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成功的管理者
劉邦在中國歷史上一直以善于用人著稱,他比項羽更老練,更懂得人心需求,也善于給人才發(fā)揮的空間,并控制在自己的利益范圍內(nèi)。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歷史上成功的管理者,歡迎閱讀!
歷史上成功的管理者:劉邦
漢太祖高皇帝劉邦(公元前256年冬月二十四—前195年四月二十五),沛豐邑中陽里人,漢朝開國皇帝,漢民族和漢文化的偉大開拓者之一、中國歷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卓越的戰(zhàn)略家和指揮家。對漢族的發(fā)展、以及中國的統(tǒng)一和強大有突出貢獻。
劉邦出身農(nóng)家,為人豁達大度,不事生產(chǎn)。 歷任沛縣泗水亭長、沛公、碭郡長、 漢王。秦時因釋放刑徒而亡匿于芒碭山中。陳勝起事后不久,劉邦集合三千子弟響應起義,攻占沛縣等地,稱沛公,不久投奔項梁。公元前206年十月,劉邦軍進駐霸上,秦王子嬰向劉邦投降。秦朝滅亡。劉邦廢秦苛法,與關中父老約法三章。 鴻門宴后封為漢王,統(tǒng)治巴蜀地及漢中一帶。楚漢戰(zhàn)爭前期,屢屢敗北。但他知人善任,注意納諫,能充分發(fā)揮部下的才能,又注意聯(lián)合各地反對項羽的力量,終于反敗為勝。擊敗項羽后,統(tǒng)一天下。公元前202年2月28日,劉邦于定陶氾水之陽即皇帝位,定都長安,史稱西漢。
登基后一面消滅韓信、彭越、英布、臧荼等異姓諸侯王, 又裂土分封九個同姓諸侯王。另一面建章立制并采用休養(yǎng)生息之寬松政策治理天下,讓士兵復員歸家,豁免其徭役,重農(nóng)抑商, 恢復殘破的社會經(jīng)濟,穩(wěn)定封建統(tǒng)治秩序。不僅安撫了人民,也促成了漢朝雍容大度的文化基礎。對匈奴采取和親政策,[14] 開放漢與匈奴之間的關市,以緩和雙方的關系。
公元前195年,劉邦因討伐英布叛亂,被流矢射中,其后病重不起,同年去世,廟號太祖,謚號高皇帝[15-16] 。毛澤東對劉邦的評價是“封建皇帝里邊最厲害的一個”。
歷史上成功的管理者:劉邦的管理制度
管理學上有一個“奧格爾維定律”,說的是一種人才現(xiàn)象,大致意思是說“每個企業(yè)家都雇用比自己更強的人,企業(yè)就能發(fā)展成為巨人公司;如果你所用的人都比你還差,那么他們就只能做出比你更差的事情。”楚漢相爭,劉邦能夠得天下,成就漢室大業(yè),除歷史的原因外,少不了張良、韓信、蕭何等良臣勇將的鼎力相助。
漢高祖劉邦平民出身,“文不能書、武不能戰(zhàn),智不比張良、勇不如韓信、才不敵蕭何”,但他善用人才,能夠把天下人才都集結(jié)在自己的周圍,利用秦末之機,興漢滅秦,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平民皇帝。
縱觀劉邦的人才管理,大致有六方面的特點:
1知人善任
知人善任,首在于知人,其次是善任。知人之先在于知己,其次在知彼。劉邦非常清楚地知道,一個領導最重要的才能是什么,如何調(diào)動部下的積極性,他用韓信帶兵,張良出謀,蕭何保后,一切工作都安排得有條不紊,由此他就成為這個集團的核心。
2不拘一格
劉邦有一個很大的優(yōu)點,就是他不拘一格的使用人才,他把貴族張良、游士陳平、縣吏蕭何、狗屠樊噲、商販灌嬰、車夫婁敬、強盜彭越等各色各樣的人組合起來,使其各就其位,使所有的人才都能夠最大限度地發(fā)揮作用。歷史證明,他的用人策略是十分英明的。
3不計前嫌
劉邦的隊伍里面,有很多人原來曾經(jīng)是在項羽手下當差的,因為在項羽的部隊里面待不下去才跑過來投奔劉邦,劉邦敞開大門,不計前嫌,一視同仁表示歡迎。如韓信、陳平等,韓信原來是項羽手下的人,因為在項羽手下不能發(fā)揮作用,來投奔劉邦。其實,一個領導者如果老是小肚雞腸、計較甚多,能招募來好的人才嗎?恐怕連帳下之人也會離他而去。
4坦誠相待
坦誠相待,不僅僅是反映一個人的素質(zhì)問題,更是為人處事的一條原則。對于人才,他們不僅需要應得的酬勞,而更需要尊重和信任。劉邦之所以能夠得到張良、韓信等人的幫助,就是由于劉邦信任對方,尊重對方,得到了對方同樣的回報,同樣的信任和尊重,以致于才盡心盡力地幫他出謀劃策。這也是我們非常值得借鑒的經(jīng)驗。
5用人不疑
做一個領導最忌諱的,就是一天到晚看見所有的人都很可疑,今天猜忌這個,明天猜忌那個。劉邦他就有這個魄力,他一旦決定用某人,絕不懷疑,放手使用。
6論功行賞
使用人才,首先是要信任他,尊重他,同時也應該獎勵,因為獎勵是對一個人才的貢獻是實實在在的肯定。劉邦奪取天下以后,根據(jù)每個人的不同功績,對功臣論功行賞,不但封賞了蕭和、張良、韓信、彭越等一批人,還封賞了他最不喜歡的人——雍齒。
劉邦之所以能夠成就漢室大業(yè),與他善用人才有很大的關系。企業(yè)經(jīng)營的核心是管理,管理的關鍵在人才。我們搞企業(yè)管理也要把人搞明白,了解人才能駕馭人,才能使用人。
歷史上最早的管理者是誰?
