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太極勁“對拉”的體悟
關于太極勁“對拉”的體悟
關于太極拳形體的要求,許多太極宗師、大家均有許多論述。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專門您整理好的:關于太極勁“對拉”的體悟。
關于太極勁“對拉”的體悟
王宗岳宗師的《太極拳論》中,對形體的要求是“虛領頂勁,氣沉丹田,不偏不倚,匆隱勿現(xiàn)”。
太極大家顧留馨也在他的相關著述中講“上下一條線”,“立身須中正安舒、支撐八面”。
太極大家王西安在他的《陳氏太極拳老架》中則要求應“虛領頂勁,含胸塌腰,分清虛實,沉肩墜肘,上下相隨”。
其實歸納起來,對太極拳形體身法的總要求就是:立身中正、虛領頂勁、支撐八面。而關鍵之關鍵就是:立身中正,且貫穿太極拳之始終。
但是打拳運動必然不是靜止不動的,而是在不斷變化、動態(tài)的。所以練拳中肯定會有手臂的伸縮、前進與后退、勁力的發(fā)放等,而導致身法有時會有歪斜、彎曲,而此時要保持立身中正,就必須做到“百會、中極、一氣貫通”的法則,即所謂“中正之偏”。
其實太極拳之所以成為太極拳,就因為它無論在架式、技擊法則,拳法拳理上處處體現(xiàn)著辯證的矛盾觀。如:奇正、動靜、虛實、剛柔、開合、屈伸、順逆、收放、化打等等,無一不體現(xiàn)了辯證的矛盾觀,而太極拳中各種矛盾關系的對立統(tǒng)一則構成了太極拳的陰陽與和諧。
那么如何解決矛盾,時時“立身中正”,刻刻“百會、中級、一氣貫通”,尤其是太極勁力的發(fā)放時,如何還能保持立身中正原則,這就需要一個“對拉勁”。所謂“右前必有后、有上必有下,有左必有右”。達到力的平衡,方可“不偏不倚”,做到立身中正。
關于太極勁“對拉”的體悟舉例1、掩手肱拳中的對拉勁
前動作省略,這里只講掩手肱拳招式中右拳擊出時段前后:動作1、兩襠兩膝內扣,雙手松腕走上弧向身體中線合,左手前右拳后,此時要做到右肘屈,右拳心向上,左掌立于左側,兩腳踏平,備好“身弓”,合、吸、蓄勢。動作2、接上勢,右腳用力蹬地,在重心前移的同時,右拳前沖擊出,抖肩發(fā)力。右拳擊出同時旋腰,擰胯、開襠、扣襠配合開、呼,即所謂“勁源于腳,發(fā)于腿,主宰于腰,達于手指”。與此同步同時,左掌變半握拳隨左肘尖一起向后發(fā)力,即“對拉勁”,也即“右前必有后”。
解釋:如無左肘向后的對拉之力,必造成挺胸、前傾使身體歪斜。
這里需注意的是,打出對拉的整勁還需要:含胸塌腰、虛領頂勁、氣蓄丹田、上下相隨以腰襠勁和開合、呼吸等與手、眼、身法、步法多方面的配合,從而“勁貫脊中,力由脊發(fā)”,這樣才能打出太極拳立體螺旋纏絲的整勁。
關于太極勁“對拉”的體悟舉例2:金雞獨立招式中的對拉勁。
為避免重復啰嗦,這里僅舉例“左金雞獨立”。
前動作略,這里只涉及左腿成獨立步時段前后的動作。動作1、松左胯,身體螺旋下蹲,合、吸,右手大拇指領勁逆纏,掌心向前,指尖向上,屈肘于右耳前,同時左手下按至左胯外側,目視前方。動作2、接上勢,身體螺旋上升,開、呼,左腿變獨立步略屈膝,繼而右腿松垮、屈膝上頂。右腳懸于襠內,同時兩手右上左下發(fā)力,勁達掌根……這“兩手右上左下的同時發(fā)力”,也是太極對拉勁的“代表作”之一,所謂“有上必有下”。
解釋:如只有“右上”無“左下”的發(fā)力,必導致上頂勁失衡而身體傾斜甚至搖動,而如只有“左下”而無“右上”的話,勢必造成身體下榻的“丟”之弊端。
同理,獨立步支撐的左腿與提膝上頂?shù)挠彝纫残纬梢粋€小的“對拉勁”。做好這兩個對拉勁需:頂勁領起,尾閭中正,獨立步的左腿纏絲屈膝坐實扎根,略收小腹,氣沉丹田,合勁沉襠,勁貫足跟。繼而右腿勁起足跟,逆氣上行,合襠提膝上頂,同時轉襠,腰脊發(fā)力,勁達膝蓋頂端,一上一下,上下合一。(注意下襠勁和氣沉丹田需一致)與此同步同時,雙手右上左下同時發(fā)力,勁由腰間通于背脊,布于兩膊,一上一下勁達兩掌根。所謂“源動腰脊,勁貫四梢”。
實際上,太極拳中對拉勁還有許多,有的對拉勁很直觀,如掩手肱拳、左右蹬一跟等中,而有的對拉勁則很微妙,如“金剛搗碓”和“六封四閉”中等,可說是不勝枚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