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島的詩回答賞析
《回答》是我國著名詩人北島代表作之一,下面由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回答》的有關(guān)知識,希望大家喜歡!
北島的詩《回答》賞析
詩開頭第一句,“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是一句很有力量的悖論式警句。“卑鄙”,指人的品行很惡劣。“通行證”是行關(guān)過卡的證明,只頒發(fā)給具有資格的人。這兩個意象結(jié)合在一起,便可得出這樣的結(jié)論:這個社會是以品行惡劣為標準的,或者說,只有品行惡劣的人才能在這個社會上通行無阻。“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銘”,與前句相對應(yīng)和對比,意謂“高尚者”的高尚行,就像無形的“墓志銘”一樣永存人世間。這兩句用了四個意象,形成強烈的對比,給人留下驚心動魄的震憾和深刻的印象。這兩句既是對卑鄙者和社會現(xiàn)實的鞭撻,也是對“高尚者”的頌揚,對社會正義力量充滿了信心。
接著的第三、四行是寫景句。但描繪的景色,進一步讓人感覺這個社會十分可怕。“鍍金的天空”表明是一個被粉飾的天空,與之對應(yīng)的社會是一個被粉飾的社會。“倒影”且飄在天上,那么這倒映到天上的死者,就該是地面上的死者了。“彎曲”,讓人聯(lián)系想死者的死因可能是冤屈。加上“飄滿了”的形容,則給讀者描繪出天空滿布尸體的恐怖景象。這種恐怖景象配合第一、二詩,表達了對社會現(xiàn)實根本否定和強烈不滿的情緒,為全詩定下了基調(diào)。
第二段第一句的“冰川紀”,即指地質(zhì)紀年的冰河時期(新生代的第四紀),由于氣候異常寒冷,所有生物都無法生存,顯然是一個暗喻??梢宰鲀山猓阂皇侵附夥徘暗暮诎的甏敲纯梢岳斫鉃?,解放前的黑暗年代已經(jīng)過去了,為什么現(xiàn)在(“”時期)人與人的關(guān)系還是處處充滿冰凌?同時,這首詩寫于1976年,很多人自然地將“冰川紀”聯(lián)想成“”時期。“冰凌”即冰錐,有寒冷、尖銳、傷人的特點,可用來形容人們互相攻擊、互相猜忌,不能互相信任、融洽相處的情況。所以這句詩的意思是指既然人情極度冷漠的時代已經(jīng)過去,為甚么人與人之間還要互相攻擊,不能融洽相處呢?
如果上兩句用了地球的縱向歷史,接著兩句則用了空間或地理的意象。好望角(Cape of Good Hope)位于非洲的南端,是航海家迪亞士(Bartolomeu Dias,約1450-1500)給這個地方的名稱。意謂只要經(jīng)過好望角,便有望到達富庶的東方,得到夢寐以求的財富。因此這里用“好望角”隱喻有望實踐夢想、達到目標的地方。“死海”位于中東地區(qū),以色列西陲,由于附近溫度高,蒸發(fā)強烈,死海的湖水含鹽度高達23-25%,水生植物及魚類不能生存,沿岸草木也很少,所以取名“死海”。這里,借用其死寂沒有生命力的特點,以表達死寂的感覺。換句話說,在死海中千帆相競,就像是為了些沒有意義的東西在競爭一般。整句詩的意思即為,既然充滿希望的“好望角”發(fā)現(xiàn)了,為什么人們還要在死氣沉沉、沒有半點生氣的地方互相競爭,你爭我奪呢?這是對社會的鞭撻和拷問。
第三節(jié)渲染了普羅米修斯式的拯救者形象,詩人以此自居,表現(xiàn)了新時代詩人個體的覺悟和對自身肩負的責任毫不猶豫的擔當。詩人高調(diào)聲明,“我來到這個世界上,只帶著紙、繩索和身影”,表明“審判”是詩人人生的唯一目的、唯一追求、唯一職責,反映了一代青年覺醒的心聲。“我——不——相——信!”的破折號加重了語氣,表現(xiàn)了無畏的挑戰(zhàn)者形象,隨后兩句從歷史的維度來表明自己不屈的決心,是與歷史時代徹底告別的宣言書。再后連續(xù)五句“我不相信”的排比句,表現(xiàn)了否定和懷疑精神。最后四句表明詩人對苦難的態(tài)度,抒發(fā)承擔未來重托的英雄情懷。這一節(jié)大氣磅礴,一氣呵成,是全詩的核心。
第四節(jié),詩人從歷史與未來中捕捉到希望和轉(zhuǎn)機,顯示了具有五千年歷史的民族的強大的再生力。“五千年的象形文字”,未來人民的眼睛,像星斗綴滿廣闊、明凈、沒有遮攔的天空,這正喻示著一個新的時代的開始。
北島的詩《回答》原文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銘。
看吧,在那鍍金的天空中,
飄滿了死者彎曲的倒影。
冰川紀過去了,
為什么到處都是冰凌?
