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給語文課文閱讀加速(2)
如何給語文課文閱讀加速
5.從自我認識去擴展
如有位同學論《六國論》,并不受蘇洵觀點所囿,而認為:秦國之所以 能夠統(tǒng)一天下,六國之所以徹底覆滅,其原因先人各有所論,而古人大都只 看到了事物的外因。他認為秦能統(tǒng)一六國,是由于它具備了客觀上與主觀上 的必要條件。
這位同學著重議了六國變革不徹底,秦國進行了長期的徹底的改革,所 以使秦國在經濟上、軍事上都強盛起來了,位居七國之首。這些都為秦國統(tǒng) 一創(chuàng)建了有利條件。這位同學還進行了聯(lián)想,把從學《六國論》得到的啟示 擴展到今天的現(xiàn)實生活中來。他認為:我們中國要振興,要騰飛,就必須要 進行一場深刻的改革,這是大勢所趨,人心所向。
6.對有關工具書的擴展
對作品中字、詞的障礙,除了查找工具書中有關部分加以克服外,還可 以對工具書中所查字、詞的其它義項瀏覽一下,以便日后不致混淆,同時還 可積累若干文字資料。
7.對作品作者擴展
《六國論》的作者蘇洵,課本介紹他生活于 1409—1066 年間,字明允, 宋朝遐山人,散文家,他的兒子蘇軾、蘇轍也以文學著名。后人并稱他們?yōu)?“三蘇”。除此外,我們查尋資料,可能了解到蘇洵其它的情況。比如蘇洵
27 歲時,曾應進士考試,未考中,因此回家用功讀書,后通六經百家,下筆 頃刻數(shù)千言。宋仁宗至和、嘉?年間,蘇洵到京師,翰林學士歐陽修把他的 文章 22 篇上給皇帝看。一時許多學者模仿他的文章。宰相韓琦看到蘇洵的文 章,也認為寫得好,奏于朝廷;召試舍人院,他托辭有病,未去應試。于是 朝廷派他作秘書省的校書郎。后來又參與修禮書,寫成《太常因草禮》一百 卷。蘇洵還作過霸州文安縣主簿。有《嘉佑集》。
這樣一擴展,就能讓我們了解更多的文學史知識。
七步自讀法
所謂七步自讀法,就是通過寫讀書筆記的七個步驟,要求來達到閱讀課 文目的的一種方法。這是傳統(tǒng)的自讀法,古人有“不動筆墨不讀書”之說, 前蘇聯(lián)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則稱之為“讀書筆記式的作文”。
讀書筆記自讀法,一般適用于課外自讀課文。讀書筆記要求包括以下內 容:
(1)通讀課文,借工具書掃除文字障礙。正音、正形、詞語注釋;
(2)通讀課文,分析課文結構,分段分層,歸結大意;
(3)理解課文,歸納文章的中心思想;
(5)語段分析,分析文章中的精彩段落,寫批語,或練習自擬小標題;
(6)分析寫作特色;
(7)寫讀后感,讀書評論或摹仿作文。 這種自讀方法,對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學習習慣大有裨益。
四步課文精讀法
近年常用的“四步課文精讀法”是在吸取傳統(tǒng)讀書方法的經驗,并參照 國外行之有效的讀書方法的優(yōu)點,結合近年來專家學者對閱讀進行研究所取 得的成效的基礎上形成的。
第一步,預讀
閱讀標題及有關注釋,了解文章的寫作背景,理解詞語的意義,在初步 明確文章各自然段的段意及各段之間相互關系的基礎上,劃分出文章的層 次。
第二步,通讀
要求集中全部注意力,迅速地判斷并準確地理解關鍵詞語,理解語法結 構比較復雜的長句的含義;對一些比較難以理解的詞、句,則要根據(jù)上下文 的相關意義來進行分析和推斷,以準確地理解其特定含義;能夠準確地判斷 重點句和重點段,領會文章的主題。
第三步,回讀
采用跳讀的方法對文章進行再次閱讀,把握全文及各個層次的主要內 容,并對文章中所寫的具體現(xiàn)象或具體事實進行概括,對文中的抽象內容作
出闡釋,理解文句中隱含的信息,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觀點態(tài)度,并能用 自己的語言進行表述。在這一階段,也可適當合上書本,回憶并復述每個部 分或某些重要知識點的主要內容,檢查記憶效果,初步鞏固已經獲得的知識。
