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式太極拳的松肩
楊式太極拳的松和沉,是體現(xiàn)楊式太極拳“十要” 的兩個重要要素。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楊式太極拳的松肩。歡迎閱讀!
楊式太極拳的松肩
松肩墜肘(或曰沈肩墜肘)為太極要領之一,其深刻的內(nèi)涵,恐非經(jīng)久操練、明師點化,難得其三味。
松肩是全身放松要領的組成部分。要懂得松肩,必須懂得全身放松,要做好松肩,必須從全身放松去整體實現(xiàn)它。
太極拳無論是走架還是推手,放松至關重要。這是因為能松才能沉,能沉才能柔,能松柔采能輕靈,能輕靈才能練就虛無氣勢,從而步入太極拳的上乘境界。因此,全心全意的去想松、去放松,使全身肌肉和關節(jié)沒有任何一點拘滯之力,是練好太極拳的根本。由穩(wěn)靜松柔登向輕靈虛無,是修煉太極功夫的途徑和方向。
太極拳的架勢也是一套引導動作。通過心意、身勢的一開一合、開合交替,引導氣血暢流全身,從而起到祛病延年的作用。要充分達到這一效果,必須讓身心完全放松,使氣血運行絲毫不受阻滯,就推手而言,只有大松大軟,松得徹底,才能練出靈覺,練好聽勁,練就“一羽不能加,繩蟲不能落”的知人功夫;也只有大松大軟,松的干凈,才能在發(fā)勁時候不致受到任何牽連,不致受到身上僵力的束縛,也就才能形成確定方向的整勁,達到無堅不摧的效果。這就是《十三勢行功論》所說的“極柔軟,然后能極堅剛”。
為了做到放松,首先要求心意完全放松,由心意的完全放松,通過意念的作用,讓全身肌肉、關節(jié)統(tǒng)統(tǒng)放松,這就是所謂的“由內(nèi)在的心意放松”,進而達到外在的形體放松”。只有這樣去松,才能松得整,松得凈,松得均勻,松得一致。
松肩在放松要領中占有極為突出得地位。松肩除引導意氣下沉并使力下聚于肩之外,還有許多其他內(nèi)容和作用。
上肢三大關節(jié)肩、肘、腕。上肢的放松,肩關節(jié)的放松起著主導作用。事實上,肩松才能肘松、腕松,才能有整體上肢關節(jié)、肌肉的放松。而且,肩松自然肘松、腕松和整個上肢松。在太極拳的走架中,手(上肢)不可以自動做出動作,在完全放松的狀態(tài)下,它全靠身腰來引動。所以有“太極拳不動手,動手非太極”之說。要做到這點,關鍵在于松開肩關節(jié),在意念的引導下,讓臂與肩象松脫開了似的,這樣,當身腰轉動時,讓轉動所產(chǎn)生的離心力去牽動手旋轉;當身下沉時,讓地心吸引力去引動手沉降;當身腰前進或后退時,讓前進或后退的慣性帶動手的向前或移后;如此等等,需要提一下的是;在這個過程中,尚應借助地對腳的反坐力,讓這個反坐力由腳而腿而腰傳遞而手。身勢的進退、升降、旋轉均應如此,不然就會懈。要做到松而不懈,這是關鍵。
在太極拳的走架中,一般說來兩肩的放松不完全是均衡的,往往是應略微著意去松虛腳所對應的肩,或者略微著意去松由實變虛的腳所對應的肩。
太極拳無論是走架或推手,求得自身的平衡是非常重要的,不然就做不到沉穩(wěn)、輕靈、或者就會因身勢不穩(wěn)而為人所制。這里,實質是如何控制自身的重心問題。在太極拳的走架中,重心不斷在兩腳之間的上方變化。當重心偏靠在那只腳的一邊,該只腳就為實,而另一只腳則虛;當重心完全位于一只腳的正上方,則該只腳就實到極點,而另一只腳則虛到極度。太極拳腳的虛實變化,實質上就是身體重心在兩腳上方的往復變動。在太極拳的走架中,身體重心應始終控制在兩腳連線的正上方(在某一只腳的正上方為其極端情況),決不許可有所偏離。重心離開兩腳連線的正上方,在力學上叫作重心偏離基底,就會出現(xiàn)傾倒的趨向。在通常開與合的過程中,重心是容易控制的,一般不會發(fā)生身勢不穩(wěn)的現(xiàn)象,但是,當遇到開合而變換、或者出腳收腳時,就不那么輕而易舉了。這時若略微著意去松虛腳所對應的肩,或者略微著意去松由實變虛的腳所對應的肩,就能平穩(wěn)地進行重心轉移,或者就能將重心收控在實腳的正上方,從而有效保持自身的平衡,實現(xiàn)行拳的輕靈、沉穩(wěn)。