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公權經(jīng)典的繁體字書法作品
柳公權經(jīng)典的繁體字書法作品
柳公權是我國著名的書法家之一,他創(chuàng)作的繁體字書法作品有非常高的歷史地位,受到許多人的喜愛與欣賞。現(xiàn)如今,他創(chuàng)作的書法作品得到人們的肯定。下面是學習啦小編整理的柳公權經(jīng)典的繁體字書法作品。
柳公權好看繁體字書法圖片
繁體字,亦稱繁體中文,1935年的《第一批簡體字表》稱之為正體字,歐美各國稱之為傳統(tǒng)中文(Traditional Chinese),一般是指漢字簡化運動被簡化字所代替的漢字,有時也指漢字簡化運動之前的整個漢字楷書、隸書書寫系統(tǒng)。繁體中文至今已有三千年以上的歷史,直到1956年前一直是各地華人中通用的中文標準字。
柳公權優(yōu)秀的繁體字書法欣賞
從字體上看,繁簡明確區(qū)分始于一九五六年,之前主要是繁體,而法帖又多是在這以前產生的,法帖中所輯的字自然也就以繁體為主了。人們在學習書法的過程中,在接受藝術熏陶的同時,不知不覺中也就承傳了繁體字,以致在自己書寫的時候也有意無意地寫出繁體字來。本來,作為書法藝術,繁體字也好,缺筆少畫的生造字也好,都無可非議,因為此時往往更側重漢字形式上的美,而很少顧及到她作為一種信息載體的意義表達。但在書法藝術的影響下,有的人一味地將某些字寫成繁體,是由于他們只知道摹仿照搬,沒有分清繁簡字的現(xiàn)時功用與不同使用場合造成的。
繁體字的簡化原則
漢字簡化(繁體字簡化為簡體字)的原則是:“述而不作”、“約定俗成,穩(wěn)步前進”,也就是說盡量采用已經(jīng)在民間長期流行的簡體字,只作收集整理和必要的修改,不擅自造字。
三千多年來,我國浩如煙海的古籍使用的都是繁體字。繁體字曾在積累和傳播文化知識方面功績卓著。但是,繁體字有三個缺點:一是難讀。表意字“轟、豐、鳥”等不直接表示讀音;形聲字的聲旁大多也不能準確表示讀音,如以“韋”作聲旁的字“違、偉、韓”,后面一個都不念作“韋”。“秀才識字讀半邊”,往往會念成白字。二是難寫。繁體字筆畫多,如“禮”(禮)、節(jié)(節(jié))、寫(寫)、郁(郁)、吁(吁),少則12畫,多則32畫,書寫費時又費力。還有不少形近的繁體字,稍留意就會寫錯。三是難記。漢字一共有近6萬個,常用字也有4500多個,要一個個都記住當然很困難,而繁體字筆畫繁多,要記住就更加困難。
所以,為了便利書寫和認記,漢字必須遵照“約定俗成、穩(wěn)步前進”的原則進行簡化。內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精簡字數(shù),廢除同音同義不同形的異體字。如確定“煙”為規(guī)范字,而“煙、淤”為異體字。廢除不用。1955年我國文化部和文字改革委員會公布了《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廢除了1055個異體字。二是減少筆畫。1964年我國文字改革委員會、文化部、教育部公布了《簡化字總表》,共有簡化字2238個,把平均每字16到19畫的繁體字簡化成平均每字8到11畫的簡化字,得到群眾的熱烈歡迎。
猜你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