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擊和散打的區(qū)別有哪些
拳擊和散打的區(qū)別有哪些
中國散打和美國職業(yè)拳擊兩種格斗項目的技術風格及其對規(guī)則的適應性進行比較 。兩者之間會有不同點。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拳擊和散打的區(qū)別,希望你們喜歡。
拳擊和散打的區(qū)別
形狀不一樣,拳擊手套是彎的,散打手套是直的。訓練手套一個大小,比賽手套是分大小的。
普及型標準型比賽型訓練型各種手套之間的區(qū)別:主要就是材質不同。
越高級,越透氣,越耐磨損。這是拳套的區(qū)別從拳擊的角度去觀察就可以發(fā)現(xiàn)。
他們把手的位子擺的很低。擺在下巴之下。這樣在拳擊的架子中是很危險的。很容易挨大擺拳。這個練過拳的人都知道。兩個水平相對的人打。手擺的低的后果就是被KO。尤其是左手。很容易挨右擺。
但是散打就不然了。因為散打里含有摔和腿。這個就是兩者的拳架子的差距。拳擊的抱架。防守更緊。因為他只需要防守拳而不需要防守腿。
從防守全面這個角度去考慮。
拳擊確實比散打差的不少。但是拳擊的拳。發(fā)力更徹底。更有力、充分。因為他不需要考慮起腿。所以拳擊的架子比起散打的架子更側。因為這樣對出拳更有利。(尤其是后手拳擊的分量。散打的架子和拳擊的架子打出來是不一樣的)。
比起散打的架子拳擊的架子更加靈活。移動更加迅速、敏捷。攻守轉換的速度也比散打的架子要快的不少。發(fā)力更加充分。拳速比散打架子也要快很多。但是散打的架子更適合起腿。變化更多樣性。兩者都有優(yōu)點。至于曉風說的拳擊的實戰(zhàn)中如何防守。這個是這么說的。如果去上拳擊課就會知道對拳的基本防守有三種。拍擊、格擋、側閃。
這是抱架的區(qū)別
散打可以有拳法.腿法.擒拿.摔角.還有防身術除了用肘,其余都可以而拳擊不可以用腿和腳不可以有摔,散打是中國古代各個武術改編來的,他們不注重花鞘,只注重實用性,看起來雖然不如跆拳道那樣好看,但是學到手后威力很大,你可以看日本的空手道和韓國的跆拳道的高手來挑戰(zhàn)中國散打,被中國國家隊的散打成員痛扁,特別是日本派5人來佛山被來個5比0狂打,中國的散打真的挺棒的,
你們可能不知道聯(lián)系是;散打和拳擊都有直拳擺拳勾拳,都是要打倒對手都要求有力量.速度.敏捷.氣勢和心理這是對抗的區(qū)別。
散打的主要的得分標準
(一)優(yōu)勢勝利
1、在一局比賽中,先完成三個三分動作者。
2、在比賽中,雙方實力懸殊,臺上裁判員征得裁判長的同意,判技術強者為 該場勝方。
3、被重擊(侵人犯規(guī)除外)倒地不起達10秒,或雖能站立但知覺失常,判對 方為該場勝方。
4、一場比賽中,被重擊強制讀秒(侵人犯規(guī)除外)達3次,判對方為該場勝 方。
5、比賽中,運動員出現(xiàn)傷病,經醫(yī)生鑒定不能繼續(xù)比賽者,判對方為該場勝方。
(二) 得3分
1、用主動倒地的動作致使對方倒地,而自己迅速站立者,得3分。
2、用轉身后擺腿擊中對方軀干部位而自己站立者,得3分。
(三)得2分
1、一方倒地(兩腳以外任何部位接觸臺面),站立者得2分。
2、用腿法擊中對方軀干部位。
3、被強制讀秒一次,對方得2分。
4、受警告一次,對方得2分。
(四)得1分
1、用手法擊中對方得分部位。
2、用腿法擊中對方頭部、大腿和小腿。
3、運動員消極8秒,被指定進攻后,8秒鐘內仍不進攻,對方得1分。
4、主動倒地超過3秒鐘不起立,對方得1分。
5、受勸告一次,對方得1分。
(五)不得分
1、方法不清楚,效果不明顯。
2、雙方倒地或下臺。
3、雙方互打互踢。
4、用方法主動倒地,對方不得分。
5、抱纏時擊中對方。
散打的主要特點
體育性
散手運動從初步研究到試點開展,從經驗總結到全國推廣,直至成為現(xiàn)代體育競賽項目,曾經歷過許多困難、矛盾和阻力。其中最主要的問題是:散手比賽與人們想象的武術徒手搏擊形式截然不同,有人甚至認為散手不是武術,而只是“拳擊加腿擊”。因為民間流行的武術搏擊,一般都認為是防身自衛(wèi),一招致敵;或者象電影、電視、武打小說中描述的那樣出神人化,風雨不透。這是武術在許多形式上給人以神化夸張的錯覺而造成的誤解。在現(xiàn)代文明社會中,我們不能讓散手在狹窄的拼殺中去生存,應把武術之精華溶人簡單易行的運動形式,不僅能自衛(wèi)還能強身,這樣才能有廣泛的生命力,才能真正走向社會,走向世界。于是,原國家體委武術院經過試驗、論證后,認為散手的技法是以增強體質,交流技藝,防身自衛(wèi),提高技術水平為出發(fā)點,從傳統(tǒng)武術徒手搏擊術中取舍動作,使散手成為體育,即寓技擊術于體育之中。
由于決策正確、方法得當,散手運動才得以順利的開展和推廣,從現(xiàn)在的散手運動形式來看,散手與其它運動項目基本相同,屬于體育,但又突出地反映出武術的特殊本質——技擊性,同時又明顯地區(qū)別于使人致傷致殘的技擊術,不包含致人于死地的絕招妙計。散手規(guī)則嚴格規(guī)定了不準向對方后腦、頸部、襠部進行攻擊,也不允許使用反關節(jié)動作及肘、膝的技法,但可以運用武術各種流派的技法。
對抗性
散手運動的內在特點,決定了它以相互對抗的形式來表現(xiàn),所以,散手的基本形式就是對抗性。這種對抗,是在雙方掌握了散手的基本動作和基本技術,經過一段的訓練,在沒有固定格式的情況下,在規(guī)則規(guī)定的范圍內進行較技、較勇、較智,一分上下。
民族性
武術散手是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遺產,是在中國特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下逐漸演變發(fā)展形成的,因此它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
中國散手不同于拳擊,也不同于跆拳道,更不同于用頭頂、肘撞、膝擊的泰拳和不能用腳,只能用掉、拌、擒方法的柔道等項目;由于散手設擂比試,又不同于西方國家有攬繩的自由搏擊,也不同于日本的空手道、相撲、踢拳道、格斗術,以及法國的忍拳等。武術散手要求“遠踢、近打、貼身摔”,它的民族形式不是凝固的,也不能理解為“過去形式”、“歷史形式”或“傳統(tǒng)形式”。民族形式有鮮明的時代性,因此形式不是單一的,而是多變的、演進的。
看了“拳擊和散打的區(qū)別”文章的人還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