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到底有多少種書法字體
中國到底有多少種書法字體
書法是中國特有的一種傳統(tǒng)藝術(shù),是指用毛筆書寫漢字的方法和規(guī)律。中國書法字體有多少種呢?下面小編帶給大家的是書法字體種類,希望你們喜歡。
書法字體欣賞
書法字體圖片1_楷書
書法字體圖片2 行書
書法字體圖片3_草書
書法字體圖片4_篆書
書法字體圖片5_隸書
書法字體多少種
篆書體
中國先秦伏羲氏時期,就產(chǎn)生了文字??脊艑W家論證是在龜甲、獸骨上刻畫的甲骨文。因其是用以占卜、預測吉兇禍福,故稱"卜辭"。但其已具備中國書法藝術(shù)的基本要素:用筆、結(jié)構(gòu)、章法等。殷周時 期,鑄刻在鐘鼎彝器上的銘文即金文又稱"鐘鼎文"廣泛流行。秦始皇大統(tǒng)后,統(tǒng)稱為"小篆",也稱 "秦篆",所謂篆書,其實就是掾書,就是官書。是一種規(guī)范化的官方文書通用字體。據(jù)文獻記載。秦以前漢字書體并無專門名稱。而小篆是由春秋戰(zhàn)國時代的秦國文字逐漸演變而成的。由于是官書。小篆只適合于隆重的場合。如記功刻石。叔量詔版。兵虎符之類。標誰篆書體的體式是排列整齊。行筆圓轉(zhuǎn)。線條勻凈而長。
呈現(xiàn)出莊嚴美麗的風格。與甲骨文、金文相比,具有這樣一些基本特征:字形修長。而且緊畫 向下引伸。構(gòu)成上密下疏的視覺錯感。這與自上而下的章法布局也有關系。線條勻稱無論點畫長短。筆畫均呈粗細劃一的狀態(tài)。這種在力度。速度都很勻平的運筆。給人以純凈簡約的美感這兩種特征。加之字體結(jié)構(gòu)的趨簡約固定的傾向。小篆書體的章法布局更能形成縱橫成行的序性。秦篆有圓筆方筆之別。圓筆以秦刻石為代表。方筆以秦詔版權(quán)量為代表。為秦篆之俗體。漢魏之際是秦篆的強弩之末。除用于碑銘篆額和器物款識之外。難得有獨立的篆書。唐篆。因李陽冰出而復蘇仁秦篆的渾厚宏偉之氣已蕩然無存。宋代金石之學和元朝的復古書風。使用權(quán)篆書得以起微潮。以篆書著稱者不乏其人但乏超越之力。明代承元之風。步趨持平。清朝篆書百花斗艷。進入了推唐超秦的大繁榮階段。
大篆
先有大篆后有小篆。早在六十多年前,陶器上刻劃的符號和描繪物象的圖畫就具有文字的雛型,隨后在漫長的發(fā)展中,產(chǎn)生的象形(圖畫)文字。三千年前的殷商時代,在龜甲獸骨上刻劃的文字,即"甲骨文",書法細勁挺直,筆畫無頓挫輕重。商周時代,出現(xiàn)的鑄在鐘、鼎、貨幣、兵器等青銅器上的銘文稱為 "金文"或"鐘鼎文"。書法漸趨整齊,風格圓轉(zhuǎn)渾厚,字形變化豐富,參差不一。春秋戰(zhàn)國時代,刻在石簋、石鼓上的文字叫做石鼓文。筆劃雄強而凝重,結(jié)體略呈方形,風格典麗峻奇。上述的甲骨、金文、石鼓文,秦代稱之為大篆。
小篆
公元前二二一年,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由丞相李斯整理,簡化統(tǒng)一字體,后人稱之為"小篆"。小篆字體略長而整齊筆劃圓勻秀美。 (2)代表人物 小篆的鼻祖--李斯,字通古,戰(zhàn)國時代上蔡人(今河南上蔡縣)。后做了秦相,整理制定了秦代的標準書體小篆。現(xiàn)存于西安碑林的《嶧山碑》,系宋代摹刻。所書的刻石多已毀沒。存世的原石僅兩塊
代表人物
李斯,生年不詳,卒于秦二世二年(公元前二○八年)。秦政治家、書法家。楚國上蔡《今河南省汝南縣北》人。曾跟戰(zhàn)國名儒荀卿學帝王術(shù),后上《諫逐客書》,為秦始皇重用。始皇統(tǒng)一天下后,李斯為丞相助秦始皇定郡縣制,又作《倉頡篇》七章,變大篆為小篆,統(tǒng)一文字,結(jié)束了春秋戰(zhàn)國以來的文字異形,為今天的方塊漢字奠定了發(fā)展基礎。相傳秦代金、石刻文都出自 李斯之手。金刻有權(quán)、量、詔版,石刻有嶧山、泰山、瑯琊臺、之罘fú、碣石、會稽。皆為小篆的標準體。