第四步,賞析
在記憶、理解、記憶的基礎上,對文章所表達的思想內容,作者的觀點、 感情以及遣詞、造句、謀篇、布局、表達方式等各個方面來作出分析和評價, 鑒別其正確與錯誤,好與壞以及為什么好和為什么壞。在賞析藝術作品時, 需要運用聯(lián)想和想象,也需要進行判斷和思考,即在正確理解作品本意的基 礎上,發(fā)揮讀者的主觀能動性,以獲得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認識。
附:五問自讀法
這是由江西陳?成老師設計的一種自讀方式。 “五問自讀法”從語文學習的整體功能著眼,按照人們認識事物“感知
—理解—鞏固—運用”的過程,根據(jù)文章的特點,看順序地進行設問、引導, 讓學生怎樣沿著“寫什么——怎樣寫——為什么寫——寫得怎么樣——怎樣 學寫”的思路進行自我探索,合理地組織課堂教與學的活動,從根本上把孤 立的逐段繁瑣的分析變?yōu)槁?lián)系的總體的閱讀理解,把短間隔的瑣碎的一問一 答變?yōu)殚L間隔的系列的讀思議辯,把割裂的分塊的字詞句篇教學變?yōu)檎w的 遞進的教書育人,以期收到理想的教育教學效果。
“寫什么”
主要是讓學生把文章“讀通”,著重點是整體感知,通過“析題目,抓 要素”,從整體著眼,緊扣文題與文章內容的聯(lián)系,根據(jù)文章的體裁特點, 抓住諸如時、地、人、事等要素,用簡潔的語句說出文章的主要內容。
“怎樣寫”
則要求把文章“讀懂”,著重點是整體分析,通過“摸順序,探思路”, 從整體著眼,抓住節(jié)與節(jié)、段與段之間的聯(lián)系,弄清全篇文章的脈絡,探尋 作者成文的整個思路,明確成文的主要線索,綜觀全篇文章,在掌握分段依 據(jù)的基礎上再去劃分段落,并弄清重點部分的小層次,以避免分段時盲目亂 猜,分析時孤立理解的現(xiàn)象。
“為什么而寫”
這一步要求把文章“讀深”,著重點是整體領悟,通過“抓關鍵,想意 圖”,從整體著眼,找出文章重點段、中心句、關鍵詞,進而深入思考這些 詞、句、段表現(xiàn)了什么,說明了什么,作者是為了什么而寫的,在理解文章 內容的基礎上,領悟作者寫作目的,找出貫穿全文的“紅線”,進而掌握文 章的中心思想。
“寫得怎么樣”
這一步要求把文章精妙處“讀熟”,著重點是整體鑒賞,通過“細對比, 品詞句”,從整體著眼,看清文章圍繞主題,用了哪些表現(xiàn)手法及如何遣詞 造句、布局謀篇,細心品味哪些地方寫得好,為什么好,領會作者為什么要 這樣寫,進而消化吸收。
“怎樣學寫”
這一步則要求把文章“讀活”,著重點是整體運用,通過“想收獲,聯(lián) 實際”,從整體著眼,圍繞本年級本單元訓練重點,從自身實際出發(fā),以課
文(或某一段落)為范例,進行基本功綜合訓練,從讀學寫,掌握規(guī)律,以 讀促寫,逐步提高。就這樣,五問五步,都是用“整體著眼”的紅線串聯(lián)起 來,從根本上改變過去那種語文與道分家,讀與思脫離,講與練割裂,教與 學對立的舊式教法。
當然,要抓好這一根“紅線”,在具體教學中最要緊的還必須從導“思” 授“法”入手。語文教學必須堅持把發(fā)展語言和發(fā)展思維結合起來,在基本 功訓練中緊緊抓住思維訓練這個核心。教師的責任就在于給學生指引“思” 的途徑,導以“思”的方法?!拔鍐栕宰x法”正是體現(xiàn)了這一點,“問”是 為了引“思”,“思”又能夠導“讀”,而“讀”更能促“寫”??偟膩碚f, 五步設問就是指明讀懂一篇文章的學習思路(或者說閱讀時進行思維的一種 具體模式)。隨著每一問和答案逐步出現(xiàn),學習一篇文章的過程便逐漸引向 深入,最后達到完全掌握。而每一問的解答又都把“思”的正確方法作為鑰 匙交給學生。第一問的“析題目,抓要素”,第二問的“摸順序,探思路”, 第三問的“抓關鍵,想意圖”,第四問的“細對比,品詞句”,第五問的“想 收獲,聯(lián)實際”,這“十法”便是“五問自讀”的有機組成部分,而每一問 都可不斷拓展深化。例如“析題目”,通過對小學全部教材的研究,歸納出 “小學課文命題十律”(即:標示敘寫對象,概括主要內容,揭示中心思想, 指出文章線索,揭示范圍重點,指明發(fā)生時地,設置疑問懸念,突出人物話 語,顯示比喻象征,表明文章體裁),并探索出與之相應的“析題六法”(弄 清概念,抓住關鍵,掌握特點,尋底問根,辨體明旨,探路度篇)。學生逐 漸掌握了文章自讀法,就是掌握了一種通向高境界的鑰匙,手持這把鑰匙, 將會終生受用無窮,這對很高學生思維素質也將起到巨大的促進作用。