以白鶴亮翅轉左摟膝右拗步掌為例,當欲出左腳時,開始緩緩略微著意松左肩,并在邁出左腳的過程中略微著意松沉左肩,將重心穩(wěn)衡穩(wěn)收控在右腳的正上方,這樣的出腳就自然輕靈、沉穩(wěn),就能實現(xiàn)“邁步如貓行”的要求。在太極拳的走架中,兩腳的虛實變換應該是漸進的,不可以突變。要“此虛一分,彼實一分”地過渡。這就是說重心的轉移應當是連續(xù)、平穩(wěn)的。如此才能行拳如行云流水,既無斷續(xù)處,也無凹凸處。如果在兩腳的虛實轉換中,略微著意去松沉由實變虛的腳所對應的肩,就能幫助重心平穩(wěn)轉移,從而實現(xiàn)上述腳的虛實變換要求。以云手為例。在左云手的過程中,右腳由實逐漸變虛,此時略微著意松左肩,幫助重心向左腳方向轉移,直到重心完全移到左腳的正上方,才緩緩提起右腳;在右云手的過程中,左腳由實逐漸變虛、此時略微著意去松沉左肩,幫助重心向右腳轉移,直到重心完全移動到右腳的正上方,才緩緩提起左腳。
略微著意去松由實變虛的腳所對應的肩,也是手(上肢)的虛實變換的需要。當正弓步出手時,略微著意去松由實變虛的腳所對應的肩,通過松肩推動該手變成實手。如左摟膝拗步掌的出右手,應略微著意松右肩,讓右肩催動右肘,右肘推右腕,右腕摧右掌,內(nèi)氣直貫指尖,使右手成為實手,當半弓步出手時。略微著意去松由實變虛的腳所對應的肩,通過松這只手推動另一只肩所對應的手成為實手。如單鞭掌的出左手,應略微著意松右肩,讓右肩摧左肩,左肩摧左肘,左肘摧左腕,左腕摧左掌,內(nèi)氣直貫指尖,使左手成為實手(以上肩摧肘、肘摧腕、腕摧掌,是通過松肩附肘自然產(chǎn)生的,不可著意去做,不然會僵)。
略微著意去松由實變虛的腳所對應的肩,在許多場合還有助于立身中正。以如封似閉為例,當身勢后坐,雙手回收時,微微偏重去松左肩;當右腳前蹬,雙手探出時,微微偏重去松右肩。如此則可避免身子歪斜,實現(xiàn)在運行過程中的立身中正。
綜上所述,放松是太極拳最為重要、也最為根本的要領,松肩在放松這一要領中占極為突出的地位。要懂得放松,首先須懂得松肩。懂得如何去松肩,是練好太極拳的基本環(huán)節(jié)之一。
楊式太極拳的松和沉
(博主按:楊式太極拳博大精深,習練多年不敢妄論,只有學習研討的份,既無功底又無學問者論之為偽學,故從來未自撰文字談及太極拳知識。本篇也是在網(wǎng)上查閱時收集的好文章,特分三次發(fā)出與拳友分享!)
楊式太極拳的松和沉,是體現(xiàn)楊式太極拳“十要”(即澄甫宗師的《太極拳說十要》)的兩個重要要素。松和沉做好了,“十要”就不難做到。反之,就打不好楊式太極拳。 在楊澄甫的太極拳練習“十要”中,有松、沉的要求,如“松腰”、“沉肩墜肘”;有寓松、沉之意于其中的,如“虛靈頂勁”、“含胸拔背”、“分虛實”、“用意不用力”、“動中求靜”等;也有以松、沉為前提而使之相輔相成的,如“上下相隨”、“內(nèi)外相合”、“相連不斷”等。就是在中國古典太極拳的經(jīng)典拳論和拳訣中,松、沉也顯得十分重要。如王宗岳的《太極拳論》,就有“虛領頂勁,氣沉丹田”、“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立如秤準,活似車輪,偏沉則隨,雙重則滯”、“四兩撥千斤”等關于松、沉的論述。在其他拳論、拳訣中,也不乏松、沉的論述和演繹。如“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尤須貫串”、“其根在腳,發(fā)于腿,主宰于腰……”(《太極拳總論》);“變轉虛實須留意,氣遍身軀不少滯”、“刻刻留意在腰間,“腹內(nèi)松靜氣騰然”(《十三勢歌》);“以心行氣,務令沉著”、“意氣須換得靈,乃有圓活之趣”、“發(fā)勁沉著松凈,專主一方”、“腹松靜,氣斂入骨,神舒體靜,刻刻在心”、“內(nèi)固精神,外示安逸”、“氣若車輪,腰如車軸”(《十三勢行功心解》)等。由此可見,松和沉,對于太極拳尤其是楊式太極拳來說,十分重要。
(一)關于松
