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高是什么運動
跳高是什么運動
跳高是運動征服高度的運動項目,是人類不屈不撓,勇攀高峰的象征。大家知道跳高究竟是一種什么樣的運動項目嗎?讓學習啦小編來告訴你吧。
跳高運動簡介
跳高,田徑運動跳躍項目之一。又稱急行跳高。由有節(jié)奏的助跑、單腳起跳、騰空過桿與落地等動作組成,以其最后成功地越過橫桿上緣的高度計算成績并以此判定名次。
過竿技術有跨越式、剪式(亦稱“東方式”)、滾式、俯臥式和背越式等。跳高運動最初起源于英國,是從體操項目中派生出來的。1864年,英國首先將跳高列入田賽比賽項目,英國人柯奈用跨越式(最原始、最簡單的跳高姿勢)跳過了1.70米的高度。男子跳高于1896年首屆奧運會上被列為正式比賽項目。女子跳高于1928年開始正式列入奧運會項目。剪式跳高起源于美國[1]。
跳高運動在19世紀60年代在歐美地區(qū)開始普及,1896年第一屆奧運會列為比賽項目。過桿技術有跨越式、剪式、滾式、俯臥式、背越式等。由于技術類型不同,運動員在完成助跑、起跳、過桿、落地的各動作方法上各有差異。助跑使人體產(chǎn)生向前的速度,增加起跳時的支撐反作用力和加快起跳動作。背越式跳高采用的是弧線助跑,距離長,速度快,動作自然。其他姿勢一般都采用直線助跑,距離短,速度較慢,身體重心低。起跳是人體在助跑后,迅速轉(zhuǎn)變運動方向向上騰起,為過桿做好準備。背越式、跨越式、剪式跳高起跳時,起跳腿是在遠離橫桿一側(cè)起跳。
俯臥式和滾式跳高時,起跳腿是在近于橫桿一側(cè)起跳。背越式為曲腿擺動,其他姿勢一般為直腿擺動。背越式過桿時,身體由側(cè)對橫桿轉(zhuǎn)向背對橫桿,然后以手臂、頭、肩順序過桿;髖部在桿上充分伸展成背臥和反弓姿勢。身體過桿后,收腹舉腿,用背部落在海綿包上。俯臥式過桿時,擺動腿先擺過桿,身體在桿上沿縱軸翻轉(zhuǎn)成俯臥姿勢,隨即轉(zhuǎn)頭潛肩,起跳腿后伸外翻,最后落地。過桿動作分為“平翻式”和“潛入式”兩種。背越式、俯臥式姿勢因過桿時人體重心離桿較低,能充分利用騰空高度,是較優(yōu)越的過桿方式。而背越式又較俯臥式易于掌握。跳高作為一種游戲活動可以追溯到遠古時代。
在古代日爾曼人中曾盛行過跳躍橫排馬匹的比賽,非洲的圖西人還曾有過利用厚木頭的跳板或石頭踏跳進行的跳高游戲。跳高作為比賽項目始于愛爾蘭和蘇格蘭。1800年,跳高以列為蘇格蘭運動會的比賽項目。19世紀60年代以后跳高在歐洲和美洲開始普及。在這以后,隨著運動員的速度力量素質(zhì)的不斷改進和提高,跳高成績也在不斷地提高和發(fā)展。
跳高在世界各地流行很廣,也是少年兒童最喜歡的一種體育活動。有跨越式、剪式、俯臥式和背越式等多種跳高姿勢,最流行的是背越式。人體通過助跑、起跳,以背對橫桿的姿勢越過橫桿并以背先著墊的跳高方法叫背越式跳高。1896年第1屆奧運會和1928年第9屆奧運會,分別將男子和女子跳高列入比賽。最年輕的奧運會跳高冠軍是聯(lián)邦德國的女運動員邁法特,她1972年16歲時奪得奧運會跳高冠軍,成績是1.92米。世界上跳得最高的男運動員是古巴的索托馬約爾,他在1993年跳過2.45米,女運動員是保加利亞的科斯塔迪諾娃,她在1987年跳過2.09米。
跳高的歷史由來
跳高是田賽項目之一。過竿技術有跨越式、剪式(亦稱“東方式”)、滾式、俯臥式和背越式等。跳高運動最初起源于英國,是從體操項目中派生出來的。1864年,英國首先將跳高列入田賽比賽項目,英國人柯奈用跨越式(最原始、最簡單的跳高姿勢)跳過了1.70米的高度。男子跳高于1896年首屆奧運會上被列為正式比賽項目。女子跳高于1928年開始正式列入奧運會項目。剪式跳高起源于美國。
