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稼先執(zhí)著奮斗的名人故事
鄧稼先執(zhí)著奮斗的名人故事
鄧稼先,是中國杰出的科學家,他為了科學而執(zhí)著奮斗的精神是很值得我們大家學習的。小編為大家力薦了鄧稼先為科學執(zhí)著奮斗的勵志故事,給大家作為參考,歡迎閱讀!
鄧稼先奮斗的故事篇1
60年代,我國的原子彈、氫彈爆炸成功,使全國人民為之振奮,使敵視中國的人震驚,極大地提高了我國的國力和國際地位。為研制兩彈立下不朽功勛的科學家鄧稼先是一位為國舍己的人。
1958年,國家下達了研制原子彈的命令。這是一項絕對保密的工作。年輕的鄧稼先被選為主要研制者之一。他深感自己責任重大,說:“為了完成這項任務,死了也值得。”
從此,他開始了秘密的研制工作,人們再也看不到他的身影,一切出頭露面的事都沒有他參加,連他的妻子和親人也不知道他在哪里工作,在做什么。他也只能把對親人的感情埋在心里,過著長期的獨身生活。和他同時代的同學,有許多成了有成就有名氣的科學家、活動家,他的名字卻沒多少人知道。
后來,原子彈、氫彈爆炸成功,人們仍然不知道鄧稼先就是兩彈的元勛。有一次,他的好友、美籍華人科學家楊振寧回國探親,點名要見他。兩個人會面后,楊振寧問他在哪里工作,又問起爆炸原子彈的事。他只能回答是在京外單位工作,絲毫沒講自己正是造原子彈的。
長期艱苦工作損害了鄧稼先的身體。1986年,他患癌癥病逝。一直到報上發(fā)布了他去世的消息,全國人民才知道鄧稼先這個名字。他不圖個人的名和利,舍棄了個人的幸福,幾十年默默無聞地為國家大業(yè)奮斗,卻從不后悔。臨終前,他欣慰地說:“我可以瞑目了。”
鄧稼先奮斗的故事篇2
“兩彈元勛”鄧稼先,為我國、的發(fā)展作出了杰出貢獻。他長期甘當無名英雄,把自己的青春之光融進了中國核防御力量的“鐵脊梁”之中。
1950年,26歲的鄧稼先在美國獲得了物理學博士學位。他帶著當時最先進的物理學知識,涉洋歸來報效祖國。50年代末,鄧稼先從物理學講壇上“消失”了,他的身影閃現(xiàn)在核武器研制的基層第一線:在北京郊外的高粱地里參加研究所的興建,在羅布泊國家試驗場的土路上顛簸,在云遮霧罩的山區(qū)指揮著、的研制。鄧稼先為我國的核武器研制事業(yè)兢兢業(yè)業(yè)、嘔心瀝血,孜孜不倦地奮斗了28年,從、原理的突破和試驗成功及其武器化,到新的核武器的重大原理突破和研制試驗,都作出了重大貢獻,為我國第一顆和第一顆試驗成功立下了卓越的功勛。鄧稼先曾榮獲全國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和國家級科技進步獎特等獎,以及“全國勞動模范”等榮譽稱號。
1986年,積勞成疾的鄧稼先被癌癥奪去了生命。在生命的最后一個月里,他28年的秘密經歷才得以披露,“兩彈元勛”的美名才開始傳揚。
鄧稼先奮斗的故事篇3
把生命放在危險之間,把國家領向安全地帶
1958年8月的一天,一個年輕人走進了時任我國核工業(yè)部副部長錢三強的辦公室。錢三強對他說了這么一句話:“中國要放一個‘大炮仗’,要調你去參加這項工作,你看怎么樣?”
這個大炮仗,指的是原子彈。而這個青年是鄧稼先。
接受錢三強交與的任務后,鄧稼先開始消失在親戚朋友的視線里,長達28年,甚至連他的妻子也不知道他在哪里,在忙什么。直到1986年6月的一天,他的名字出現(xiàn)在全國各大媒體的報道中,一個埋藏了28年的秘密,也隨之浮出水面--原來當年那個年輕人投身我國的核科學事業(yè)去啦。
在當時人才濟濟的中科院,為什么錢三強會選擇年輕的鄧稼先主持我國原子彈的研制工作?這恐怕還得從鄧稼先小時候說起。
13歲時憤而當眾撕碎侵略者的旗子
安徽省懷寧縣白麟坂鎮(zhèn)的鐵硯山房是鄧稼先出生的地方。鄧稼先的父親鄧以蟄是我國著名的哲學家和教育家,鄧稼先出生后不久,母親就帶著他來到當時在北大任教的父親身邊。在父親的熏陶和影響下,鄧稼先在上小學的時候就開始讀四書五經,此外,他還對世界名著感興趣,并且早早地接觸了英文、數學等科目??梢哉f,鄧稼先的童年生活,充滿著書本香氣。
中學時代的鄧稼先越來越喜愛數學和物理,在崇德中學上學時得到了比他高兩屆的楊振寧的幫助,學習突飛猛進。就在這時,他平靜的學習生活被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者的槍炮聲打碎了。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的槍聲響起。22天后,北平淪陷了。占領北平的日軍強迫市民游行,慶祝他們所謂的“勝利”。
楊振寧是鄧稼先的摯友,兩人從小就情同手足,并且都在美國留學學習物理,成績都非常優(yōu)異。上圖為1949年鄧稼先(中)與楊振寧(左)楊振平兄弟在美國芝加哥大學的合影。
鄧稼先無法忍受這種屈辱,時年13歲的他當眾把一面日本國旗撕得粉碎,并扔在地上踩了幾腳。這件事發(fā)生后,鄧以蟄的一個好友勸他說,此事早晚會被人告發(fā),你還是盡早讓孩子離開北平吧。無奈之下,鄧以蟄讓鄧稼先的大姐帶著他南下昆明,那里有南遷的清華和北大教授,還有眾多的老朋友。臨走前,父親對他說“稼兒,以后你一定要學科學,不要學文,科學對國家有用。”其實鄧以蟄并不是什么科學救國論者,他只是憑自己的經驗寄希望于鄧稼先,但這句話在鄧稼先的腦海里卻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我學成后一定回來!”