附:錢夢龍“課文精讀六步法”
特級教師錢夢龍同志把課文精讀概括為“六步法”,這六步是:
1.認讀
通過對字詞句段的認讀初步感知課文。認讀的重點是識字、解詞、明句。 要能夠找出關鍵性的詞句和重要的句子。要能夠使用工具書,根據(jù)課文的語 言環(huán)境,選擇恰當?shù)牧x項,明確詞句的含義。
2.辨體
在初步感知課文的基礎上,辨明文章體裁。辨體雖然很容易,但它是確 定閱讀重點的必要步驟。因為不同體裁的文章,表達方式不一樣,閱讀的側 重點也應不同。
3.審題
審明題目的語言結構、題目的含義以及作者命題的意圖。題目好比文章 的窗口,審題的過程就是通過題目這個窗口初步透視文章內容的過程,也是 初步理解文章的過程。
4.三問三答
三個問題是:“這篇文章寫了什么?是怎樣寫的?作者為什么要這樣 寫?”“寫了什么”是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如讀記敘文,就應了解文章記了 什么事,寫了什么人,事情發(fā)生的時間、地點、起因、經過、結果如何,表 達了什么思想?等等?!霸鯓訉懙摹笔菍ξ恼卤磉_形式的理解,如記敘文記 人敘事是怎樣安排線索、順序、詳略的?怎樣描寫人物和環(huán)境的?等等。這
時對文章的理解不僅僅停留在文章內容的把握上,而且進一步理解了這些內 容憑借怎樣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盀槭裁础庇诌M一步要求把文章的內容和形式 結合起來考慮,探索作者這樣寫的原因。例如文章為什么這樣立意構思,為 什么這樣布局謀篇,為什么這樣遣詞造句?等等。三問三答的過程是由表及 里、由里返表地深思考、透徹理解課文的過程。
5.質疑
質疑就是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質疑有三種情況:①有疑而問。在三問 三答的過程中,確實還有一些問題沒有解決。②明知故問。有些問題,原已 基本解決,但把文章前前后后聯(lián)系起來考慮,認為還有一些問題可以進一步 思考、研究,于無疑處生疑。③依據(jù)課文中的有關事實,向教師或同學提出 商榷性的疑問。這種提問是質疑的高層次,也是閱讀中思考的收獲。
6.評析
這是閱讀中的鑒賞活動,要求對文章突出的特點作出評價,或口頭,或 寫成評論文章。評析文章,綜合性強,難度也較高,能夠具體分析一篇文章 并作出恰當?shù)脑u價,是具備閱讀能力的標志。
課文參讀法
這是由江蘇濱海朱乃勤老師實驗并總結的,主要有兩種操作方法:比較 參讀和歸類參讀。
1.比較參讀
就是在精讀某一篇文章的基礎上,再參讀其它文章,反復比較,找出它 們之間的異同。運用比較法參讀,主要要求在閱讀時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
(1)求同。找出精讀文章和參讀文章內容、形式上的相同之處。
例如,學《蜘蛛》時,稱通過精讀分析明白本文采用了生動說明的方法, 獲得形象的感受,對蜘蛛的生態(tài)特征有了明確的認識和了解,達到了說明的 目的。然后以此文為拐杖,再參讀《巍巍中山陵》、《凡樂賽宮》、《珊瑚 島》、《晉詞》等課文,看看它們與《蜘蛛》在寫法上有何相同。從而會發(fā) 現(xiàn),這些文章中都有生動說明部分,從而認識到說明文中的描寫主要是起到 具體地說明事物的作用。
學習楊朔《香山紅葉》可參讀《荔枝蜜》、《茶花賦》、《雪浪花》、