19世紀末,美國東部州運動員創(chuàng)造并采用了這一跳高姿勢,故曾被稱為“東方式”;又因跳時身體各部分成波浪形狀依次越過橫竿,因此也有“波浪式”之稱。滾式跳高亦源于美國。20世紀初,美國西部州運動員創(chuàng)造并采用滾式跳高,因跳時運動員形似滾過橫竿而得名。又因美國運動員霍拉英首用此式創(chuàng)造2.01米世界紀錄,因而又稱“霍拉英式”。俯臥式跳高起于20世紀20年代,40年代時已被普遍采用。最流行的是背越式跳高,而其他幾種跳高方式在大賽中已幾乎絕跡。
跳高作為比賽項目始于愛爾蘭和蘇格蘭。1800年,跳高已列為蘇格蘭運動會的比賽項目。19世紀60年代以后跳高在歐洲和美洲開始普及,運動員的成績不斷提高。為了進一步提高成績,運動員不僅發(fā)展速度力量素質(zhì),同時還改進過竿技術動作。從19世紀60年代開始,前30年提高成績主要靠改進起跳技術,后30年當采用跨越式姿勢跳高的成績達到1.93米以后,跳高的發(fā)展主要靠改進過竿技術。19世紀末,美國高等學校的跳高運動員開始采用一些新的、比較省力的姿勢。美國東部各州的運動員用“波浪式”,在較長時間內(nèi)它也被稱為“東方式”。這種姿勢的特點是運動員助跑時與橫竿成很大角度,迅速起跳后向助跑開始的方向轉(zhuǎn)體,軀干最大限度地向下倒,擺動腿在竿后壓腿,由于軀干和擺動腿下壓,臀部在這一瞬間升得高于橫竿,而在竿上的身體部分好像處在最高的波峰上,因此人們把這種跳法叫做“波浪式”(有的國家稱作“剪式”)。美國西部各州的大學生中流行的是另一種跳高技術。
跳高運動的五種形式
一、跨越式(1864年) 1864年英國的羅伯特·柯奇首先采用跨越式創(chuàng)造了1.70米的世界紀錄,1890年英國的羅敦又創(chuàng)造了1.97米的新紀錄,30年中提高了27厘米。 其具體技術表現(xiàn)為:助跑方向與橫桿成一定角度,用遠離橫桿的腿踏跳,起跳點距離橫桿垂直面60至80厘米。當人體騰空后,上體前傾,擺動腿擺過橫桿后,向桿下內(nèi)轉(zhuǎn)下壓,使臀部迅速移過橫桿,兩臂下垂。過桿時,軀干向橫桿方向側(cè)倒并向起跳腿方向扭轉(zhuǎn),兩臂舉起。同時起跳腿迅速向上高抬,完成跨越過桿動作。過桿后,身體側(cè)對橫桿,用擺動腿先落地。因為起跳后重心離橫桿較高,故不能充分利用騰空高度,但動作簡單易學,多為中小學體育教學以及初學者采用。
二、剪式(1895年) 1895年在“挺身跨越式”的基礎上,改進成“剪式”。1900年在第二屆奧運會上,巴克斯捷爾用剪式越過了1.90米的高度,獲得跳高冠軍。爾后,剪式技術得以盛行。我國跳高女將鄭鳳榮1957年11月曾用剪式技術以1.77米的成績打破女子跳高世界紀錄。1963年她又以1.78米的成績再創(chuàng)中國女子跳高全國紀錄。 其具體技術表現(xiàn)為:助跑方向與橫桿垂直,或稍偏向擺動腿一側(cè)。踏跳騰空至身體最高點時,擺動腿膝部過桿并向內(nèi)轉(zhuǎn),身體隨之向起跳腿方向扭轉(zhuǎn),并沿垂直軸旋轉(zhuǎn)。擺動腿過桿后,加大內(nèi)轉(zhuǎn)動作,大腿下壓,上體加大轉(zhuǎn)體動作,并向助跑方向傾斜,身體沿垂直軸和前后軸旋轉(zhuǎn)成水平姿勢,臀部抬高;起跳腿由外側(cè)越過橫桿,膝關節(jié)伸直,頭部向助跑方向傾倒。在起跳腿成弧形過桿后,繼續(xù)下落,下壓的擺動腿向上振起,兩腿成剪絞動作,同時上體和頭部越過橫桿,兩臂向上抬舉,最后用起跳腿落地。因其技術復雜,不易掌握,較少為人采用。
三、滾式(1912年) 這一技術是美國運動員霍拉英(又譯為“G·霍林”、“格歐秀·霍拉茵”)于1912年創(chuàng)造的,因此也稱“霍拉英式”。他用這種姿勢越過了2.01米的高度,從此跳高成績突破兩米大關。 其具體技術表現(xiàn)為:側(cè)面助跑,用離橫桿較近的腿起跳。當起跳騰空后,擺動腿過桿,身體向橫桿方向側(cè)倒,并在橫桿上成水平姿勢。同時起跳腿同側(cè)臂伸向擺動腿,起跳腿迅速提起,膝關節(jié)盡量靠近胸部,腳收在擺動腿膝蓋后,在橫桿上形成側(cè)臥式,隨著擺動腿同側(cè)肩內(nèi)轉(zhuǎn)及頭向下轉(zhuǎn)動,身體迅速沿縱軸旋轉(zhuǎn),從桿上滾過,以起跳腿向下伸出落地。因騰空過桿時身體重心離橫桿較“俯臥式”和“背越式”為遠,不能充分利用騰空高度,60年代后較少為人采用。