松,按《現(xiàn)代漢語詞典》解釋,其原義為使松(放松)或解開、放開。相關詞有松柔、松凈、松活、松動、松開、松融、松垂、松靜等。還有松散、松弛、松懈、松垮等。太極拳的松,應為前者而非后者。
楊式太極拳的松,是在身法中止,虛實分明、神舒體靜、意氣下行的前提下,做到內(nèi)外放松。也就是從內(nèi)及外,周身松融貫通。心安意靜,內(nèi)固精神;中正自然,外示安逸。這才是楊式太極的真松。只有這樣,在行功走架、推手乃至技擊時,才能夠輕松自如,舒展大方,意清氣凝,內(nèi)勁盈充,沉靜松凈,應物自然。
如何做到內(nèi)外放松?太極拳是內(nèi)功拳,應以心意為主,然后才求身勢。故松,應是先松心意后松身勢。澄甫宗師曾曰:“練太極拳全身松開,不使有分毫之拙勁,以留滯于筋骨血脈之間以自縛束,然后能輕靈變化,圓轉自如。”(《太極拳說十要》)宗師高徒,一代名師李雅軒也說:“周身氣勢務要松開,虛靈之氣
始能上頂……松須松心,心為一身之主,心松周身各部莫不隨之而松。日日以松沉之心意灌輸,久之自能得到真正之松, 內(nèi)勁也隨之而生也。”(《李雅軒先生太極精論》,陳龍驤、李敏弟《楊氏太極拳法精解》第3頁)內(nèi)松即心意放松,心安神靜,雜念摒除,動以心氣,靈慧自生。外松即身勢放松,中正安舒,體態(tài)自然,周身輕靈,節(jié)節(jié)貫串。倘若心意不松,則神氣外露,雜念叢生,目光呆滯,心浮氣躁。而身勢不松,必致腰肢僵硬,上下不隨,意氣上浮,內(nèi)外難合。以上兩點,乃楊式太極拳之大忌。
上面說過,楊式太極拳的松,是松柔、松凈、松活、松融的那種有機的松,而不是松散、松懈和松垮的那種無機的松。楊式太極的松是在身法中正,神舒體靜,以內(nèi)統(tǒng)外,有意有氣的松。這種松使全身在心性意識及動作要領等方面得到極大的舒展、輕松和自然。從而達到“內(nèi)固精神,外示安逸”的高度境界。如頭部的放松,必須在頭部正直,向上輕輕頂起,神意上領的前提下使頸部微微放松。既不用力,也不松懈,以保持精神上提的虛靈感覺。又如對腰肢的放松,首先要立身中正,然后松開心身,不緊張,不僵滯。自我感覺松凈、沉穩(wěn)、舒適。全身無一絲一毫的僵硬和拘滯。行功時,按照要領和要求,在意識的指使下,“以心氣運行,以腰脊率領,靜靜將一趟拳形容出來”(李雅軒語)。
目前,社會上一些打楊式太極拳的人,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放松。觀其走架,搖頭晃腦,手舞足蹈。掌是蘭花掌,腰是麻花腰。聳肩抬肘,神氣活現(xiàn)。自以為松柔,不知此為謬誤也。建議我們的拳師們認真按照楊式太極的動作要領教授學生,并嚴格教練,嚴格要求,切勿誤人子弟。更不能把楊式太極拳打得面目全非。
(二)關子沉
沉,在《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中,原義為往下落,使降落,向下放。相關詞有沉著,沉靜、沉穩(wěn),沉重等?;蛞隇橄麓埂⒔德?,如意沉、氣沉等。
楊式太極拳的沉,與松一樣,也有心意的沉和身勢的沉。澄甫宗師在解釋《十三勢行功心解》時說:“練拳姿勢要沉舒,心意要貴靜,心不靜不能沉著,不能沉著則氣不收入骨矣……”又曰:“腹雖注意猶松靜舒,不要鼓勁。氣斂入骨,骨肉沉重矣。外如棉花,內(nèi)似鋼條,猶如柳花裹鐵之理。”在這里,宗師言簡意賅,僅寥寥數(shù)語就把心意的沉著和練拳姿勢沉舒的意義和原理闡述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且比喻十分貼切。
但是,在練拳中心意和姿勢又如何沉呢?這確是一件不易弄懂和很難做到的事。不少人練拳多年,尚不知沉為何物。一些人練拳時故作“沉”狀,實際上是用氣用力去鼓勁硬沉。結果適得其反,把腰身四肢練僵了,殊為可惜。
李雅軒老師對沉的論述為:“練功時是沉氣,但不可勉強去沉。要用真元之意在呼吸之間順其自然行之,虛而若實,實而若虛,有而若無。”(《李雅軒先生太極精論》,見陳龍驤、李敏弟《楊氏太極拳法精解》)李雅軒先生在這里所說的“真元之意”,即是心意。