李斯后為趙高所誣,腰斬于咸陽,時年約七十歲。李斯所處的秦代是我國歷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秦始皇滅六國,統(tǒng)一天下,將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混亂局面一掃而平。百廢待興,因此秦國有眾所周知的七個統(tǒng)一,其中文字是非常重要的一項,而李斯的小篆便是在秦國原有篆書基礎上統(tǒng)二八國文字的結(jié)晶。因而秦代書法最著名的便是以秦小篆書體所書之刻石文字。端莊、凝重乃至有幾分肅穆之感的秦刻石,向我們揭示出當年在中央集權(quán)專制統(tǒng)治下秦帝國的概況。統(tǒng)一后的秦國強大異常,表現(xiàn)在書體文字中也必然與之相適應。因而秦小篆的線條在用筆特征上講究委婉圓轉(zhuǎn),要求點畫粗細勻稱。從形體特征看,秦小篆書體己存有比較固定的筆形,其斷筆之收縮也有一定的規(guī)律性。因之在點與曲線、直線組合而成字形時,也帶有符號性的特點。但隨著歷史的推移與選擇,秦小篆這種用于特殊場合的書體并沒有納入漢字形體變遷的軌道,而是析離于漢字形體變遷的規(guī)律之外,成為一種『殿堂式』的書體,為宮廷、廟堂、陵墓(碑之篆額)……乃至印文之用。因此值得注意的是雖然秦小篆游離于實用范疇之外,然而在中國書法史上的『綿延不絕』卻使它在整部中國書史中都占據(jù)了非常突出的地位。秦始皇統(tǒng)二八國后,于次年起巡視各地,途中登鄒嶧山(亦稱嶧山)時所立的第一塊刻石便是嶧山刻石。因年代久遠,原石已佚,亦無拓本存世。傳世的拓本只有兩本,一為宋淳化四年(公元九九三年),鄭文寶據(jù)南唐徐鉉摹本重刻于長安的『長安本氣另一為元代申屠駟據(jù)鄭文寶本重刻于紹興的『紹興本氣這些拓本的字跡與現(xiàn)存的泰山刻石、瑯琊臺刻石略有差異,別添一番情趣。其筆劃更似『玉箸氣粗細均勻,圓潤挺拔,結(jié)構(gòu)端莊、凝重,有略勝于其它刻石之處。本書選用了《嶧山碑》中的范字加以分析,同時對范字的破損處進行了修補,學習者可一目了然地掌握《嶧山碑》的用筆與結(jié)構(gòu)特征,從而為創(chuàng)作
打好較為堅實的基礎。
楷書體
鄭道昭(?~516)北朝魏詩人、書法家。字僖伯。滎陽開封(今屬河南)人。北魏大臣鄭羲幼子。孝文帝時,官至通直散騎常侍。太和十九年(495)隨孝文帝南征,在懸瓠君臣聯(lián)句作歌,傳為佳話。宣武帝初,遷秘書監(jiān),因從弟鄭思和事株連,出為光州刺史,轉(zhuǎn)青州刺史。后復入為秘書監(jiān)。死后追贈鎮(zhèn)北將軍、相州刺史,謚文恭。
在北朝文學開始興起之際,鄭道昭是較有成就的詩人之一。其詩長于寫景,略具清拔之氣,風格與南朝的謝靈運和鮑照相近,跟其他北朝詩人模仿齊梁不同。如《與道俗□人出萊城東南九里登云峰山論經(jīng)書》的"雙闕承漢開,絕□虹縈□;澗□禽朝迷,竇狹鳥過亟",《登云峰山觀海島》的"山游悅遙賞,觀滄眺白沙",筆力勁健,較有氣勢。他的文章,兩篇是章表,無甚特色,僅《天柱山銘》尚有文采。
《魏書·鄭羲附道昭傳》說他"好為詩賦,凡數(shù)十篇",但今僅存詩4首,文3篇。輯入逯欽立的《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和嚴可均的《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
鄭道昭喜歡修身養(yǎng)性,煉氣化丹,曾于延昌元年(512年)在萊州大基山依車、西、南、北、中虛設"青煙寺"、"白云堂"、"宋陽臺"、"玄靈宮"、"中明壇"等煉氣之處,并刻字志之,還做了一首《置仙壇詩》題刻于壁。從此,萊州云峰山、大基山光彩大增,名揚四海。熠熠生輝的石刻,使海內(nèi)外游人墨客向往。
又稱"真書""正書"
隸書體