四、俯臥式(1923年) 1923年,前蘇聯(lián)運動員伏洛佐夫又創(chuàng)造出“俯臥式”跳高技術,這種新型技術動作很快就被田徑選手們所接受。1941年美國運動員斯蒂斯(又譯為“斯特爾·司蒂斯”)用這一姿勢越過了2.11米后,跳高成績提高很快。我國運動員倪志欽曾用這種姿勢越過2.29米,打破當時男子跳高世界紀錄。1978年前蘇聯(lián)的雅辛科(有譯為“亞申科”)又用該姿勢將室內(nèi)世界紀錄提高到2.35米。 其具體技術表現(xiàn)為:身體各部位在空中以俯臥姿勢依次越過橫桿,側(cè)面助跑,用靠近橫桿的腿起跳。騰空后,擺動腿小腿越過橫桿,擺動腿和同側(cè)臂沿著橫桿平行方向前伸內(nèi)旋,肩向內(nèi)扣,轉(zhuǎn)體成俯臥桿上姿勢,隨即起跳腿屈膝上收,兩臂靠近軀干,頭和擺動腿一側(cè)肩下潛,髖部迅速扭轉(zhuǎn),起跳腿翻轉(zhuǎn),使身體盡快越過橫桿。過桿后,以擺動腿和兩臂落墊。該技術因身體重心離橫桿較近,能充分利用騰空高度,是一種較優(yōu)越的過桿方式。按過桿時的身體姿勢又分為“平翻式”和“潛入式”兩種。 1.平翻式 俯臥式過桿姿勢的一種。起跳騰空后,擺動腿越過橫桿前伸并內(nèi)旋,同側(cè)臂同時做前伸內(nèi)旋動作,肩向內(nèi)扣,身體轉(zhuǎn)向橫桿。此時起跳腿蹬離地面后自然下垂,然后小腿向后折疊,身體在桿上成與橫桿平行的俯臥姿勢,擺動腿繼續(xù)前伸內(nèi)旋,頭過桿后下頜內(nèi)收,起跳腿上收向外平翻,使身體繼續(xù)繞橫桿轉(zhuǎn)動,最后以仰臥姿勢下落。 2.潛入式 俯臥式過桿姿勢的一種。起跳騰空后采用屈腿擺動,擺動腿和同側(cè)肩、臂同時前伸內(nèi)旋,身體轉(zhuǎn)向橫桿后,以頭和肩帶動身體積極向落點下潛動作,從而使骨盆和起跳腿在桿上抬得更高,以免碰落橫桿,身體則在桿上繼續(xù)繞橫桿轉(zhuǎn)動,過桿后先用雙臂著地,隨之完成屈肘、低頭、含胸、滾動動作,以屈體落地緩沖。
五、背越式(1965年) 1965年18歲的福斯貝里用背越式技術越過了2米的高度,1967年美國的R.福斯貝里用背越式跳過了2.24米,又在1968年墨西哥第19屆奧運會上以相同成績奪得冠軍,爾后背越式也稱“福斯貝里式”。到1984年,我國選手朱建華用此姿勢三次打破世界紀錄,成績分別是2.37米、2.38米和2.39米 。瑞典運動員帕特里克.舍貝里1987年又用該姿勢創(chuàng)造了2.41米和2.42米的世界室內(nèi)、外世界紀錄。截至2007年5月1日,古巴的索托馬約爾保持著室外世界男子跳高紀錄2.45米和室內(nèi)世界男子跳高紀錄2.43米。保加利亞的科斯塔迪諾娃保持室外世界女子跳高紀錄2.09米,德國的亨克爾保持室內(nèi)世界女子跳高紀錄2.07米。都是采用背越式創(chuàng)造的。 其技術大家都很熟悉,在比賽中經(jīng)常見到,表現(xiàn)為:弧線助跑,遠離橫桿的腿起跳,異側(cè)臂引臂、擺動腿屈擺內(nèi)旋,使身體背對橫桿騰空而起,高仰的頭部越過橫桿以后,髖部接著挺起,形成一個反弓形,雙腳急速上提。頭靠前,背靠下,雙腳提起,整個身體依次越過橫桿。以肩背落墊,滾翻緩沖。該技術因身體重心離橫桿較近,甚至低于橫桿高度,能充分利用騰空高度,是目前最優(yōu)越的過桿方式,在比賽中被廣泛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