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年手抄報一等獎2024年
關于春節(jié)的起源有多種說法,但其中普遍接受的說法是春節(jié)由虞舜時期興起。下面小編為大家?guī)睚埬晔殖瓐笠坏泉?024年,歡迎大家參考閱讀,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龍年手抄報一等獎2024年
春節(jié)的簡介
春節(jié)是指漢字文化圈傳統(tǒng)上的農(nóng)歷新年,俗稱“年節(jié)”,傳統(tǒng)名稱為新年、大年、新歲,但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新歲、過年,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tǒng)佳節(jié)。
在春節(jié)期間,中國的漢族和一些少數(shù)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慶?;顒?。這些活動均以祭祀祖神、祭奠祖先、除舊布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形式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各民族特色。受到中華文化的影響,屬于漢字文化圈的一些國家和民族也有慶祝春節(jié)的習俗。人們在春節(jié)這一天都盡可能地回到家里和親人團聚,表達對未來一年的熱切期盼和對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福。
春節(jié)不僅僅是一個節(jié)日,同時也是中國人情感得以釋放、心理訴求得以滿足的重要載體,是中華民族一年一度的狂歡節(jié)和永遠的精神支柱。
春節(jié)的傳統(tǒng)民俗活動有哪些
1、掃塵
在民間,新年前夕有“臘月二十四,掃塵(亦稱掃屋)的習俗。民諺稱“二十四,掃房子”。民間稱做“掃塵日”。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huán)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wǎng),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wèi)生、干干凈凈迎新春的歡樂氣氛。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年前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掃塵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tǒng)統(tǒng)掃出門,以祈來年清吉。
2、貼春聯(lián)
春聯(lián)也叫門對、春貼、對聯(lián)、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fā)美好愿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jié),家家戶戶都會貼上對聯(lián),慶祝新年的到來。
3、辦年貨
中國的年俗文化源遠流長,全國各地衍生出紛繁多樣的過年習俗,南北迥異,各具特色。雖然各地習俗不盡相同,但是備年貨、送年禮卻是幾乎全國上下的“過年必備”。置辦年貨,包括吃的、穿的、戴的、用的、貼的(年紅)、送的(拜年)禮物等等,統(tǒng)名曰之“年貨”,而把采購年貨的過程稱之為“辦年貨”。辦年貨是中國人過春節(jié)的一項重要活動。
4、祭祖
新年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祭祖,也是中國人的傳統(tǒng)習俗。因為中國地大物博,每個地方祭祖的形式也不同,有的是去野外掃墓,有的是祠堂叩拜,不管形式如何,這都是懷念故人。
5、年夜飯
年夜飯,又稱年晚飯、團年飯、團圓飯等,特指歲末除夕的闔家聚餐。年夜飯源于古代的年終祭祀儀,拜祭神靈與祖先后團圓聚餐。年夜飯是年前的重頭戲,不但豐富多彩,而且很講究意頭。吃團年飯前先拜神祭祖,待拜祭儀式完畢后才開飯。席上一般有雞(寓意有計)、魚(寓意年年有余)、蠔豉(寓意好市)、發(fā)菜(寓意發(fā)財)、腐竹(寓意富足)、蓮藕(寓意聰明)、生菜(寓意生財)、生蒜(寓意會計算)、臘腸(寓意長久)等以求吉利。中國人的年夜飯是家人的團圓聚餐,這頓是年尾最豐盛、最重要的一頓晚餐。
6、守歲
除夕守歲,有的地方(豫西)叫“熬年”,也是最重要的春節(jié)活動之一,守歲含有兩層意思:年長者守歲為“辭舊歲”,有珍愛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是為延長父母壽命。最早記載見于西晉周處的《風土志》: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叫“饋歲”;酒食相邀,叫“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叫“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叫“守歲”。這種習俗后來逐漸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寫有《守歲》詩:“暮景斜芳殿,年華麗綺宮。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階馥舒梅素,盤花卷燭紅。共歡新故歲,迎送一宵中?!敝钡浇裉?,人們還習慣在除夕之夜守歲迎新。全國多數(shù)地方守歲,女的包餃子、洗菜、準備大年初一的飯菜,或者準備全家的新衣服,男的打撲克牌、麻將,或者喝酒娛樂至天亮,或者一家人一起看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節(jié)目。