1941年秋天,鄧稼先考上了西南聯(lián)大物理系。西南聯(lián)大是原來的北大、清華和南開三所大學在南遷后合并的一所學校。合并后的西南聯(lián)大物理系匯集了當時國內眾多知名專家和學者,例如測得普克朗常數的葉企蓀、對證實康普頓效應有貢獻的吳有訓、對證實正電子存在有過幫助的趙忠堯等等。這里的名師嚴教讓好學的鄧稼先如魚得水,他讀書的勁頭比中學時期更勝一籌,各個科目均成績優(yōu)異。
1946年的夏天,畢業(yè)后的鄧稼先受聘擔任北大物理系助教,回到闊別了六年的北平。這期間他一面當助教,一面積極準備留學美國的考試,并在1947年順利地通過了考試,到美國普渡大學攻讀博士學位。1948年秋天,鄧稼先從上海啟航,向大洋彼岸駛去。臨行前,他的一位好友對他說“中國天快要亮了”,鄧稼先聽了笑了笑,說了這樣一句話--“將來祖國建設需要人,我學成后一定回來。”
在西南聯(lián)大打下的堅實基礎讓他在美國的學習變得輕松,鄧稼先各門功課優(yōu)異,還拿到了獎學金。這段時間,鄧稼先集中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鉆研他所喜愛的物理學。三年的博士課程,鄧稼先僅僅用了一年零十一個月便讀滿學分,并完成博士論文,順利通過了答辯,獲得了學位。
鄧稼先在獲得博士學位后的第九天就回到了祖國,實現(xiàn)了他離開中國時的諾言--“我學成,一定回來!”
1950年8月29日,鄧稼先收拾行李登船回國,這位取得學位剛9天的博士放棄了在美國可以有的優(yōu)越的生活和工作條件,回到了當時一窮二白的祖國。鄧稼先實現(xiàn)了他兩年前離開中國時說的諾言--“我學成后一定回來!”
接受任務后,鄧稼先仿佛變了一個人,從不喜歡照相的他帶著妻子、四歲的女兒、兩歲的兒子到照相館照了一張相。毫無疑問,這是他留給親人的紀念。
學成歸國的鄧稼先成為了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的一名助理研究員。他扎實的學科基礎、高水準的專業(yè)水平和科研能力、流利的英文和俄文讓負責籌備組建核武器研究隊伍的錢三強選中了他。
1958年8月后,我國自主設計開發(fā)核武器的工作正式啟動,年僅34歲的鄧稼先成了領頭羊,其他的小組成員都是剛剛走出校門的大學生。當時,我國核武器理論研究工作從零開始,這群年輕人面對的挑戰(zhàn)可想而知。要知道,美國第一顆原子彈的科研隊伍僅諾貝爾獎得主就有14人。
當時前蘇聯(lián)支援我們的專家事實上實行技術封鎖,鄧稼先等人并沒有獲得多少幫助,后來,中蘇關系惡化,前蘇聯(lián)專家干脆全部撤走。
鄧稼先等人別無選擇,只能自力更生。他領銜的理論小組面前的問題很現(xiàn)實,首先要在迷宮中找到方向。很快,他將目光鎖定在中子物理,流體力學和高溫高壓下的物理性質這三個方面。方向確立了,鄧稼先迅速把理論部的人員組成三個組,分別攻關。鄧稼先晚上備課,白天給年輕人補習專業(yè)知識,有時上完課,鄧稼先站在黑板前竟睡著了。這是一支年輕的隊伍,每個人專長不同,性格迥異,相同的只有“爭氣”的勁兒和工作的熱情,他們?yōu)橛懻摷夹g問題,經常通宵熬夜。就這樣,原子彈的理論設計在兩年中獲得了很大的進步,在朝著鄧稼先確定的方向邁出了大步。不久,他們就走到了一個關鍵之處,要尋找制造原子彈的一個關鍵參數。當年前蘇聯(lián)專家曾給過一個參數,嚴謹的理論小組沒有輕易使用這個數值,上萬次的方程式推算的結果與蘇聯(lián)專家的爆炸參數相差一倍,計算用的紙裝進麻袋,堆滿了幾個倉庫。
1964年10月6日,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標志中國核工業(yè)進入一個新階段,圖為原子彈爆炸后升起的蘑菇狀煙云。
經過理論小組反復的計算核查,鄧稼先意識到,蘇聯(lián)專家給出的參數只是他們的隨口一說。為了演算這個數據,鄧稼先帶著研究員一日三班倒。算一次,要一個多月,算9次,要花費一年多時間,又請物理學家從出發(fā)概念進行估計,確定正確,常常是工作到天亮。每當過度疲勞,思維中斷時,鄧稼先都著急地說:“唉,一個太陽不夠用呀!”
