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高溫天氣吹空調的注意事項
2023高溫天氣吹空調的注意事項-吹空調
2023高溫天氣吹空調的注意事項推薦大家進行采納。高溫是用于氣象判斷的,指為較高的溫度。中國氣象學上日最高氣溫達到35℃以上就是高溫天氣,下面是小編進行整理的2023高溫天氣吹空調的注意事項,歡迎查閱。
2023高溫天氣吹空調的注意事項
一、夏季在使用空調之前,必須要將空調進行徹底的清洗干凈,因為空調長時間沒有使用會滋生很多細菌,調查中發(fā)現(xiàn),有很多家庭空調存在細菌數(shù)量超標的情況,沒有經過清洗就使用的空調,會讓細菌隨著風吹出來,對健康會造成安全隱患。
二、夏天使用空調時,最好是先開空調再關窗,讓空調里的灰塵等污雜物釋放后再關窗,可以減少哮喘等呼吸道疾病的發(fā)生。為了避免患上空調病,夏天開空調的溫度不要低于26℃,室內外的溫度最好不超過7℃到10℃
三、夏天吹空調一定不要為了貪涼直接的對著身體吹,這樣很容易著涼,尤其是對頸椎、肩膀、膝蓋、腳踝等部位,做好保護措施,以免著涼,引起各種疼或痛風濕等問題,如果長時間待在空調房內,室內最好放一盆水緩解干燥,避免長時間在空調下出現(xiàn)皮膚干燥、嗓子干癢、眼睛干澀等發(fā)生。
四、夏天吹空調時最好是每兩三個小時進行通風一次通風,時間每次控制在10~15分鐘左右,保持室內空氣流通。夏天室內外的溫度相差較大,開空調時盡量不要頻繁的進入空調房,以免誘發(fā)血管異常收縮,對健康不利,身體在出汗時,一定要將汗擦干凈后再吹空調。
夏天長時間吹空調并不是件好事,溫度過低對身體的健康也是不利的,很多人在夏天吹空調時,由于使用方法不正確,很容易患上空調病。為了避免患上空調病,大家在使用空調時,一定要掌握好吹空調的技巧,健康的使用空調,減少身體在吹空調的過程中帶來各種危害。
長期吹空調的危害性有哪些?
1、空調房里空氣干燥,夏天穿衣較少,皮膚大部分裸露在這種干燥的空氣里,即使不出汗,也會散失大量的水分;其次呼吸時,吸入的是干燥的空氣,呼出的幾乎是飽和的濕氣,散失的水分會更多。
2、空調房密閉性強、空氣流動性差、陽光不足,進而導致病微生物容易滋生。據(jù)有關專家統(tǒng)計,在有空調的密閉室內,5至6小時后,室內氧氣下降13.2%,大腸桿菌升高1.2%,紅霉色菌升高1.11%,白喉菌升高0.5%,其他呼吸道有害細菌也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3、室內外溫差較大,機體適應不良。人體的植物神經系統(tǒng)難以適應,會造成人體的生物節(jié)律及植物神經功能紊亂。
4.容易疲乏勞累,頭暈腦脹,記憶力下降。
5.容易造成皮膚干燥。且夏天皮膚長期大面積暴露在干燥的環(huán)境內,罹患皮膚過敏性疾病的幾率自然隨之升高。
空調最愛攻擊兩大部位
一、呼吸道
呼吸道在空調下是最脆弱的,冷氣一旦攻破了呼吸道的脆弱“防線”,輕則出現(xiàn)咳嗽、打噴嚏、流涕等感冒的癥狀即上呼吸道疾病,空調引起較嚴重的下呼吸道疾病,是肺炎。
尤其是在中央空調下工作、學習,中央空調很適合軍團菌傳播,潛伏期大約是2-12天,如果不及時治療就會持續(xù)發(fā)燒、干咳、打寒戰(zhàn),嚴重的還會因為呼吸衰竭而死亡。
另外,屋子里雖涼,但是濕度卻太低,這對人們眼、鼻的黏膜都不利。同時,屋里的塵埃、塵螨流通不出去,有過敏體質的人還很容易出現(xiàn)過敏反應。
夏天吹空調會影響哪些問題吹空調要注意什么吹空調要如何保護關節(jié)
二、關節(jié)
年輕人往往不太注意空調引起的關節(jié)疼痛,但長吹空調卻會有這樣那樣的毛病。夏天室外氣溫高,人們普遍穿得少,室內空調冷氣吹得厲害,這樣的低溫會刺激血管急劇收縮,導致關節(jié)受損、受冷、疼痛,像脖子和后背僵硬、腰和四肢疼痛、手腳冰涼麻木等。
另外,屋里太“冷”容易導致胃腸運動減弱,加上夏天貪涼,常吃冷飲,腸道內外都被“冷”控制著,很多人又拉又吐就不足為怪了。
年輕女性最容易出現(xiàn)月經失調。很多白領女性整天處于低溫空調下,同時又要穿短衣短裙,本來體質就相對較弱,手腳散熱很快,造成血管舒縮失調。這樣的寒冷刺激很可能影響卵巢功能,使排卵發(fā)生障礙,出現(xiàn)月經失調或肚子疼得厲害。
吹空調要如何保護關節(jié)?
1、別讓空調、電風扇對著頸部吹,以免頸部受寒,影響血液循環(huán)。
2、保持正確的姿勢,別窩在沙發(fā)里、斜躺著看電視。
3、枕頭高度保持在枕下去后與拳頭差不多,形狀為頸部稍高、頭部稍低。
4、避免久坐久站,每隔45分鐘起來活動5~10分鐘。
高溫天氣中暑如何處置?
在室外通風良好的地方可以不佩戴口罩,但進入室內尤其人員密集地方時還是應該佩戴口罩,進行自我防護。
一旦周圍有人中暑,應當立將病人移到陰涼處,并保持通風;摘下口罩,解開衣扣,用多種方法幫助身體散熱;適當服用藿香正氣等解暑藥物,并嘗試按壓人中穴位等方法幫助恢復意識,如果癥狀沒有減輕,應立即撥打救助電話。