7、給壓歲錢
壓歲錢是春節(jié)前晚輩及小孩子夢寐以求的大事。壓歲錢也叫“壓歲錢”“壓祟錢”“壓勝錢”“壓腰錢”。除夕吃完年夜飯,由尊長或一家之主向晚輩分贈錢幣,并用紅線穿編銅錢成串,掛在小兒胸前,說是能夠壓邪驅鬼。清代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中說:“以彩繩穿錢,編作龍形,置于床腳,謂之壓歲錢。尊長之賜小兒者,亦謂之壓歲錢?!边@個習俗自漢魏六朝開始流行?!缎筒┕艌D錄》中記載:“錢形長而方,上面龍馬并著,俗謂佩此能驅邪鎮(zhèn)魅?!币驗椤皻q”與“祟”諧音,“壓歲”即“壓祟”,所以稱為“壓歲錢”。因為是守歲夜給錢,所以又稱“守歲錢”。
8、燃放爆竹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彼纬渭彝醢彩倪@首詩也提到了春節(jié)燃放爆竹,可見春節(jié)燃放爆竹的習俗由來已久了。在春節(jié)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噼里啪啦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亦稱“炮仗”“鞭炮”“炮”等。
9、拜年
大年初一清早,大人小孩穿著節(jié)日的盛裝,出門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新年大吉大利。拜年一般從家里開始。初一早晨晚輩起床后,先向長輩拜年,祝福長輩健康長壽,萬事如意。家中拜完年后,人們外出相遇時也要笑容滿面地恭賀新年,相互道“恭喜發(fā)財”“新年快樂”“四季平安”等吉言。
10、逛廟會
一提起逛廟會,就會想起北京春節(jié)的廟會,廠甸廟會、白云觀廟會、蓮花池廟會,人們蜂擁而至,處處交通堵塞,鬧市區(qū)實行交通管制。廟會又叫“妙會”“廟市”或“節(jié)場”。早期廟會僅是一種隆重的祭祀活動,隨著經(jīng)濟的發(fā)展和人們交流的需要,廟會在保持祭祀活動的同時,逐漸融入集市交易活動。隨著人們的需要,又在廟會上增加豐富多彩的活動。于是過年逛廟會就成為人們不可或缺的娛樂活動。部分地區(qū),每年的廟會宗教色彩越來越淡化,只有娛樂性的仿祭祀活動表演,更多的是“有會無廟”,公園、體育場、商場等都成了廟會的舉辦場所。廟會也就漸漸地演化成為集娛樂和短期的集市交易為一體的民間活動。
11、舞龍
舞龍又稱“龍舞”“龍燈舞”“舞龍燈”等。龍是傳說中的神奇動物,能在天上呼風喚雨,也能為人間隆福消災。早在漢代就有舞龍祈雨的活動。當時四季祈雨,春舞青龍,夏舞赤龍或黃龍,秋舞白龍,冬舞黑龍。舞龍時,鑼鼓喧天,爆竹齊鳴,場面十分熱烈。每一個動作都有名號,諸如:“二龍戲珠”“二龍出水”“黃龍過江”“白龍出洞”“穿越龍橋”“打草驚蛇”“銀龍翻江”“金龍倒?!薄昂5讚圃隆?。如果兩隊舞龍相遇,一定大擺龍門陣,爭奪高下。有的地方,敗北者一方要為勝者一方奏鑼鼓、放鞭炮。云南、貴州的苗族,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五舞龍,同時家家戶戶堂屋神桌上擺糯米糍粑和酒肉,點燃香紙蠟燭,敬奉“金角老龍”,含有歡慶豐年、祈求吉祥的意思。
12、舞獅
舞獅子活動在河南豫西一帶稱作耍獅子。耍獅子活動比較經(jīng)典的動作有:獅子蹦上高桌、獅子過獨木橋、獅子翻跟頭。廣東海豐盛行春節(jié)“聽鼓手、看舞獅、聽唱曲”。舞獅主要有麒麟、獅、客仔獅、外江獅四種,唱區(qū)主要有西秦曲、白字曲、潮州曲等多種。鼓手就是嗩吶,也叫大笛或吹班。每班由二人吹大笛,一人打銅鈸,一人打小鼓。一般從除夕下午就開始到商鋪里去吹打,一直到初三、初四才停止。初一、初二最熱鬧。舞獅子的隊伍挨家挨戶舞弄,到了人家門前,說聲“恭喜”之后就開始吹奏起來,直到主人掏出紅包,帶隊的拿到紅包才離去,緊接著到下一家去舞獅。
13、踩高蹺
踩高蹺娛樂活動歷史悠久。表演者雙腳綁扎木制1~3尺高的蹺棍,扮演成各種滑稽人物表演古怪動作。踩高蹺,北京稱作高蹺或高蹺會,陜西、甘肅、河南等黃河流域稱作“扎高腳”。踩高蹺有文蹺、武蹺兩種活動之分。文蹺以邊走邊唱為主,夾雜有簡單的舞扭動作,武蹺則表演倒立、跳高桌、疊羅漢、劈叉等高難度動作。
春節(jié)的由來
現(xiàn)代民間習慣上把過春節(jié)又叫做過年。其實,年和春節(jié)的起源是很不相同的。
那么"年"究竟是怎么樣來的呢?民間主要有兩種說法:一種說的是,古時候,有一種叫做"年"的兇猛怪獸,每到臘月三十,便竄村挨戶,覓食人肉,殘害生靈。有一個臘月三十晚上,"年"到了一個村莊,適逢兩個牧童在比賽牛鞭子。"年"忽聞半空中響起了啪啪的鞭聲,嚇得望風而逃。它竄到另一個村莊,又迎頭望到了一家門口曬著件大紅衣裳,它不知其為何物,嚇得趕緊掉頭逃跑。后來它又來到了一個村莊,朝一戶人家門里一瞧,只見里面燈火輝煌,刺得它頭昏眼花,只好又夾著尾巴溜了。人們由此摸準了"年"有怕響,怕紅,怕光的弱點,便想到許多抵御它的方法,于是逐漸演化成今天過年的風俗。