心意能沉,氣當“順其自然行之”。這樣,就會“有神氣之充實,有氣派之莊嚴”。當然,心意的沉,于外表是不易看出的。必須靠體悟,靠神會。“心意要貴靜”,“悉心靜氣,默記揣摩”,“使氣沉于丹田”(澄甫宗師語)。
至于身勢的沉,應按照澄甫宗師《太極拳之練習談》和《太極拳說十要》的要求去做。即在悉心靜意,氣沉丹田,用意不用力的引導下,全身松融,虛實分明;含胸拔背,松肩曲肘;四肢腰腿不起強勁。這樣,身勢自沉,就會產(chǎn)生兩足有力,下盤穩(wěn)固,臂膊如棉裹鐵,分量極沉的效果。關于沉,李雅軒老師曾作過兩個既通俗易懂又非常有趣的比喻。他說:“……練架子時,身勢應如載重之船行于扛河之中,是又有動蕩之形勢,又是非常的沉穩(wěn)。起,不離水的托力,下沉,不能觸到河底,船身始終是由水的浮力托著的。也就是說,人練拳的身體,是在腳腿上之動彈力托著的,又不能浮起,又不能生到硬根上。”他還說:“在練拳時,身體如火車的車廂,腳腿如火車廂下之大盤絲簧,車廂是托在盤簧上的,不使車廂上起離開盤簧,也不使車廂下觸著硬地鐵輪……”這兩個比喻恰當極了,絕妙極了。用載重之行舟和火車之車廂喻太極拳之行功走架,既貼切,又形象。易于理解,易于明白,使人不難領悟沉的真正要義和含意。那些“踏雪無痕”,在水面上“行走如飛”的所謂神功,只是小說家的夸張和民間傳說而已,并非是真正現(xiàn)實的、實實在在的太極功夫。
(三)關于松與沉
古典拳論《十三勢行功心解》曰:“以心行氣,務令沉著,乃能收斂入骨……”又曰:“發(fā)勁須沉著松凈,專主一方”,松和沉既是太極拳中的兩個重要要素,又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故有松沉之說。雖然二者含意不同,但其相輔相成,缺一不可。也就是說,松,是在沉實的基礎上放松;沉,是在松融的前提下沉實。沒有沉的松不是真松,是飄浮;反之,沒有松的沉不是真沉,是僵滯。所以說,松沉相因,松沉互濟。
在習練楊式太極拳的每招每式中,除要求心意松沉,以意領勁外,還要求身體各部分均要做到舒松自然,莊重沉實。如頭部須正直沉著,神貫于頂;肩肘要松沉下垂,兩臂微曲;胸部宜舒松內(nèi)涵,氣沉丹田;腰胯要圓轉自如,松靜沉塌;腹部須松凈氣騰,神意內(nèi)固:腿足則虛實分明,沉穩(wěn)自然。能按上述要領行功走架,松沉自能做到矣。
有些人在習練楊式太極拳時,偏重于松而忽視了沉,甚至主張要松不要沉。他們錯誤地認為,楊式太極拳是松柔運動,應大松大柔,輕靈舒展,認為沉了會使動作僵滯,影響拳架的松柔和優(yōu)美。持此論者只看到楊式太極拳松的一面,而看不到沉的一面,所以他們的觀點是錯誤的。不錯,楊式太極拳是松柔舒展、輕靈和順的一項武術運動。但它除具有上述特點之外,還具有“結構嚴謹,身法中正”,“由松人柔,剛柔相濟”,“輕靈沉著兼而有之”的獨特風格。這些風格決定了松與沉在楊式太極拳中的重要作用。同時,楊式太極拳是搏擊技巧比較高深的內(nèi)家拳術。它以靜御動,用意不用力。走架時練精化氣,練氣化神,練神還虛。久之,虛靈之氣和松沉之勁自然而生。另外,一些人把沉與重等同視之,從而模糊了沉的含意。殊不知,沉與重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60年前,楊式太極拳界老前輩陳炎林先生在其《太極拳刀劍桿散手合編》一書中就說過:“氣沉則意堅,意堅則心定。”又說:“沉與重不同。重為有形,沉為無形;重為呆而滯,沉勁活而有似松非松,似緊非緊之形,與重絕不相同。”還說:“雙重為病,因其在于填實,填實則氣閉力呆;雙沉不為病,因為它能活潑變化。”在談到發(fā)勁時,陳老先生說得更明白:“發(fā)勁能沉,則發(fā)入更有威力,發(fā)出也更猛,因丹田之氣,由背而臂而手,達于敵身,使敵騰空躍出,猶如拍球……”
看了“楊式太極拳的松肩”文章的人還看了:
1.太極拳的松肩開胯
2.太極拳之松肩開胯
4.論太極拳的松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