,1917)的口號,最先把反對文言文同反對 “獨夫民賊”、反對弄壞白話文章的“文妖”(《嘗試集序》,1918)聯(lián)系起來,并在陳、胡強調(diào)“文學革命”的時候,第一個考慮到應用文的改革。1918年 1月,《新青年》實現(xiàn)自己的主張,全部改用白話文。5月, 魯迅在《新青年》上發(fā)表《狂人日記》,標志著白話文運動在文藝方面首先突破,顯示實績。這是中國第一部白話文文章。年底, 李大釗(1889~1927)、 陳獨秀創(chuàng)辦白話周刊 《每周評論》, 北京大學學生 傅斯年(1896~1950)、 羅家倫(1897~1967) 等創(chuàng)辦白話月刊《新潮》。不久,魯迅指出,白話文應該是“四萬萬中國人嘴里發(fā)出來的聲音”(《雜感錄五十七·現(xiàn)在的屠殺者》),這就把白話文放在現(xiàn)代中國人口語的基礎上。
各種口號提出以后,遭到一些支持文言文的學者的猛烈攻擊。如古文家 林紓(1852~1924)攻擊白話文為“引車賣漿者言”, 南京東南大學教師 胡先骕(1894~1968)認為白話文“隨時變遷”,后人看不懂,等等。當時北京大學校長 蔡元培(1868~1940)等據(jù)理駁斥,引起一場關于白話文和文言文的論戰(zhàn)。
1919年反帝反封建的“五四”運動爆發(fā),白話文運動得到突飛猛進的發(fā)展。一年之內(nèi),白話報至少出了400種。1920年,北洋政府教育部命令,小學教科書改用白話文。新文學的團體如文學研究會、創(chuàng)造社等也相繼成立。
1921年以后,胡適去“整理國故”了。胡先骕的《學衡》雜志、 章士釗(1882~ 1973)的《甲寅》周刊,為迎合封建勢力復辟,先后對白話文進行反攻。共產(chǎn)黨與國民黨合作,進行反帝反封建的斗爭,在文化上以《向?qū)е軋蟆贰?上?!?民國日報》等為陣地,共同反對文言文,提倡白話文。在這種形勢下,魯迅先后發(fā)表了《估學衡》(1922)、《答KS君》(1925)、《再來一次》(1926)等文章,大抵采取“以毒攻毒”的方法,用古書作法寶,證明鼓吹文言的“學衡”派和“甲寅”派實際自己也做不通古文,錯用典故; 白滌洲(1900~1934)、 唐鉞(1891~1986)也在《雅潔和惡濫》(1925)、《告恐怖白話的人們》(1925)等文中給以批駁,這才把那批反對派打退了。
興起
1917年1月,胡適在《新青年》第二卷第五號上發(fā)表《文學改良芻議》。
1917年2月,陳獨秀在《新青年》第二卷六號上發(fā)表《文學革命論》,提出文學革命的 三大主義。
胡適、陳獨秀在《新青年》打出文學革命的旗幟后,得到了錢玄同、劉半農(nóng)( 劉復)等人響應。
錢玄同在《新青年》第三卷第一號發(fā)表《寄陳獨秀》,表示贊同胡適的《文學改良芻議》。
1918年5月,《新青年》從第四卷第五號起,完全改用白話文,白話詩作也增多了,并出現(xiàn)了以魯迅的白話小說為代表的徹底反封建的新作品。
中國第一篇白話小說《 狂人日記》1918年5月15日發(fā)表于《 新青年》雜志。
高潮
1919年, 國語統(tǒng)一籌備會開第一次大會。劉復、 周作人、胡適、 朱希祖、錢玄同、 馬裕藻等提出《國語統(tǒng)一進行方法》的議案。
經(jīng)過各方面的努力,1920年1月,教育部訓令全國各國民學校先將一二年級國文改為語體文。1920年4月,教育部又發(fā)一個通告,明令國民學校除一二年級國文科改為語體文外,其他各科教科書,亦相應改用語體文。
意義
至此,白話文運動取得了較顯著的效果。“五四”時期的白話文運動,不但在文體改革上是一個革命,而且作為新文化運動的一個組成部分,促進了新文學運動和國語統(tǒng)一運動以及 漢字改革運動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