人們經(jīng)常把歷史理解成一部帝王史。其實歷史上有作為的帝王、領袖寥寥無幾,即使有,也是往往豐功偉業(yè)與諸多缺憾于一身。在沒有帝王,沒有領袖,甚至出現(xiàn)分裂,出現(xiàn)戰(zhàn)亂的時候,文明卻延續(xù)了下來,發(fā)展了起來。這說明很多的精彩,都不是由帝王創(chuàng)造的,而是由作為社會管理職業(yè)經(jīng)理人的士人創(chuàng)造的。——組織管理讀書心得(2)
官僚帝國是一個不大好聽的字眼。其實每一個國家政權(quán)體系,都是由很多的職業(yè)官僚來維系它的日常運營的。有人稱他們?yōu)槲墓?。但職業(yè)軍官的群體,又何嘗不是按照相同的組織序列和管理程序建立起來的。如果稱古代帝國為文官帝國,聽起來是不是有點浪漫化?
在中國很早就開始形成它的凌駕于社會之上的官僚制度。這一層人以及他們的組織,所服務的利益既有別于具體社會成員的利益,比如個人利益,家庭利益,宗族利益,也不同于君主和王室的利益。他們既不是大家族的長老理事會,也不是君主的家丁和奴仆,他們是一個相對中立和獨立的政治中間層,服務于一系列普遍的,總括的,非個人化的,甚至是超集團的社會管理目標。
官僚帝國制里的官僚,是中國歷史上最早出現(xiàn)的,從事社會管理的職業(yè)經(jīng)理人。
現(xiàn)在街面上的一些歷史書,尤其是自稱傳授管理經(jīng)驗的歷史書,它們的寫法,往往偏重于了解帝王統(tǒng)治術(shù)。但它們不了解,帝王統(tǒng)治術(shù),大量成分都是針對官僚體系和官僚群體的馭人之術(shù),刁鉆嚴酷,卻與管理一個社會或一個社會組織并無直接關系。一旦脫離了社會這個大背景,以及社會知識(姑且不論社會科學)、社會經(jīng)驗的大框架,單純以自我為中心的馭人之術(shù)治理國家的,歷史上鮮有成功案例。
事實上,在中國歷史上,一個統(tǒng)計,共有83個王朝,559個帝王。這些人生前真正有英雄作為的寥寥無幾,有撥亂返正和開辟盛世的業(yè)績的,就更少。這也就難怪書店里的帝王故事,說來說去就是那么幾個人,即便用現(xiàn)代語言加以重寫,再添油加醋,也讓讀者免不了有翻來覆去,不厭其煩的感覺。
其實歷史上有作為的帝王、領袖寥寥無幾,即使有,也是往往豐功偉業(yè)與諸多缺憾于一身。在沒有帝王,沒有領袖,甚至出現(xiàn)分裂,出現(xiàn)戰(zhàn)亂的時候,文明卻延續(xù)了下來,發(fā)展了起來。這說明很多的精彩,都不是由帝王創(chuàng)造的。
相比之下,《三國演義》之所以能比帝王傳略更有意思,正因為它表現(xiàn)的,是漢后整整一代士人,包括官僚和本可躋身官僚行列卻喪失機會的人,他們的使命感,他們的謀略,他們的組合,以及他們的作為。曹魏、孫吳,劉蜀,再加司馬晉,其實自己都是官僚出身。在他們周圍的,都是來自五湖四海,為了重建天下秩序,同時也為了實現(xiàn)個人抱負而走到一起來的士人。
當然,《三國演義》不是歷史,只是故事。但它的人物定位,并沒有違背史實。
其實,假如把整個中國歷史僅僅當做一部帝王史,讀起來是會相當枯燥的。假如把整個中國歷史僅僅當做一部階級斗爭史,讀起來也會近乎荒誕的。把中國歷史當做是一場社會、社會精英(即士人),與各路英雄、強盜相互斗法、相互合作的大劇目,才真的叫人看出無限精彩,解讀出無限教益。這不是誰可以把歷史編導成這個樣子,這是因為歷史本身就具有這場大戲的種種資源。所不同的,只在于看戲的人自己怎樣看。
因此,通過讀史來學習管理,一定不能僅僅著眼于幾個帝王,而應善于發(fā)現(xiàn)士人中間的,也就是那些真正的社會管理職業(yè)經(jīng)理人的經(jīng)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