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語言究竟是怎樣一種語言
攝影語言源自于傳統(tǒng)寫實性繪畫的語言,因為它與繪畫本身就有難以切割的親緣關系,從早期的“繪畫主義攝影”(也稱“高藝術攝影”)、“自然主義攝影”和“印象畫派”盛行之時的“畫意攝影”等攝影流派中,我們就可以發(fā)現(xiàn)這一事實的存在。那么攝影語言到底是一種怎樣的語言呢?下面小編就給大家講解攝影語言究竟是怎樣一種語言,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攝影語言究竟是怎樣一種語言:定義概述
學者們普遍認為,攝影語言是一種以科學技術為手段,以精確還原被攝對象的細節(jié),來達到真實、形象、感性與直覺的畫面表達效果,屬于平面視覺語言范疇。語言的存在價值在于表達,所有的語言都具有溝通信息與交流思想情感的功能,攝影自然也不例外,其最大的能耐就是寫真紀實,但由于受到人眼對可見光感知范圍的局限,攝影主要記錄的是人眼所能感知到的可見光波段的物質世界樣貌,借助光學科技手段也能記錄到紅外線與紫外線下被攝物質所呈現(xiàn)的影像。當然,其視角范圍的靈活變化、光圈所造成的景深虛實變化與快門凝聚動態(tài)或長時間曝光所形成的特殊視覺效果,仍然是人眼視覺的感知所不能比及的,所以說攝影是人眼視覺的延伸與拓寬。
攝影語言究竟是怎樣一種語言:攝影語言的起源
起初,攝影語言源自于傳統(tǒng)寫實性繪畫的語言,因為它與繪畫本身就有難以切割的親緣關系,從早期的“繪畫主義攝影”(也稱“高藝術攝影”)、“自然主義攝影”和“印象畫派”盛行之時的“畫意攝影”等攝影流派中,我們就可以發(fā)現(xiàn)這一事實的存在。后來,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進步,攝影越來越顯示出自身獨立的優(yōu)勢,無論是取景的靈活性方面,還是其成像細節(jié)的表現(xiàn)上,還是各種鏡頭焦距對人眼感受的超越上,還是高速快門對動作的凝聚上,還是大光圈或慢門所造成的影像虛實變化上,攝影自己開始擁有了完全不同于繪畫的一整套相對獨立的語言體系。在整個攝影發(fā)展史中,從開始的隸屬于繪畫藝術、模仿繪畫藝術,到后來的從繪畫藝術中“分離”出來,成為一種徹頭徹尾的獨立藝術樣式,由于科學技術仍舊處在不斷的進步與發(fā)展之中,攝影表現(xiàn)的潛力、其語言的可能性與不確定性,仍然是人們所熱衷探討的話題,這也正是攝影魅力之所在─全世界眾多攝影愛好者深陷其中不能自拔的根本原因??梢哉f,到目前為止,攝影語言仍舊一直是處在不斷的生成之中,人們期待并嘗試著讓攝影所能夠呈現(xiàn)的視覺奇跡不斷地發(fā)生,因此,許多理論家都證實了攝影藝術原本就是一種具有“發(fā)生學”意義的藝術,一種處在不斷生成之中的藝術,顯而易見,攝影語言體系本身就是一種具有開放性質的語言體系。
在攝影藝術飛速發(fā)展的過程中,伴隨著攝影語言生成的一系列創(chuàng)作理念中,還有其創(chuàng)造性、挑戰(zhàn)性、冒險性、破壞性和解構性等。隨著數(shù)字化時代的到來,攝影之境,也從針對現(xiàn)實生活的“拍境”飛快地進入了按照現(xiàn)實邏輯進行主觀改造的“造境”,甚至完全是憑感覺印象無中生有的“臆境”。攝影語言在生成之中,按照敘事與抒情的不同路線,表現(xiàn)出了完全不同的畫面特點,如攝影語言會自覺地遵循“攝影敘事的邏輯”,這里既有理性冷靜的觀照方式,也有熱情參與的“在敘事中抒情,在抒情中敘事”來創(chuàng)造視覺形象的方式。前者有著名的“新客觀主義”攝影、“堪的派”攝影、有“混亂中構建秩序”,講究畫面“幾何學”張力的亨利·卡迪埃─布勒松的“決定性瞬間”攝影,也有以混亂與無序來道明現(xiàn)實真相的“非決定性瞬間”攝影,還有以視覺形象的共性類似原則,即“類型學”方式,來表現(xiàn)的“Deadpan”攝影。但不管怎樣,攝影語言在其發(fā)展的歷程上仍然有其穩(wěn)定的一面,即在某些時間或場合,它能夠保持難得的“統(tǒng)一性”,所以這就為我們對攝影語言的研究提供了一個極好的機會。
