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的字的風格
王羲之的書法有自身獨特的藝術特點與風格。他的書法在我國書法界有著重要的歷史地位。那么,關于王羲之的書法風格,你知道多少呢?以下是由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王羲之的書法風格介紹,希望能幫到你。
王羲之的書法風格
王羲之的書法風格給予一個準確的評價很難做到,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你從這個角度他從那個角度看待書圣,先說說書圣,書圣被千秋萬代地認可,并不都是李世民的作用,李雖然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但客觀上說是王的書法造詣決定了他書圣的地位,唐太宗距離現(xiàn)在一千多年了,他的那點作用早就沒有了,其實,風格這個詞也是一個新名詞,在古代沒有這個詞,但是,也強調書法某方面的特色,王書法特色實際上很難拿出一個準確的字眼來詮釋他,原因就是:往往大家無風格,因為他渾身都是優(yōu)點,那方面都超常于別人,王作為書圣,他把下面書法家的優(yōu)點完全集于一身,比如詩圣杜甫,他有什么特色,整體來講,他覆蓋整個的一個格律詩,站在一個高點。如說泰山有什么特色,我們也可以說泰山之大,大的涵蓋了所有山脈的特征。只有學到了一部分時,才能叫有什么特色,有人認為王的書法有中和之美,他的陽剛之美、陰柔之美,秀美、粗壯,古拙、老辣等等最后都歸于中和,中和最大,有人總認為要搞出什么特色來,其實是不好的。清代有一個文學家叫揚鈞的有段話:“凡面目特異者其道必小,字之冬心板橋一入藩籬終絕出路,小道數(shù)載可成,中庸百年莫盡。”所以談到王的書法特色,必須談到他是中庸的一派書風,不激不歷,風規(guī)自遠。不激不歷,志在中和,因此中庸之道是不左不右的金光大道。南齊有個叫張融的人,他寫了字給皇帝看,皇帝說你寫的字沒有二王之法,他非常自負地說:不恨臣無二王法,恨二王無臣法,此處的恨當遺憾講,后來有很多人引深這段話想要有自己的法則,,有自己的面目,這些話聽來都沒有問題,大套的話原則上是沒有什么問題的,但看張融的話,二王的法則到現(xiàn)在依然是暢新無阻千秋萬代,然而張法安在?當然也有人說王的字嫵媚,那是學得人太多了,多則俗多則濫,學的人多了就顯得俗了,王的字是剛柔兼濟,陽剛和陰柔組合的恰到好處,盡管后來有張旭懷素的草字也稱為草圣,但他們比較王的字,就顯得過于的激烈,如沒有王的比較,他們的字是完美的,但一比較他們的字就是剛烈之處太多了,少了中和。如站在王的高度去比較顏真卿,顏就似乎稍顯粗野;去比歐陽詢,歐就稍顯板滯了一些,特別是在行草方面,生硬了一些;去比較趙孟頫,趙就稍顯圓熟了一些,少了陽剛,盡管大書法家們都是一領風騷數(shù)百年,但面對王羲之都得面北稱臣。。
學習“學”字,這個字寫繁體字時,第一豎略短第二豎
稍長,再點一個點,再來一個活彎,再點一個點,右方不要高于中間的部位,里面輕輕點二個點,再寫兩橫就顯得苯拙了,上面的一部分要緊湊,呈現(xiàn)出一個扇面形狀,越到下方越緊湊,然后下面的禿寶蓋要寬放出來,寫禿寶蓋的橫時要細一點,但一定要飽滿雄強有力量,挑的起來,然后將下面的子字藏在里面,這個字的主筆是下面這個“子”字的豎彎鉤, 這一筆一定要寫得保滿有力量,要挑得住上面,不管上面有多少筆,這筆一定要寫的挺撥,有彈性,歐陽詢的字兩個特色就是:一個是挺一個是秀。行書的學字在形體上和楷書差不多,只是在點畫和意境上截然不同,在下方的子字的彎鉤上非常地有力,這個地方?jīng)]有力量這個字變癱瘓了,這個字不管是那一種體,重要的還要把禿寶蓋一定要寬放出來,放不出來寫出來就非常的丑陋。草書的學字就是現(xiàn)在的簡化字的學字,只是要寫出意境來,三個點連筆帶過來,寫得相對窄一點,最后一點將禿寶蓋一筆帶過,不能再加上禿寶蓋左邊的一點,也就是mian頭無左pan。
毛筆用禿了叫頹筆,有話叫頹筆如山,還有筆冢這一說,將用禿了的筆捆起來把他們埋起來叫筆冢,那么寫到什么時候就將毛筆退下來呢,有這么兩個特征:一是筆尖遲鈍了、沒有尖了,還有一個特征是筆肚子胖起來了,寫字的時候一下筆,筆便分叉,寫的時候一下筆出來兩個分道,這就是頹筆的特征。這時候就應該更換新筆了。
王羲之的書法特色
被尊為“書圣”的王羲之吸取前人書法精華,獨創(chuàng)一家,擅長楷書、行書和草書,他的字端秀清新,“飄若浮云,矯若驚龍”。綜合歷代書評,王羲之的書體得之神功、千變萬化、自成一家、登峰造極的,就是楷書、行書和草書(今草)。
楷、行、草三體,自漢魏以來,在逐步演變。演變的方向,是刪繁就簡,趨于快速實用。演變的途徑是民間匠人、官方書佐以及達官顯要、清流雅士的各自努力,相互影響,經(jīng)由高門大族杰出書家的錘煉升華,匯成主流。王羲之便是這些杰出書家的典型代表。
楷書
楷書體或稱正書體、真書體,是在隸書體嬗變過程中形成的一種書體。在漢簡中,已見雛形。在隸書盛行的東漢,楷書只在民間流行。到了東漢末、三國、西晉,由于文人士大夫的加工和提煉,形成了不同于隸書的體勢,才登上了大雅之堂,成為一種趨時的書體。王羲之的楷書“俱變古形”,對今體楷書的定型做出了積極貢獻。
東晉時期,王羲之異軍突起,其書寫的小楷書,已受時人珍視。代表作有《樂毅論》、《黃庭經(jīng)》、《東方朔畫贊》、《太師箴》、《洛神賦》、《勸進表》等。唐初,唐太宗在收羅王書時,將《樂毅》、《黃庭》、《畫贊》、《蘭亭》等帖收入內府。
王羲之的書法代表作品
王羲之一生最好的書法,首推《蘭亭集序》。那是他中年時候的作品。
東晉有一個風俗,在每年陰歷得三月三日,人們必須去河邊玩一玩,以消除不祥,這叫做[修褉]。永和九年的三月三日,王羲之和一些文人,共四十一位,到蘭亭的河邊修褉。大家一面喝酒,一面作詩。
作完了詩,大家把詩蒐集起來,合成一本《蘭亭集序》,公推王羲之作一篇序文。這時王羲之已醉了,他趁著酒意,拿起鼠須筆,在蠶繭紙上,揮起筆來。這篇序文,就是后來名震千古的《蘭亭集序》。此帖為草稿,28行,324字。記述了當時文人雅集的情景。作者因當時興致高漲,寫得十分得意,據(jù)說后來再寫已不能逮。其中有二十多個“之”字,寫法各不相同。宋代米芾稱之為“天下行書第一”。
猜你感興趣:
1.最具意境的書法
2.中國書法十大行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