另一種說法是,我國古代的字書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由于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所"年"便被引申為歲名了。
我國古代民間雖然早已有過年的風俗,但那時并不叫做春節(jié)。因為那時所說的春節(jié),指的是二十四節(jié)氣中的"立春"。
南北朝則把春節(jié)泛指為整個春季。據(jù)說,把農(nóng)歷新年正式定名為春節(jié),是辛亥革命后的事。由于那時要改用陽歷,為了區(qū)分農(nóng)、陽兩節(jié),所以只好將農(nóng)歷正月初一改名為"春節(jié)"。
春節(jié)的傳說
相傳,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觸角,兇猛異常。"年"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獸的傷害。
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們正扶老攜幼上山避難,從村外來了個乞討的老人,只見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銀須飄逸,目若朗星。鄉(xiāng)親們有的封窗鎖門,有的收拾行裝,有的牽牛趕羊,到處人喊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這時,誰還有心關照這位乞討的老人。
只有村東頭一位老婆婆給了老人些食物,并勸他快上山躲避"年"獸,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讓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獸攆走。
老婆婆驚目細看,見他鶴發(fā)童顏、精神矍鑠,氣宇不凡。可她仍然繼續(xù)勸說,乞討老人笑而不語。婆婆無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難去了。
半夜時分,"年"獸闖進村。它發(fā)現(xiàn)村里氣氛與往年不同:村東頭老婆婆家,門貼大紅紙,屋內燈火通明。"年"獸渾身一抖,怪叫了一聲。"年"朝婆婆家怒視片刻,隨即狂叫著撲過去。將近門口時,院內突然傳來"砰砰啪啪"的炸響聲,"年"渾身戰(zhàn)栗,再不敢往前湊了。
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婆婆的家門大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驚失色,狼狽逃躥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難回來的人們見村里安然無恙十分驚奇。這時,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趕忙向鄉(xiāng)親們述說了乞討老人的許諾。鄉(xiāng)親們一齊擁向老婆婆家,只見婆婆家門上貼著紅紙,院里一堆未燃盡的竹子仍在"啪啪"炸響,屋內幾根紅蠟燭還發(fā)著余光……
欣喜若狂的鄉(xiāng)親們?yōu)閼c賀吉祥的來臨,紛紛換新衣戴新帽,到親友家道喜問好。這件事很快在周圍村里傳開了,人們都知道了驅趕"年"獸的辦法。
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lián)、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初一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tǒng)節(jié)日。
現(xiàn)代民間習慣上把過春節(jié)又叫做過年。其實,年和春節(jié)的起源是很不相同的。
那么"年"究竟是怎么樣來的呢?民間主要有兩種說法:一種說的是,古時候,有一種叫做"年"的兇猛怪獸,每到臘月三十,便竄村挨戶,覓食人肉,殘害生靈。有一個臘月三十晚上,"年"到了一個村莊,適逢兩個牧童在比賽牛鞭子。"年"忽聞半空中響起了啪啪的鞭聲,嚇得望風而逃。它竄到另一個村莊,又迎頭望到了一家門口曬著件大紅衣裳,它不知其為何物,嚇得趕緊掉頭逃跑。后來它又來到了一個村莊,朝一戶人家門里一瞧,只見里面燈火輝煌,刺得它頭昏眼花,只好又夾著尾巴溜了。人們由此摸準了"年"有怕響,怕紅,怕光的弱點,便想到許多抵御它的方法,于是逐漸演化成今天過年的風俗。
另一種說法是,我國古代的字書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由于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所"年"便被引申為歲名了。
我國古代民間雖然早已有過年的風俗,但那時并不叫做春節(jié)。因為那時所說的春節(jié),指的是二十四節(jié)氣中的"立春"。
南北朝則把春節(jié)泛指為整個春季。據(jù)說,把農(nóng)歷新年正式定名為春節(jié),是辛亥革命后的事。由于那時要改用陽歷,為了區(qū)分農(nóng)、陽兩節(jié),所以只好將農(nóng)歷正月初一改名為"春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