好望角發(fā)現(xiàn)了,
為什么死海里千帆相競?
我來到這個世界上,
只帶著紙、繩索和身影。
為了在審判之前,
宣讀那些被判決的聲音。
告訴你吧,世界,
我--不--相--信!
縱使你腳下有一千名挑戰(zhàn)者,
那就把我算作第一千零一名。
我不相信天是藍的,
我不相信雷的回聲,
我不相信夢是假的,
我不相信死無報應(yīng)。
如果海洋注定要決堤,
就讓所有的苦水注入我心中。
如果陸地注定要上升,
就讓人類重新選擇生存的峰頂。
新的轉(zhuǎn)機和閃閃星斗,
正在綴滿沒有遮攔的天空,
那是五千年的象形文字,
北島的詩《回答》作者簡介
北島,原名趙振開,另有筆名石默、艾珊等。原籍浙江湖州,生于北京。就讀于北京第四中學。1969年進北京一家建筑公司,當過混凝土工、鐵匠等。1970年末開始寫詩。1972年開始寫小說。1976年參加天安門運動,寫詩《回答》。其現(xiàn)代主義色彩的新詩歌形式受到青年讀者的歡迎,被稱為“朦朧詩”的代表詩人,但也受到來自傳統(tǒng)保守勢力的批評。1986年被《星星》評為“我最喜歡的中青年詩人”之一。《北島詩選》獲中國作協(xié)全國第三屆(1985—1986)優(yōu)秀新詩(詩集)獎。
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取得文化代言人資格的,非那些朦朧詩人莫屬。有論者曾在評
價朦朧詩和北島的存在時說:“從我們民族本身而言,從朦朧詩運動對當代中國人精神生活的啟蒙和重建作用而言,從北島在朦朧詩人中所居的重要地位而言,他無疑是我們新時期文學前十年中的大詩人,絕無僅有的詩壇偶像、文化英雄。”事實上,當朦朧詩的興起以及隨之所引發(fā)的那場人數(shù)眾多的論爭都時過境遷之后,北島以及他所代表的朦朧詩派在塵埃落定之時,已經(jīng)漸漸被理性的批評者所認可,而其詩歌代表作《回答》更是被稱作“以孤篇壓倒當代”。
北島的詩
北島的詩歌創(chuàng)作開始于十年動亂后期,反映了從迷惘到覺醒的一代青年的心聲,十年動亂的荒誕現(xiàn)實,造成了詩人獨特的“冷抒情”的方式——出奇的冷靜和深刻的思辨性。他在冷靜的觀察中,發(fā)現(xiàn)了“那從蠅眼中分裂的世界”如何造成人的價值的全面崩潰、人性的扭曲和異化。他想“通過作品建立一個自己的世界,這是一個真誠而獨特的世界,正直的世界,正義和人性的世界。”在這個世界中,北島建立了自己的“理性法庭”,以理性和人性為準繩,重新確定人的價值,恢復(fù)人的本性;悼念烈士,審判劊子手;嘲諷怪異和異化的世界,反思歷史和現(xiàn)實;呼喚人性的富貴,尋找“生命的湖”和“紅帆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