攝影語言究竟是怎樣一種語言:影響實驗
影像實驗往往可以向我們打開一扇通向研究攝影語言在自然狀態(tài)中如何生成與呈現(xiàn)的大門,2013年3月在北京今日美術館展出的影像實驗展《隱沒地》,就充分地證明了攝影語言的自動生成過程。有招數(shù)的攝影家與沒有任何攝影經驗的村民一起拍攝,其結果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村民的沒有經過任何技術與藝術規(guī)訓的影像,反倒更自在、更顯得鮮活,貼近攝影本來的味道,而攝影家們的作品,盡管也不乏優(yōu)秀之作,但從總體上來看,則更顯得拘謹,照片里總也少不了各自的套路痕跡與思維慣性,規(guī)矩的框框、規(guī)范的動作和成熟的技巧,有時看來并不見得是好事。而我們從中則可以得到一個十分重要的啟發(fā),那就是:無論你的攝影語言如何豐富,卻永遠趕不上生活與自然本身的精彩;而生活與自然本身的真實呈現(xiàn),當即為攝影語言的發(fā)生與發(fā)展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面對如此豐富而美麗的被攝世界,我們攝影師永遠要回到充滿童心的孩提時代,睜大天真的雙眼,去全身心感受這個你尚不能完全理解與把控的大千世界,千萬不可以炫耀所謂的經驗,以世故老到的做派去示人。對于攝影師來說,我們得有對被攝對象的好奇與對未知世界的敬意,時常將自己的攝影經驗與所知所學歸零,回到原點,重新從頭開始,從生命的本源之中感悟生命,從生活與自然的真實狀態(tài)中感受攝影語言表達的無限豐富的可能性;而對于影像本身來說,我們大家所熟知的影像,早已變得不再純粹,它們被套上了各種枷鎖,被貼上了各類標簽,它們也亟須從樊籬的圈束中,回到本該自由自在的家。
從無語言到有語言,或者說從語言的無意識呈現(xiàn)到被自覺化地運用,這就是攝影語言生成實驗所將探究的意義所在,影像中的隱喻、象征和暗示等語言特征,將一一被發(fā)現(xiàn)并被賦予合理化的解釋,而當這些語言一旦被自覺運用的時候,攝影又將進入到一個更高更新的規(guī)范語言運用階段,也就是說,在傳統(tǒng)攝影語言消解的同時,新攝影語言生成了。現(xiàn)在,每當我們將鏡頭對準某一對象時,我們有N種的拍攝方案可供選擇,也就是說,攝影語言已經豐富到了我們難以選擇的程度,而攝影師究竟樂意采取哪一種觀看與表達的方式,是“破”是“立”?是“取”是“舍”?是“Take”1,“Make”2,還是“Fake”3?是“古典”,還是“當代”?這就取決于攝影師的整體性思考與對攝影選題的總體把握了。
攝影語言究竟是怎樣一種語言:人類的視覺表達系統(tǒng)
很顯然,攝影語言的貧乏,在今天看來,就等同于思想的貧瘠與藝術的平庸;而攝影語言的豐富,從根本上來說,則離不開視覺教養(yǎng)的這片沃土─人類的視覺表達,本來早已經形成了一個有形的(成熟的視覺表達)與無形的(潛在的視覺表達)傳統(tǒng),所謂的視覺創(chuàng)新表達,只不過是將你我心中隱性的潛在表達,成功地加以視覺呈現(xiàn)的緣故。
事實證明,任何一個藝術家的任何一次藝術創(chuàng)新,其作品內涵與外延所能伸展的生命觸角之所及,總也離不了他所熱衷與熟悉的領域,而恰恰在這樣一個領域里,他必定有所參照、有所繼承。要知道,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在攝影藝術語言的表達中也是同樣不可能存在的。
其實,在這個世上,誰也不比誰更聰明,作為普通人,我們想要變得聰明的唯一辦法,就是不斷地提問、追問和考問,向別人,更要向著自己,直到得到滿意答案為止,當然這種追問的思維邏輯必須以語言為基礎,而這里的語言,不只是文字語言,也包括了視覺語言中的圖像語言,尤其是其中的攝影語言。凡事多問幾個為什么,不在研究中,也在狀態(tài)里??茖W研究表明,任何一個簡單的問題,只需追問三次以上,就一定會上升到高深的科學與哲學的層面,而離其本質距離的探討則會越來越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