《泰山極頂》等散文,加深理解作者以物喻人,借物抒情寫法的妙用,體會 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點。這樣,既拓寬闊讀面,又加深了他們對精讀文 章的理解。
(2)辨異。把精讀文章與參讀文章進行比較閱讀時,注重于辨析他們之 間的不同點,相異處。比如學《孔乙己》一文時,先反復閱讀課文,理解文 章所揭示的主題,注意文章刻畫人物的方法,然后參讀《范進中舉》,對兩 篇文章進行求同辨異,從而明白,兩文在主題上有相同之處,都不同程度地 揭穿了封建社會的腐朽黑暗,尖銳地抨擊了封建科舉制度摧殘、腐蝕知識分 子的弊害和罪惡,在刻畫人物方法上也有相同之處,都用了對話描寫的方法, 對話各具個性。但在刻畫人物方法上還有不同之處:《孔乙己》一文主要通 過肖像、動作、神態(tài)描寫刻畫人物,《范進中舉》則主要采用對比、夸張、 諷刺的手法刻畫人物。
通過辨異,不僅從“異”的方面,更深入、更全面地理解精讀課文,發(fā)
現(xiàn)精讀文章和參讀文章各自個性,把握它們的特點,而可以從“異”的方面, 更具體,更細致地理解不同作者的寫作風格,進而使思維具有豐富性和獨創(chuàng) 性。
2.歸類參讀
就是以某一篇文章為基本篇,通過精讀,分析理解這篇文章,然后以此 為模式,去參讀,找出與之同屬一類的其它文章,歸納總結它們的異同。例 如,學《普通勞動者》時,精讀這篇文齊,并找出課本中寫人為主的小說多 篇來參讀。如《孔乙己》、《我的叔叔于勒》《老楊同志》、《變色龍》等 十多篇文章參讀?!皶x百遍,其義自見”,通過參讀,學生歸納總結出了 這些文章相同點和不同點。其它如“寫事為主的小說”、“狀物抒情的散文”、 “寫人為主的記敘文”、“以小見大寫法”的文章、“生動的細節(jié)描寫”的 文章??都可分類參讀,歸納各類文章的異同。
理解教材的九種操作方法
1.整體把握法
即從總體上全局上了解全套教材的性質、內容、編排意圖,訓練線索及 體例,做到對教材的學習任務胸中有數(shù),從而居高臨下、進退自如。如初中 語文教材,我們可以如下角度去詳細地了解,掌握它的特點:
(1)這是一套綜合型的語文教材,它的“綜合”是如何表現(xiàn)在各個方面
的。
(2)在課文分類上,三類課文在編排上各有什么特點,各有什么教學要 求。
(3)在文體的分類上,課文怎樣按照不同的表達方式組成各種訓練體
系。
(4)在閱讀的訓練方面,課文安排了哪幾條訓練線。
(5)在寫作和聽說的訓練上,教材如何安排訓練線的。
(6)語文知識訓練在教材中的安排。
(7)教材中教學單元設計的原則和安排的方式,各個單元的教 0 學要 求。
(8)各冊教材文體的比例從初一到初三的變化情況。文學作品及文言文
的閱讀訓練安排的方式。
2.序列探討法
即從文體的縱線上進行排列、梳理、跳過縱橫交錯的教學單元,增強各 條訓練線方面的整體印象,熟悉不同類別的訓練點在各訓練線中的地位和作 用??梢哉f,序列探討法就是著眼于各條訓練線的“整體把握法”。如初中 語文教材,就應該排列、掌握如下訓練線的序列:
(1)記敘文閱讀訓練的十三個點。
(2)記敘文寫作訓練的十八個點。
(3)說明文閱讀、寫作訓練的各八個點。
(4)議論文閱讀、寫作訓練的各八個點。
(5)應用文寫作訓練的二十四個點。
(5)應用文寫作訓練的十四個點。
(6)聽說訓練的十二個點。
(7)漢語知識訓練的二十個點。
(8)文學作品閱讀訓練的若干個點。
(9)作文片斷練習的若干個點。
(10)文言文知識訓練的若干個點。
3.單元理解法
教材的學習單元具有這樣的特點:
(1)它是一個閱讀訓練的點。
(2)它又是一個寫作訓練的點。
(3)它是一個學習單位,具有學習內容的整體性和學習安排的時間性, 一般來講,對單元的理解可分五步進行。
第一步,掌握單元教學重點。 第二步,單元內課文的類型、任務及其教學重點。 第三步,單元內各篇文章在寫法上、內容上的大致比較。 第四步,單篇教材各自的主要特點。 第五步,編者將此單元內各篇教材編在一起的意圖及課文分類的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