終于,關鍵性的參數被確定,整個核武器研制的“龍頭”昂起來了。數學家華羅庚說這是“集世界數學難題之大成”。制造第一顆原子彈時,科學家們造精密,復雜的核武用的竟都是最原始的工具,煉制炸藥時用的是鋁鍋,精確計算時用的是手搖計算機、計算尺和算盤,這里有鄧稼先和那一代科學家天才般的創(chuàng)造和他們義無反顧的熱情。
1964年10月16日,中國的第一顆原子彈按照鄧稼先他們的設計,順利地在沙漠腹地炸響。這一天被歷史銘記。
但是,鄧稼先等人前進的腳步沒有就此打住,繼續(xù)駐守在大漠深處,開始新的征程。
1967年6月17日,中國第一顆氫彈又在羅布泊上空爆響。從原子彈到氫彈,法國用了8年、美國用了7年、前蘇聯(lián)用了4年,中國僅僅用了兩年零八個月。
釋放出生命的全部光輝
鄧稼先曾說過:“在我們這里沒有小問題,任何一件小事都是大事。小問題解決不好就會釀成大禍。”
1979年某一天,在某試驗基地,新型核彈實驗開始--飛機攜帶核彈直飛爆心。時間分秒過去了,核彈卻沒有爆炸,很多人都驚住啦。在場的技術人員正想詢問鄧稼先時,卻意外地發(fā)現(xiàn)“老鄧”在往試驗場跑去。
1974年,黃昆、鄧稼先、黃宛、周光召、楊振寧(從左至右)游覽北京頤和園時合影。
在鄧稼先捧起碎彈體的那一剎那,生命的倒計時也啟動了。鄧稼先已經受過多次輻射傷害,但這一次是致命的。他被送進醫(yī)院,檢查結果顯示白血球內染色體呈粉末狀,尿液有極強的放射性。\
作為物理學家,他不是不知道輻射核心區(qū)有多危險,但是為了弄清楚原因,為了人民的安全和國家的榮耀,他頭也沒回,現(xiàn)場沒有人能拉住他。摔碎的彈片散落在荒垣上,當值的防化兵沒有找到核心部件,他先找到了。在捧起碎彈體的那一剎那,生命的倒計時也啟動了,他已經受過多次輻射傷害,但這一次是致命的。鄧稼先被送進醫(yī)院,檢查結果顯示白血球內染色體呈粉末狀,尿液有極強的放射性。醫(yī)院的醫(yī)生不解地問,“這是吃了什么毒藥了?毒性這么大,身體竟被破壞到這樣?”鄧稼先什么都沒有說,短暫的休息后又回到了戈壁灘。
1984年,距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整整20年,鄧稼先指揮他一生中最后的一次核試驗,這次試驗的成功將標志著中國第二代核武的重大突破,然而這時鄧稼先的身體已被癌細胞嚴重侵蝕,沒有人知道。1985年鄧稼先回到了北京,他回到了妻子的身邊,這時,他的生命走到了盡頭,他進了醫(yī)院,再也沒能走出來。他住了363天,動了3次手術。363天里,他一直疼痛不止,止痛的杜冷丁從每天一針發(fā)展到一小時一針,全身大面積溶血性出血。可就是這樣,在生命最后時光,占據鄧稼先腦海全部的仍然是中國的核事業(yè)。他著重思考的是如何和平利用原子能,但他已無法親自實現(xiàn)了。鄧稼先坐在能減緩壓力的橡皮圈上寫他一生的積攢,寫他最后的思考。鄧稼先敏銳的眼光使中國的核武器發(fā)展繼續(xù)快步推進了十年,終于趕在全面禁止核試驗之前,達到了實驗室模擬水平。
1986年7月29日,鄧稼先走完了他62年的生命旅程。十年后同一個日子,中國在成功地進行了最后一次地下核試驗之后,向全世界宣告:中國將暫停核試驗。
迎來這一天,我們要永遠記住鄧稼先。是他讓一朵蘑菇云升騰而起,如一把利劍,嘯出了中華民族復興的強音!是他,把生命放在危險之間,把國家領向安全地帶。
1986年6月,楊振寧(右)到醫(yī)院看望病中的鄧稼先,這也是這兩位友人的最后一次會面。
猜你喜歡:
5.名人故事大全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