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書法作品
書法傳承了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傳統(tǒng),書法藝術(shù)已經(jīng)與中華民族精神融為一體,下面小編帶給大家的是禪書法作品,希望你們喜歡。
禪書法作品欣賞:
禪書法作品1
禪書法作品2
禪書法作品3
禪書法作品4
禪書法作品5
禪與非禪:
“禪”除了古代的襲位制度的說法外,還為古印度梵語的漢語譯音詞“禪那”的簡稱,譯為“思維修”或“靜慮”,也有譯為“棄惡”或“功德叢林”者。原出自《奧義書》,為印度教術(shù)語,為“六支瑜伽”的第三支、“八支瑜伽”的第七支,是修習(xí)瑜伽的高級階段。后為佛教所吸收,為“三無漏學(xué)”與“六度”之一,是佛教禪宗的一種修持方法。
何謂禪?佛教有言,禪是不能講的。禪的境界與思維言說的層次不同,但是,“妙高頂上,不可言傳;第二峰頭,略容話會”。禪的境界還是要借言語來說明。寧靜的心,質(zhì)樸無瑕,回歸本真,這便是參透人生,便是禪。
何為非禪?寒山問拾得:“世間有人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騙我,如何處置乎?”拾得曰:“忍他、讓他、避他、由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過幾年你且看他。”面對世人的各種欺壓,不忍他,不讓他,不避他,不由他,不耐他,不敬他就是代表內(nèi)心不夠澄澈,先要把自己的內(nèi)心放空,才可修禪。我們都知道,達(dá)摩是中國禪宗始祖,慧可就是二祖,弘忍為五祖,神秀五祖弘忍座下的大弟子,講經(jīng)說法,教化四方在當(dāng)時都被認(rèn)為是五祖的傳人。這時卻從南方來了一個惠能,求法熱忱,并不落人之后。當(dāng)他見到五祖時,五祖曾試探他說:“南方人沒有佛性。”當(dāng)時惠能答道:“人有南北,佛性豈有南北?”五祖經(jīng)他這一反駁,知道這人是悟性極高,非常人所及。為了考驗他的心志,就要他到柴房舂米,暫避眾人耳目。后來,五祖令眾人各舉一偈,以為傳法的依據(jù),若是見性,即得衣缽,即成為五祖?zhèn)魅恕_@時大眾都以為衣缽非神秀莫屬,所以沒有人敢與他競爭。當(dāng)時,神秀日夜思量,終于提出一偈:“身似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這一偈子,五祖認(rèn)為雖然不錯,但卻仍未能見性。所以衣缽沒有傳給他?;菽茉诓穹坷锏孟ご耸?,心想我也來呈一偈如何?遂央人替他把偈語題在墻上。這偈語是這樣的:“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五祖見了,知道惠能已經(jīng)見性最終把衣缽傳給了他,于是他就成了六祖慧能。這可以說是禪與非禪的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神秀和慧能的回答,就是非禪與禪的表現(xiàn),神秀的回答雖然經(jīng)久思量,卻沒能真正參透,禪的風(fēng)格相當(dāng)獨特,所謂教外別傳,不立文字,實是得其真機。他的原則是建立在“眾生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的道理上。內(nèi)心有所束縛不得自由、為欲望驅(qū)使但行為上又渴望參禪的其實為非禪,真正的禪,不是聽到,不是看到,不是學(xué)習(xí)得到,而是自己內(nèi)心悟得到的。神秀參的就是非禪。
筆者認(rèn)為,禪與非禪完全靠自身領(lǐng)會,人生中的煩惱都是自己找的,足夠強大的心靈,看到萬物最本真的樣子,不為萬物所驅(qū)使,自我消解煩惱與憂愁便是一種參透。無法擁有一顆平靜的心,太多附加于身的東西,以欲制欲的方式并非參禪,禪的真正境界是“無”,而不是“有”。所以說,禪與非禪,不是簡單字句可闡述,非禪是因為還沒完全放下,而禪卻是完全放下了,與莊子的齊同萬物有異曲同工之妙,它們獲得的都是解脫。但是參禪的境界與齊同萬物的思想?yún)s是有所不同的,參禪是一種對萬物的完全解脫,而齊同萬物卻是一種在對事物的態(tài)度上平等對待而尋得的內(nèi)心的平衡感,因為萬物是無差別的,所以無需有自卑自傲自憐感。對世界萬物進(jìn)行自我釋解,靠自己的心性領(lǐng)悟萬物。但是這種沒放下又不同于“沒參禪”,“沒參禪”與“非禪”是不同的。并不能說神秀沒參禪,他參了,可以說他參的屬于“非禪”。
有句話,“禪者心也,心中有禪,坐亦禪,立亦禪,行亦禪,睡亦禪,時時處處莫非禪也。禪也是頓生的,特定的時間,特定的空間,人頓悟,得禪意。”像我這樣,不懂禪,不參禪,卻在談禪的人即使學(xué)著去參禪,參的也是非禪,要是我真的能夠參禪,那個時候我就不會在此大談特談了。
看過“禪書法作品”的人還看了:
1.禪字書法作品欣賞
2.禪字隸書書法作品
3.禪茶書法作品
4.禪毛筆書法字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