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成功人士的勵志小故事
近代成功人士的勵志小故事
在近代,中國出現了一大批成功人士,他們的故事到了今天依然還激勵著我們。以下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熱門的近代成功人士的勵志小故事,希望你會喜歡。
近代成功人士的勵志故事篇1
沈從文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是奉獻的一生。他1917年到1922年漂游在湘西沅水流域;1923闖入北京,1923年至1928年在北京以寫作謀生;1928年至1930年,沈從文被徐志摩發(fā)現,將這位小青年推薦給中國公學校長胡適,在上海中國公學任講師,兼《大公報》《益世報》等文藝副刊主編;1931年至1933年在青島大學任講師;1934年至1939年在北京主編全國中小學國文教科書;1939年至1947年在昆明西南聯合大學任教授;1947年至1949年在北京大學任教授;1950年至1978年在北京中國歷史博物館任文物研究員;1978年至1988年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所任研究員。
沈從文先生的文學作品《邊城》《湘西》《從文自傳》等,在國內外有重大的影響。他的作品被譯成日本、美國、英國、前蘇聯等四十多個國家的文字出版,并被美國、日本、韓國、英國等十多個國家或地區(qū)選進大學課本,兩度被提名為諾貝爾文學獎評選候選人。沈從文先生不僅是著名的作家,還是著名的歷史學家、考古學家,他撰寫出版了《中國絲綢圖案》《唐宋銅鏡》《龍鳳藝術》《戰(zhàn)國漆器》《中國古代服飾研究》等等學術專著,特別是巨著《中國古代服飾研究》影響很大,填補了我國文化史上的一項空白。
早年有人勸沈從文入黨,他冷笑:沒興趣。建國后一番改造,讓他惶恐無地。57年反右,他竟然誣陷自己的弟子蕭乾是特務。但是蕭乾不敢跟老師計較,多年后去看望沈從文,發(fā)現他住在一個小黑屋子里,就出面替沈從文要房子,不想沈從文大怒,吼曰:我還要入黨呢!從此與弟子絕交。
近代成功人士的勵志故事篇2
巴金的兒子李小棠在復旦大學讀書四年,學校許多領導都不知道他是巴金的兒子。畢業(yè)分配時,很多人為子女能分到一個好單位,到處托人走后門,然而巴金卻沒有跟任何人打過招呼。李小棠畢業(yè)后就到上海市政協文史室工作,一干就是20多年,沒有一點怨言。巴金90歲生日時,上海市政協主席陳鐵迪來寓所拜訪巴金。當看到自己屬下的工作人員李小棠時,陳鐵迪還奇怪地問:“你怎么也來了?”
把自己的病寫進小說
幼年多病的巴金,其實從來沒有讀過大學。14歲時,他好不容易得到祖父同意進入英語補習學校念書,剛剛一個月,就因病輟學。1925年,他到北京準備考北京大學,但是體檢時發(fā)現患有肺病,無奈與北大失之交臂。在巴金的作品中,常常有主人公患肺病或其他疾病的描寫,并且因患病而發(fā)生情緒、思想的變化,《滅亡》中的杜大心等都是如此。寫《滅亡》時正是巴金治療肺病與休養(yǎng)的關鍵時期,主人公杜大心也就因患有肺病而萌生暗殺軍閥以解脫痛苦的念頭。
《家》給巴金帶來家
巴金一直以“愿天下人都有飯吃”為己任,全身心地投入事業(yè)而無暇顧及兒女私情。1936年,巴金以《家》而成為青年之心中偶像,追求他的人很多。有一個女高中生給他寫的信最多,他們通信達半年之久,卻從未見面。最后,還是女孩在信中提出:“筆談如此和諧,為什么就不能面談呢?”女孩主動寄了張照片給巴金,然后他們約在一家咖啡館見面。經過8年的戀愛長跑,年屆不惑的巴金與這個名叫蕭珊的女孩結為連理。比巴金小13歲的蕭珊是第一個也是惟一一個讓巴金動情的女人。
