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銀投資理財產品存陷阱
記者調查:銀行賣理財品存陷阱 投資人切記閱讀細則多咨詢
本以為使用網銀購買理財產品更方便,但沒想到遭遇了投資陷阱,自動連投了低收益產品導致資金凍結,這是昨日投資人陳先生(化名)向本報記者反映的情況。
記者調查發(fā)現(xiàn),銀行理財產品的銷售和網絡操作中存在多個“陷阱”,投資人最好在操作的時候閱讀清楚細則,另一方面,也要及時跟銀行溝通,以免“吃虧”。
案例:網銀默認系統(tǒng)自動轉投理財產品
根據(jù)陳先生的表述,去年年底,他用工行網上銀行購買了一筆名為“財富穩(wěn)利147天”的理財產品,當時年化收益率是4.85%。
“雖然產品收益率跟其他銀行相比不高,但是在工行客戶可選擇的范圍內已經是很高的了。”陳先生表示,今年4月23日產品到期,購買時他沒選“是否自動再投”的選項,但它默認為“是”,陳先生說,當時沒搞明白啥意思,只知道按照以往不多的經驗,4月23日到期可以連本帶利拿出來。
“結果到期了,除了收到一條遲到的分紅短信提醒之外,就沒有下文了,我滿心等著把本錢贖回可以買別的銀行的產品,結果等到4月27日也沒動靜,再到網上銀行一看,才發(fā)現(xiàn)工行已經幫我又買了一期,下次到期要到9月份,而且我已經無法撤單。”陳先生表示,自己當時馬上給工行打電話,希望他們幫忙撤單,結果折騰了兩天,對方先后多人來電,說是選自動轉投的,無法撤單。
陳先生表示,他當初沒有選擇自動轉投,但網上銀行默認設置為“是”,而不是“否”,存在銷售陷阱。此外,既然可以有分紅短信提醒,但銀行在其續(xù)買的時候,卻沒有提示短信,存在誤導。
但涉事銀行相關人士昨日向記者表示,該行的系統(tǒng)其實已經提示并要求客戶確認,因此客戶在購買產品的時候一定要看清楚相關細則和選項。
記者調查:銀行銷售存陷阱
陷阱一:購買時間并非起息時間 到期時間并非到賬時間
記者調查發(fā)現(xiàn),購買理財產品的時候,起息時間和到賬時間是一個最容易被忽略的陷阱。比如說,銀行在某些時間點會推出一些搶購的產品,若搶到了一款30天,年化收益率是5%的理財產品,然而它的起息時間(成立日)卻是四天后,那么也就是說,在搶購封閉到起息開始的這四天,購買這款理財?shù)馁Y金都只能按照活期利息計息。“持有這款理財?shù)臅r間無形中增加了4天的時間,而這款理財?shù)挠行昊找媛势鋵嵰仓挥?.41%而已。”一位理財專家表示。
與此同時,很多理財產品的到期時間(到期日)也并非到賬時間。
陷阱二:默認程序“使壞” 理財賬戶資金無利息
除了上述陳先生遭遇的購買理財產品時,被銀行默認設置了投資的操作外,事實上,目前銀行還會在多個地方設置利于自己的程序。如,黃先生近日通過某股份制銀行的網銀購買了基金產品,但是基金到期數(shù)日后,黃先生一直沒有在賬戶內看到這筆資金。
隨后黃先生找到銀行咨詢才發(fā)現(xiàn),自己贖回的資金自動轉到了理財賬戶上。
“這筆理財賬戶的資金和活期賬戶是相連的,但是理財賬戶的資金是不計息的。”黃先生告訴記者,也就是說,如果這筆錢他不及時操作轉到活期賬戶,那么這筆錢等于是零利率。
陳先生三大質疑
1.我當初沒有選擇自動轉投,為什么網上銀行默認設置為“是”,而不是“否”;
2.既然可以有分紅短信提醒,為什么幫我再買的時候,連一條提示短信也沒有;
3.如果我真的看中工行的理財產品,為啥分兩期選擇收益更低的147天產品,而不選收益更高的189天或350天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