全稱《漢魯相韓勑造孔廟禮器碑》、又稱《韓明府孔子廟碑入《魯相韓勑復顏氏繇發(fā)碑》、《韓勑碑》等。漢永壽二年(156年)刻,隸書??v227.2厘米,橫102.4厘米。藏山東曲阜孔廟。 無額。四面刻,均為隸書。碑陽十六行,行三十六字,文后有韓勑chì等九人題名。碑陰及兩側(cè)皆題名。
此碑自宋至今著錄最多,是一件書法藝術(shù)性很高的作品,歷來被推為隸書極則。隸書:書風細勁雄健,端嚴而峻逸,方整秀麗兼而有之。碑之后半部及碑陰是其最精彩部分。藝術(shù)價值極高。一向被認為是漢碑中經(jīng)典之作。明郭宗昌《金石史》評云:“漢隸當以《孔廟禮器碑》為第一”,“其字畫之妙,非筆非手,古雅無前,若得之神功,非由人造,所謂‘星流電轉(zhuǎn),纖逾植發(fā)’尚未足形容也。漢諸碑結(jié)體命意,皆可仿佛,獨此碑如河漢,可望不可即也。”清王澍《虛舟題跋》評云:“隸法以漢為奇,每碑各出一奇,莫有同者;而此碑尤為奇絕,瘦勁如鐵,變化若龍,一字一奇,不可端倪。”又說,“唯《韓勑》無美不備,以為清超卻又遒勁,以為遒勁卻又肅括。自有分隸以來,莫有超妙如此碑者。”清楊守敬也說:“漢隸如《開通褒斜道》、《楊君石門頌》之類,以性情勝者也;《景君》、《魯峻》、《封龍山》之類,以形質(zhì)勝者也;兼之者惟推此碑。要而論之,寓奇險于平正,寓疏秀于嚴密,所以難也。”(《平碑記》)此碑字口完整,碑側(cè)之字鋒鋩如新,尤其飄逸多姿,縱橫迭宕,更為書家所激賞。攻漢隸者,多以《禮器》為楷模。
《禮器碑》所傳拓本甚多。明拓斷裂適當垂處,不遑寫下一字,而引上腳使長,又與是碑‘年’字不同。”
行書體
《蘭亭序》是東晉右軍將軍王羲之51歲時的得意之筆,記述了他與當朝眾多達官顯貴、文人墨客雅集蘭亭、修稧事也的壯觀景象,抒發(fā)了他對人之生死、修短隨化的感嘆。崇山峻嶺之下,茂林修竹之邊,乘帶酒意,揮毫潑墨,為眾人詩賦草成序文,文章清新優(yōu)美,書法遒健飄逸。被歷代書界奉為極品。宋代書法大家米芾稱其為“中國行書第一帖”。王羲之因此也被后世尊為“書圣”。后人在研究其書法藝術(shù)時贊譽頗多:“點畫秀美,行氣流暢”,“清風出袖,明月入懷”,“飄若浮云,矯若驚龍”,“遒媚勁健,絕代所無”,“貴越群品,古今莫二”。確實如此,傳說王羲之以后也曾再書《蘭亭序》,但均遜色于原作,所以《蘭亭序》原稿一直為王羲之視為傳家之寶,為王氏后代收藏,傳至王羲之第七代時被唐太宗李世民“騙”入朝廷,唐太宗得《蘭亭序》后,曾詔名手趙模、馮承素、虞世南、褚遂良等人鉤摹數(shù)個亂真副本,分賜親貴近臣,之后民間也廣為臨摹,但無一勝過王的原作,所以《蘭亭序》真跡被唐太宗視為稀世珍品而最終殉葬,這更讓后世對《蘭亭序》原作崇敬不已,冠以中國書法第一帖的美名實在無可爭議。
草書體
懷素(725~785),字藏真,俗姓錢,永州零陵(今湖南零陵)人。以“狂草”名世。自幼出家為僧,經(jīng)禪之暇,愛好書法,刻苦臨池,采蕉葉練字,木板為紙,板穿葉盡,禿筆成冢,其后筆走龍蛇,滿紙云煙,王公名流也都愛結(jié)交這個狂僧。魯公(顏真卿)亦為之心折,與師旦夕切磋筆法,獲益良多。他性情疏放,好飲酒,酒酣興發(fā),于寺壁里墻,衣裳器具,無不書之,自言“飲酒以養(yǎng)性,草書以暢志”。與張旭齊名,合稱“顛張狂素”。懷素草書,筆法瘦勁,飛動自然,如驟雨旋風,隨手萬變。他的書法雖率意顛逸,千變?nèi)f化,而法度具備。懷素與張旭形成唐代書法雙峰并峙的局面,也是中國草書史上兩座不可企及的高峰。傳世書跡有《自敘帖》、《苦筍帖》、《食魚帖》、《圣母帖》、《論書帖》、《大草千文》、《小草千文》諸帖。其中《食魚帖》極為瘦削,骨力強健,謹嚴沉著。而《自敘帖》其書由于與書《食魚帖》時心情不同,風韻蕩漾。真是各盡其妙。米芾《海岳書評》:“懷素如壯士撥劍,神采動人,而回旋進退,莫不中節(jié)。”唐代詩人多有贊頌,如李白有《草書歌行》,曼冀有《懷素上人草書歌》。
看過“書法字體多少種”的人還看了:
2.書法字體分幾類
3.書法都有哪些字體
5.書法幾種字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