沒飯吃也要買書
巴金愛書,在文化圈內是出了名的。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巴金一家生活已很拮據了,但是省吃儉用,他還是要買書。一天,一向依著他的蕭珊實在忍不住對他說:“家里已經沒有什么錢了。”不知道家里到底有沒有錢,日子能不能過下去的巴金說道:“錢,就是用來買書的。都不買書,寫書人怎么活法?”第二天,他又帶著孩子們去逛書店了。
近代成功人士的勵志故事篇3
抗日戰(zhàn)爭期間,童第周一家來到了四川的一個小鎮(zhèn)上。他們一家人靠著少得可憐的薪水生活。當時,童第周在一所大學教書,教書之余,童第周還繼續(xù)著他的胚胎學研究工作。
要研究胚胎學,光靠空想不行,必要的實驗是少不了的。做實驗就得有實驗設備,可上哪兒去弄這些設備呢?為此,童第周吃不香、睡不著,科學研究是他生命中最大的事情,不能搞科學研究就像要了他的命一般的難受??粗谥艿哪枪呻y受勁,全家都為他著急。
一天,童第周從外面回來,滿面春風,他興沖沖地告訴夫人葉毓芬,說他發(fā)現了一個寶貝。很長時間沒見到過丈夫笑臉的夫人感到很奇怪,什么事值得丈夫這樣高興?她問道:“什么寶貝?”“我見到了一架顯微鏡,還是雙筒顯微鏡!”“在哪兒?”夫人也激動起來,要知道,顯微鏡是進行胚胎學實驗最主要的儀器,有了它,就可以做實驗了。“在鎮(zhèn)上的舊貨攤上。”童第周邊回答,邊拉著夫人出門,他要讓她和自己一起享受發(fā)現“寶貝”的喜悅。兩人高高興興地來到了舊貨攤,果然,一架舊的雙筒顯微鏡擺在那兒,似乎正在向他倆招手。
“請問,這架顯微鏡要多少錢?”
“六萬塊。”夫婦兩人吃了一驚,這么貴?這個價錢相當于兩人兩年的薪水。
“這么貴?能不能便宜點?”
“不行,你們看,這還是德國貨。”
老板打量著他們,憑經驗斷定,他們是真心想買的,所以要價比較高。
沒辦法,兩人只好空手而歸。夢寐以求的東西,就放在眼前,可是又不能得到。晚上,他們翻來覆去,就是睡不著覺。
第二天,兩人又到了舊貨攤前,跟昨天一樣,顯微鏡還在那兒??晌ㄒ徊煌氖牵习寰尤贿€漲了價,要賣“六萬五千塊”了,理由是物價飛漲,昨天和今天的錢就是不一樣。
同樣,他們又是空手而歸。接連幾天,他們一趟又一趟地往舊貨攤上跑,生怕心愛的顯微鏡被別人搶走。老板很不耐煩,后來干脆不理他們了。
夫婦倆下定決心,為了搞科研,這臺顯微鏡非買不可。家里實在是沒有錢,他們就開始到處向親友借錢,還變賣了不少衣服。“可是,我們說不定多少年都還不清這筆債呀!”夫人擔心地說。“為了事業(yè),寧可一輩子受苦!”童第周回答。
他們終于湊齊了65000元,買回了這臺顯微鏡。
有了顯微鏡,就可以做實驗了。可是,新的困難又來了。用顯微鏡時,必須要有燈光照明或者要有很明亮的陽光照明。童第周住的屋子又小又暗,因為是抗戰(zhàn)時期,常常停電,怎么辦呢?童第周想盡了辦法,他和同事們把顯微鏡放在窗臺上,陽光好的時候利用陽光照明,陽光不好又停電時,就用干電池作電源照明或用煤油燈照明。
顯微鏡的問題解決了,對于其他設備,他們就因陋就簡,比如說,用茶杯、廢棄的玻璃瓶、碗等來代替玻璃器皿。他們在外人看來沒有什么用的瓶瓶罐罐中,做著科學實驗,探索著生命的奧秘。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